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垫+推簧功能性矫治器矫治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64例临床分析

2023-01-03赵云山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矫治器前牙乳牙

张 翠,陈 曦,何 珊,赵云山

(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 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陕西 西安 710061)

乳前牙反牙合是乳牙列期最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1-2],是临床就医过程中主动就诊最多、最常被患儿家长注意到的错牙合畸形之一。乳前牙反牙合可分为牙源性、功能性和骨性三种类型,因乳牙列期骨性畸形尚未形成,临床上最常见的乳前牙反牙合为牙源性、功能性及两者的混合型[3](统称为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随着时间推移,不仅影响患儿颌骨发育、降低咀嚼功能、影响牙周健康、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等,更影响患儿面型以及身心健康的发育。因此,应早期矫正、治疗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3.5~5.5岁是矫正乳前牙反牙合的最佳时机[4-5]。此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潜力大,颌骨组织细胞代谢活跃,骨改建活跃,颌骨可塑性强,同时该时期乳牙牙根稳定,牙齿在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少[6-10]。但是以往对乳前牙反牙合的矫正,通常基于医生的经验,针对症状治疗,诊断分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精准诊断、将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分类诊治,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为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7月-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诊治的64例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36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3~6岁乳前牙反牙合患儿;②后牙咬合正常,乳尖牙覆牙合覆盖正常;③患儿家属及患儿能配合治疗者;④无家族性遗传因素;⑤不伴随其他全身性疾病等。

1.2.2 排除标准:①患儿年龄>6岁;②乳尖牙反覆牙合、反覆盖;③伴随单侧或双侧后牙反牙合或偏牙合;④患儿家属及患儿不能配合治疗者;⑤有家族遗传病史;⑥伴随其他全身性疾病。

1.3 方法

1.3.1 治疗前患者病例资料的收集分析:为做出准确的诊断,需要收集完整的乳前牙反牙合早期矫正的病例资料。1例完整的乳前牙反牙合病例的治疗流程包括:病史资料的收集;对患者的临床检查;写出问题列表;做出精准的诊断;制定治疗计划;签署知情同意书;实施治疗计划;定期复诊。根据患儿生长发育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病史收集具体方法见图1。

图1 病史资料收集流程图

1.3.2 治疗方案的制订:通过上一步骤对一个乳前牙反牙合做出准确的诊断后,设计治疗方案。

在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的早期干预阻断性治疗中,准确的诊断是最关键的一步。动态功能性颌位检查(即下颌能否后退到乳前牙对刃状态)是区分牙源性、功能性以及骨性前牙反牙合的关键方法。治疗目标是消除或控制乳前牙反牙合病因,去除咬合干扰,形成利于患儿上下颌骨发育,引导正常生理建合的周围环境。其检查诊断分类流程图如下,见图2。

图2 检查诊断分类流程图

1.3.3 疗效评估标准[3]:乳前牙反牙合解除,即乳前牙为正常的覆牙合覆盖。

1.4 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有差异,则采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4例非骨性乳牙反牙合患者基本情况:64例患者中,男28例,女36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4.57±1.23)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0.5个月,平均病程(3.2±1.4)个月。乳前牙反牙合牙源性19例,所占比例为29.69%,功能性17例,占比最低为26.56%,混合型28例,占比最高为43.75%。

2.2 64例非骨性乳牙反牙合患儿患病因素分析:患儿乳牙反牙合病因中,口腔不良习惯占比例最高(51.56%),龋齿占比例最低(4.69%),乳尖牙磨耗不足及不良喂养习惯居中,其比例分别为28.13%和15.63%。见表1。

表1 64例非骨性乳牙反牙合患儿患病因素构成情况 (例,%)

2.3 牙合垫+推簧功能性矫治器矫正方法对儿童非骨性反牙合不同分型矫正周期的影响:64例不同反牙合分型中,牙源性的矫正周期为(2.1±1.2)个月,功能性的矫正周期为(2.9±1.7)个月,混合型的矫正周期为(4.5±1.2)个月,三种不同分型矫正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的矫正周期较牙源性和功能性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源性和功能性矫正周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乳前牙反牙合类型矫正周期比较 (±s,月)

表2 不同乳前牙反牙合类型矫正周期比较 (±s,月)

注:组间比较,F=19.46,P=0.000;组内比较:①牙源性—功能性,P=0.081;②牙源性—混合型,P=0.000;③功能性—混合型,P=0.000。

分型 例数 最短周期 最长周期 平均周期牙源性 19 0.5 4.0 2.1±1.2功能性 17 1.0 7.0 2.9±1.7混合型 28 2.0 7.0 4.5±1.2

3 讨论

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其理想的矫治时间是3.5~5.5岁,原因为小于该年龄段患儿配合程度差,此年龄段乳牙牙根发育完成且牙根未开始吸收,处于牙根稳定期[11],在可以保证矫治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矫正力带来的副作用。

关于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由于其主要为牙源性乳前牙反牙合、功能性乳前牙反牙合和两者的混合型,一般多选用温和矫治力,减少矫正过程中对牙齿发育的影响,预防牙根吸收。本文收集的64例非骨性乳牙反牙合患者,其中牙源性反牙合29.69%,功能性反牙合26.56%,混合性反牙合43.75%。儿童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患者中混合型较多,这和刘进[12]等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在疾病风险因素中,口腔不良习惯是引起儿童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的主要原因,这和Prakash P[2]研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常用的矫正乳前牙反牙合矫正方法有:①功能性矫正器:牙合垫+推簧功能性矫治器、FR-Ⅲ功能调节器等;②硅胶类矫治器;③非托槽隐形矫治器。本次临床研究根据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咬合干扰,选用牙合垫类矫治器,打开咬合,去除咬合干扰,针对反牙合,一般为乳上前牙舌侧倾斜,因此选用推簧温和加力,推乳前牙唇倾。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选用牙合垫+推簧功能矫治器对三种不同类型的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早期阻断性矫正。临床效果的归纳分析,64例不同反牙合分型中,牙性的矫正周期为(2.1±1.2)个月,功能性的矫正周期为(2.9±1.7)个月,混合型的矫正周期为(4.5±1.2)个月,三种不同分型矫正周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的矫正周期较牙源性和功能性长(P<0.05),牙源性和功能性矫正周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混合型乳前牙反牙合多有口腔不良习惯,不良习惯的破除通常需要3~6个月的时间。

总之,对于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错牙合畸形的矫正,应针对其错牙合畸形形成机制,充分研究每一种矫治器的优缺点及适应证、具体比较分析其治疗的异同之处,研究同种类型矫治器对不同类型病例的矫正速度,以及不同类型矫治器对同类型病例矫正速度的差异,是我们下一步临床研究的内容。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已有学者对硅胶类矫治器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牙合做了相应的研究[13],但由于样本数少、随访时间短等原因,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我们对于非骨性乳前牙反牙合矫正的目标,应该是根据具体病例分析其发病机制,选择合适的矫治器,操作简单,减少椅旁时间,缩短矫正周期。

猜你喜欢

矫治器前牙乳牙
Twin-Block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乳牙龋坏需要治疗吗
隐形MA与双板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错的临床疗效
Caspase-1: an important player and possible target for repair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underlying neurodegeneration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比较
乳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