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一期重睑成形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在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01-03梁韵婷冯志远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矫正术重睑眼轮

张 琳,黄 芳,梁韵婷,冯志远

[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 1.整形外科;2.皮肤科;3.口腔科 广东 珠海 519000]

内眦赘皮为眼部缺陷,又称“蒙古皱襞”,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内眦赘皮在亚洲人中发生率为50%。内眦赘皮主要是因内眦处皮肤上方半月形蹼状皮肤褶皱将泪阜遮盖,部分视线被挡住,可能会导致假性内斜视,导致睑裂及内眦间距变短,重睑者还会出现“半双”,就医者视野及面部美观受到影响[1-2]。据调查,内眦赘皮就医者中70%及以上者均为单睑,而单睑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医者形象,随着医疗美容技术的发展,就医者对自身形象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重睑术为当前常用手术方式,效果较好,但若单独行重睑术,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睑睑板前处皮肤,并牵拉内眦处皮肤,影响术后效果。内眦赘皮矫正术是临床治疗内眦赘皮的重要手段,可适当增加眼睑部皱襞,对内眦皮肤状态调整效果较佳,有效避免内眦部张力较大问题[3-5]。在临床治疗中,尚无统一定论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进行修复。本研究采用Park法及改良一期重睑成形分别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对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进行修复,对比两种术式对就医者眼形态、美学效果的影响,旨在选择更合适的修复手段。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手术矫正的61例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31例和30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20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30.56±3.26)岁;内眦赘皮轻、中、重度分别为13例、11例、7例。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9~41岁,平均年龄(30.59±3.34)岁;内眦赘皮轻、中、重度分别为12例、10例、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眼睑形态均正常;②睑裂闭合及眼球运动均正常;③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④诊断为单睑合并内眦赘皮[6]。

1.2.2 排除标准:①有眼部疾病者;②存在局部炎症者;③有血液疾病者;④瘢痕体质者;⑤有手术禁忌证者;⑥修复眼。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Park法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就医者取坐位,双眼向前平视,设计重睑线,随后取仰卧位,微闭双眼后明确新内眦点位置后,朝向鼻侧对内眦部皮肤进行牵拉,延伸重睑线切口至内眦赘皮上眦起点(A点),A点与内眦皮源交点(B点),取延伸切口线与内眦赘皮上睑,并将被褶皱遮挡的内眦点完全暴露(C点),连接A、C点,描AC、BC、CD点,给予局麻后,根据标记线切开,顺着眼轮匝肌分离,至缝合切口无张力,对皮下增厚筋膜、内眦皮肤、眼轮匝肌间纤维、上下错位眼轮匝肌行离断处理,将皮肤前结缔组织及睑板去除,顺着重睑弧度朝内方向去除一条眼轮匝肌,将皮下环形眼轮匝肌离断,使重睑赘皮顺着AC方向朝内眦点延伸,并对AB、AC外侧切就进行修剪,对内眦切口进行无张力缝合,对重睑切口进行常规缝合。

观察组行改良一期重睑成形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设计“△”三条边,第一条边:内眦赘皮游离边缘,设为最大张力线,从重睑线与内眦赘皮游离缘分叉处至下睑缘与内眦赘皮下端交叉处;第二条边:重睑线与内眦赘皮游离缘分叉处至重睑线向内眦赘皮下端与下睑缘相交处至新内眦点;第三条边:下睑缘与内眦赘皮下端相交处至新内眦点。采用美蓝标记三条线。手术操作:在双侧上睑单睑上给予常规重睑术,将重睑线切口延长至内眦部位,切开内眦赘皮处皮肤,并在重睑线内隐藏内眦切口,适当松懈内眦韧带(纵行),重新定位理想内眦形态,降低内眦处皮肤张力,根据新形态将多余的“△”形皮肤组织去除,在新内眦点下部鼻侧腱膜深处固定内眦赘皮切口缘皮肤,随后应用重睑成形术沿上睑切口缝合内眦赘皮处皮肤,形成与重睑褶皱相连的新褶皱,外翻内眦皱襞内侧皮肤,并将内眦角表面内眦皱襞遮挡去除,另其完全暴露,减少内眦角皮肤张力(纵向),完成手术。

1.4 观察指标:①依据文献[6]对比两组改善总优良率。内眦赘皮均得到矫正,直观重睑具有自然形态,切口处瘢痕较隐蔽为优;内眦赘皮均得到矫正,直观重睑具有自然形态,切口处瘢痕隐约可见为良;内眦赘皮部分得到矫正,直观重睑具有自然形态,切口处有明显瘢痕为可;内眦赘皮部分矫正,重睑形态明显不自然,切口处明显瘢痕为差。总优良率为优、良、可例数之和占总例数比率;②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睑裂长度、内眦间距、倾斜度、睑裂角、睫毛上翘度;③术后1周、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就医者瘢痕进行评分,包含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及厚度,总分15分,得分越低,瘢痕越轻;④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疼痛、瘙痒、感染及出血肿胀;⑤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医师对两组手术的满意度。术后水肿完全消退,切口VSS评分1分及以下,痕迹0.5 m外不可见,且可直观双眼外形明显对称,自然美观为满意;术后水肿消退,切口VSS评分2~5分,双眼外形明显对称,自然美观为较满意;术后水肿消退缓慢,切口VSS评分5分以上,双眼外形肉眼可观不对称或外形不佳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改善优良率比较:两组改善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2。

表1 两组改善优良率比较 (例,%)

图1 改良一期重睑成形+内眦赘皮矫正术前后

图2 Park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前后

2.2 两组手术前后眼外形各参数比较:术前两组睑裂长度、内眦间距、倾斜度、睑裂角、睫毛上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内眦间距、倾斜度、睑裂角均显著降低,睑裂长度、睫毛上翘度升高,且观察组术后内眦间距、倾斜度、睑裂角均低于对照组,睑裂长度、睫毛上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眼外形各参数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眼外形各参数比较 (±s)

注:#表示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睑裂长度/mm 内眦间距/mm 倾斜度/°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31 31.64±3.21 37.26±3.41# 41.33±4.25 34.26±3.58# 8.06±1.33 6.54±1.25#对照组 30 31.62±3.23 34.22±3.19# 41.29±4.36 37.19±3.81# 8.07±1.28 7.15±1.01#t值 0.024 3.593 0.036 3.092 0.030 2.092 P值 0.981 0.001 0.971 0.003 0.976 0.041组别 例数 睑裂角/° 睫毛上翘度/°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31 57.33±5.21 43.64±6.33# 56.44±6.32 76.54±8.21#对照组 30 57.28±5.64 47.58±5.17# 56.49±6.17 71.33±8.15#t值 0.029 2.657 0.031 2.487 P值 0.977 0.010 0.975 0.016

2.3 两组VSS评分比较: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观察组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VSS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VS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VSS评分 t值 P值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 观察组 31 2.25±0.33 0.41±0.05 30.694 <0.001对照组 30 2.47±0.31 0.75±0.08 29.426 <0.001 t值 2.682 19.975 P值 0.010 <0.001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2.5 两组医师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医师总满意度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医师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内眦赘皮为弧形皱襞,主要与皮下眼轮匝肌纤维移动及覆盖在内眦角皮肤皱襞有关,较轻者在外观、眼部功能方面无明显影响,严重者则会遮盖大部分泪阜,导致眼睛立体层次分明不佳,呆滞无神,且随着医学美容技术的发展,眼部美容手术可改善就医者精神及生理状态[7-8]。

现阶段,对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的修复方式多种多样,Z成形术、L形皮肤切除术、Y-V成形术疗效较佳,但上述术式存在术后瘢痕明显、操作复杂、切口多等明显问题[9-10]。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内眦赘皮改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改良一期重睑成形、Park法分别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均能有效改善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状态。分析Park法重睑成形术为临床常用术式,可与内眦部自然延续,重睑线形态在术后稳定,改善效果较佳[11]。有研究提出,将内眦赘皮处皮肤向索条纤维垂直剪断可明显减轻内眦赘皮[12]。且近年来有学者针对内眦赘皮解剖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眼轮匝肌肌纤维走向是决定内眦部眼睑皮肤的重要因素,出现内眦赘皮多是因为上下眼睑轮匝肌在内眦韧带起始处出现错构及错位所致,且内眦赘皮多伴随皮下组织增厚[9-10,13]。改良一期重睑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内眦部垂直方向皮肤缺少情况,避免皮肤紧张,术中去除错构、错位、异常走向的结缔组织纤维及眼轮匝肌纤维,可促进眼轮匝肌恢复至理想位置及外形,最大程度减轻局部切口瘢痕,矫正内眦赘皮[4,14-15]。

本研究发现术后两组内眦间距、倾斜度、睑裂角均显著降低,睑裂长度、睫毛上翘度升高,且观察组术后内眦间距、倾斜度、睑裂角均低于对照组,睑裂长度、睫毛上翘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改良一期重睑成形较Park法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更能有效改善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眼形态。本研究还发现,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观察组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临床治疗中,改良一期重睑成形较Park法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更能减少术后瘢痕情况,分析可能是因为改良一期重睑成形术,内眦开大充分,切口隐蔽,可根据就医者实际皮肤情况对赘皮进行切除,有效改善内眦处皮肤张力情况,降低术后肿胀情况;另外改良一期重睑成形中采用“△”去除多余皮肤组织,长短及皮肤去除量均精准,可保证新内眦点更准确,使设计更灵活、便捷,术后重睑线自然流畅,美学效果较佳[16-17]。而Park法主要是利用皮肤肌肉,降低眼皮垂直压力,并重新排列皮肤,但因在术中需要对皮下增厚筋膜、内眦皮肤、眼轮匝肌间纤维、上下错位眼轮匝肌行离断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术时间,影响局部皮肤恢复,因此术后VSS评分略高于改良一期重睑成形术。本研究发现,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改良一期重睑成形与Park法分别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均安全有效。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医师满意度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提示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就医者对改良一期重睑成形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满意度较佳。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内眦点区域瘢痕虽然相对隐蔽,但内眦附近为极易出现瘢痕增生的区域,因此在术前依旧需要跟就医者说明可能产生瘢痕的风险。

综上所述,单睑合并内眦赘皮应用改良一期重睑成形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效果较佳,眼形态可得到有效矫正,美学效果较佳,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矫正术重睑眼轮
结膜下注射利多卡因对全麻斜视矫正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改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
重睑修复术后重睑凹陷过深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眼轮匝肌瓣联合眶隔脂肪瓣矫正上睑凹陷的临床应用及美学效果分析
术后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
重睑失败?
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压变化观察
下睑眼轮匝肌悬吊的中面部除皱术
连续埋线重睑成形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