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核心力”,培育数据意识

2023-01-18顾静娴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

顾静娴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主要载体。具体教学时,应把握四大“核心力”:立足起点,把握生长力;发掘需求,把握探究力;重视思辨,把握选择力;强调联系,把握整合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据意识;统计与概率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主要载体——启发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帮助学生感悟数据和信息的价值,体验到数据和信息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将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精准把握如下四个“核心力”:生长力、探究力、选择力、整合力。

一、立足起点,把握生长力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时,学习新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将不会是枯燥无味的,而会是有滋有味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陶行知先生提出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意为要准确把握新知的生长点,同时也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在其原有起点的基础上,把握生长的力量,顺势展开新知教学。

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该阶段,要重视对接学生在学前阶段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遵循直观形象、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物体的简单分类,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 体会如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创设“怎样了解班级同学的蛀牙情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并用文字、图画、表格、符号等表示结果,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

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思维有了明显进步,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该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悟收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创设“太仓特色景点投票”的情境,让学生借助答题器现场投票,及时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感悟统计的必要。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思维抽象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进而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迁移学习,并在认识及应用统计图表和百分数的过程中,提升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课尾,通过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到各式各样统计图的学习都立足“起点”,从初步了解统计的过程到具有一定的数据意识,迸发强烈的生长力。

二、发掘需求,把握探究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高的學习动机就是知识本身带来的兴趣。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时,要关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相关经历,选择和他们生活接近的内容作为素材,设置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并且让他们去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激发他们收集、整理、分析、推断数据的需求,把握探究的力量,培育数据意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为例。五年级学生之前没有正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但对“统计图”并不陌生——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经历过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判断的过程。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教师围绕张小楠同学身高问题展开新知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中张小楠身高每年的变化情况,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当学生说出“张小楠的身高每年都在变化”“张小楠的身高在逐年增高”之后,教师追问:“你想一目了然地看出张小楠6—12岁身高的整体变化情况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需求。教师继续追问:“当你在看张小楠同学每一年的身高是多少的时候,你主要是看什么?”学生就会聚焦到“看身高是多少其实就是看点在哪里(看点的位置)”。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变成细条,将细条变成细线,接着将这些线变成点,顺次连接每个点,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由这些点相连而组成的线段之间的差别,并顺着线段的高低起伏找到在哪个年龄阶段张小楠的身高增长速度比较快。这样顺势就可以引出下一个话题,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线段的变化看出数量的变化。本课中,通过激发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能,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

三、重视思辨,把握选择力

从应用的角度看,统计是一种通过分析和推断数据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强调思辨,从而感悟数据和信息的现实意义,把握“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即“选择力”),进而促进学生学会把统计与概率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育数据意识。

以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思辨过程。首先,辨析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更适合刻画离散的数据,而折线统计图更适合刻画连续的数据。其次,依据思维的逻辑性对数据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根据数据的特点制作统计图表,从而将数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地掌握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不仅能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四、强调联系,把握整合力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形成学段的贯通、学科的衔接以及课内课外的延展,帮助学生把握关联与整合的能力(即“整合力”),培育数据意识。

例如,教学一个新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思考:第一,我们今天所学的统计图是基于什么需求出现的呢?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第二,今天学习的统计图和以前学习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第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我们还未学过的统计图表吗?能简单说说它们的作用吗?这样,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与反思,关注与理解统计图表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系统,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所有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都有着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可以凭借“整合力”去发现这种联系,进而更好地接纳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曹一鸣.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史宁中,张丹,赵迪.“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议——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之五[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5] 张丹.小学生如何学习数据分析——基于学习过程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6] 杨丽萍.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指向[D].重庆:西南大学,2020.

[7]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
来自“统计与概率”解题策略与方法的一封信
不留遗憾:“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再梳理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复习专题
“统计与概率”综合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