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云”信息平台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2023-01-06闵萌萌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平台

闵萌萌

摘   要:随着韧性社区与智慧社区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作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在社区基层的重要载体,“社区云”信息平台将为社区的韧性建设注入新动能。通过发挥制度、组织、主体和技术韧性的组合优势,“社区云”能够助力社区实现平战机制的顺畅转换、织密社区主体间的合作网络、提升居民防御风险的能力以及提升风险防范的智慧化水平。而目前“社区云”平台在数据赋能、平台吸附等方面表现不佳,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有望进一步迭代升级。

关键词:韧性社区;智慧社区;“社区云”平台;疫情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5-0144-04

引言

早在20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就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理论预言,他认为,随着后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将逐渐开始从有常走向无常。在风险社会,人类需要时刻提防多领域、高频次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挑战。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就是风险社会下的一个缩影。经过前几波疫情的考验,我们现已进入疫情常态化阶段,面对疫情存在随时反弹的风险,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做好风险防控的准备。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系统的细胞单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也是受风险冲击的前沿防线,因此,筑牢社区安全保障至关重要。随着人类对风险的认知不断深入,学界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也逐渐由早期的防御性、脆弱性视角向韧性视角转变。由此,韧性社区作为灾害管理领域的新型理论被提出,能够为风险社会下的社区危机应对提供全新的理论资源,为构建社区的安全保障指明新的实践路径。

一、韧性社区理念的提出

韧性社区是韧性理念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运用,但韧性一词最早被应用于机械学,用以描述金属受外力形变后恢复原状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 C S)将韧性思想引入生态领域,用以定义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强调系统不止是一种稳定状态。随着学界对系统构成和变化机制的认知深入,学者在生态韧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演进韧性。演进韧性表明,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韧性系统都可以按照自身规律稳定发展,实现自我适应和转变。

据上述可知,韧性这一概念遵循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的演化逻辑,外沿上跨越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场域,内涵上在如何提升灾害的应对能力方面不断丰富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市这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在各种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而韧性理论的提出对于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关于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讨论中,学者们注意到了社区作为城市单元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戈德沙尔克(Godschalk)认为,韧性城市应该是可持续的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的结合;又如,坎帕内拉(Campanella)十分强调人类社区的力量,他认为,城市韧性依赖于更有韧性、足智多谋的民众集群。2016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三次人类居住会议将构建具有韧性的人类社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从此,韧性理论在更精微的空间尺度上演绎,韧性社区成为城市韧性发展的新议题、新导向。

二、韧性社区的构建路径

相当多的学者基于韧性社区的操作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韧性社区的构建路径。早期学界仅关注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对韧性社区的影响,仅从硬件设施的坚固性和外部环境的脆弱性评估社区韧性水平。而随着认识的深入,学者们加入了政治、社会、文化等维度考量韧性社区的建设。梁宏飞(2017)认为,韧性社区的建设包含硬性和软性两个层面的内容,具体涵盖了环境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板块。赵鹏霞(2018)等人围绕社区韧性的抗逆力、恢复力和学习力三大特征,提出雄安新区的建设需要在物理空间、组织结构、社会环境、经济运行、信息沟通和居民人口这六个方面着力。戴均(2020)认为,社区韧性建设既要关注静态的韧性治理物质资源,又要关注动态的韧性治理能力手段,并提出了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等概念。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唐巍、王晓霞(2021)提出,从制度层面加强社区党建引领,在主体层面加强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在组织层面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在技术层面提倡数字技术赋能,以构建完备的韧性社区体系。

进入信息化社会,大数据和智能化在风险治理方面的优势日渐显现,为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梁珺濡等(2021)认为,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布设为提升社区韧性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条件,以便社区全方位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来实现社区灾害治理。施生旭等学者(2021)以新冠疫情为背景,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社区智慧应急治理系统,建设智慧韧性社区。

三、“社区云”助力韧性社区建设

“社区云”是上海市在基层社区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重要载体,旨在着力推进智慧化治理手段向村居场景延伸。由于“社区云”初步推行时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紧急情势下上海市依托“社区云”平台,开发出适用于基层社区的疫情防控功能,诸如防疫信息发布、回沪人员信息登记、口罩登记预约等,对于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功能模块的短期应急属性较强,所以更多辅助社区抗疫的潜力来不及释放。故此,笔者尝试基于韧性视角,结合既有对韧性社区构建路径的相关研究,系统剖析“社区云”平台在韧性社区建设方面的潜在作用,提炼出“社区云”在制度、组织、主体、技术四个方面的价值。

首先,制度韌性是韧性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通过搭建实时交互的工作平台,建立平战状态顺畅切换的灵活性制度,才能提升社区应对非常态化考验的适应力。其次,各组织间的紧密联结有助于织密社区主体间的韧性网络,调动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协同应对,撬动社区内生应急资源,有利于减缓外部扰动的冲击。再次,主体韧性是对组织韧性的重要补充,不但要在主体之间建立强韧性纽带,而且每个居民主体也要增强对风险的感知和抵御能力。最后,信息技术为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动力,辅助社区精细排查风险因子,动态适应风险环境。

(一)制度韧性:搭建条线协同工作平台,迅速切换平战模式

强韧性的制度能够成为社区应对常态化和非常态化考验的有力支撑。社区的制度韧性越强,越能在平时积极有效、在战时灵活适应。“社区云”平台是上海市“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在基层社区的延伸,居村的“社区云”平台数据库与街镇、区、市的大数据中心纵向互联,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数据库横向互通,形成高效交互的信息平台。在灾害发生后,基层社区能够与上级统一步调,快速向战时模式切换。

传统的社区治理应急制度衔接不畅,尤其在疫情爆发初期,社区抗疫工作依靠基层条线部门部署、凭借常态经验行动。而当发现传统治理体系和应对能力无法胜任复杂形势的需要时,基层工作则变得停滞迟缓,等候上级指示层层下达,严重影响了救援的人力物力部署,不能适应高风险社会下社区应急治理的内在要求。

“社区云”平台的建立倒逼信息技术与科层组织的融合与再造,突破传统科层模式中下情难以迅速上达、部门沟通协作困难的难点,创造出较短的反馈路径。“社区云”以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为依托,社区工作者在治理后台可检索到政府各条线出台的政策,亦可将采集到的疫情摸排情况以标准化的电子报表形式精准上报,打破层层下达、重复报送的扭曲状态。

(二)组织韧性:打造居社互动平台,织密社区主体合作网络

组织韧性是指社区各主体间存在着强韧的联系纽带,在外部扰动下各主体模块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发挥出强大的合力。“社区云”是一个融主体互动平台,平时各主体在“云端”频繁互动,奠定良好的网络和信任基础,战时各主体围绕着科层部门形成政社应急合力,迅速调动资源投入“战斗”。

抗疫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而社区行政力量又十分有限,大多社区仅借助常规的治理力量来编排疫情防控队伍,难以及时动员居民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一同加入社区防疫队伍。此外,不同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是组织韧性的重要来源,而传统抗疫下社区无法有效撬动内生资源,不但抗疫物资透支,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资也难以保障。

作为居社互动平台,“社区云”能使“隐形”的治理主体纷纷上线,使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成为科层治理体系外的重要补充。居民通过实名认证登陆“社区云”,将个人信息与门牌号相关联就能在议事厅内发起议题,形成身份认同,有强烈的归属感。社区组织通过机构认证也能入驻云端,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渗透性的帮扶服务。一旦紧急事态再次发生,居民、社区组织能够自组织汇聚救灾抗灾的社会行动。

除了塑造居社之间的人际团结,“社区云”也能够促进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联结。通过线上交互平台,居民可直接向社区工作者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社区工作者针对居民的意见会立刻给予反馈,也会针对某个政策议题公开征求居民意见,吸纳公众参与。这种低成本、高频度、迅捷型的政府与公民间互动,能够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在危机中的动员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的减灾救灾政策能够获得社区成员的积极响应,撬动社区内生资源快速缓解疫情冲击。

(三)主体韧性:主动信息找人服务找人,提升居民承受风险能力

社区作为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实体,其最庞大的主体是居民,社区居民对于风险的感知力和抵御力是社区的韧性根基。作为智慧化信息和服务平台,“社区云”能够增强居民群体对风险的感知韧性,提升全社区的抗灾能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居民对疫情信息的接收与消化逐渐麻木,对风险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削弱,若是疫情再次反弹则容易因为群体“无感”而造成风险的扩大化。社区是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场域,“社区云”具有属地性质的社区公告栏能够起到向社区居民报信、吹哨的作用。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抬头,则有助于社区居民提高警惕,立刻进入戒备状态。除了公布与疫情相关的咨询,“社区云”还承担着向居民科普安全知识的任务,提升居民面对风险的反应意识和自救能力。

此外,“社区云”作为智慧化精细化的服务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赋能的优势,帮助社区工作者迅速定位到脆弱人群精准投放服务,实现“服务找人”。“社区云”的社区治理后台储备有海量的民生数据,并以“多元标签”的形式清晰呈现,从而极大减轻了社区工作者识别潜在困难群体的工作难度。通过民生数据库可快速筛查符合条件的居民,并通过智能外呼系统向相关居民推送短信通知,主动告知服务内容。通过“社区云”平台定位服务受众,能够有效化解疫情的外溢风险。

(四)技术韧性:动态监测社区安全体征,智慧防范风险因子扩散

技术韧性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社区云”平台作为智慧化信息治理平台,能够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社区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注入新动能。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由于社区信息化水平不够,致使传统抗疫工作大多只能在线下开展。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入户排查,在社区的一些重要卡口全天候值守。线下工作的开展效率低下,纵使社区工作者疲于奔命奋斗在一线,工作仍旧会存在百密一疏,还会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社区云”能够发挥大数据监测的优势,利用后台人房信息数据掌握社区安全底数、利用物联信息设备动态筛查进出情况,从源头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范风险酿成灾害。

搭建“社区云”平台的首要步骤便是建立人房数据库,形象地说便是在“云”上“搭房子”。通过市公安系统提供的市民信息库得到初始化的社区人房信息,再结合居委会走访的底册信息,不断更新完善,得到覆盖全社区、精确每一户的民情数据库。此外,社区工作者借助民情数据库,不但能够清晰掌握本社区常住居民的静态情况,还能动态筛查流動人员的出入情况,做好房东、租客、入境人员、境外人员等信息底账。通过精细筛查潜在的风险因子,在“社区云”后台对重点人群进行标签化管理,降低其成为受害者或传染源的双重风险。

除此之外,“社区云”还能够结合“一网统管”的智慧“社区大脑”,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绘制直观的社区房态图,采集海量的物联感知数据,做到社区辖域范围内全方位实时动态监管,实现紧急事件快速发现、快速联动、快速分派、快速处置,更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在社区内部的扩散。

四、结语与展望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需要筑牢基层社区的韧性保障,智慧化治理手段在基层社区的延伸为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支点,应当抓住“社区云”平台在基层社区的推行契机,释放其在辅助韧性社区建设中的潜能价值。但实际上,目前“社区云”平台的搭建还不够完善,基层社区并未投入足够的重视,从而制约了“社区云”在韧性社区建设上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进展。

通过走访基层社区,笔者总结出了影响“社区云”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社区云”平台的信息赋能不到位。据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反馈,一些非敏感可共享的数据信息无法顺畅使用,社区抽取的民情数据还仅停留在社区层面使用。许多上级条线部门的数据依然滞留于内部使用,数据流动通道尚未疏通,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其次,“社区云”投入运作后存在着空壳化趋势。虽然社区工作者已经从后台百分之百完成了人户信息录入,但居民主动注册上云的人数还不到10%。工作生活连轴转的中青年人无暇参与社区事务,云平台对老年群体的适用程度低,如何避免“社区云”空壳化运作、提升用户黏性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最后,新技术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社区工作者从线下传统的人与人接触到线上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跨越,需要匹配相应的数据操作与信息管理能力。而目前大多社区工作者在主观意识上仅将“社区云”平台视为应付上级考核的电子台账,对于如何运用“社区云”赋能社区治理还是一头雾水。

为此,应当在数据赋能、平台吸附和能力提升方面寻求“社区云”迭代升级的空间,为未来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实施平台,并注入新的動力源泉,从而保障社区在高风险时代仍然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以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参考文献:

[1]   段亚林.韧性社区:突发事件风险治理新向度[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2):93-101,127-128.

[2]   高恩新.防御性、脆弱性与韧性:城市安全管理的三重变奏[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105-110.

[3]   Alexander D E. Resilience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 Etymological Journey[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2013,13(11):2707-2716.

[4]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1-23.

[5]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

[6]   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8,(3):87-92.

[7]   Godschalk D R. Urban Hazard Mitigation: Creating Resilient Cities[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3,4(3):136-143.

[8]   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2):48-54.

[9]   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J].江淮论坛,2020,(6):33-38,197.

[10]   梁宏飞.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J].规划师,2017,(8):38-43.

[11]   戴均.韧性治理:探索社区风险治理创新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16(010).

[12]   赵鹏霞,朱伟,王亚飞.韧性社区评估框架与应急体制机制设计及在雄安新区的构建路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7):12-17.

[13]   唐巍,王晓霞.韧性社区建设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2-47.

[14]   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7-54.

[15]   施生旭,周晓琳,郑逸芳.韧性社区应急治理:逻辑分析与策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21,(3):85-91.

[16]   “社会治理一张网”,上海“社区云”平台年内实现居村全覆盖[EB/OL].澎湃新闻网,(2021-06-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538968605932025&wfr=spider&for=pc.

Value Analysis of “Community Cloud” Information Plat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MIN Meng-me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 and smart communities has become a general trend.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one network for all” and “one network for all”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e “community cloud” information platform will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the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 By leveraging the combined advantages of system, organization, subject and technical resilience, “Community Cloud” can help communities realiz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peace and war mechanisms, weave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between community subjects, improve residents’ ability to defend against risks, and enhance the smart risk prevention capabilities. However, the current “Community Cloud” platform is not performing well in terms of data empowerment and platform absorption. Its potential in resilient communities constructing has not yet been fully released,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further upgraded.

Key words: resilient community; smart community; “Community Cloud” platform; the normalization of COVID-19

[責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平台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指媒广播制胜方略浅析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智慧社区”的养老生活
以试点带动打造“智慧社区”助力居家养老
探讨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
搭建医院工会全方位服务职工平台的思考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