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张磊活用血府逐瘀汤辨治疑难杂病经验

2023-01-04

光明中医 2022年15期
关键词:治则牛膝张老

杨 梅

笔者通过阅读国医大师张磊所著《张磊临证心得集》发现,张老善用经方,辨证精确,医德高尚。其中在医案篇,血府逐瘀汤使用频率高,涉及各个部位的不同疾病,如:头晕、头痛、心悸、不寐、喘证、灯笼病、长期发热、误补证[1]等。现将张老所治医案进行整理,并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脑震荡综合征

马某,男,30岁,农民。于1976年11月22日就诊。主诉:头痛、头晕、身痛5个月余。现病史:5个月前,不慎出现交通事故,撞伤左侧头部,经医院X光片诊断头骨未伤。之后出现头痛,头晕,右半身麻木疼痛,活动不灵活,曾在某医院治疗,效差,具体用药不详。刻下症:头痛,头晕,身痛,口干,舌质较暗,苔乏津,脉弦数。西医诊断:脑震荡综合征。中医诊断:头痛(瘀血阻络证)。治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具体方药有桃仁12 g,红花12 g,生地黄15 g,当归9 g,川芎9 g,赤芍15 g,枳壳6 g,柴胡6 g,苏木9 g,牛膝12 g,桔梗9 g,甘草6 g。3剂,水煎服。11月27日二诊。头痛减轻,余症状未改变。具体方药及用量:桃仁12 g,红花12 g,生地黄15 g,当归9 g,川芎9 g,赤芍12 g,炒枳壳6 g,柴胡6 g,苏木9 g,牛膝9 g,桔梗9 g,甘草6 g,钩藤3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水煎服,服至12月中旬。随访:病告痊愈。

按:张老认为必审因治本。患者外伤致瘀,虽伤久,但仍有瘀,活血祛瘀法乃为正解。

2 高血压病

刘某,女,52岁。于1978年3月27日就诊。主诉:头痛10年余,近6年逐渐加剧。现病史:头痛发作,痛时颈项胳膊强硬,不能转侧,疼痛难忍。在未绝经前,遇月经来时或阴雨天气头痛发作加重,曾在某医院治疗,效不佳,具体用药不详。刻下症:头痛,脑鸣,口臭,口黏,舌质暗,脉沉滞。刻下血压较高,具体数值不详。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头痛(瘀血阻络证)。治则:祛瘀通络,活血止痛。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药组成有桃仁12 g,红花9 g,生地黄15 g,当归9 g,川芎9 g,赤芍9 g,枳壳9 g,柴胡9 g,牛膝12 g,桔梗9 g,蔓荆子12 g,决明子15 g,葛根30 g,甘草6 g。11剂,水煎服。4月25日二诊。头痛与颈项强硬症状缓解,仍脑鸣。效不更方,上方去决明子,加磁石30 g,以养肾气,摄纳潜阳。6剂,水煎服。5月7日三诊。脑鸣与口臭症状减轻,头部仅前额稍痛。效不更方,上方加荷叶30 g,以清头目,有“清震”之效。水煎服。随访:无随访记录。

按:“久病入络”,张老认为瘀不除则疾不愈,疼痛剧烈,故用血府逐瘀汤治之。其他余症随证治之。

3 室性心动过速

许某,男,21岁,工人。于1975年12月26日就诊。主诉:心悸,胸闷痛。现病史:6个月来心悸甚,心前区闷痛,心电图显示心率130次/min,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曾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具体用药不详。刻下症:心悸,胸闷痛,舌质暗,脉数。西医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中医诊断:心悸(瘀血阻络证)。治则:祛瘀止痛,镇静安神。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药组成:桃仁9 g,红花9 g,生地黄12 g,当归9 g,川芎4.5 g,赤芍9 g,枳壳6 g,柴胡6 g,牛膝12 g,桔梗6 g,生龙骨、生牡蛎各24 g。7剂,水煎服。症状皆缓解,心率80次/min,效不更方,继服上方。随访:无随访记录。

按:张老根据王氏所言:“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在基础方之上随证加味生龙骨、生牡蛎各24 g,潜镇心神。

4 失眠

申某,男。于1978年11月就诊。主诉:眠差。现病史:2个多月来,眠差,曾口服药物治疗,效差,具体用药不详。刻下症:眠差。西医诊断:失眠病。中医诊断:不寐(瘀血阻络证)。治则:活血祛瘀,安神助眠。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用药是血府逐瘀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3剂,水煎服。随访:3剂而睡眠恢复正常。

按:张老主张药证契合,方收效若神。因患者患病已久,安神助眠之药服用甚多,效微,故当另辟蹊径,试用活瘀法。并引用王氏原文佐证:“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5 哮喘

王某,男,63岁。于2006年10月9日就诊。主诉:胸闷气喘3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者面色紫暗,唇暗红,胸闷气喘,晨起甚,动则加重,汗出较多,憋气,以“万托灵气雾剂”喷雾缓解,咳嗽,痰少色白,憋气时有尿失禁现象。曾在某医院按哮喘病治疗3年,效差。刻下症:胸闷气喘,食欲可,眠可,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滞。西医诊断:哮喘。中医诊断:哮喘(血瘀阻滞,痰饮内停证)。治则:活血祛瘀,化痰祛饮。处以血府逐瘀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具体用药用量是桃仁10 g,红花10 g,生地黄20 g,当归10 g,川芎6 g,赤芍15 g,枳壳6 g,柴胡6 g,牛膝10 g,桔梗6 g,茯苓10 g,杏仁10 g,葶苈子(包煎)15 g,甘草6 g,大枣(为引)5枚。10剂,水煎服。10月20日二诊。憋气消失,仍喘,自觉周身多处抽搐痛,可连续发作5 h,咳嗽痰少;大便每日2~3次,成形,矢气多;舌质嫰红,苔白厚腻,脉沉滞。效不更方,加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炒紫苏子3 g,蜜麻黄3 g,白前10 g。15剂,水煎服。11月6日三诊。气闷喘促明显减轻;周身时有抽动,但不痛;动则气短、汗出、微喘,咳时有尿失禁现象;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滞。张老注重疾病发展的整个动态过程,既不蛮补,也不蛮攻。既辨证中,也辨证外。三诊具体方药组成及用量: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山萸肉10 g,炒葶苈子(包煎)15 g,橘红10 g,炒枳实10 g,丹参30 g,木瓜30 g,炒紫苏子3 g,蜜麻黄3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为引)5枚。15剂,水煎服。药后症状缓解,停用喷雾剂,7个月没有发作。2007年7月四诊。患者因生气、吸烟复发,仍宗上方去木瓜,加宽胸理气之瓜蒌皮10 g,厚朴10 g。15剂,水煎服。随访:服药后即缓解。

按:张老四诊合参,精准辨证,有的放矢。强调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应时刻处理好正邪关系。

6 神经官能症

张某,男,44岁,工人。于1997年11月23日就诊。主诉:盗汗。现病史:突然发生夜汗,每下半夜醒后,心胸出汗甚多,需用毛巾擦拭,汗后身凉,上半夜心里燥热。刻下症:盗汗,烦热,汗后身凉,舌脉不详。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灯笼病(瘀血阻滞证)。治则:滋阴清热,活血祛瘀。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方药组成及用量:生地黄18 g,当归6 g,桃仁9 g,赤芍9 g,炒枳壳9 g,柴胡6 g,川芎6 g,桔梗6 g,牛膝12 g,甘草4.5 g。3剂,水煎服。二诊。服第1剂药后汗即止,服3剂即可,无需再服。随访情况不详。

按:张老引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文剖析了该医案:“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天亮出汗……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1~2剂而汗止”。

7 顽固性发热

高某,女,8岁。于1982年2月10日就诊。主诉:长期发热。现病史:2年多以来患者持续发热,最高40.4℃,体温低时常在37.5~39.7 ℃ ,高热时间少,低热时间多,发热时间多在终于12点至夜间12点以前,1个月也只有3~5 d体温正常。发病以来,曾在各大医院治疗,未查出发热原因,屡用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泼尼松(强的松)、APC等西药,效不佳。刻下症:发育正常,发热时面色潮红,纳可,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淡红,苔少,脉数乏力。刻下体温:38.3 ℃。西医诊断:顽固性发热。中医诊断:热证之长期发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治则:滋阴益气,化瘀透热。处方用药:因患者长期发热,服药时间较长,共服药196剂,使用药方主要有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乌梅丸、增液汤、血府逐瘀汤、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当归六黄汤等加味。随访:痊愈。

按:张老治该病本着“调”的原则,以期起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疗效。

8 早期肝硬化

宋某,女,49岁,干部。于1988年11月8日就诊。主诉:发热1个月余。现病史:患者以早期肝硬化入某中医院住院治疗已3个月。在入院1个月后出现发热,每日下午体温38 ℃ 左右,面部烘热,呼吸不畅,右胁闷胀,曾中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差。如此缠绵1个月余。刻下症:发热,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舌苔薄黄,脉象沉涩。西医诊断:肝硬化。中医诊断:热证(瘀血阻滞证)。治则:祛瘀透热。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药组成及用量:当归10 g,生地黄3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5 g,柴胡6 g,川芎6 g,桔梗6 g,牛膝15 g,炒枳壳6 g,鳖甲30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二诊:体温一直正常。随访:体温正常。

按:张老认为患者为肝病,肝主藏血,肝气郁滞,舒泄无力,致血瘀而化热,热在下午,属在血分之证。故以血府逐瘀汤血行气畅,热郁得解。

9 神经官能症失治误治证

姜某,男,50岁。于1991年3月22日就诊。主诉:头晕,乏力。现病史:患者于1990年11月服小活络丹中毒,肢体麻木,经当地医院治疗缓解。住院期间曾出现大汗20 d,后渐觉乏力,两手轻微颤动,手足心热,有时心烦,头晕有飘浮感,走路快一些,提点劲又不觉头晕,血压偏低,乏力,走不动路,睡差,不能久视,久视则头胀,大便易溏,小便清。曾服中药大多数以“参、芪”之类补剂,服用西药不详。刻下症:面色晦滞,头晕,乏力,五心烦热,牙龈肿胀暗红,口唇黯红,大便溏,苔薄黄,舌质淡红,脉沉有力。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失治误治证。中医诊断:眩晕(瘀血阻滞证)。治则:活血化瘀,潜阳息风,健脾止泻。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具体方药及用量:当归10 g,生地黄2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5 g,柴胡6 g,川芎6 g,牛膝10 g,炒枳壳6 g,桔梗6 g,钩藤15 g,菊花10 g,炒白术10 g,炒山药30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味,一共服用36剂中药,病基本痊愈。随访:基本痊愈。

按:张老认为内科杂病,虚实易淆,应抽丝剥茧,治病求本,该病应使用活血祛瘀法。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朝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是:“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二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水煎服”。王氏言:“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但又曰:“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查证有王肯堂《证治准绳》,查方有周定王朱橚《普济方》,查药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书可谓医学之渊源。可读可记,有国朝之《医宗金鉴》,理足方效,有吴又可《瘟疫论》”。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疾病千般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终归要落脚到中医的辨证之上。从药方组成可以看到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的影子。四物汤出自唐朝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治疗外伤瘀血作痛的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方名始见于《医宗金鉴》,即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是调经要方,治疗血虚兼血瘀证。四逆散来自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主治肝气郁滞证。桔梗可载药上行,牛膝可引经下行,两药配合可调达全身。由此可知血府逐瘀汤既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又可滋养阴血以降虚火。以方测证,只要具有该方的证即可使用该方[2-5]。

另:《医林改错》在描述血府逐瘀汤医案分析时,曾写到有些医案诸法治疗疾病皆无效,可用此方,百发百中。

张老博览群书,诵读经典。严格遵循中医之灵魂,治病审因求本,辨证精准,用方组药恰当。对活血祛瘀法认识深刻,领悟到位,能很好地应用在当今所患之疑难杂病,扩大了治病范围[6]。

猜你喜欢

治则牛膝张老
外来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入侵植物牛膝菊研究进展
基于ITS 序列鉴别特色民族药材土牛膝及其混伪品的研究
骂鸭记
浅谈从阳论治胸痹
活血利水为骨伤治法刍议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