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描视角下教材的知识逻辑解读与教学建议*
——以“地租原理”为例

2023-02-06陶雅萌

地理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城镇原理

沈 源,陶雅萌,李 婷,黄 珊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1],教材知识逻辑的有效建构是进一步融通教师教学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重要前提。随着新版地理教材的使用,知识的逻辑性成为众多一线地理教师“耳熟”却“不易详”甚至“不能详”的教学难题,特别是在处理教材核心知识的前后逻辑关联,并在进一步揭示知识背后的意义性方面往往捉襟见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那么,究竟该如何梳理教材中内隐的知识逻辑,实现教学逻辑的优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并实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尝试借助文化人类学中的深描研究方法,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租原理”进行知识逻辑的深度解析,将教学置于真实生活“实事本身”的人文解释研究之境,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优化教学进程、实现教材作用的最大程度发挥,推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深描:教材知识逻辑解释的视角

深描(thick description)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研究方法之一,文化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提出“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2]深描是指对所观察或研究的对象做细致入微、深入内层的描写与解释,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过程。由于教材中的学习心理因素和方法论因素一般都隐含在知识的叙述之中,因此,只有通过教材知识逻辑的分析才能形成科学、内在、逻辑的关系以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用联系、整体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以地租原理为例,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节中,这一抽象化理论是经济因素主导下分析城镇功能区布局的重要工具,揭示了土地价格和需求随土地与市中心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材中虽未明确使用这一学术概念,但作为核心知识却内隐于教材内容的叙述之中。本节地租原理及其示意图的使用不仅有利于从时空变化的维度上建立土地利用与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的内部关联,同时还将“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引起的集聚原理贯穿其中,为后续城镇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3]。故从知识的联系性角度来看,地租原理可作为深描对象用以建立知识前后逻辑关联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逻辑解释的根本任务,不是整理抽象的逻辑规律,使得知识晦涩难懂,而是使深描成为可能,促进知识的深入浅出;不是越过学习主体进行概括,而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凝练总结。

二、深描视角下的“地租原理”逻辑解读

美国学者邓泽认为“在解释研究中,深描是深入、厚实、详细的问题性经验的解释,如报道一个人正在做什么,超越了单纯的事实和表面现象,更能呈现细节、内涵、情感的综合,旨在澄清一种倾向和组织行为所存在的意义。”[4]由此可见,深描法适切学科教材知识的意义建构,可以透过教材核心知识与重要原理规律,以深描的方式推进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理解性对话”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对话”,实现学科逻辑、教学逻辑、认知逻辑之间的相互运演,最终达成课堂知识的深度理解(图1)。以知识的意义性为研究旨趣,对教材知识逻辑的深描不应停留于知识表层系统,而应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图1 教材逻辑关系转化示意图

1.学科逻辑分析

学科逻辑指的是反映真实的科学过程、关注学科知识自身生成规律、体现科学认识教材规律的知识形成过程[5]。教材中对于大部分原理或理论的解释都是基于浅描的原始资料,从知识表层来看,地租原理作为隐性知识孤立地出现于此,但实则蕴含着“联系”这一哲学原理。通过深描法可进一步追踪地租原理背后的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下,某地地租高低是人们选择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动因,在“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城市中心远近”引起的集聚效应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并在城镇中发育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地租原理与集聚效应隐藏在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折射出编者的学科素养与学科理念。从知识结构体系来看,地租原理处于核心位置,城镇中各功能区的形成根源于此,当叠加政策、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而付租能力示意图实则是一面反映人地关系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镜子,通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析,解释人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结构的现实意义,对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教学逻辑分析

教学逻辑是教材逻辑系统中最外显的维度,它是沟通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桥梁与中介。科学合理的教学逻辑往往以学科知识为构建基础,寻求合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线索,促进教学主客体间的共振、共享与共赢。作为教师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思路,教学逻辑的呈现应表现出显性和隐性的特征。

(1)显性序列:图解—体验—建构的逻辑

“图解、体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学中无法缺失、不可偏废的教学组成[6]。认识一个地理原理要从解读其地理图像开始,这是区域地理教学的传统特色。地租原理的本质是探究城镇中心到边缘地理位置与土地价格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义与解释(图2)。其次,体验是一种伴随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学习心理,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地租原理属于教材中的一种引导性内容,它比教材内容本身有着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为了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非情境化知识的呈现需要增加一些情境与条件以重构并强化学生已有的认知。此外,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建构不仅是指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强调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而人地关系之中又包含诸多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租原理的应用生动刻画了城镇空间结构在多重地理要素干预下的动态形成过程,因而对其教学逻辑的建构最终应落实到学习主体主动发现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之中,达成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与理解。

图2 “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隐性序列: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逻辑

教学活动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样也是核心素养生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体,学科核心素养以学习者活动思维的内化为指向,根源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特定情境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从地租原理中提取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征,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地租原理以活动板块的形式呈现,教材通过问题表征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该原理的理解,随后又以成都、沈阳、北京作为案例表征,具体阐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同时通过三个案例的比较,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理解合理规划城镇空间结构的社会价值,从而内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情境中,反复亲历思维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

3.学生认知逻辑分析

从本节整体内容看,教材呈现了一种演绎式的认识逻辑。认知逻辑的起点在于学科逻辑,包括了地理概念、事实、规律等,强调先为学生搭建上位概念,再用地理原理去解释概念或现象。与旧教材相比,本节内容增加了对乡村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区域分析、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内容[7]。在内容安排上先从微观层面介绍城乡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再宏观分析城乡区位因素。这样使得“空间结构”的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和完整,从整体来看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但笔者认为,演绎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呈现地理概念、运用地理原理来解释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将核心概念作为先行组织者,借助真实情境体验、运用并引导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解读。所以从深描的角度来看,地租原理在认识层面上存在一定缺失,即缺少一个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已知的、抽象的地理原理开始,一步步推演和应用解决具体问题,最终达成对地理概念与原理的深刻认识。

三、深描视角下构建教材知识逻辑的教学建议

1.微观“深描”:精选深描对象,聚焦课堂核心知识

“深描”是相对于“浅描”而言的,作为一种描述性解释,即对解释的解释,旨在透过文字、图像、案例材料等知识载体,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微观逻辑关系,将知识的价值发挥至最大。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深描,特别是在当今“双新”与“双减”的背景之下,深描法对知识细节的深度刻画显然与“双减”理念相悖。因此,课堂研究中的微观深描是具有选择性的,即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精确把握,聚焦课堂核心知识,梳理单元知识逻辑,以便更好地统摄与引领课堂整体教学逻辑。

从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来看,核心内容包括“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要求是解释“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地租原理作为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解释性原理处于本节内容的核心位置,它以社会经济因素的形式强烈地影响着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各功能分区的形成,根源于此。因此,可将地租理论作为深描对象建立前后知识的逻辑关联,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图3)。

图3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知识结构体系

2.情境“深描”:融合生活化情境,实现“远经验”到“近经验”的转换

格尔茨在解释深描的立场中提出了“近经验”与“远经验”理论。“远经验”是指学者们用学术语言或概念语言来描述所研究的异文化,是一种异土化、社会界限外部的观念;“近经验”是指文化中人们的生活常识与社会观念,是一种本土化的观念[8]。

从教学逻辑的视角来看,教师的概念语言需要借助情境深描,融合生活化情境以贴切地讲述该文化现象的内在含义。对于城市,高中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地租”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远经验”层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探索成因。为实现“远近经验”的切换,教师可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城市入手,如呈现北京长安街西延线上的建筑布局图,选择王府井、房山工业园区和朝阳住宅区三个典型区域,引导学生由建筑特点变化推测出北京市的功能分区。紧接着,强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成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经济因素又可以通过地租进行分析。针对地租原理,可通过北京住宅区的真实房价数据,引导学生根据住宅区房价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的特点,推测商业区和工业区土地租金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的特点,进一步还原“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的形成机理。在地租原理的推演解释过程中,将其应用于真实情境之下,不仅有助于建立符合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逻辑,也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有用性和意义性,建立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交互“深描”:遵循认知规律,推进思维过程动态化演进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过程,教材知识逻辑的构建始终需要在课堂互动的场域中生成。课堂的交互式深描集中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互等过程的动态描写中,包括交互的语言、行为、情感等,这种互动过程正是有意义教学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选择典型案例并设置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的问题,在案例探究的过程中强化课堂互动。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还可兼顾中外对比、古今对比、规模大小不一对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由于城镇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教师可综合多种要素,客观真实地解释地租对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例如,运用Worldpop数据、POI数据和VIIRS夜间灯光数据等进行要素叠加,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城镇要素的集聚形态,从多维视角分析城镇空间形态。同时也可借助Google Earth、QGIS、Arc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对某地区房价大数据进行三维地图的可视化表达,直观呈现该地区房价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和探索地理规律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外,为解释“土地租金与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这一社会现象,教师可围绕“地租”这一社会活动主题精心设计综合实践课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首先,指导学生调查离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一些商场、住宅区、工业园区的土地租金(或房价),然后将调查数据整理成表,并转绘成示意图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展示,分析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变化的异同点,体会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最后,利用电子地图查询所在城乡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其合理性或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交互式深描的过程中掌握地租原理的规律,使学生最终达成对知识意义性的体认。

四、结语

教材的互动说表明“教材不能被定义为一种材料(material),因为其中包含的图片、文字、案例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resources),一种可以不断被开发和发展的动态性资源”[9]。因此,教材中的每个教学重难点及其知识逻辑都值得被深描,教师应秉持研究者的态度,在学科逻辑、教学逻辑、认知逻辑转化与平衡的过程中,化“适教课堂”为“适学课堂”,在教学研究的田野中真正实现知识意义的动态生成,让学生通过认识深描内容,真正感受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城镇原理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文化边城镇远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