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健身“热”背后的“冷”思考

2023-01-04刘善球王艳云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产品

江 艟,刘善球,王艳云

(1.东莞城市学院 商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2.东莞城市学院 科技处,广东 东莞 523419;3.东莞城市学院 体育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419)

智能健身已成为健身行业风口和消费热点, 发展智能健身是健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选择。《2020 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 显示:2020 年我国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总数的32.7%[1],在健身房的经营管理、营销推广、教学指导、身体评估等环节智能化逐渐普及。2015 至2020 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从138.5 亿元增长到558.7 亿元[2]。 在疫情期间,健身镜、健身环、智能呼啦圈等智能家庭健身设备受到消费者热捧。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人工智能+健身”成为“互联网+健身”之后健身产业发展新趋势,智能健身成为当下热潮。

然而,产业发展火热不代表产业发展成熟。 智能健身作为人工智能与体育健身融合的新事物, 还是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产品、技术、管理、数据安全都还有很多待解问题。 在智能健身变得愈发火热之时, 更需要冷静思考智能健身未来发展方向。 为此,探究智能健身热潮的成因和存在问题,提出智能健身的发展路径, 为我国体育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对于加快体育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智能健身“热”的驱动因素

1.1 健身消费需求升级

消费升级是我国居民消费的大趋势,个性化、场景化、体验式的健身消费需求正在增加,产品同质化、服务专业度差等健身消费长期痛点有待解决。 智能健身产品依靠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判断,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专业化、体验式、互动式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健身消费升级需求,解决健身消费痛点。 而且智能健身产品天然带有新颖性、独特性的特征,成为炫耀性健身消费的优先选择。 消费者需求是激励健身产业创新的根本因素,在健身消费需求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加快应用在健身产业当中,从而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创造各种新型健身消费模式。 例如,上海从2017 年起就在众多社区、公园投放共享智能健身舱“公园盒子”,每小时最低只需10 元,吸引众多健身爱好者前来“打卡”[3]。

1.2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创新

人工智能概念最早于1956 年正式提出,进入21 世纪随着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飞跃,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发展浪潮[4]。当前人工智能已步入类脑智能阶段, 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飞速发展。 计算机针对视觉(图像、视频)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自动化分析运动轨迹的准确性提高,使计算机能准确地判断人体运动动作,对目标进行捕捉、跟踪、测量,通过算法实现行为识别,突破了传统运动捕捉技术的诸多局限[5]。人工智能在体育健身中的应用从动作识别逐渐向运动效果评估、动作分析、运动损伤预测等领域拓展和深入[6]。 智能健身“热”也引起了众多科技巨头的兴趣, 科技巨头利用自身技术优势, 将前沿技术应用在健身场景。 如:旷视科技开发的人体骨骼点柔性追踪技术可精确识别全身22 个骨骼关键点,实时检测动作是否合格,纠正错误动作[7];涂鸦智能开发的健康解决方案,涵盖了运动健康中的身体监测、运动报告、营养管理等诸多运动健身场景[8];华为开发了“健身消息提醒”新专利,还计划将智能健身产品接入鸿蒙操作系统[9]。

1.3 政府支持引领

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黄金期的到来, 国家层面正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实现前沿科技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 年7 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促进原有产业智能化升级”[10]。在体育政策方面,国家已多次强调发挥科技创新促进健身消费、引领体育健身产业发展。 包括《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 等相关政策都提出要加大对智能体育的投入,实现技术赋能体育,推动体育健身企业数字化转型[11-12]。除了政策引导, 政府管理部门还将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全国智能体育大赛、新建智能健身设施等方式提供智能化的公共体育服务。

1.4 社会资本密集投入

社会资本密集投入到智能健身产业, 为加快智能健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当前智能健身广阔的市场前景已经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难度。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抑制了线下实体健身领域的经营,却让大众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反而促使资本市场对健身行业的高度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20 年国内健身行业共发生42 起融资事件, 其中智能健身领域成为健身投资热门: 智能健身镜品牌FITURE 在一年内完成3 次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了数亿元人民币;互联网健身公司Keep 在2020 年5 月完成8 000 万美元的F 轮融资;光猪圈健身、怦怦健身、南怀智能等众多初创智能健身房品牌获得数百万到千万元的融资[13]。

2 智能健身“热”存在的问题

2.1 重营销轻内容

当前智能健身产品丰富多样, 人工智能成为商家营销的亮点。 受到技术、消费者认知等客观条件限制,一些新问世的智能健身产品还处于市场培育期。 但是部分商家为了在短期内追求销量,片面地夸大智能健身产品的功能和锻炼效果,利用流量和话题进行炒作,营造消费热潮假象。 还有的商家利用焦虑进行营销,似乎买一台智能健身产品才能够加入“高端健身” 的行列, 有了智能健身产品就能在短时间内塑造完美身材。 从运动训练的角度而言,健身产品是否智能、是否高端和健身效果并没有必然联系,各种“黑科技”只是在健身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只有长期坚持健身锻炼, 采用科学的健身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和火热的营销相比,智能健身的内容端显得格外“冷清”。技术进步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众多智能健身产品采用“产品+服务”的盈利模式,硬件产品在销售之后还通过收取会员费的方式提供线上增值服务,例如Apple Fitness+的包月服务费为9.99 美元、Keep 的会员包月费为19 元人民币、FITURE的会员年费接近千元。 收取一定的费用本应该是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比如专业且丰富的健身课程、动作指导、身体评估等。 但是缺少优质内容成为线上智能健身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智能健身公司定位于硬件产品,他们往往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可是内容却十分匮乏;还有些在线健身平台以互联网思维自居, 缺乏有效的软硬件联动和高质量内容,让用户体验不佳。 当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之后,缺乏优质内容将导致消费者很快对产品失去兴趣。

2.2 技术研发不够成熟

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不够成熟,限制了智能健身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可靠性。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仍然只是脑神经系统的粗糙模拟,对于复杂动作图像判断的精度、准确度还有提升空间[14];人工智能的分析判断能力来源于对大量数据样本的训练,但是与实验用的样本数据不同,现实环境更加复杂, 特别是存在个体身体条件的差异更是加大了人工智能分析的准确度[15];全国性的健身大数据尚未形成,数据采集都集中在初级运动数据的整合上, 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还远远不够[16]。 此外,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等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限制上层应用型研究的开展。 目前智能健身产品和服务集中于健身产业链的下游和个人消费端, 而对于产品设计制造、 健身竞赛表演等产业链上游、 企业端的产品和服务较少。

2.3 投资潮涌现象明显

由于智能健身发展前景备受看好, 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和投资机构将资金注入智能健身产业, 但是当前智能健身产业局部过热迹象显现,为了追逐所谓的“风口期”,各路资本竞相入场,尤其是家庭健身领域已开始出现投资潮涌现象,且有产业泡沫化的趋势。 投资潮涌现象原本主要发生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引发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17],但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如同传统产业,也开始出现投资潮涌现象,生造出一批“伪风口”“伪需求”,各种“补贴大战”“烧钱大战”屡见不鲜。 这些资本的投资决策逻辑并非盈利,也没有大幅度提高生产力,而是做高估值倍数套现[18]。在过量资金注入下,公司市值被严重高估,行业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存在巨大的行业泡沫。 以智能健身镜产品为例,目前市面上已出现了十余款智能健身镜,包括苹果、小米、Keep 等科技公司也准备推出健身镜产品,一场“百镜大战”呼之欲出。 健身镜品牌FITURE 成立仅两年,公司估值已超过15 亿美元(约96 亿元人民币)[19],超过所有在A 股上市的体育制造企业, 作为一家尚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如此高的市值值得商榷。

2.4 个人数据安全风险

当前全球数据的累积量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 人们所有的特征和行为都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记录和保持下来, 数据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生产要素。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合规、合法地利用数据才能创造经济价值。 虽然智能健身产品为用户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带来了全新体验, 但与此同时采集了大量的个人数据,例如运动健身行为记录、个人生物识别数据、个人生理数据等。 特别是当前许多智能健身设备为了提高人体动作识别精度,安装了高清摄像头,虽然商家一再保证后台系统只识别人体骨骼节点,保证个人隐私,但是消费者还是存在很大的顾虑。 个人信息是属于非常敏感的个人隐私,如果这些数据在传输、处理、储存过程中出现漏洞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将引发网络安全问题。 2021 年6 月,国家网信办通报34 款用户常用的健身类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其中Keep、咕咚、悦动圈等知名APP 悉数上榜[20]。 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会带来极大风险隐患, 导致用户隐私信息被窃取,被用于恶意营销、网络诈骗等网络黑色产业链条,导致用户经济损失[21]。

3 智能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3.1 重视智能健身内容制作,提高产品实用性

广告营销可以使得产品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 迎来用户爆发式地增长, 而要想在长期留存用户还是需要重视智能健身内容的制作,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企业既然选择了“产品+服务”的盈利模式,那么后续的服务就需要跟上,而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一卖了之。 制作优质的智能健身内容,关键在于提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内容深度上,需要重视内容的专业性,要符合科学健身规律,避免用户接受错误的健身指导;在内容广度上,需要重视内的丰富程度,要对老人、儿童设计相应智能健身内容、提供更多的在线健身课程、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健身指导,将更多线下优质健身内容搬到线上。

3.2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在于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 如果只是单纯“炒概念”“讲故事”,那么人工智能发展又将进入低谷期。 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要以消费者需求、行业应用作为导向。 因此,智能健身产业的发展更是不能脱离大众健身市场需求, 要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导向设计产品功能,让更多实用型新产品问世。 体育健身企业需要以解决用户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痛点、 难点作为目标,开发更多实用的智能健身产品和服务;政府则需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健身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企业在健身细分市场做大做强, 让更多优秀的体育健身企业 “出圈”; 研究机构需要以市场应用和下游企业需求为研究导向,加快技术突破。

智能健身产业发展需要有足够的智力支持。 目前从事智能健身相关研究的专业性人才紧缺, 特别是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健身知识的复合型健身人才更是稀少。 复合型健身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需要对专业健身知识有所了解。 要想实现新技术在健身产业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就需要依靠复合型人才充分了解消费者体验需求,加大对健身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22]。因此,体育管理部门、相关体育院校、健身企业要跨界联合,“产学研”要协同培养,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23]。

3.3 合理利用金融资本,避免发生资本潮涌

过度的金融资本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进入新兴领域,但是实际上不利于产业升级发展,反而会引发产能过剩、行业无序竞争等问题。2020 年12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就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24-25]。 面对投机式的资本炒作行为,政府要加强对于资本的约束,防止资本潮涌扭曲了健身产业的正常发展。 第一,加强宏观调控作用,补齐监管短板,整治数字经济领域风险资本过度投资现象,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健身产业;第二,完善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 注重数字经济细节领域和新领域的治理, 使得新型业态的发展在法律框架之内有序展开,防止资本投机炒作[26];第三,严格控制选择性产业政策范围,提高真伪创新判别能力,对于新领域的过度投资, 应当明确表示否定态度, 对于披着科技创新外衣的伪创新,应当视同为传统产业,取消补贴优惠政策。

3.4 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健全法律法规监管

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安全显得愈发重要, 如果不加以保护每个人将毫无隐私可言。 信息安全事关全局,信息安全是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还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对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界定不够完善,还未形成全面的信息安全治理模式。 因此,需要完善包括法律制度、知情同意原则、政府和公众监管在内的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体系,堵上法律漏洞补齐监管短板。 政府作为个人信息数据使用的最高监管者,需要加快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内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 还要建立有效的政府管控体系来规制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27];行业要加强自我监管和自律,抵制行业内企业不正当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要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坚决捍卫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 人工智能使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要让技术在原则框架内运行,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4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健身产业开始呈现出与其融合发展的需求并进入实践,产业智能化是必然趋势。 但是我国智能健身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过度的营销宣传和资本投入,以及对基础技术和数据安全的忽视和薄弱,都会限制智能健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探索智能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策略,实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产品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