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比较

2023-01-05梁泽梅梁进芳黄飞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冰冻血站

梁泽梅,梁进芳,黄飞

云浮市中心血站,广东云浮 527300

近年来,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冷沉淀是由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血液制品。血浆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可治疗轻型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管性血友病等患者[1-2]。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Ⅷ易受制备时间、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冷沉淀制备过程有密切关系,若选择不合适的制备方法,不能确保冷沉淀的活性,临床治疗效果欠佳[3-4]。只有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利用血液资源、确保冷沉淀的活性,减少损耗,提高血液质量,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5]。目前全国各地血站制备冷沉淀的方法通常有离心法和虹吸法两种,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云浮市中心血站制备的合格新鲜冰冻血浆60袋(100 mL/袋),比较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与试剂

冷冻离心机(型号9942);冰冻血浆解冻箱(KJX-Ⅲ);血浆速冻机(SDJ-20);封管热合机(SE250);电子天平(ES-3101C);血液分浆夹;微电脑配平仪(WGPPY-IV);贮血 冰箱[MBR-506D(H)];-40℃低温 冰箱(MDF-U5411);海尔医用低温冰箱(DW-25W300);全自动凝血仪(型号ACL7000);以下试剂盒均购自[沃芬医疗(北京)公司]: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盒,APTT试剂,CaCl2,乏Ⅷ因子血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用200 mL四联血袋(抗凝剂为CPDA-1)采集经初筛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的献血者200 mL全血,且采集时间≤7 min,在采集后8 h内完成血浆分离,并置于血浆速冻机内进行速冻,速冻完成后转移至低温冰箱中保存,进行冷沉淀制备前进行检测,排除不合格的样本。

1.3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云浮市中心血站制备的合格新鲜冰冻血浆60袋(100 mL/袋),抽签法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袋(100 mL/袋)。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2020A041)。A组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B组采用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对比两种制备冷沉淀的方法及检测结果,寻求安全、高效的冷沉淀制备方法,确保冷沉淀质量安全。

1.4 方法

1.4.1 离心法制备冷沉淀A组将30袋合格新鲜冰冻血浆于前一晚取出,放置4±2℃冰箱中过夜融化(约14 h)。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取出血浆,在4±2℃的大容量冷冻离心机重离心,按设定好的离心程序(3 880 r/min、8 min、4±2℃)进行离心。离心完成后,轻轻取出血袋,将血袋放于分浆夹上,松开管道夹,将上层血浆利用分浆夹的压力和虹吸原理转移至空袋中,然后将剩余的40~50 mL血浆与沉淀物进行混合,制备成冷沉淀,宜在制备后1 h内完成速冻,速冻后将其快速置于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

1.4.2 虹吸法制备冷沉淀B组将30袋合格新鲜冰冻血浆取出,放置4±2℃冰冻血浆解冻箱中,取一空袋,悬挂于解冻箱外,位置要低于血浆袋,松开血袋夹,融化的冰冻血浆通过虹吸原理逐渐流入空袋,当融化至剩余40~50 mL血浆与沉淀物时,闭合导管,停止虹吸,将剩余血浆与沉淀物进行混合,制备成冷沉淀,宜在制备后1 h内完成速冻,速冻后将其快速置于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

1.4.3 标本检测 分别从A、B两组共60袋冷沉淀中留取样本,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两种方法制备的冷沉淀的Ⅷ因子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电子天平称量血袋重量,计算容量。含量=浓度×容量。

1.4.4 质量合格标准 参照国家标准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来源于200 mL全血:纤维蛋白原含量≥75 mg,Ⅷ因子含量≥40 IU。

1.5 观察指标

①两种方法制备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②两种方法制备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合格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制备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

B组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3、2.832,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制备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xˉ±s)Table 1 Comparison of factorⅧand fibrinogen content of cold precipitation prepared in two groups(xˉ±s)

2.2 两组制备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合格率比较

两组制备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输血管理的加强,冷沉淀凝血因子的需求逐渐上升,对冷沉淀的质量、输血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6]。冷沉淀凝血因子是一种广泛用于止血、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血液制品,其有效成分包括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等,适用于缺乏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而出血不止、血管性血友病等患者,也可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出血、严重创伤、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患者的替代治疗,促进创伤烧伤愈合,防止伤口感染,阻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扩展[7-9]。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Ⅷ较不稳定、半衰期较短、活性易丧失,在制备过程中对时间、温度等多种因素的要求较高,易发生变性、沉淀,不能确保冷沉淀的活性,临床治疗效果欠佳[10]。目前,制备冷沉淀的方法通常有离心法和虹吸法两种,离心法操作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相对多一些,操作过程相对复杂,而虹吸法操作简单,不仅人为影响因素比较少,且所需仪器少,更为经济,因此,采用虹吸法制备冷沉淀更便捷。冷沉淀的质量影响着治疗效果,血站应选择科学、安全、高效的冷沉淀制备方法,确保血液制品质量安全,对治疗效果有重要临床意义[11]。本研究分别采用离心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采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两种方法制备的冷沉淀,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从而选择更优的制备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制备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79.68±25.28)IU、纤维蛋白原含量(206.47±59.78)mg均高于A组(P<0.05),均符合国家标准;在李庚娣等[12]的研究中,虹吸法制备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含量(80.0±29.3)IU、纤维蛋白原含量(131.6±34.8)mg高于离心法(P<0.05),与本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与离心法相比较,采用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更高。分析原因在于A组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首先将原料血浆提前一晚置于4±2℃冰箱中过夜融化(约14 h),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取出血浆,进行重离心,然后将上层血浆移至另一空袋中,剩余的40~50 mL血浆和沉淀物进行混合,即为冷沉淀[13]。由于冰箱中温度不稳定,且不易控制温度,血浆融化的速度不一致,易引起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且回收率下降。此外,将原料血浆置于冰箱内融化时间过长,易发生纤维蛋白析出,导致冷沉淀量减少,影响Ⅷ因子的活性,且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14]。因此,采用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凝血因子Ⅷ回收率降低,致使冷沉淀合格率降低。虹吸法采用4±2℃冰冻血浆解冻箱融化血浆,血浆融化后通过虹吸作用流入悬挂于解冻箱外的空袋中,剩下40~50 mL血浆与沉淀物进行混合,制备成冷沉淀。采用冰冻血浆解冻箱可准确控制解冻箱温度保持在4±2℃,使原料血浆融化温度和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保证良好的融化环境[15]。有研究指出,冰冻血浆在1 h内融化,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最为理想,在提取冷沉淀的过程中时间越短越好[16]。因此,与离心法相比较,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回收率较高,冷沉淀合格率相对较高。在冷沉淀的质量控制上,离心法比虹吸法的人为影响因素多,且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虹吸法步骤相对简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所需仪器少且对操作者的要求较低[17]。

两组制备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冷沉淀制备方法的合格率均较高。但是B组制备冷沉淀的融化时间短于A组的融化时间,凝血因子Ⅷ与纤维蛋白原较不稳定,在冷沉淀制备过程中受融化时间、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制备冷沉淀时,应选择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方法,确保冷沉淀质量,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A组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将原料血浆置于4±2℃冰箱中过夜融化(约14 h),不易控制温度,融化时间较长,易导致纤维蛋白析出,影响Ⅷ因子的活性,凝血因子Ⅷ与纤维蛋白原回收率降低[18]。虹吸法采用冰冻血浆解冻箱融化血浆,可准确控制温度在4±2℃,融化环境较好。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集的样本量较少,后续还会对更多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且对冷沉淀制备工艺进行完善和创新,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制备工艺。

综上所述,两种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方法均符合国家标准,但与离心法相比,采用虹吸法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更高、更安全高效,对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应用价值,建议血站进一步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冰冻血站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了不起的冰冻动物园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冰冻的情感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冰冻的梦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