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脱贫到振兴:民族村的接续发展
——以粤东梅州市丰顺县凤坪畲族村为例

2023-01-23吴育林

民族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畲族共同富裕攻坚

吴育林 王 伟

2022年1月4日中央发布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这是在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全面部署。党中央指出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脱贫攻坚后,党在农村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是近年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这些答案中,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贯穿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线,是推动中国走出贫困,实现振兴的破局之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如何能够让脱贫后的广大农民,特别是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地区的农民,能够保持持续致富的积极性,把扶贫攻坚的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如何把政府对乡村持续的“输血”帮扶,转化成乡村主动“造血”的良性发展,成了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环节。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在山区,其经济文化发展大都相对落后于全国乡村的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给予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新时代实现少数民族区域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在实现全国乡村振兴中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梅州市凤坪畲族村为考察对象,剖析其运作模式及其成效经验,以期能够为民族区域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粤东山区的丰顺县凤凰山脉最高峰潭江镇鸡冠峰山(海拔1409米)北麓的凤坪聚居着以畲族为多数人口的村落,名曰凤坪畲族村。凤坪地处高寒山区,海拔840米,气候温湿,常年平均温度比山下低2~6℃,冬天有霜有雪。凤坪畲族村是一个畲汉合居的小村落,全村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6.64平方公里,田地约为425亩,山林面积约为20297亩,其中茶地约占13095亩,现全村156户共970人。村民以讲畲话为主,以盘瓠为信仰,通用汉字(畲话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村民以双语者居多,会说畲话和当地方言)。凤坪村村落沿路而建,呈带状,村旁有一条溪流,自东向西流经村落。新中国成立初期,凤坪村的蓝姓和钟姓同时申报少数民族,凤坪村蓝姓被认定为畲族,钟姓被认定为汉族,故凤坪村形成了一村两民族的局面。该村曾是梅州市的典型贫困村之一。

本文结合民族村发展的特殊性和乡村振兴理论,试图探究少数民族村落如何运用脱贫攻坚形成的强大资源优势,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为相关研究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一、民族村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优势与挑战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我国现行标准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今后的任务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发展新格局,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发展基础。然而,作为全国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少数民族村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奠定发展优势

“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7]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保证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人民,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人民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发展优势。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现的是党的价值追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区域发展均衡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又有大湾区加持,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市区县村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务院副总理、前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评价道,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广东经过了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的阶段,进入先富帮后富,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的第二个阶段。

国家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从政策帮扶、财政支持、人才帮扶,到社保帮扶等,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推动人才流动,完善医疗保障等。在贫困地区脱贫后,为了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国家构建了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延续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保证各项涉农政策相对稳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政策资源优势。广东为了改变区域贫富差距过大,地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模式。2009年广东省根据“双到”要求,广东省残联成为凤坪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广东省残联为凤坪“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帮扶项目。一是修路。从2009年到2012年,省残联帮助凤坪村改造了从村口到花园约4公里的道路,并加宽村口长约1公里的出村道路。二是结合国家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由政府引导,以群众自建为主,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帮助凤坪村41户进行危房改造。三是帮助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保障措施。考虑到凤坪村的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省残联和政府合作为村里符合条件的村民购买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时省残联募资30万元用于购买投资基金,保证村集体每年有3万元左右分红。

民族优惠政策助推乡村振兴。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首先,国家和省、市每年都拨给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针对畲民所创办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政府每年给畲族大学生补贴1万元,4年4万元。广东省民委数次拨款给凤坪,帮助其建设学校,购买教学设备,资助儿童免费上学。其次,根据《关于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条例》等文件精神,省市政府推动少数民族村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先是为凤坪村编制《畲族故里凤坪发展规划》,为乡村发展描绘蓝图。后又投资2000多万帮助凤坪村完成34320平方项目建设用地的征收工作。

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拥有着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资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振兴要充分挖掘具有特色资源的乡村产业。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往往是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支撑,以其民族性、地域性和差异性为依托。对少数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促进民族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在历史长河中,凤坪畲族形成了以盘瓠信仰为核心的独特文化体系,演化出了祖图、祠堂、祭祀方式、传说、习俗、禁忌、歌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象。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凤坪畲族的文化特征逐渐淡化。凤坪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畲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复苏。通过系统调研,凤坪打造出“高山茶乡,畲族故里”的畲乡品牌、推动畲乡田园风情和自然风光的开发,提升畲乡的综合影响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成了制约乡村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

先天因素制约乡村振兴的推进。国家一直强调“三农问题”是我国的根本性问题,但是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农业的整体占比仍然是比较低的。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对农村的发展带来压力。“在这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也不可能和城市平等,城市必然要带领农村,农村必然要跟城市走。”[1]6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紧紧依靠乡村振兴这一根本途径,通过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实现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互补,促进共同富裕。凤坪村地理位置偏僻,离距潭江镇约27公里,距离丰顺县城约115公里,目前只有一条027县道,与外界相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特殊的气候条件与高山的土壤条件使得凤坪农业耕作条件恶劣。国家给予凤坪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如帮助村民修建房屋、改善交通、兴建发电站、建学校等,改善了凤坪的生活条件。但由于凤坪村土地资源的匮乏,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的贫困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虹吸效应,使得凤坪人才和资金外流加速。近些年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凤坪的青年人谈及家乡均是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凤坪历史上就是贫困之地,未来也必然是贫困的。

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凭借着政策的优势、地理位置的优越,劳动力成本低等诸多优势,由自然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随之凤坪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种植传统农作物改种经济作物——茶叶。随着荒山的开垦,包干到户地推行,农民在一段时间内收入快速增长。种茶成了凤坪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由于凤坪村内土地有限,周边山脉连绵,村民便开垦荒山,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的产量。随着周边荒山被开发完毕,茶农的收入难以持续增加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民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一般是精明的、讲究实效的和善于盘算的。”[2]11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为了保证收益,村民对荒山进行破坏性的开发,用低价来换取销量。短时间换来个人收益增长,但是长远来看整体利益受损。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个体和整体利益协调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个体利益具有可增长空间的基础上。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的良性开发。然而,特色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农民市场活动的有限性。受诸多条件限制,凤坪脱贫后,在没有更多选择下,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产业驱动乡村振兴遭遇瓶颈。

区域产业同质化严重影响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3]产业脱贫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凤凰山区以茶叶种植闻名,由于特殊的土壤条件,使得凤凰山区的茶叶富含微量元素硒,是华南区重要的富硒茶叶产地。这也使得地处凤凰山区的贫困村镇的各地政府都在引导农民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凤坪地区虽然特色项目优势明显,但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加之集体经济薄弱,无法凝聚力量,也无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凤坪在众多的茶产业中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另外,各地为了打造特色茶产业,都在民族特色上下功夫。如凤坪招兵节本为其独特的文化名片,2007年招兵节被潮州申报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民族村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三重路径

从脱贫到振兴再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脱贫是我国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初始阶段,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最后阶段。从脱贫到共富,振兴是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4]。一时脱贫易,持续振兴难,稳步致富更难。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凤坪探索出了一条“体制——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上下团结协作,推动特色产业和文化相互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上下团结协作,生成振兴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5]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而在其中形成的以脱贫攻坚精神和脱贫经验、脱贫措施等为代表的制度成果,无疑会有力地助推全面乡村振兴。这种制度成果,可以表现为具体的上下体制的团结协作,也可以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内生力培育,这是一个可以使脱贫动能转变为振兴动力的体系。振兴动力的培育和激发是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和难点。一个稳步上升不断发展的农村必然是有着超强的振兴动力,有着自上而下和由内而外两种动力的共同作用。只有上下团结协作,“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6]才能在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激发村民齐心协力的奋进力量。

自上而下的动力体现在党和国家在凤坪的脱贫振兴中发挥了“三个引领”的作用。首先政策引领是前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为凤坪发展提供各种政治和经济支持。其次产业引领是重点。2002年潭江镇政府帮助凤坪村开垦荒山,开辟茶园并免费分发给村民,这为凤坪村后来的茶园种植奠定了基础。最后宣传引领是关键。政府以物质贫困为突破点,连接各种资源,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村民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由内而外的动力体现在村民们的振兴内生力培育。振兴的内生力是一种主动改变贫困状态,奔向更好生活的精神状态。内生力的培育既要有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和示范,也要有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村民对凤坪的整体态度、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党的政策认同等直接取决于村民收入是否增加。在打造“中国畲族故里”的项目中,群众觉悟高低不同,使得群众思想工作复杂,为了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改善凤坪村的面貌,村委员利用村内建筑加大宣传与提示,如设立巨型规划蓝图、学校里进行民族文化宣传等,对村民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使这一项目获得村民支持。同样凤坪开创榜样激励机制,利用政策的引导和学习,对积极参加茶产业开发的村民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先动带后动,调动了村民的热情与积极性,有效地凝聚群众集体力量。

凤坪是一个汉族和畲族杂居村,致富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包含着民族问题。因此,无论是扶贫还是振兴都只有求同存异,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兼顾民族和农村问题,才能激发他们振兴动力,才能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农村的需求。作为少数民族村,民族团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7]凤坪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凤坪每年都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走访慰问、组织民族代表人士座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政策法规的普及工作,不断推进民族团结。2020年12月“丰顺县打造中国畲族故里振兴民族乡村”案例获得2020年度“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奖。

(二)聚焦民族特色产业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022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可以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农民利益,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份文件中,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再次被提及。这也是党连续第三年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如何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展现出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在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构建从政府助推发展到乡村自觉发展的新模式。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表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既是改造农业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村基层组织的过程,更是发挥农民的主动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村集体经济在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扶贫从本质上讲是解决贫困农民如何加入市场经济的问题,而产业兴旺则是面对市场的竞争,如何保证农民可以获利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农民的适应力和抗风险力偏弱,这时候需要在农民和市场中间建立一个有效的缓冲地带,而村集体经济正好可以发挥这个作用。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产业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8]通过发展民族特色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二是与农民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工作内容。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农民的参与度是最关键的因素。农民的参与不单单是参与到产业生产中,还要格外注意产业利益的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能否相互促进,关键在于农民是否有权力决定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农村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新时代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单一的劳动收入并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需要建立多元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

茶产业是一种绿色复合产业,其中包括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文化鉴赏、茶山旅游等。凤坪前期注重的是茶叶的种植和荒山的开垦,茶叶的深加工和茶文化的扩展等延伸产业仍然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过去由于凤坪村经营的主体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和地方小企业,对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认识不足,对茶叶的现代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较难实现,也无法形成较大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也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凤凰山区茶叶产业兴起,凤坪茶叶产业的竞争对手也日渐增多,如何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凤坪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茶产业为经济切入点,借力“畲”家原生态口碑,打造“中国畲族故里”民族品牌,努力拓展、延伸特色产业链,构建“茶产业支撑、民族民俗文化带动、茶旅融合”的三维产业体系,力图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样本,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凤坪通过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以村集体为组织基础,引导茶农加入合作社和村集体公司,连接茶农与市场,实现了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经过多年经营,凤坪茶产业发展势态良好,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家、茶叶公司2家,一大批优质品牌不断涌出,畲族高山茶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据有关数据统计,2020年,凤坪村的茶叶年产量达到42万斤,产值约57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大大提升了凤坪村民的生活水平。到目前为止,村民几乎全部回到村里种植茶叶,凤坪村实现了劳动力的全面回流,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三)立足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9]乡村文化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功能。优秀的乡村文化,既能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文化建设既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代乡村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乡村文化有机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共同体,进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在生产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凤坪畲族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凤坪以人文资源和特色山水为依托,紧抓畲族传统文化,寻求传统文化的新的“打开方式”,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首先,对凤坪畲族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抢救与修复。凤凰祖堂的修建让中断60多年祭祀盘瓠活动得以恢复,使畲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得以呈现。其次,修复古村落,打造历史商业一体街。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护好特色民居和古建筑的前提下,凤坪把村落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融合,制定了《中国畲族故里规划蓝图》,对全村村落进行规划,确定“一轴两心四区”,将现有街道打造成畲族特色历史文化商业街。最后,重新构建畲族整体特色形象。凤坪在结合史料和现代元素基础上,重新构建起新的畲族现代民族服饰,组织创作《凤坪茶歌》,编排《畲族村畲族风情歌舞》。凤坪通过对传统活动的恢复,对古村落的修缮,对特色畲族形象的打造,创新性地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的联系,把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中,形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魅力的现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对凤坪人文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既是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既是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助推凤坪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三、民族村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新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凤坪走出了一条从产业脱贫到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凤坪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在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中寻找到一条更加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条道路上,凤坪积累了诸多重要经验,为我们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党建引领,不断自我革命,提升基层组织效能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都是党立足于我国的农情,领导亿万农民,谱写的农村发展的新篇章。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农民工作的基础。农村基层处于风险的第一线、矛盾的第一线和政策贯彻落实的第一线。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10]以党建引领,不断自我革命,提升基层组织效能。

凤坪茶产业链的发展和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凤坪特殊自然环境的先天条件,也有国家扶贫政策的后续推动。但归根到底是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所表现出来的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党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11]8281988年,当时的村支书以改革创新的勇气,破釜沉舟,鼓励村民放弃种水稻转种茶叶,由此开启了凤坪的茶经济时代,才有了凤坪人后来富足的生活。当茶叶经济发展起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常怀远虑、思安思危,再次发挥了党的先进作用,以畲族品牌为切入点,带领村民发展民族特色产业链。在凤坪的每一次转型的关键时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12]101。党的这种不惧时代挑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高素质农民

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发展活力。农民群众是一股富有创造力的社会变革力量。“但是农民对我们的支持与日俱增。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3]61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关键要从“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14]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利益,才能进一步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带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我们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5]13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农民和农业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16]147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农民。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导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环节。集体经济的发展和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宣传和教育农民加入集体经济,才能使农民从小经济过渡到大生产。发展以高质量和现代化为导向的农村集体经济,必然会加强对农民进行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高素质的农民可以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凤坪村民在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党员的带领下,在不断的实践中,经历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到“我要致富”的思想转变过程。通过扶志扶智提升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茶产业提升凤坪村民稳定脱贫的能力动力。在凤坪走上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凤坪村民的生计模式开始发生改变,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为现代化的商业生产,新型的经济模式带来了村民理念的变化,茶成了村民生活的头等大事,主动学习各种茶知识成了生活的常态。在茶产业链的发展中,村民们不断地切换着各种角色,他们是商人,是茶农,是畲族文化的传承者,每一次的角色转变,都是作为高素质农民的村民们强化致富信心,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

(三)因地制宜,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围绕着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从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战略,国家不断地梳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党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7]282不固守已有的理论,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再实践,在不触及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精神、政策措施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阶段,党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以维护好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动员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5]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多元主体参与协调发展,提升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激发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强化地方区域性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凤坪畲族与周边汉族共同生活在凤凰山区,有共同的地理环境,有共同的茶经济,有共同的习俗,他们通过经济交流与文化往来,实现了经济和文化互嵌的融合,进而发展出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在以茶产业为纽带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出政府、市场、少数民族、汉族和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其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聚合发展力量,以文化彰显民族特色,建立起茶产业网络,建立茶产业的协调运行机制。通过茶产业,凤坪实现了从脱贫到全面实现小康的转变,凤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9]凤坪畲族村立足民族特色,脚踏实地努力干,从政府引领到村民自觉参与,从茶产业到茶文化,从小村庄小叶子到大集体大产业,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凤坪畲族村的发展历程也是党领导人民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创造美好生活、奔向共同富裕的奋斗过程。

猜你喜欢

畲族共同富裕攻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畲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