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及实现路径

2023-01-25胡君一

山西农经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农户

□胡君一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8)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农村农业优先”的原则,契合产业兴旺、生态建设等要求,推进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而种种建设均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提到,要通过强化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加大农业政策保障力度与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意味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近年来,我国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开始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多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各路人才纷纷聚集农村,所以应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提高重视,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

1.1 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聚焦于产业兴旺,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是不变的主体。实现产业兴旺,则必定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组成单位,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农村社会的农业经济逐步出现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多种形式,经营主体也愈发多元,如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农业合作组织等,不再局限于个体农户[3]。

此外,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完善,也使得如今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料加重,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入,改变了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化金融需求主体现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变化。

1.2 资金需求额度大额化

以往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需要非常烦琐的手续,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良好培育。相较于过去个体农户的金融需求而言,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的接受度更高且选择服务更加频繁,在发展前期往往需要较大额度的启动资金。

1.3 金融需求范围扩大化

在以往的小农经济模式下,金融需求主体主要为个体农户,所以需求范围较小,需求形式也基本为借贷,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的特点,是导致农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村金融需求范围逐步扩大,除了有生产方面的需求外,还多了消费、理财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扩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农村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而不同主体在农业生产中的金融需求各有不同且表现出新特点,如需求稳定、周期长、规模大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贷风险与信贷成本[4]。

二是消费方面的金融需求增多。现在的农村社会逐步向城镇化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步增多,比如房屋购置、车辆购置等大额支出都会选择金融信贷服务。在过去的农村,添置大型消费品会寻求亲朋好友相助。消费理念的改变和金融借贷越来越便利,各种消费型贷款有效满足了农民日渐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

三是理财投资方面的需求涌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多,农民有一定的财富积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投资理财宣传,信息技术的发达带来多元投资渠道,让越来越多农村民众不再局限于“存银行吃利息”,转向基金、股票、债券、房地产投资等金融理财,理财投资方面的金融需求不断增长。

1.4 金融需求服务信息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农村金融需求服务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出现新情况,有必要契合社会新情况提供紧随时代发展的服务。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加持下,农村数字金融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蔓延到全国农村地区,让农民的贷款更加便捷、汇款更加高效。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网点增多、受理业务范围扩大,降低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服务呈包容化、信息化发展态势。

2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2.1 健全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要想实现农村金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支持,必须构建全面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意味着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或者只依靠市场需求进行调控远远不够。因此,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必须推行“政府+市场”的双重调控模式。

在我国农村金融活动中,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是目前最重要的主体。必须协同合作凸显各自力量,共同助力稳定、全面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其中,政策性金融要做“看得见的手”。作为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一定要认真审视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策方向作用,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资金引导至该流向的领域。

商业性金融有着健全的组织架构与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可充分契合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现实情况,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运营体系,在保证农业基本收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拓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发挥作用。合作性金融属于农村社会的内生金融,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成本最低,劣势便是规范性不足。在今后的合作性金融发展中,必须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5]。

2.2 推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

面对多元主体对农村金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推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对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予以创新。一方面,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面。在以往的农村金融服务中,会明显感觉到金融机构与农村民众之间的距离感。要突破这一屏障,金融机构组织与金融服务应不断下渗到农村地区。依托于农村社区网点众多的优势,推出与农村民众面对面接触的普惠型金融综合服务网点,打造专属于农村社区的零售型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开发针对性的特色农村金融产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应契合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推出特色农村金融产品,以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需求,谨遵“支农、支小微”的原则,为农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绿色通道。此外,还要保证金融服务产品的精细化,比如对大额贷款、小额贷款、扶贫贷款以及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贷款进行精细化管理[6]。同时,金融领域还可与保险、期货、担保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出复合型金融产品。针对金融机构,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考核目标,明确其“三农”贷款任务,同时提供资金定价、资源配置等支持,切实支持“三农”贷款。

2.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绿色安全的农村金融环境是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相较于城市金融来讲,农村金融能明显感觉到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难以从中汇总有用的信用数据,难以建立信任机制,所以许多金融服务难以开展。同时,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息评价无法完成,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风险不可控,更多金融产品难以推向农村市场。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定期下乡开展知识讲座,为农户普及金融基本知识以及推广普惠型金融产品,提升农户对农村金融的认知,以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案例进行榜样示范。另外,逐步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评价平台,对于线上消费的农户,可积累其网上消费信息;对于线下消费的农户,则要入户调查信息,形成基础数据库,再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信任机制,只需依据信用评价平台的农户信息情况,便可完成信贷。

通过对信用评价平台数据的共享,实现信贷服务的规范性,让农村金融机构能更放心地为农村中小微企业或个体户提供贷款,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中资金缺失的难题。

2.4 构建农村金融供给联动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出现多元变化,应改革金融供给机制,通过构建农村金融供给联动机制,实现农村金融业务的有效联动。其中,重点在于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之间要形成信息联动,共享农村客户的信息,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尽管保险、工商、税务、债券等领域对客户的信息需求有不一样的侧重点,但基本信息需求均无太大差异,可以基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联动。除基本信息以外,重大信息变动方面的联动更为必要。倘若客户发生了重大信息变更,如个人财务状况有变、企业运营状况有变等,均会衍生出金融风险。金融供给主体可在信息通报机制的帮助下,及时掌握客户的重大信息变动,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能综合考量风险。同时,应推行风险防控信息联动,尽管不同金融机构主体的风险防控重点不一样,但是金融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通过构建互助模式的风险防控机制,能让农村金融多元主体之间相互预警,分享应急处理预案。

2.5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资金的流动性。在农村金融信贷工作中,农户要想获得融资,必须提供抵押物,但是农业生产中能提供的有效抵押物并不多,再加上农村社会的资产价值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很难公平客观地计量抵押物的价值,况且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本身不高,应通过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改善。一方面,应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证产权清晰,才能进行规范、稳定的产权交易。要对资产价值展开科学、合理的计量,可尝试推行等级划分法,为同类型资产划定合理的价格区间。遵循“数据明确、权利清晰”的原则,为农户受众的资产作出科学评估与认证,发放纸质证明文件且上传信息系统,为后续流转活动打好基础,加强信息整合能力,改变过去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手续麻烦问题。另一方面,依托政府部门力量,建立产权交易中心,出台利好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比如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所有“三农”贷款均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为金融机构提供担保,使更多金融机构消除顾虑,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使资金切实流向“三农”领域。

2.6 借助金融科技助力供给侧改革

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已成必然,而在金融改革推进过程中,金融科技的作用不容小觑。将金融科技应用在人口分散且稀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农村地区,需要聚焦于制度、产品及商业模式3 个方面。

一是借助金融科技调整农村金融制度。综合应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推行线上交易,节约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改善市场割裂的情况。更完善的信用系统能明显提升农村民众的信用意识,实现农村金融风险可控,起到相互制约的效果。

二是借助金融科技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为农村民众带来能自助贷款的金融产品,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推行移动支付,投入助农取款终端设备,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带来更新、更先进的农村金融服务。

三是借助金融科技优化农村金融商业模式。积极转型业务范围及业务模式,加大金融网点建设力度,引导农村民众享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在相关服务平台上自助操作。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应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创新与转型。

2.7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的保障机制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保险属于重要内容。结合2021 年数据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费用收入同比提升了19.8%,可见农户的保险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应积极构建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助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农业保险的价值在于规避、转移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发挥着稳定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提供保障。一方面,通过宣传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饭”,其风险抵御能力较差,而农业保险的初衷在于分散农业生产风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产业。农户作为农业保险的直接受益人,有必要向其大力普及关于农业保险的有关政策,强化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推动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结合现代化农业生产情况创新险种,广泛开展试点。比如,可根据当地特色产业推出特色农产品险,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现状推出运输保障险等,转移农业生产可能发生的风险,为产业兴旺提供坚实后盾。

3 结束语

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态宜居、环境改善,均少不了农村金融的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相应的变化,集中体现在需求主体、金额需求、需求范围以及服务需求等方面。因此,农村金融的供给也要紧随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而有所变革。文章提出了健全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推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农村金融供给联动机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借助金融科技助力供给侧改革、构建农业保险体系的保障机制等一系列路径,希望促使农村金融实现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农户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