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5年中国病理教学研究现状

2023-02-04李凤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病理学病理文章

李凤玲,步 宏

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组织学改变、功能和代谢转化规律变化,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病理学既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又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在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则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培养质量。病理学知识内容丰富而繁杂,其教学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调研了国内近5年发表的病理教学相关研究,总结当前的研究热点与方向,以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当前的发展现状。

1 文献大数据分析

基于“病理”和“教学”两个关键词,检索2019年1月1日~2023年7月23日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章。我们共检索出985篇与病理和教学相关的文章,通过筛选后共有332篇属于病理教学的文章(排除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动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病理检验技术、高职等文章)。根据教学对象将其分为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职业教学三大类,其中本科教学文章有233篇。根据文章内容分类,我们将本科教学文章划分为实验技术课和病理理论课,本文重点关注病理理论课教学(150篇)相关研究,并将其根据文章内容进一步细分为方法学研究和纯理论研究,以便阐述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关注重点。

1.1 收录杂志情况本文检索到的332篇病理教学相关文章发表在114种期刊上,类别繁多。其中收录文章篇数排名前20的杂志分别为《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教育教学论坛》《现代职业教育》《诊断病理学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科教文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病案》《科教导刊》《基层医学论坛》《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科技风》《考试周刊》《教育现代化》及《当代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图1A)。本科教学相关文章(233篇)收录在97种期刊中,其中收录文章篇数排名前20的杂志见图1B。《中国继续医学教学杂志》收录的文章篇数最多,近5年发表的病理学本科教学相关文章28篇,平均每年5~6篇的发文量。此外,部分大学学报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病理教学类文章,如《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和《承德医学院学报》等。

图1 教学文章期刊收录数前20排名:A.2019~2023年病理教学文章收录排名前20杂志;B.2019~2023年病理本科教学文章收录排名前20名杂志

部分病理学专业杂志也收录了教学相关文章。《诊断病理学杂志》近5年收录了9篇病理教学类文章,其中分别讨论了数字病理的应用[1]、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践[2-3]以及分享教学心得体会等[4-5]。《中华病理学杂志》收录了3篇本科教学类文章,探讨了病理学思政课程实践相关[6]、分子病理教学[7]及病理学实习课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8]。《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则收录了1篇病理职业教育类文章,讨论了病理技术在精准医疗时代下的实践操作[9]。

1.2 文章类型根据面向的教学阶段划分的三种文章类别中,本科类教学文章233篇(70%),研究生类教学文章15篇(5%),病理职业教学文章83篇(25%)(图2A)。本项文献调研工作重点关注本科类教学,按照研究方式的不同将这233篇本科类教学文章划分为方法型和理论型研究(图2B)。方法类文章占82%,主要包括方法实践[10]、方法探索[11-12]、方法总结[13]及问卷调查等,而理论型文章关注点则有病理教学改革与创新[14-18]、思政教育融入病理教学[19]、教师成长[20]、课程建设[14]、经验分享及来自国外教育理念的启发与思考[21-22]等内容。病理学是一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不仅涉及大课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设置有实验见习的小课内容。

图2 不同文章类型的分布:A.病理教学不同教育层次分布情况;B.病理本科教学文章不同类型分布情况;C.病理本科教学文章课题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调研发现,本科类教学文章中36%(83篇)为实验教学文章(图2C),主要关注点在实验课线上教学、数字化切片的应用、多元化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等教学方法。

1.3 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明确近5年病理本科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方向,我们采用R语言中的“jiebaR”包分别提取233篇文章的题目和摘要词汇进行词频统计;基于高频词汇的统计结果,采用“wordcloud”包绘制词云图,直观展示文章的关注重点与热点(图3)。较多文章关注病理教学方法实践,如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TBL及临床病例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等。同时教学模式也逐渐转变,从传统的授课模式过渡到混合式教学、翻转式课堂、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微课堂、数字化教学等,从而不断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成绩。

图3 病理本科教学文章关注热点词云分析:A.文章题目高频词提取;B.文章摘要高频词提取

2 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

2.1 教学模式的更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传统的病理课程教学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们则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巩固已学的内容。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病理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线上课堂、微课、慕课等逐渐得到应用。线上教学主要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师者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供其在线上自主学习[23]。与线上教学相对应的是线下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既定的授课任务。线上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还可结合学科发展及科研前沿拓展教学内容,而学生也可结合自身需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进行线上课程学习。目前较为推崇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则是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授课与互联网平台线上课程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2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线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开展线下课程的学习并与老师直接进行交流与讨论[25]。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力,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汪丽佩等[26]的研究中也证实:相对于线下和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病理学期末成绩。

2.2 教学工具的更新——数字化/信息化/虚拟仿真平台构建病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同时涉及的大体标本和组织病理图像较多,需要良好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去理解病理形态特征与疾病间的关系。传统的玻璃切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局限,学生需借助显微镜在固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中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同时玻璃切片还存在易碎、褪色、丢失等风险,影响了病理教学效果。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病理教学弊端日益凸显,而数字化病理教学的优势则越发明显[27]。数字化切片最显著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同步共享,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无需显微镜即可随时观察组织切片。教师可将数字化切片和大体标本图像剪辑与联系,教学重点与内容针对性更明显,能够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病理知识。刘艳洁等[28]的研究也表明,基于数字化教学的学生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提示数字化切片教学在病变特点细节的描述上一定程度上优于玻璃切片教学,广泛采用数字化病理教学可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一些单位开展病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包括病理学虚拟图库、虚拟仿真实验模块、虚拟综合性实验模块等,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学习病理知识[29]。

2.3 课程思政融入病理教学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才和培养人才,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十分关键。传统的病理教学重点放在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极少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因此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病理教学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课程思政主要指以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和实践水平等方面为基础,联动专业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打造的全流程育人体系[30]。病理学与临床医学间具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师除了应用多种临床观察、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评估以外,通常还依赖病理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学、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分子病理检查等来对疾病进行评估,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在病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知识外延,将会帮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能及时解答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和疑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医学和献身医学的坚定信念,培养他们形成求真务实和科学严谨的学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31]。

2.4 分子病理传统病理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讲解和实验课见习,分子病理作为病理学的前沿阵地,虽然其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地位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得到了提高,但在当前病理学教学中分子病理学内容仍需不断重视和强化。当前分子病理处于高速发展中,其在临床诊疗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而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则是人才培养。正如张卉等[7]所说,分子病理学科的建设及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只有通过推动分子病理教学,加速人才培养,才能有效推进分子病理学科发展。近些年,已有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分子病理相关课程,增进医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为培养分子病理后继人才提供基础[32]。

3 分析与讨论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纽带和过渡,其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医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人们对病理学认识和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病理学教育转型和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从本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病理教学方法类研究层出不穷,混合式课堂、线上线下模式、多元化教学法等新概念逐渐出现在病理学教学中,甚至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教学领域崭露头角[33];相较而言,教育理论性研究文章较少。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能够针对性影响教学成效的不同方面,而上升到教育层面,理论的进步对教学模式及教学质量具有广泛革命性影响。例如广受认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34]的教学理念,它指出在学校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即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相悖,推崇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和技巧,凸显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目前这一理念逐渐进入国内许多教师的视野,但在中国庞大的教师群体中的所占比例尚不高,而能够深刻理解并在教学中贯彻执行这一理念的更少。此外,非标准化答案、“双螺旋”教学策略[35]等教学理念在国内也尚未得到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以为,在未来的病理学教学研究中应该提高对教学理论的重视,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进行广泛传播,将其根植于教师群体中并得到正确实践,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才能得到质的提升。

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重心放在“学”上,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主学习,成为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年轻人可以快速地吸收和处理新信息,而进入传统课堂他们就很容易感到无聊且无法集中注意力。面对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教师应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小组汇报、课堂演示、形成性评价、同学间互教、自我评估、翻转式课堂等,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视频、虚拟平台、线上课堂、人工智能算法等的应用亦可增加教学丰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方法学研究仍较为局限,在未来我们应该着眼于探索更多创新的方法,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角色,在恰当的教学模式引领下“润物细无声”般地提升教学质量。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具有权威性,精准的病理诊断是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除了需重视病理教学研究中理论性研究外,在实际病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现状问题则是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由此容易造成教学和临床病理诊断脱节,教学与科研实践不紧密的现象。因此,病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则是需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的结合,教师在课堂中可向学生分享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经典病例,或采用CBL、PBL、问题导向法、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拓展临床思维,增强临床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病理教学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平稳过渡、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并重、病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素质教育等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总之,高校教师在不断精进和深化专业领域知识外,还应该学习和吸收先进和创新的教学新理念,以培养更多从事病理的医学精英为己任,推动我国病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病理学病理文章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