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机构如何发展转型金融

2023-01-31张立钧倪清编辑白琳

中国外汇 2022年16期
关键词:投融资气候金融机构

文/张立钧 倪清 编辑/白琳

转型金融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既包括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也包括建立了明确减碳目标(例如与《巴黎协定》目标一致)和实施路径的主体。金融部门作为支持实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服务机构,在产业与客户的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着多重机会与挑战。为抓住低碳投融资市场发展机遇,金融机构需要尽早搭建适合机构特征的转型金融发展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转型金融的具体路径。

金融机构面临广阔的低碳投融资机遇

中国转型金融引发数百万亿投融资需求,缺口巨大。与传统的发展轨迹相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更强的资金拉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课题报告指出:在碳中和过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为81万亿元,到2050年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即未来三十年,低碳转型投融资规模可以达到300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需要资金约10万亿元。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3.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仍然较低,约8.25%。因此,无论在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领域,市场仍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

高碳排放行业转型需求尤为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双碳”目标下,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行业亟需加快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步伐,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升电气化渗透率。行业低碳转型需解锁各类低碳技术,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均面临投融资机遇。

根据普华永道《2021年气候技术状况》报告,全球到2050年的减排量贡献中,近50%将来自目前尚处于早期或试点阶段的气候技术。然而,目前气候技术的减排潜力规模与所获得的投资之间尚存在错配:预计带来81%减排潜力的气候技术仅获得25%的投融资。在当前经济与产业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低碳技术的政策引导、激励乃至合规要求显著提升,技术的市场化应用预期提高,迭代与成熟的速度加快,规模化应用成本下降,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关注这些气候技术的时机已经到来。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或成立气候基金等形式布局尚未被独角兽挤占的低碳领域。

金融监管部门已出台多个激励政策,未来将继续深化市场化机制建设、提供低成本资金以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低碳投融资。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绿色信贷激励方面,2021年11月,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 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推出;2022年5月,又增加1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额度,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绿色债券方面,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定向工具、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等绿色债券品种不断落地,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债券也已发行,并成为绿色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4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年7月,可持续挂钩主题的公司债首次发行;2022年6月,转型债券试点推出。绿色保险领域,银保监会明确提出,支持保险机构规范创新推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目前,多个省市也在细化和推出金融支持“双碳”的政策举措,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未来,国家和区域层面有利于低碳投融资的政策有望继续加码,给各类金融机构的低碳投融资业务发展带来正向激励。

产业低碳转型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

挑战一:如何识别和满足客户低碳转型需求。政策带动产业低碳转型,对金融机构的客户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客户画像、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提出新的要求:包括制定适用于转型期的业务发展策略,构建从业务策略到落地实施的产品体系,建立起能够推动业务转型发展的组织协调、营销拓展、考核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等。如何加强转型金融的统筹规划与内部协同,成为金融机构亟需应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挑战二:如何评估和管理环境和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依然持有大量高碳资产,量化评估以及监控此类资产在多大程度上暴露于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不仅是监管机构的期待,也是金融机构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工作。监管机构高度关注气候与环境相关风险,防范其演化成金融机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2021年8月至11月,人民银行组织部分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考察“双碳”目标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由于气候风险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结构性等特征,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分析方法难以适用,如何转变思维识别气候风险因素,量化气候风险对投融资的影响,以及提升监测与管控投融资业务气候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长期性气候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

挑战三:如何追踪和管理转型金融实践,提升数据信息的透明度。数据管理和信息披露在转型融资中尤为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了解客户的转型策略、实施路径、转型活动的实际效果等;另一方面,为防止“漂绿”或粉饰高碳投融资活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要求提升,即“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2021年7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披露内容、披露精细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机构提升识别、量化、管理环境相关金融风险的能力。目前,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先行试用,部分试验区已经实现了辖内金融机构环境信息全披露。但是,无论是行业和客户相关数据,还是金融机构自身的碳排放管理、投融资量化评估方法与基础数据收集,都存在滞后与不足,成为支持低碳转型投融资的主要障碍。

对金融机构发展转型金融的建议

建议金融机构从战略目标、战略举措以及战略支撑三方面着手,制定转型金融发展规划。首先,金融机构需要结合内外部情况,定制化研究与细化自身发展目标;其次,要设计和落地多方面转型业务举措,以承接和确保短中长期转型金融目标的实现;最后,从治理架构、绩效考核、能力提升以及文化建设等维度,促进和保障转型金融相关举措的落地实施。

金融机构应从客户与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碳排放管理、数据与系统管理、信息披露与报告等五大维度考虑和设计战略举措(见附图)。

一是客户与产品服务层面,通过参考行业通用标准逐步制定机构转型金融框架、深入分析转型业务场景、明确转型金融客户画像以及开展业务模式创新,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客户与创新产品的能力。为服务和引导客户的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机构需要深入了解、识别不同产业客户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特色需求、针对客户画像精准匹配产品和服务,开展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要素的创新。尤其是要建立符合机构业务实践的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框架,基于具体绿色低碳业务场景建立客户画像、分析客户低碳转型发展的投融资需求,以及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业务等模式创新实现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调整与客户低碳转型的一致。

二是风险管理层面,制定行业政策指引,加强转型风险动态评估与分类,积极开展情景分析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优化管理流程,建立长期、全面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在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受到政策、科技创新、市场供求结构变化等影响,其风险将通过金融业务传导至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行业研究,识别、关注和评估重点行业的转型风险,开展情景分析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构建涵盖气候要素的资产分类,建立长期、全面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机构应对新型风险的能力。

三是碳排放管理层面,在加强机构碳核算与运营减排的同时,强化投融资资产的碳核算与管理,推进金融机构整体的净零排放。金融机构的碳中和包括运营和资产两大层面。其中,资产碳中和是金融机构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持续发展转型金融分阶段实现。践行低碳运营,既是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也可以发挥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带动和促进其服务的广大客户低碳转型。“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金融机构碳中和需要尤为重视净零目标的设定,将气候变化纳入治理和决策,明确实施路径,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四是数据与系统层面,夯实数据基础,强化数据积累和数据资源整合、完善数据质量管控,提升数据价值、通过构建转型金融服务平台系统赋能业务的发展。在转型金融的推进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数据、系统升级和场景拓展等维度的数字化难点,需要通过数据管理和系统平台建设,助力资源高效对接、多元化渠道拓展与模式创新等。尤其是要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高金融机构的数据治理能力,开发或引入转型金融的相关服务平台系统,打通客户、产品、业务流程,支持机构转型金融发展在碳核算、项目认定、气候风险管理等多维度的应用。

金融机构转型金融发展框架资料来源:普华永道

五是信息披露层面,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完善机构的气候相关数据收集、管理与环境效益测算,加强行业交流,多渠道传递机构发展转型金融的目标、策略与成效。金融机构转型金融信息披露不仅是响应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是顺应资本市场广大投资者要求的结果。良好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提升低碳品牌形象,助力转型金融业务发展,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青睐,更能从气候相关财务影响分析与披露的角度,促进机构的内部治理与风险管理。在转型金融发展中,金融机构需要转变思维,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从战略愿景驱动的角度,积极、主动开展机构低碳投融资、产品服务创新、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披露,向利益相关方传导机构转型金融、低碳投融资发展的成果与效益,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行业组织、投资者及客户的交流。

总结与展望

金融机构的转型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向前推动。在转型金融发展初期阶段,存在市场基础条件的不足,尤其是缺少明确、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缺少转型金融环境效益尤其是碳排放核算的数据;同时,金融机构自身在气候风险管理、产品与业务设计和创新上的难度较大,对重点排放行业的转型路径、减排技术等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捕捉与定位投融资客户在转型过程中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亟需更深入地开展行业、区域和客群研究,建立转型金融客户画像、调整产品定价策略、强化气候风险管理等。

金融机构要想在低碳转型的浪潮中踏浪前行,一是需要在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从业务、风险到披露等方面的各项举措,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角色和任务,确保相关行动计划的可操作性,加强内外部协同;二是需要在业务产品上充分创新,结合机构业务实际以及长期自身转型金融发展定位,以产品影响市场、管理客户,从而搭建从产品转型到产业转型的桥梁;三是需要完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开发精细化、标准化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工具,更好地识别、评估、监控与管理重点行业的转型风险;四是保证基础建设的稳固和有效,从工具、数据到系统,实现更有标准、有策略、可推广、可评价地开展工作,并进一步对外披露机构转型金融发展的成果,提升客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猜你喜欢

投融资气候金融机构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