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西海岸新区都市郊区乡村振兴之路的探索实践

2023-01-25韩燕红丁淑玲韩廷锦

山西农经 2022年19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发展

□韩燕红,丁淑玲,韩廷锦

(1.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青岛 266400;2.青岛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山东 青岛 266426)

1 起因:区划调整亟须重塑城乡关系

2014 年6 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村面积达到51%,东西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但是经略海洋、军民融合、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四大国家战略叠加,第二、第三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化率高达81%,城市对农村带动作用较强,农村依托、服务、服从城市发展,具有城乡共生、关系紧密的都市郊区典型特征。

基于都市郊区城乡紧密关系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青岛西海岸新区转变过去就城区抓建设、就农村抓“三农”的传统观念,树立城乡融合理念,强化协同发展思维,确立了通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促进全域振兴、全面振兴的发展思路,真正将农村打造成与城区同频共振、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美丽宜居新农村[1]。

2 创新:结合城乡发展

2.1 全域赋能

在最大程度上打破城市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条件,从多方面进行活力源的布局,争取做到全域谋划、推进和振兴。

董家口经济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高新农业,藏马山度假区打造田园文旅高地,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拉动智能制造,交通商务区建设高铁新城,中德生态园和桥头堡国际商务区实施开放驱动,以上七大功能区为青岛西海岸新区西部镇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技术、新产业、新活力。促进镇级财政、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增长”,产业结构、就业创业及生活方式“三大转变”,镇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三项提升”。在中德生态园的辐射带动下,红石崖街道15 个村集中搬迁安置到现代化的福莱社区,通过利用拆迁补偿款购置优质商业资产及通用厂房、土地流转、盘活存量土地、社区商业版块打包出租等方式,15 个村集体收入由拆迁前的几乎为零,增长到了2019 年的3 000 万元。依托桥头堡国际商务区,9 个村庄启动搬迁改造,惠及共3 976 户、1.3 万居民,原来的“城中村”将成长为国际新城。

镇级打造特色小镇,以镇街产业振兴集聚区激发镇域发展活力。把发展镇街驻地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镇街的枢纽作用,不断引进新的工商资本、产业、相关技术和人才4 个主要方面,不断应用到镇街和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目前,12 个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31 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重点建设项目340 个,撬动社会资本400 亿元;12 个集聚区已聚集项目182 个,累计完成投资56.9 亿元。比如,海青镇依托山、水、茶、竹资源优势,镇驻地改造、商业街建设均体现茶文化风格、竹文化风韵,形成了“竹风茶韵、静雅海青”独特魅力,镇驻地面积扩大了1 倍,商贸服务、休闲旅游日益繁荣,沿街网点租金实现倍增,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具特色魅力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村级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坚持以组织振兴为统领,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宜居水平,投资12.5 亿元建成105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了开城路绿色长廊等4 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和铁山杨家山里等9 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规模经营、村庄布局优化有机融合,规划建设藏马山、杨家山里、田园青岛、海青茶山4 个市级田园综合体,面积共116 km2,涉及了54 个村、1.4 万户,总投资95 亿元,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2]。

2.2 协同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局限性,总体促进各方面相结合,逐渐实现工农相互促进、城乡之间相互帮助、达到共同繁荣。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城区建设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农村建设影视拍摄外景地、影视拍摄乡村基地,打造“一区多基地”发展格局。影视外景地所在地藏马镇创新开展群众演员培训,组建农民群演千人公社,结合村庄改造配套建设1.4 万m2的集体产业发展用房,对接引进影视创作中心、动漫孵化基地等项目,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城区建设古镇口融合区,农村配套建设蔬菜粮食种植、食品加工、应急保障、科研检测中心等后勤保障基地,做强做大“军供品牌”。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投资50 亿元建设中国供销北方国际智慧物流港,打造集电子商务、大数据共享、金融服务、价格形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球现代化综合商贸交易平台;建成6 家电商示范镇、717 家益农信息社,“新媒体+电商”“互联网+产销配送”、线上草莓节等经营新模式给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3]。

生态环境协同建设。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优势,植树造林约7 933 hm2、整治河道约100 km、清理恢复海岸线约130 km。认真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文章,各村庄争相引进了香博园、杜鹃园、花都艺博园等一批农旅结合项目,在保护生态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基础设施协同配套。将城市和乡村的路网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体化的进程,路网密度129 km/100 km2,轨道交通13 号线、开城路等骨干道路连通城乡,将全区的所有道路进行硬化,争取做到全面实现各个乡村之间道路相通、每一户村民之间的道路相通。将城市和乡村的公交车发展起来,让所有村庄都实现交通便利,2 km 内有公交线路,原来从建成区到海青镇需要14 元,现在仅需要2 元。将城乡垃圾进行集体化处理,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收集,每个乡村配有专用的垃圾车进行收集。将垃圾运输到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的方式,不断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最大程度上将各种垃圾分类设置置备齐全。自来水的供应由城市供水系统逐渐延伸至乡村,最大可以连接204 个村庄。

2.3 组团共建

打破单方面进行的方式,将各个城乡主体进行结合,实现相互帮助、共同双赢。

功能区与乡镇(街道)组团。泊里镇依托董家口经济区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聘请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领衔的城市规划研究团队,编制《泊里小城市控规与城市设计方案》,以“打造世界小城市永续发展中国样板”为目标,镇财政年收入实现12 亿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 万余元,荣获“全国新型城镇化典范镇”荣誉称号。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发展影视文化、休闲度假等产业,直接带动藏马镇周边15 个村集体存款由开发前的75.8 万元增长到4.08 亿元,以往的农民耕作的农业区逐渐演变成现代的影视文化旅游区,普普通通的农民逐渐改变成现代化的农民工,以前的老旧村庄不断发展成为带来现代化色彩的农村社区,呈现了“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新局面[4]。

逐渐实现区域性国企帮助各乡村发展。建立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政府引导、国企主导、镇村主体和社会参与”方针,20 多家国有企业对12 个乡镇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企业主要为乡镇提供资金支持、人才、技术和经营方式,乡镇以土地供应和闲置的房屋作为主要资源,利用这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乡村振兴和国企更好发展的“双赢互促”局面。军民融合发展集团投资建设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整合杨家山里片区红色资源、农业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崭新的活力,片区里的黄泥巷、后石沟等村成为“网红”村庄。

结合发展好的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逐渐形成产业化系统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和乡村结合形成合作社,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1+1+1>3”的效果。新区把区供销社作为发展企业的主体,把12 个乡镇的土地结合起来建成一个“万亩种植基地”,使其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 000 hm2,建成6 处、3 万t 冷风库,中央厨房日加工各类农产品50 余t,全年农超对接供应农产品7 万余t,构建“产、加、储、销”一体化服务格局。供销社新投资建设的全渠道中餐工业化项目,达产后可日产盒饭32 万份,新增就业700 人,带动6 666 hm2蔬菜种植基地,融合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产业[5]。

2.4 党建统领

突破“就党建抓党建”局限性,抓党建、兴文化、强治理,强基固本、凝神铸魂、全面振兴。

把党建作为发展的基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以共产党的领导为主,在最大程度上优化和完善乡镇的党建联席会和乡村发展的各项制度,优化村庄组织结构,促进村改居社区向城市转型,将1 243 个村和社区优化调整为140 个新村、226 个城市社区。新村和社区党委全面统领辖区村庄、党建、群团组织建设,履行区党建、发展、治理、服务等工作职责。注重基层党建平台增效、堡垒筑基、细胞激活、榜样引领,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开展“千名干部进乡村”,组织党员干部下乡,在机关事业单位范围内抽调人员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400 多名专职乡村工作指导员和“第一书记”进行联镇帮村,在全区范围内公开遴选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夯实党建之基。

筑牢文化之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面铺开区、镇街、村(社区)3 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错位互补、有效衔接。整合区内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成立博物馆群、美术馆联盟,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建设,探索村民遵规守约量化积分管理,引导村民自觉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弘扬正风良俗。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党员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动了广大群众转变观念、破除旧俗、树立新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3 成效:实现乡村全域振兴全面振兴

3.1 乡村产业变强

全区建成联想佳沃蓝莓、康大农业、隆辉农业等业态丰富、效益明显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370 个,使全区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至少实现78.5%。在众多的龙头企业中,64 家以农业发展为主,和合作社进行合作的共有1 704 家,和农场进行合作的共有3 285 家,以示范方式为主的种植面积有34 666 hm2,逐渐形成了以粮食、蔬菜、果品为主的产业链有8 条,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已经超过了70%。

3.2 乡村环境变美

11 个特色小镇亮点纷呈,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和达标村600 个。城发国际牡丹园、西海岸生态观光园等一批旅游景区镶嵌在城乡之间,282 km 的滨海慢行系统蓝湾路连接城乡,农旅结合、村景融合既为乡村增添了生态颜值,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3.3 农民群众变富

80%以上涉农乡镇(街道)财政收入突破亿元,96%以上村庄村集体收入达到10 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33 765 hm2,流转率达到55.3%,13 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成为田间产业工人,享受土地流转租金、工资收入、收益分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28 万元。55 个村庄因功能区开发、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而实施改造,其中33 个村庄完成改造,每处宅基地置换两套楼房,农民的生产方式转变、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与市民享受同样便利的公共服务。

4 启示: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4.1 把城乡关系的处理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步,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好坏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现代化是否能够完成。实施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实际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理顺城乡关系。尤其对于都市郊区而言,城市既可能发挥溢出效应,正面带动乡村发展,也可能发挥虹吸效应,反面造成乡村衰落。新区建设是随着城市和农村发展进行的,其主要方式是全面赋能,在发展策略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主,逐渐形成以都市郊区为主的乡村振兴方式。

4.2 结合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是都市郊区进行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想结合城市和乡村进行共同发展,就要以改革为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城乡结合发展相关制度体系。城乡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所在。新区主要的优势在于城市产业的基础较好,正好处于城市和农村进行结合发展的关键处,在农村有比较好的条件作为其主要的发展资源,在利用乡村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将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结合,当然这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4.3 对农村进行大范围反哺是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在最大程度达到乡村振兴,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乡差异。与城市相比,乡村差在产业基础、差在基础设施、差在公共服务、差在人居环境、差在人才资本技术。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以城带乡、以农促农,让在发展上先行一步的城市大力反哺农村。新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的各项优质资源不断流向农村,对农村基础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