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尝试探究

2023-02-05邹丽婷

考试周刊 2023年5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初中生物策略

摘 要: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成为广大教师的工作重点。笔者通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先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开展现状,接着从开展意义、开展原则以及开展策略进行详细阐述,希望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113-05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福祉以及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大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建设责任,尤其是初中生。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十分关键。但通过观察得知,生态文明教育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反复探索和开展生态文明教学,使其贯穿整个生物课堂,让学生切实感悟生态文明的真正价值,从而推进生态观念快速形成。

一、 初中生物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一)未能树立正确理念

就目前而言,初中生物课堂依旧是以基础生物知识的传递为唯一的目标,所有的生物教学活动通通围绕该目标进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局面,是因为部分教师没能紧跟上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步伐,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希望能帮助学生获得更理想的生物成绩,所以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设计与开展。虽然说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不符合生物课标的教学要求,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形,对学生正确生态观念的形成造成了阻碍作用。

(二)未能创新教育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教育形式落后、单一是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生态文明教育已经缓慢地走进生物课堂,但因为教育形式没能得到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没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采用口述形式,直接将生态文明教育搬运到学生眼前。基于该形式,生态文明教育变得十分枯燥,学生难以提起较大的学习兴致,不愿主动接受教育,更别说积极探究生态文明的内容了,他们的正确生态观念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未能完善教育评价

要想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开展效果,那么教育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生态观念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上,多数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很少能主动进行教育评价,导致这一环节的真正教育价值无法体现。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生物成绩,并未关注其生态观念是否形成。学生受教师的影响较大,他们的目光也将会集中在自身的生物成绩上面,重点发生偏移,这进一步阻碍了生态文明教育在生物课堂上的顺利实施。

二、 初中生物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生态观念

一般来说,初中生物课堂都是以输送生物知识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努力接受并背诵,这只能强硬地推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而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则需要在讲解生物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生态文明内容,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形成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让学生主动感受生态、领悟生态。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层次将会得到逐步提升,他们也将能逐步形成一定的生态观念,这正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生物课堂上,学生都是陷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生物学习中。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全部接受,实际上却没能深刻掌握到多少,最终的生物学习效率并不理想。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倡教师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生物内容,并采用多种新颖的生物输送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生物学习变得有活力,学生对生物内容的探索欲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自然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生物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 初中生物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传统理念下的生物课堂通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会将教师作为生物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陷入被动接受生物知识的学习状态中,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务必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设定所有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学生主体,包括他们的认知水平、生物基础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进入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获得较为良好的生态学习体验,他们最终的生态学习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真实性原则

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生态内容,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务必遵循真实性原则。这要求教师需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引领学生实现两者的对接,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形成更深刻的体会,进而逐步提升他們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同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为了教育而胡乱引入虚拟性的内容,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兴趣是快速调动学生动力、保证学生学习效益的关键因素。倘若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切实提升生物课堂的趣味性,那么最终教育效果一定能逐步趋于理想。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务必遵循趣味性原则。该原则提倡教师要多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像新颖的教育形式、趣味的生态内容等。无论是哪一种,都能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脱离出来,转变成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他们生态观念的形成指日可待。

四、 初中生物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景

生态文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更与他们的生活细节有着紧密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也能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不妨灵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领学生来接触和感悟生态文明。这要求教师需提前针对生态文明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合到一起,形成相应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有效学习。这不仅能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感染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能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亲近感,教师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出相关的生活情景。第一步,直接启发学生:“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什么生物呢?倘若给这些生物换一种生存环境,那么它们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呢?”对学生来说,他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生物,所以他们纷纷主动参与到该情景中。有的学生说家里有仙人掌,还有的学生说在路上看到小狗等。第二步,教师继续引导:“倘若将仙人掌放到海底,它还能继续存活吗?那么将小狗带到北极呢?是否能存活呢?”由此带领学生深度感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到最后,再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学习本节内容,并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尊重生物、保护环境的观念。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学生很容易就能抓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学生生态观念的形成。

(二)加强小组合作

一般来说,学生在生物课堂上都是跟着教师走,很少独立思考或者分析。即使教师讲解再多的生态文明内容,倘若学生不思考、不探究,那么也是无用的,始终无法促进学生生态观念的形成。而小组合作模式则可以改变这一局面,能给学生营造出足够开放的合作探究空间。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主动加强这一模式的组织。那么,教师在设定小组任务的时候,要围绕生态文明内容进行,推动小组一起在合作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形成一定的感悟。既能推动学生主动开展生物思考,又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效益。

比如,在学习“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能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生态文明内容,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第一步,科学分组。在这里,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物基础、探究能力等多个方面,采用互补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使小组内部能实现相互帮助。第二步,在充分把握小组整体水平的基础之上,给出生态文明任务:小组一起探究和分析世界、中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尝试思考这种增长趋势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压力。接下来,再让小组围绕该任务展开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充分意识到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负担。等到最后,再让小组分享他们的成果,并将其作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

要想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效果,那么新颖形式、丰富内容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手段则刚好可以同时达到这两项要求,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不妨借助这一手段。有了该手段的辅助,教师则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与生态文明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这不仅提升了生物课堂的吸引力,还给学生的多个学习感官形成刺激作用,学生的生物学习动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在學习“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能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第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依次展示原始社会人类捕猎、农业社会人类耕地、工业社会人类过度开发资源的视频,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思考人类分别在这三段视频中如何利用生物圈的资源,并尝试总结人类在这三个视频中与生物圈的关系。这时候,学生将会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并不断思考视频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步,再次利用信息技术,着重向学生展示近现代社会人类过度改造自然的视频,使学生能意识到保护生物圈的紧迫性。有了这些视频,不需教师过多的口头讲述,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画面,他们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树立起自然保护意识,如此,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才能算是有成效。

(四)灵活进行提问

学生主动内化知识往往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而达成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灵活进行提问。在提问时,教师务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把控好生态问题的难易程度,尽可能提出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态问题。倘若难度较大,学生将无法独立解决,更不可能独立内化生态内容;反之若难度较小,则不能起到引领学生思考的作用,提问也将失去原本的意义,甚至还会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比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良好的生物思考状态中,教师须围绕本节的生态文明内容灵活开展提问。第一步,展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变化图,并直接提问:“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到底是怎样的呢?一直在发生什么变化呢?”由此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和思考森林覆盖率。第二步,再次提问:“那么造成森林覆盖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会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呢?”由此启发学生展开思考。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认为是过度砍伐,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及时进行保护,等等。第三步,继续追问:“那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森林覆盖率低下这一问题呢?你们能不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呢?”由此让学生思考保护森林的具体举措。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保护森林环境的有效举措,学生在日后将会主动参与森林保护。

(五)注重法治教育

中国社会是法治社会。关于“环境保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很多学生看来,保护环境与法律法规没有任何关系,导致他们内心对保护环境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须注重法治教育的及时开展。这就要求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举出具体的例子,像破坏环境受到法律制裁等,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比如,初中生物教师可专门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法治教育,使学生能在法律法规的引领下逐步形成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第一步,向学生介绍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当学生了解这些法律之后,相信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将会上升到新的层次。第二步,再次向学生介绍破坏森林而受到法律惩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同时,介绍我国在保护环境这一方面所做出的较大努力等。第三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分析和探究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了解。通过这样开展法治教育,从法律的角度带领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能点醒学生,让学生在今后能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形成较强的生态保护观念,从而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初始目标。

(六)开展日常练习

生物练习,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生物所学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起到培养学生正确观念的作用,推进学生的全面生物成长。同样地,生态文明教育也应当渗透到这一过程中。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须及时开展日常的生物练习。在设计生物练习时,教师要尽可能穿插一些生态文明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反复分析生态文明內容,进而让他们的印象越来越深刻。同时,当学生注意到生态文明内容出现在生物练习中,他们在平时也会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生态观念将逐步形成。

比如,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并树立保护意识。为了强化学生的保护观念,教师可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生物练习。那么,教师可给出以下生物练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是什么?该如何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活动中?有哪些途径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呢?同时,倘若发现学生对哪一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也应当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给出生物练习。通过这样组织生物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完成生态文明内容的学习,形成保护生物的正确观念。

(七)组织实践活动

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很少有时间能走进自然,更别说亲身感受了,这导致他们很有可能无法领悟教师口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适当组织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物教材中走出来,迈入生态环境之中,这样更能推动学生生态意识的树立。教师可组织生态调查活动,改变学生生硬接受的局面,给学生提供走进生态环境的机会。如此一来,不需教师过多的引导,相信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会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较强的生态意识。

比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单单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达成这一目标,更别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了。对此,教师可组织生物实践活动——公园大调查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公园,让学生切实观察公园中每一种生物的生命现象,并让学生做好记录。与教师口述相比,这种活动形式明显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参与程度明显得到提升。一进入公园,学生纷纷散开,展开详细的观察。每当他们发现一种生物,他们将会表现出较大的观察兴致,并号召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和分析。等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再让他们分享观察成果,并有目的地向学生传送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充分尊重每一种生物。通过这样的生物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保护生物。

(八)完善教育评价

上文已经提及,不完善的生物教育评价是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及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那么,在评价时,教师除观察学生掌握基础生物知识的程度以外,还需多多观察学生对生态文明内容的学习情况,并制订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像生态观念的强弱、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等。面对这样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学生也将会受到正向影响,认真对待并学习生态文明内容。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将形成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正是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的完善目标所在。

比如,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生态文明教育中需特别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出多项评价指标,以此给出更加全面、完善的教育评价,以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的生物发展。在讲解保护环境措施时,某学生一直认真听讲,并主动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保护方式,那么教师可给予放大性的生态教育评价,使该评价能转变成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使学生今后更认真地对待和学习。反之,若学生表现不够认真,教师也应当及时进行批评。此外,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生态观念的正确、强弱进行特别评价,这样更能点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生态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充分发挥该环节的价值,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正视生态教育,从而推动学生生态观念的逐渐形成。

五、 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已经变得尤为关键,不仅关乎学生成长,更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生物教育责任,结合具体的生物知识以及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多多搜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料,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给学生打造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使学生掌握更多生物知识的同时,将生态文明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从而保证学生在以后能实现可持续的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策略[J].家长,2022(28):129-131.

[2]王绩泽,邢宇宁,刘铁志,等.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浅析及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107-109.

[3]万勤.做真做实初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J].江苏教育,2021(80):73-74.

[4]郑智武.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家长,2021(22):177-178.

[5]杨飞云.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5):29.

[6]于永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的探析[J].考试周刊,2020(31):125-126.

[7]张杨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初中生物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3):23.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2年度兰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22]GH026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丽婷(1988~),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学校,研究方向:初中生物。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初中生物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