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2022-04-21谭腾飞黎晓丹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球类消极课外

谭腾飞,黎晓丹

(1.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2. 广东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 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及个体自我的内在和谐状态,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心理和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TO)评价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3]。 根据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键任务,学者们认为,青少年社会适应由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亲社会倾向、人际疏离、行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退缩共8个维度构成[2,4]。

长期以来, 体育不仅承担着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也肩负了重要的心理建设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学校体育、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均把社会适应作为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5-6]。《课程标准(2017 版)》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该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 个方面构成。身心健康与积极适应外部环境是健康行为的综合表现, 体育品德中的遵守规则、诚信自律、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亦是社会适应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体育主要由有组织、 有计划的学校体育及青少年自发或在家长督促、支持下的课外体育构成。 随着我国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体育成绩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及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7-8]。 为了提高整体学业水平,当前青少年通过自主性运动或参加课外体育培训所获得的运动量已超过学校体育带来的运动量,课外体育锻炼成为决定青少年体育运动总参与量的关键因素[9-10]。基于此,本文将从校内外多个时间及空间维度上,分析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强度、时间、频率、项群等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为更好地通过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与对策。

1 文献综述

体育运动及锻炼影响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分为3 类。

第一类是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进行差异性分析。 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体育专业或有运动训练竞赛经历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显著好于普通大学生。 不同运动项群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刘立新发现田径专项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均值及开放自信、客观现实、情境调控3 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显著高于篮球和竞技体操专项[11]。 李程秀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组大学生在豁达宽容维度、田径竞赛组在客观现实维度、球类竞赛组在开放性维度、 难美项目竞赛组在情境调控影响维度得分高,1~3 年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经历最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12]。

第二类研究是体育影响普通学生社会适应的差异性分析。 这些研究表明,参加集体或多人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显著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 参加球类运动的学生社会适应显著好于经常参加难美及体能类运动的学生; 参加中等强度运动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显著好于参加其他强度运动的大学生;运动频率、 单次运动时间及总持续时间与社会适应的正相关显著[13-14]。 但该结果存在争议,如马卫东发现,每周运动5 次以上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显著高于从不运动的大学生,但与每周参加1~2 次和每周3 次以上但每次不足30min 大学生无显著差异,他认为过多的运动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15]。 孙双明等发现,运动强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具有性别、地域及家庭背景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高强度的运动对男生的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女生的社会适应;中、高强度运动对来自区(县)级城市和乡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来自省会城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仅受高等强度运动的影响;中、高强度运动对大学及以上、初高中文化程度父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低强度运动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6]。

第三类为运动干预研究,Mikan 对40 名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24 周有氧健身操干预后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维度均得到显著提高,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17]。 李玲对40 名有适应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1 年的针对性运动干预, 发现干预后实验组的外向性、合群性、沉稳性、人际关系、情绪性均得到显著改善,并在各维度上达到与普通青少年无显著性差异的水平[18]。 王颖对29 名实验组的女子戒毒人员进行了24 周体育游戏干预后发现,实验组社会适应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干预后与没有进行干预的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19]。

综上所述,过往研究整体认为,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多类人群的社会适应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被试以大学生为主,与青少年相关的文献较少。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转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青少年要完成一系列关键的社会化发展,从完全依赖成人到摆脱成人、逐渐独立,在生理、社会、心理上发生着复杂且迅速的变化, 其社会适应特征不同于已进入成年阶段的大学生[20]。 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难以准确体现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作用, 重视青少年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过往研究采用的社会适应量表均为良性或中性适应指标,极少对消极或不良指标进行测量,难以反映青少年的适应不良行为。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积极适应不是消极适应的反面, 积极适应不良并不意味存在严重的消极适应[21-22]。 基于此,本研究将从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两方面继续深入发掘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通过方便抽样取自湖南和广东的11 所初中和9 所高中,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 个班级(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发放《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问卷及《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完成整个测试大约需要10~12min,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3 061 份,回收3 017 份,回收率98.6%,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 751份,有效率89.9%。

1)《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问卷

该问卷为自编问卷,由9 道题目构成,均为单选题。 第1题:近1 个月平均每周在校内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以下简称:校内频率);第2 题:近1 个月每次在校内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以下简称:校内单次时间);第3 题:周1 至周5,近1 个月平均每周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以下简称:校外频率);第4 题:周1 至周5,近1 个月每次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以下简称:校外单次时间);第5 题:近1个月的周末及假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以下简称:节假日频率);第6 题:近1 个月的周末及假日,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以下简称:节假日单次时间);第7 题:在学校规定的体育运动以外,坚持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以下简称:总持续时间);第8 题:近1 个月参加体育锻炼时主要的身体感受(以下简称:运动强度);第9 题: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参与最多的运动项群。 第1~8 题为连续变量,采用李克特5 级计分,得分越多表明该题的参与程度越高。 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将1~7 题归类为1 个1 级因子,该因子的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χ2=149.57,p<0.001,df = 8,TLI=0.95、CFI=0.98,RMSEA=0.078,SRMR=0.02,拟合系数良好;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3,信度良好。 第8 题在EFA 中被筛除,但运动强度题是常用身体活动问卷中的经典题目, 仍可参与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运动项群为类别变量,可参与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

2)《中学生社会适应状态评估》问卷

采用邹泓、 周晖等编制的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3],包括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亲社会倾向、社会疏离、行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退缩8 个维度,共50 道题,采用李克特5 级计分,均为单选题。 积极适应维度得分越高、消极维度得分越低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好。 本研究中, 自我肯定、亲社会倾向、行事效率、积极应对4 个积极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90、0.86、0.88、0.88;自我烦扰、人际疏离、违规行为、消极退缩4 个消极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9、0.76、0.84、0.82, 信度良好。 CFA 结果表明,χ2=6 861.46,p<0.001,df=1141,TLI=0.91,CFI=0.92,RMSEA=0.043,SRMR=0.04,拟合系数达到统计要求。

2.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21.0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运动项群上的差异性检验

将当前青少年主要参与的运动项目分为4 个项群供青少年选择,分别为:体能类(跑步、游泳、骑行、登山、力量练习等)、难美类(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武术套路、体操等)、集体球类(篮球、排球、足球等)、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描述统计发现,4 类项群参与人数存在较大差异(见表2),因此在每个项群中随机抽取100 名被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 各项群参与人数与比例表

以4 类项群为自变量, 社会适应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人际疏离、行事效率、积极应对、消极退缩共6 个维度和积极适应、消极适应2 个因子的效应显著。Turkey 事后检验发现,集体球类青少年在自我肯定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难美类青少年(p<0.01)。 在人际疏离维度,难美类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p<0.05)和集体球类(p<0.001),小球类显著高于集体球类(p<0.05)。体能类(p<0.05)和集体球类(p<0.05)青少年行事效率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难美类。 在积极应对维度,体能类青少年显著高于难美类(p<0.01),集体球类青少年显著高于难美类(p<0.001)和小球类(p<0.05)青少年。 难美类青少年消极退缩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p<0.01)和集体球类(p<0.001)。 在积极适应总因子得分上,体能类青少年显著高于难美类(p<0.05),集体球类青少年显著高于难美类(p<0.01)和小球类(p<0.05)青少年。在消极适应总因子得分上, 难美类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p<0.01)、集体球类(p<0.001)、小球类(p<0.05)(见表3)。

表3 参与不同运动项群青少年社会适应差异性检验表

以上结果表明,集体球类运动对促进青少年积极应对、自我肯定、行事效率具有非常积极且显著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改善人际疏离、积极退缩等适应不良。 而经常参加难美类运动的青少年在积极应对和行事效率2 个积极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体能和集体球类, 在消极退缩和人际疏离2 个消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体能和集体球类。 整体而言,集体球类运动对全面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效果最好,其次是体能类;难美类和小球类运动无论对单个维度或对整体发展的促进效果均不如集体球类及体能类。 该结果与过往研究基本保持了一致。

集体球类运动属于开放式团体对抗类项目, 参与者需频繁地进行身体接触、沟通合作、情境判断及决策执行,运动情境复杂且多元化。 体能类运动属于个人项目,但该类运动项目较多, 运动环境多元化程度较高, 尤其在开放性的户外环境中,例如登山、骑行、户外跑等,参与者需要不断地观察、阅读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下一步行动做出决策,以规避风险或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 小球类运动尽管属于开放式运动,但参与者只需进行情境判断及决策执行, 沟通与合作仅出现在双打活动中,也无法产生身体接触,运动情境的复杂及多元化程度低于集体球类运动。 难美类运动是封闭性个人项目,参与者对固定成套动作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 几乎不会产生身体接触和情境判断,沟通合作较少,运动情境单一。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所达到的心理、行为环境上的动态平衡,环境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因素[2,4]。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环境会产生额外的心理收益。 如Pasanen 等发现, 尽管任何环境下的运动都能促进一般心理健康,但是相比室内建筑环境,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运动对改善情绪与提高幸福感的效果更佳[23]。 Mitchell 也发现,经常在森林中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其心理健康不良率为从不在森林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的55.7%,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更有助于降低心理健康不良的风险, 在不同类型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可能会促进不同类型的积极心理反应[24]。 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环境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Morris 等对20 名曾有过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被访谈者认为户外集体运动(例如“公园跑”),是一个公平、友好、没有威胁的环境,能更好地体验到成就感、归属感和集体感,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25]。Bailey 甚至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丰富具体的情境体验才是体育运动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26]。 基于此, 本研究认为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运动项群上的差异主要来源与不同的运动情境与环境,人际沟通与协作更多、情境更复杂、 环境更多元化的运动更有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

3.2 课外体育锻炼程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3.2.1 相关性检验

课外体育锻炼程度由8 道题目构成, 首先将这8 道选题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及因子进行Pearson 相关性检验, 结果发现,除违规行为与8 道选题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外,其余7 个维度及2 个因子与8 道题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01)(见表4),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回归检验,违规行为维度不再参与后续的回归检验。 青少年社会适应各维度在运动项群上的差异性检验发现,违规行为维度在各项群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合相关性检验结果,本研究认为,任何形式与参与程度的课外体育锻炼既不存在提高青少年违规行为的风险, 也没有降低违规行为的效果。

表4 课外体育锻炼程度和社会适应各维度及因子相关系数汇总表

3.2.2 线性回归检验

接下来以8 道题为自变量,7 个社会适应维度 (违规行为除外)和2 个总因子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线性回归检验,以分析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8 道题对相关性显著的7 个维度及2 个因子的解释力均达到显著(p<0.001)。 在4 个积极维度上,解释力从高至低依次为行事效率>积极应对>自我肯定>亲社会倾向。 在3 个消极维度上,解释力从高至低依次为人际疏离>消极退缩>自我烦扰。 在2个总因子上, 课外体育锻炼对积极适应解释力高于对消极适应的解释力(见表5)。

表5 课外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解释力汇总表

该结果表明,在促进青少年积极适应上,课外体育锻炼对提高行事效率作用最大,其次是积极应对、自我肯定和亲社会倾向。 在改善青少年消极适应上,课外体育锻炼对改善人际疏离的不良症状效果最大,其次是消极退缩和自我烦恼。 整体而言, 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积极社会适应的促进高于对消极适应的改善。

汇总8 道题对社会适应7 个维度和2 个因子的预测系数后发现,自我肯定维度上,总持续时间(β=0.11)、节假日频率(β=0.09)、校外频率(β=0.08)、校内单次时间(β=0.07)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β=-0.12)。 自我烦扰维度上, 节假日单次时间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 (β=-0.06),运动强度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β=0.14)。

亲社会倾向维度上,节假日频率(β=0.07)和总持续时间(β=0.05)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β=-0.06)。 人际疏离维度上,校内频率(β=-0.06)、校内单次 时 间(β=-0.06)、校 外 频 率(β=-0.09)、节 假 日 频 率(β=-0.11)、总持续时间(β=-0.08)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β=0.08)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

行事效率维度上,校内单次时间(β=0.07)、校外频率(β=0.14)、节假日频率(β=0.11)、总持续时间(β=0.08)的正向预测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β=0.12)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

在积极应对维度上,校内频率(β=0.05)、校内单次时间(β=0.07)、校外频率(β=0.11)、节假日频率(β=0.09)、总持续时间(β=0.08)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β=-0.10)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 在消极退缩维度上,校内频率(β=-0.07)、总持续时间(β=-0.10)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β=0.11)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

在积极适应总因子上, 校内单次时间(β=0.07)、校外频率(β=0.11)、节假日频率(β=0.11)、总持续时间(β=0.10)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β=-0.12)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 在消极适应总因子上,校内频率(β=-0.05)、节假日频率(β=-0.06)、总持续时间(β=-0.09)的负向预测系数显著;运动强度(β=0.14)的正向预测系数显著。

汇总各题的预测系数发现, 总持续时间对违规行为以外的其他所有维度和2 个总因子的预测系数均达到显著, 可以在促进积极适应各维度发展的同时改善3 种适应不良 (不包括违规行为)。 周末及节假日频率对4 个积极维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亦能显著改善人际疏离。 校内单次时间和周1~周5 校外频率均对自我肯定、行事效率、积极应对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改善人际疏离。 校内频率能显著改善消极退缩和人际疏离, 并显著促进积极应对的发展。 在影响范围上, 总持续时间>周末节假日频率>校内单次时间=周1~周5校外频率>校内频率。 校外(包括周1~周5 及节假日)单次锻炼时间则对任何维度均无显著的影响。

相比之下,运动强度显著负向预测所有积极适应维度,显著正向预测3 个消极适应维度(不包括违规行为),大范围地削弱了青少年社会适应,作用恰恰相反。 该结果与过往研究有较大反差,原因主要在于被试间的差异。 运动强度上升会增大参与者的心理压力[27],而压力是抑制个体社会适应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28-29]。 过往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作为被试,与青少年相比,大学生心智更加成熟、稳定[20],运动强度上升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加强烈。

运动强度是竞技体育领域中用于提升运动员表现的经典训练手段,也是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用于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30]。 中、高强度的运动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快速、高效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6,31-32]。 然而本研究结果表明, 运动强度上升的代价是社会适应水平被整体削弱。 近年来,有学者对学校体育过于重视运动强度现状进行了反思与质疑[33-35],一些研究也发现,不同强度及形式的运动分别作用于身心健康的不同维度[36-37]。 因此,在课外体育锻炼中, 指导者及青少年本人应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 循序渐进、科学锻炼,避免为了追求身体器质层面的快速提高,盲目加大运动强度,忽略了超负荷运动带来的负面效应[38-39]。

以上结果表明,积极利用空余时间,长期、高频率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能在最大范围内促进青少年积极适应发展并降低各种适应不良症状, 但盲目提高运动强度的效果恰恰相反。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运动项群及参与程度两个方面分析了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

1)在运动类型上,集体球类运动对全面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效果最好,其次是体能类。 难美类和小球类运动无论对社会适应单个维度或对整体促进效果均不如前两者。 课外锻炼中,频繁的人际沟通与协作,复杂、多元化的锻炼情境或环境是不同类型运动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 在进行人际沟通与协作较少、锻炼情境或环境单一的运动时,组织者或指导者需适量安排开放性的团队运动或游戏, 以产生额外的社会适应收益。

表6 课外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预测系数汇总表

2)课外体育锻炼程度整体上有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积极发展,对积极适应的促进略高于对适应不良的改善。 在促进积极适应方面,提高行事效率作用最大,其次是积极应对、自我肯定和亲社会倾向;在改善适应不良上,对降低人际疏离效果最大,其次是消极退缩和自我烦恼,但任何形式及参与程度的课外体育锻炼均不能显著影响违规行为维度。

3)在积极影响范围上,总持续时间>周末节假日频率>校内单次时间=周1~周5 校外频率>校内频率。 校外(包括周1~周5 及节假日)单次锻炼时间对任何维度均无显著预测。 运动强度显著负向预测4 个积极适应维度并显著正向预测3 个消极适应维度,全面削弱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 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指导者及青少年本人应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循序渐进、科学锻炼,避免为了追求身体器质层面的快速提高,盲目加大运动强度。

综上所述,积极利用空余时间,长期、高频率地参加集体球类及开放环境下的户外体能运动, 能够使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发展的效果最大化, 但盲目提高运动强度的效果恰恰相反。

猜你喜欢

球类消极课外
科学运动会:球类篇
球类课放松实例
小满课外班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四招解决球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