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对等现象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

2023-01-1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翻译者英美含义

陶 宵

(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以及不对等现象

文学作品翻译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语言文字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民情风俗等。由于思维的差异,英美国家的表达方式和中文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对等现象,为了将原文的意思展现出来,因此不能完全依照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进行适当调整,这样一来译文就会和原文有出入,甚至出现较大偏差。相对来说,英语较为简单,一词多义现象较普遍,在翻译中对译者的能力要求较高,要熟练掌握单词、短语的多个含义以及具体某个含义的适用范围,结合对英美文学翻译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当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可以分为三类。

(一)语言不对等导致的内涵意义差异

英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码翻译,源语言和目标语本身就是不同的语系,拥有不同的语言结构、思维逻辑、词汇组成,因此同一个概念可能由不同的词汇表达,同样的词汇又代表不同含义,这种现象十分常见。而翻译者虽然大多精通中英两种语言,但是在掌握程度上有一定差异,而且翻译工作者也受到翻译背景、工作经验以及对语言的个人理解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同一本文学作品的中英翻译存在很大差距。相对来说,翻译也是对原文本的二次创作,翻译者本身的文学修养、中英语言能力等以及他们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译文中,因此译文内容出入较大,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种普遍现象[1]。

由于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英美文学作品对中国阅读市场影响较大,拥有较多读者,而英语和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有各自的语言特征。英语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和随意,在表达上并没有较多的规则束缚,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单词都能完成日常交流,而中文的语序对语言逻辑影响较大,因此简单的中文不足以支撑日常交流,同时中文的发展历程悠久,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中文文学作品也涉及古文、方言以及作家的个人语用习惯等,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结合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差异进行翻译[2]。

语言不对等是较为常见的翻译不对等现象,中文词汇和英语词汇一样,都有概念含义和内蕴含义。顾名思义,概念含义指的是某个词汇的最基本最为人所公认的含义,是这个词所指代的事物中最基本的特征。而内蕴含义一般是引申义,是脱离概念含义之外延伸出的含义。文学作品有较大的文学性,并不是科普作品和自然科学作品,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中的语句表达有时候并非表面上的概念含义,而是要借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表达词汇的内蕴含义。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进一步放大了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不同[3]。有时候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无论从哪方面进行理解,都难以实现等值翻译。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几个这样的句子:“the milky way;the apple of my eye;the old man has just kicked the bucket.”这几个句子在翻译时就不能照着字面意义进行翻译,否则将会翻译为:“牛奶路”“我眼中的苹果”“那个老人刚才踢了水桶一脚。”这样的翻译字面上没问题,但是放在文章中就会出现较大的歧义,读者根本无法联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真实意义。因此为了确切表达原文的意思,在这里就不能进行等值翻译,而是要将这些句子翻译为:“银河”“掌上明珠”“那老人刚刚去世”。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一部作品反映的不仅是某个时代、某个故事、某些人物,而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某些英语国家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之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等的影响,同样的词汇拥有不同的隐义,这是十分常见的。如汉语“狼”这个词,有狠毒的意思,也有好色贪婪的意思。而英文中的“狼”则无法引申出“好色”的意思。所以在翻译英美文字作品时要掌握精准,不能根据中文含义和自己的理解强行往“好色”这个概念上靠拢[4]。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引起的不对等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工具,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的形成都无法脱离文化,因此在语言、语用学的相关研究中,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更为深刻而明显,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文学作品翻译也和其他文本翻译有所不同,翻译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翻译技巧,精通目标语语言,更要对文学形成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涵养和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翻译出一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否则翻译出的文本缺乏文学性和文化性,难以成为高质量的译本。纵览目前世界上的所有跨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质量较高的译本都和翻译者本人的文学素养、文化知识背景息息相关[5]。同样,翻译者要跳脱出本国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实现跨文化思维,再借助自身对目标语语言和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理解翻译出准确、富有文学性的译本。

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包括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情风俗、社会交际等都有较大差异。因此翻译的过程要体现出文化差异性,也要尊重这种文化差异,一部源语文学作品译文如果无法体现出其文化特征,则这种译本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于文化交流而言也无法发挥作用[6]。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话:“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 die maiden-windoed.”这是朱丽叶在死去前一夜的独白,她希望爱人能够和她共同渡过难关。原句中“to my bed”直接翻译为“上我的床”。而文学作品翻译要注重文学性和思想性,也要考虑目标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等,因此为保证原文翻译的典雅,朱生豪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翻译为“她要借你做相似的桥梁”。译文翻译和原文的意思有些出入,并非译者不了解原文的意思,而是综合了中西方差异特意做出的不对等翻译。因为朱丽叶在原文中是一个没有出嫁的贵族少女,在中国的文化习俗中,少女说出这样直白的话会被认为轻浮放荡。

(三)意境意象的不对等翻译

意境意象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展现作者的文学功底,展现文章的文学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作者依靠意境意象营造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由于意境意象是十分模糊的,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因此翻译时译者无法身临其境,也很难和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再加上文化上的差异,这就会造成翻译时的不对等。

意境意象差异是不对等翻译的重要因素,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某些意境,秋月、寒蝉、孤雁等代表秋思、哀愁、乡愁与离恨,由于西方文化没有与之类似的文化体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和歧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也存在类似现象[7]。

意境意象的营造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文字功底和文学想象能力,大多是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和对比等方法营造出来的。英美文学作品较多使用比喻,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生动,让文本更具文学性。比喻的使用有一定要求,一般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性,并且这种相似性是公认的,或约定俗成的,能够为人所理解的。如,狐狸代表狡猾,羊代表无辜温顺,狗代表忠诚。但是比喻也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同含义,不能简单地进行对等理解[8]。如,《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句话:“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这句话进行直译就是,聪明得像个戈丹人,无法分辨译文中的褒贬,而实际上英美文化中,戈丹指的是一个村庄,那里的人都非常愚蠢,因此这句话实际上是包含贬义的,指的是某个人十分愚蠢。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对等现象的主要因素

英美文学作品是以西方文化背景为前提进行创作的,翻译作为文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涉及文化领域多个方面的知识,而东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中国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西方文学作品时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探究引发翻译不对等的主要原因,要从西方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形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理性认知。

(一)英美文字作品中多包含希腊罗马神话

英美文学深受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影响,大批的文学家、诗人等都喜欢引用神话故事增添文本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雪莱、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就包含较多的神话故事[9],如“shyness is her achilles’heel.”这句话中就出现了神话题材,阿喀琉斯之踵指的是个人生理、肉体中的不完美部分,也可以引申为一个人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刚出生时就被母亲提着脚后跟在冥河水中浸泡过,全身除了脚踝刀枪不入。他在战场上百战无敌,没有人能够杀死他,直到后来他浸泡冥河水的秘密被发现,被对手用弓箭射中他的脚踝最终杀死了他。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翻译者在遇到类似的语句时往往会不知所云。神话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文化体系下人们对自然、天神的价值取向,是形成特定文化氛围下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较多使用神话典故,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形成历程、文化体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翻译中充分展现作品的内蕴,并通过不对等翻译展现西方文明的价值取向[10]。

(二)浓厚的宗教思想

西方文明受宗教影响较深,宗教势力以及宗教信仰在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直接借鉴《圣经》故事,也有些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如《堂吉诃德》《十日谈》《神曲》等。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是取自《圣经旧约》中的故事[11]。另外也有很多成语、俗语都是源自《圣经典故》,如“judah’skiss,noah’sark”等。在《四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和国王的权利、利益之争,翻译者要在译本中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宗教文化进行全面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和再现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内涵。

(三)长期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差异

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权益等,而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更注重群体性价值,个人服从集体,舍小家保大家是中国传统思想精髓。在中国风情民俗中,个人往往可以关心其他人在做什么,隐私边界比较模糊。相反,西方文化十分注重个人隐私以及人与人交际中的边界,也十分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热衷于谋求自身利益。同时西方人注重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也和中国传统价值观有较大出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舍生取义,道德水平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评判标准,而在西方文明中由于受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的影响,对于金钱、利益和权利的野心追逐并不掩饰,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虽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西方人也十分注重家庭名誉、个人声誉,注重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和中国文化中的仁义道德是完全不同的,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翻译者要将这种细微区别体现出来,也要准确体现出原文的意思[12]。

三、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有效策略

(一)以读者需求为核心,有效实现跨文化翻译

英美文字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是由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以及语言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综合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更要对西方文化、英美文学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顺应原小说文化的思想情感,并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英美文学阅读过程中,部分读者以学习英语为主,有的读者侧重了解英美文化和思维特征,因此在翻译中要注重侧重点,有的译者侧重于真实还原原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用风格,翻译过程中以直译为主,同时也注意做好标注,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宏观文化环境,这样的译本也是成功的译本。总之,读者的阅读取向和阅读需求不同,译本的定位也不同,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实现跨文化翻译,合理运用不对等翻译也是有效的翻译技巧[13]。

(二)尊重文化差异,提升文学素养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策略可以划分为两类:异化和归化,实际上也是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延伸,两者有较大的兼容性。翻译理论家Nida认为,真正成功的翻译语言,熟悉两种文化比熟悉两种语言更重要,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基于语言的文化本质而形成的,即词语、句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语言只有在其所形成的文化中才有意义。即便是目的语和源语言词汇所指向的意义相同,也并不意味着其文化含义完全相同,不对等翻译现象无法消除,这就要求翻译者要熟悉掌握东西方文化,在翻译英美文学著作时,要对原作者的风格、思想追求以及原著的时代背景、宗教文化背景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14]。在美国文学名著《红字》中,失去贞洁、未婚先孕的女主人公遭到居民的排斥,红字也成为她不洁的象征。这部名著成书于19世纪的美国,人们宗教意识浓厚,思想保守。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即便是在英美国家,也有部分读者对女主人公因未婚先孕而遭受排斥感到不理解,所以在中文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要着重了解《红字》成书时美国的社会文化,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通过翻译能让读者了解到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差异,不至于在阅读中出现理解误差。

总之,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是推动英美文化、文学和艺术交流沟通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翻译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较为广泛,这是由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决定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着重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手段,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猜你喜欢

翻译者英美含义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常见表达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