APP下载

综合思维培养视域下地理微专题复习的实施路径探讨

2023-02-06冯媛媛

地理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要素区域

冯媛媛

(浙江省龙游中学,浙江 衢州 324400)

一、地理二轮复习中实施微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通常以考试与练习讲评课和大专题复习课为主,然而大量的练习与考试让学生疲惫不堪,就题讲题这种简单、机械重现知识点的复习方式效率低下,对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帮助有限;大专题复习课中零散的材料组织和陈旧的设问套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使其无法适应新高考的试题特点。

本文所指的微专题是立足学情和考情,以某一地理核心考点、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知识点为主题,以小切口深入探究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办法,形成一个小而深的知识体系。微专题复习因微而细、因微而深,能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反思[1],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而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2]。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是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关系到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

新高考地理综合试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情境形式更加多样新颖、设问方式更加精细具体,常以某一区域为背景,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综合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三、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微专题复习实施路径

在本研究过程中,根据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两个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微专题教学实际情况,构建了“两阶段六步骤”微专题复习实施路径(图1)。

图1 微专题复习实施路径

1.确定专题,分析考情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高中地理重要原理、规律,也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近年来,围绕“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核心考点,考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1)。考题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设问切口变小,多以“气候”“地形”等要素切入,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②关注动态变化,分析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区域整体的影响,关注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③重视人地关系,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表1 近年来“地理环境整体性”考查内容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需要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要素与整体的关联程度,是认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前提,也是掌握因地制宜思想方法、解决人地矛盾的基础,这一原理学习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精选区域,缩小切口

“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核心知识点必须借助区域作为载体,而区域的选取不仅要考虑尺度大小,还要考虑区域差异性与综合性,若选取若干区域做研究对象则难以挖掘深度,知识易变得碎片化,加重学生负担。微专题教学强调“微”而“精”,因此,选取一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更容易深入透彻地解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地理环境整体性”需要综合研究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事物与现象内在、本质的联系,这种对一个区域深入的认识,不能通过罗列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要素来获得,否则学生只能将认知停留在表面。若从某一要素,如以地形、地势为切口,着重分析这一要素怎样影响整个区域地理环境,更容易帮助学生抓住区域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关联,形成综合思维。就地形对整体景观的影响,西南地区是国内最具特征的区域,以这一主线串联各自然要素,促使对西南地区的认识更加深刻[3]。因此,本文以西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地形这一要素作为切入口,探讨地形对整个西南地区地理事象与人地关系的影响。

3.整合典例,重组情境

区域与切口选定后,教师可搜集整理近几年高考、联考试题中与西南地区相关的典型例题,精心筛选、分类、归纳,重新整合材料,围绕西南地区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现象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表2)。

表2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情境创设

4.制定目标,设计问题

依托西南游记这一生活化情景,以“地形”为切口和问题设计的起点,串联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条地理环境整体性问题探究线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弱化教师讲解,强调自主探究整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小组辩论、合作探究,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适时启发,促进课堂生成,培养学生从要素、时空、地方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关注人地矛盾,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整理归纳答题要点时,帮助学生厘清地理事象的逻辑思路,构建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框架,养成全面、系统、动态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习惯(表3)。

表3 微专题复习课“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教学目标、问题、活动设计

5.自主探究,厘清思路

【问题1】从地形角度评价攀枝花成为芒果种植基地的自然条件。

【自主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五个要素,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芒果种植的自然环境。从大尺度看,一方面,攀枝花处于横断山区,总体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北部的山地可以阻挡冬季风入侵,冬季气温较高、少冻害,利用山地垂直高差的多样水热条件,可以种植多种芒果,均是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山地地形不利于深厚土层的形成,不利于芒果种植。从小尺度看,一方面,攀枝花地处金沙江河谷,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且地形较封闭,热量条件好,而下沉气流使得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另一方面,降水少会影响芒果的生长。

【思路整理】如图4所示。

图4 攀枝花芒果种植自然条件评价思路整理

【要素综合建构】通过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要素综合视角对不同观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地形要素对地理环境中气候、土壤、水文等其他要素的影响,学会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图5)。

图5 地形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问题2】有人觉得攀枝花非常适合康养;也有人认为攀枝花不适宜养老,你的观点是什么,试从地形角度为你的观点提供论据。

【小组辩论】正方主要从攀枝花气候的舒适程度出发,以地形为切入口,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冬季温暖如春的气候;从空间的角度,分析攀枝花山高谷深,形成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晴天多的气候特点。反方则可以从地形出发,抓住干热河谷多晴天的特点,提出夏季谷地不易散热,气候炎热,而冬季晴朗夜晚的逆温现象,易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差的论据;从空间的角度,分析攀枝花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在封闭地形中不易散发,空气流通性差。

【思路整理】通过小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正反双方论据,从时空角度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强化学生的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思维(图6)。

图6 攀枝花康养产业的时空综合分析

【问题3】从地形角度思考西南山区脱贫措施有哪些?

【合作探究】贫困是西南地区突出的人地矛盾,将区域从攀枝花扩展至西南地区,尺度扩大,有利于学生抓住西南地区的整体环境特征。西南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不平,耕地面积较少;同时坡度较大,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另外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地表水易渗漏,水源缺乏,因而不利于当地农业发展。多山地形导致自然灾害多发,从而人口分散,进一步造成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制约当地教育、医疗等的发展,同时制约了资源开发,也是贫困原因之一。

脱贫需要解决人地矛盾,一方面,需要改善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缓坡开发梯田,陡坡发展林业,形成山地立体式农业开发;另一方面,需要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提高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效率,提高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发展教育与医疗,改变教育落后、因病致贫的现状。部分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区,更适合采取异地搬迁的措施,通过政府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恢复。

【思路整理】如图7所示。

图7 西南地区致贫原因与脱贫措施思路

6.从点到面,建构思维

在问题链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以地理要素为点、以时空为线、以地方(区域)为面,综合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规律,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进程,自然和人文要素与区域人地关系的联系,建立以综合思维为核心,以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为轴线的综合思维框架(图8)。

图8 综合思维的三维关系结构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要素区域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分割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域发展篇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