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汉沽街道所辖行政村为例

2023-01-25□杨

山西农经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

□杨 欢

(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党校,天津 300451)

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十四五”时期,天津市滨海新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总结乡村振兴的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全力补齐工作中的短板,突破体制机制建设中的瓶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美丽宜居“滨城”的宏伟蓝图。

1 目前取得的成绩

汉沽街道位于滨海新区北部,总面积约90 km2,下辖10 个行政村。目前,汉沽街道设施农业累计达156.7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达203.5 hm2,产值平均为150 万元/hm2。近年来,汉沽街道所属行政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在发展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第一,聚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以无公害绿色设施蔬菜、高端草莓等为代表的高效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第二,围绕人居环境脏、乱、臭、差等问题,遵循以点带面原则,各村子分片推进,设立专项整治资金,奖优罚劣,对各村环境卫生定期进行专业治理,在深入推动户厕改造和公厕改造方面成效显著。第三,深入推进水环境整治,党政负责人亲自主抓环境整治专项方案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对水产和畜禽养殖尾水的治理。第四,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成了10 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提升改造与9 个村的自来水提质增效工作[1]。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建设潜力有待挖掘

第一,带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较少,已有的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错位发展明显,例如汉沽街道大马杓沽和小马杓沽的特色产业是草莓种植业,但其他村庄没有明显的特色产业。同时,部分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项目荒废问题。第二,招商引资政策向乡村倾斜力度不足,相关政策无法对企业产生足够吸引力,难以引进外来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第三,现有村办企业实力不强,除少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创收较高外,多数企业实力不强且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第四,村办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与特色产业集群差距较大,已有企业相互之间在供应链、产业链方面没有相互支撑,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2.2 技术创新短板有待破解

第一,农业发展方面缺少科技支撑,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和工艺水平不高,导致农产的附加值不高,各村基本都是千篇一律地在建大棚上下工夫。由于缺少技术与营销人员的专业指导,部分有特色的农产品因品质未达标而影响“市场准入”。第二,对村办企业在技术改造资金和技术输入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加之产业项目建设前调研不充分,急于完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目标,引发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企业发展壮大[2]。

2.3 公共产品的维护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第一,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贯通,但周边畜禽养殖生产废弃物排放、池塘垃圾堆积、村民乱丢废弃垃圾的习惯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第二,居民区内各种设施规划全面,但存在路基破坏未及时修复、健身器材损坏未及时更换、遇大雨排水不畅等问题。第三,教育、医疗及养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但服务质量较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未能缩小。第四,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治理,但在垃圾运送、污水治理及农业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制度化。

2.4 建设资金缺口有待弥补

从发展特色产业到人居环境、水环境的整治均需各类建设资金,但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自有资金紧张,维持刚性支出和重点项目建设较困难。受资金限制,人居环境整治中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系连通等建设工作难以持续。

2.5 乡村文化名片有待更新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推动,文化推动力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第一,村民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麻将文化,农村楼房化后部分村民对学习新知识缺乏动力,安于现状,丧失创业改变现状的动力。第二,文化建设形式化、单调化凸显,农家书屋和农村文艺活动等流于形式。第三,片面强调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以投入作为衡量文化振兴的标准,林立的宣传栏及活动场所构成美丽的街景,但与村民文化素质苍白的软实力不协调[3]。

3 对策与建议

3.1 释放政策红利,为村办企业既“输血”又“造血”

第一,突破政策瓶颈,形成差异化招商政策并向乡村倾斜,对到乡村投资建厂的实体企业在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及水电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创造接地气、法制化、便利化、适合乡村发展的营商环境,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软支持。第三,树立良好示范作用,设立村办企业家激励基金,对带动乡村振兴及吸纳大量当地劳动力就业有贡献的企业家给予精神和物质激励。第四,打造滨海新区消费的内循环系统,通过政策导引,推动城区服务业与乡镇实体经济对接形成共生关系,打造美丽“滨城”特色的内生内循环模式。第五,将招商引资和内生动力形成合力。既要因势利导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来投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激发当地经济发展,又要鼓励乡村树立自力更生的斗志、敢啃硬骨头的勇气,积极主动寻找商机、对接市场、唤醒潜在需求、盘活闲置资产,从乡村内部涌出进取精气神。第六,以优惠政策为杠杆,促进传统产业和未来行业有机衔接。既要发展好设施农业,积极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升级发展,又要抓住国家“双碳”战略的机遇,努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可以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水产畜禽粪污,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用于居民生活和生产经营,与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相得益彰,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

3.2 因村施策,充分体现特色就是竞争力

第一,鼓励各村突出自身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针对渔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休闲旅游及特色农业品种的不同因村施策,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创业风格,形成错位发展局面。第二,充分利用汉沽街道区位优势,鼓励各村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微型版的产业小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上、下游企业完成供应链、产业链融通。第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思路,发展以设施蔬菜、高端草莓等为代表的高效特色农产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优质高附加值精品农产品进入京津高端市场,推动农业生产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第四,充分挖掘蓟运河沿岸景观资源,打造蓟运河沿线的生态郊野主题公园,对诸如租船出海游、林地野餐游等不合规的民间自发游览项目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打造乡土风情和采摘特色兼备的乡村旅游和民宿新业态。

3.3 人才引领,筑牢乡村人才高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是实现人才振兴的重要保证。人才引进是外部人力资源的输入,包括聘请技术人才,持续向乡村输送人才并提供资金和后勤保障,例如目前政府推行的“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人才培育需要提高内生性人才发展动力,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人才能够留得住、做得好。第一,输送农产品加工技术人才,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研发创新新的工艺流程,打造带有地域特色、附加值高的品牌产品。第二,输送农业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既懂病虫害防治又知晓品牌塑造的市场准入知识,打造优质、绿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第三,输送工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激励政策,鼓励大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支援乡镇企业,在设备改造、提高生产率、高质量生产及高效能管理等方面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援助。第四,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成立滨海新区乡村振兴人才共享平台。实现各生产要素在乡村发展领域的高效联动,构建人才与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依托平台优势,为驻村领导、农村优秀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专业技术人员、返乡务工者等群体打造人尽其才的新路径,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4 体制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新动能

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创新提供新动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第一,开拓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多元发展机制。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旅游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旅游项目带动,优化产品供给。增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元素,推出创意农产品、新颖的农业活动。同时,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建立多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发展网上“一村一品”。第二,积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依靠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瓶颈,激活市场经营各主体,鼓励经营主体探索不同模式,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与大市场紧密对接、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第三,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成果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加大对乡村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乡企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大力培养乡村技术密集型企业。第四,打造乡村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健全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营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乡企紧密合作的氛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5 以政策为导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在政策导向上顺应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持续加大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促使农村焕发新颜。面对资金上的短板,一方面,在政策上积极扩展思维,通过全额拨付涉农预算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占比等方式支持乡村振兴,打包各类涉农建设项目申请农发行金融贷款。另一方面,拓宽乡村融资保障渠道,探索建立村集体、村党员群体、村基层自治组织、新区财政、金融机构多元化的统筹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具体实践中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建设村中公路,消除坑洼道路,拓宽穿越乡村的省道、国道,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第二,整治农村乱停车问题,将整治违章停车向农村延伸。第三,对农村楼区内设施制订持续改造计划,督促政府、村委会及时修复完善楼区损坏的路基、健身器材及排水通道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四,为乡村配置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及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优秀教育、医疗、文化等人才到农村就业。第五,完善垃圾、污水治理等设施,减小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对环境的伤害,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健康。

3.6 以组织振兴为切入点,构筑基层组织堡垒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党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基层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整合主体资源,凝聚最大共识,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带动整个乡村振兴,共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的落地生效。同时,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定期培训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高其政治素质,在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组织村民主动制定村规民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二,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理念,壮大农村基层组织。通过搭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将街镇干部、社会组织成员、个体党员等力量集合到一起,使红色网格覆盖全域全员,共同解决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问题。第三,建立相应体制机制,选派招录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到农村经济组织中,解决农村基层治理薄弱问题。以新生力量带动新生资源,以创新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第四,鼓励基层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矛盾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为契机,以集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专项治理为抓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直接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五,明确定位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职责范围,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管理作用。

3.7 补乡村文化短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是百姓的集体记忆,没有乡村文化的支撑和发展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村民收入水平,让农民富起来;另一方面必须以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依托,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让农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第一,深入推进文明村庄建设,派驻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随时随地宣讲文化知识,根据村民的实际文化程度与文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文化产品,同时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改变村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第二,适时带领村民代表“走出去”,组织去先进地区的工业园区参观,开阔视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激发村民的创业斗志和学习意识。第三,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具有乡土特色、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育文明淳朴的乡风民风。第四,加强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依托学校、各级文化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乡村文化骨干的综合艺术素质。第五,持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村民道德水准,通过抖音、公众号、微信等网络媒体,以百姓易于接受的家常话、身边事宣传农村和谐乡风、传统家风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