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淑兰教授针刀“T”形术式松解联合神经触激术治疗偏头痛经验

2023-01-21冯年春冯淑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枕部棘突针刀

冯年春 张 弘 冯淑兰▲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省东莞市清溪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东莞 523000

偏头痛为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也是慢性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临床表现主要呈现为头部搏动样跳痛,有单侧额颞部多发性及间歇性的特点,可伴随其他症状,如畏光、畏声、呕吐、恶心及情绪不稳定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可持续4~72 h[2]。据报告,截至2017年全球疾病调查,其中致残性疾病中偏头痛排名第六[1]。临床中起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3]。据统计,偏头痛的患病率我国达9.3%[4]。我国患偏头痛群体数量庞大,但目前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有限,并且大多存在不良反应多、治疗次数多、疗程长、难以坚持等弊端。因偏头痛胶着缠绵之性,患者饱受其苦,增加其患上抑郁的风险[4],应当引起重视。

冯淑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痛症的经验,积累了丰富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应用改良后的针刀“T”形术式松解枕下肌群,打破颈枕部形成的立体网状病理框架,调理肌筋膜张力;结合针刀神经触激术,通过触激星状神经节的位置,诱发神经“应激”反应,达到“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效应,联合治疗以达活血养筋、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运用针刀“T”形术式松解联合神经触激术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冯淑兰教授对偏头痛的认识及经验介绍如下。

1 针刀医学

1.1 针刀治疗偏头痛概况

偏头痛受多因素影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血管、炎症介质等多个方面。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最受推崇的是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学说中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系统受某种刺激有关[5]。该学说中,学者们将本病与神经的刺激、血管的异常舒缩、炎症介质的释放三者联系在一起[6],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偏头痛迁延难愈。

长期伏案模式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习惯,使得颈枕部软组织痉挛、粘连及肥大,枕后三角解剖区域变狭窄,枕骨与寰椎间的间隙缩小,椎动脉直接或间接的被刺激、压迫,使得椎动脉供血不足[7]。与此同时颈枕部软组织反复的痉挛、粘连,刺激交感神经释放缩血管递质如儿茶酚胺等,使得其支配领域的椎动脉平滑肌收缩,进一步减少椎动脉的供血[8]。此外,偏头痛发作时,会刺激其传入神经——三叉神经,释放具有促炎和致痛作用的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壁使脑动脉血管处于异常舒缩,同时可致无菌性炎症的发生[9],从而加重偏头痛,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已退出主导地位的血管学说,还是现在最为人们所认同的三叉神经血管学说,都离不开颈枕部力学平衡失调的因素。

临床广泛应用针刀疗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明确且远期疗效稳定[10-12]。针刀疗法既有“针刺”疏筋通络的作用,同时兼具有西医“刀”的原理,通过松解枕下筋膜及痉挛、粘连的肌肉,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进而释放局部过高压力,整体解除受累神经的异常张力,打破颈枕部的立体网状病理框架,纠正血管异常舒缩,抑制痛觉传导通路,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炎症消退[13-14]。此外,相关研究表明针刀疗法可降低中枢痛觉传递、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及增加体内β-内啡肽水平[15-16]。

1.2 针刀“T”形术式松解的应用基础

针刀“T”形术式松解以上项线的弧形平面上取点,中点为枕外隆突,向左右各旁开2.5 cm和5 cm,共5个点;大“T”形术式松解竖线选取C3~C7棘突,小“T”形术式松解竖线选点为寰椎后结节和枢椎棘突。冯淑兰教授根据解剖知识及临床经验,改上项线横线取点为下项线弧形平面上的5个点,竖线选择C2~C7棘突6点的“T”形术式。临床中发现疗效以下项线选点与上项线类似,但痛感更弱,且无需备皮,患者接受度高,更易于临床推广;改善枕部肌肉血液循环这些选点非常关键,其中枢椎后结节是椎枕肌的起止点。这些选点有利于解除项后肌群对颈椎、枕骨的牵扯,恢复脊柱弓弦力学系统动态平衡。

1.3 针刀神经触激术在星状神经节的应用基础

星状神经节属于交感神经节,由第6~7颈交感神经节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支配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及痛觉传导等[17]。针刀神经触激术是指利用针刀深刺至神经附近,通过针刀锐性触激或针体钝性触激神经根、神经节或神经干,制造应激,使神经产生“逃避”反应和“应激”反应,以达抑制颈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解除局部神经卡压,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针刀触激星状神经,可抑制颈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抑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令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并解除周围肌肉的粘连对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改善椎动脉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以改善[18],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抑制伤害性感觉纤维的痛觉上传[19]。适度刺激可提升神经活性,有效缓解偏头痛的头痛症状[20]。

1.4 针刀治疗偏头痛经验

冯淑兰教授在力学平衡失调、肌筋膜理论、颈肩运动模式等理论[13]的指导下,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偏头痛是由于颈枕部肌肉,在长期伏案工作的情况下,颈部生物力学平衡失调,牵拉、压迫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刺激枕部神经及交感神经,释放具有促炎和致痛作用的物质,使脑动脉血管处于异常的舒缩状态,因此产生头部搏动性跳痛,以单侧额颞部多见。针刀通过“T”形术式松解对枕下肌群松解而达到“生物力学平衡”重建,治疗重点在于能够准确定位松解局部肌肉,改善枕部肌肉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炎症消退。联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利用人体的应激反应和神经鞘膜反应来发挥自身的保护性生理反射,促使神经“逃避”至非压迫部位,与单纯针刀相比,在调整力学平衡基础上,增加对神经层面的治疗,从而较快缓解头痛症状。《灵枢》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故操作需寻求针刺“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效应是针刀神经触激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

针刀施术取点定位主要依据解剖学及体征,“T”形术式是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委会制定的《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规定的颈椎病标准化术式,经临床检验,疗效显著,以项后受力大,粘连、瘢痕和挛缩最集中的弓弦结合部为选点[21-22]。冯淑兰教授以传统“T”形术式松解取点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解剖知识,发现疗效上横线选择下项线与上项线类似,但痛感更弱,患者接受度更高。这些选点旨在松解后枕部及患侧头部软组织与枕大神经、枕动脉、耳颞神经、耳颞动脉之间的粘连、瘢痕及挛缩,释放局部过高压力,解除神经卡压因素,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抑制痛觉传导通路,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炎症消退。针刀神经触激术采用前入路阻滞C6穿刺的方法,通过针刀锐性触激或针体钝性触激星状神经节,制造应激,使神经产生“逃避”反应和“应激”反应。

针刀操作在临床应用上仍存在安全性的疑虑,质疑在盲视下会造成神经、血管、脏器损伤。因导师熟悉人体解剖,具有多年临床操作经验,把握风险规避,缓慢探索式进针,实现仅对局部挛缩粘连的点及神经鞘膜进行触激,不伤神经、血管及延髓。在严格操作下,针刀是相对安全的操作,但考虑个别结构变异,临床上要实现推广,应尽可能借助彩超等影像学实现间接可视化操作。施术安全性及复刻性要点如下。

针刀“T”形术式松解。①针具选择: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刀(汉章牌,北京卓越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70978,规格:0.4 mm×40 mm),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疼痛,无需使用麻醉药物和激素,安全无副作用。②固定选点:“T”形术式松解,横线5个点,以枕外粗隆为中点,在下项线上距离后正中线向左右各旁开2.5 cm定两点,在下项线上距离后正中线向左右旁开5 cm定两点。竖线为C2~C7棘突顶点的6个点。③平面探索:在下项线操作时,采用缓慢探索式进针,纵疏横剥勿离开骨面,避免进针深度过深损伤延髓。④间接可视:施术前可参考颈椎MRI,通过影像视图软件测量棘突、横突位置及延髓与皮肤的直线距离,预估进针深度,能够极大程度提高施术的成功性及安全性。

星状神经节触激术。①针具选择:选用刀口0.4 mm的针刀,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不用麻醉药物和激素,安全无副作用。②固定选点:进针点为环状软骨水平,中线旁开约1.5 cm,胸锁关节上约3 cm处,用左手食指或中指尖于胸锁乳突肌内缘先触及C6横突前结节,于动脉搏动的内侧,使得针刀垂直进针。③平面探索:颈前操作时,采用缓慢探索式进针。④直接可视:施术前可结合B超引导下操作,能够极大程度提高施术的成功性及安全性。

2 验案举隅

沈某,女,40岁。初诊日期是2021年5月5日。主诉:反复右侧头痛14年,加重6 d。现病史:14年前因工作需要,长期伏案工作诱发偏头痛,以右侧额颞部为主,每月发作2~3次,不间断于外院就诊,服用中药治疗及理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反复。6 d前因劳累后诱发头痛,右侧额颞部为主,与体位变动无明显相关,呈搏动样疼痛,持续性,遂来诊。刻下:纳差,眠稍差,大便日1行,小便正常。舌暗,苔薄白,脉弦。查体:颈枕部肌肉紧张,T1~T7椎间叩击痛(+)、T1~T3棘间旁深压痛,右侧甚,并向上放射感,压颈试验(-),臂丛牵拉实验(-)。中医诊断:头痛(寒凝痹阻,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偏头痛。

针刀治疗。针刀“T”形术式松解取点,选取“T”字形横线5个点,以枕外粗隆为中点,在下项线上距离后正中线向左右旁开2.5 cm和5 cm分别定两点,竖线以C2~C7棘突顶点6个点。操作:①选用0.4 mm×40 mm针刀,第1针针刀以枕外粗隆定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垂直,严格按照四部操作规程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达枕骨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然后调转刀口线90°,向下铲剥3刀,范围0.5 cm。然后提针刀于皮下组织,向左右呈45°角贴枕骨向下铲剥3刀,以松解斜方肌起点、头半棘肌止点及肌硬膜桥。②第2、3、4、5针操作同第一针针刀。③第6针针刀松解,以C2棘突顶点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体向头侧倾斜45°,与棘突呈60°角,严格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达C2棘突顶点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然后将针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C2棘突走行方向一致,调转刀口线90°,沿棘突上缘向内切2刀,范围0.5 cm,以切开棘间韧带。第7~11针针刀操作方法与第6针针刀操作方法相同。④出针刀:术毕,拔出针刀,局部按压止血3 min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针刀神经触激术。①体位:仰卧位,双肩下置一薄枕,令头尽可能后仰,充分暴露颈部。②定位:进针刀点取环状软骨水平,中线旁开约1.5 cm,胸锁关节上约3 cm处,左手食指或中指目于胸锁乳突肌内缘先定位C6横突前结节,于动脉搏动的内侧进针。③针具: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刀(规格:0.4 mm×50 mm)。④操作:于颈椎横突前方,选用0.4 mm×50 mm针刀前入路阻滞C6穿刺的方法,取环状软骨水平,中线旁开约1.5 cm,胸锁关节上约3 cm处为进针点,用左手中指定位C6横突前结节,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令之与气管食管分开,后于动脉搏动的内侧进针,针刀垂直进针,一般刺入深度为2.5~3 cm可刺到横突前结节上,当针尖触及到患者的C6横突时,缓慢提插反复3次,再退出少许,向C7横突方向刺入1 cm左右,以触激星状神经节。出针刀:术毕,拔出针刀,局部按压止血3 min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2021年5月15日二诊,诉无明显头痛。针刀选点同前,共13点,其中颈前颈内动脉内侧2点行针刀神经触激术。此后复诊3次,分别行针刀治疗3次,3月余后至门诊就医,询问之,述行5次针刀治疗后,头痛未再发。

按:本案患者因长期维持不良姿势致颈项部生物力学失衡,诱导颈项前后弓弦结合部粘连、瘢痕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出现颈椎骨质增生等病变,终致机体无法完全代偿,使得颈项部疼痛僵硬[23]。针刀通过松解颈项部张力过高的肌肉,释放局部过高压力,解除神经卡压因素,促使颈椎动静力学系统恢复再平衡。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刺激星状神经节,抑制颈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抑制痛觉传导通路。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从机械卡压、炎性刺激、免疫反应三大机制衡量,定性为以卡压因素为首。施以解剖为依据针刀“T”形术式松解结合针刀神经触激术,使得疼痛缓解,得到整体施治。

综上所述,冯淑兰教授以中医“整体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针刀神经触激学术”理论研究与应用,运用针刀“T”形术式松解对枕下肌群松解而达到“生物力学平衡”重建,治疗重点在于能够准确定位松解局部肌肉,改善枕部肌肉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炎症消退。联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利用人体的应激反应和神经鞘膜反应来发挥自身的保护性生理反射,促使神经“逃避”至非压迫部位,与单纯针刀相比,在调整力学平衡基础上,增加对神经层面的治疗,从而较快缓解头痛症状。采用针刀“T”形术式松解及针刀神经触激联合治法,在传统调整生物力学的层面上增加了神经层面的治疗,对本病进行全面地调整力学结构整体施治,经济时效,可为丰富针刀治疗偏头痛诊疗思路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枕部棘突针刀
棘突记忆合金内固定装置生物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右枕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复发1例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搓腰
——壮肾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24例临床特点分析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