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仰卧位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2-12-2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风池椎动脉颈椎病

程 玲

(南昌市按摩医院中医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006)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型,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低头、久坐等原因使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高达10%,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总结,采用针刺联合仰卧位手法整复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昌市按摩医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4.8±0.6)岁;病程最短7 d,最长5年,平均病程(3.3±0.6)年。观察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5.3±0.5)岁;病程最短5 d,最长5.5年,平均病程(3.5±0.5)年。2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有颈肩部慢性劳损或颈椎退变或外伤史;以头晕、眼花为主症伴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甚至有猝倒病史,上述症状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而诱发或加重;旋颈试验阳性。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相关标准[4],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眩晕、头痛为主或有猝倒病史;旋颈试验阳性;颈椎DR片显示关节失稳或关节骨质增生,DSA或MRA可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 年龄30~70岁;知情同意,意识清楚,自愿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全身性疾病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梅尼埃病者;颅内病变及神经官能症者;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患者俯卧位,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取风池、天柱、风府、百会、颈夹脊、肩井、后溪等穴,使用华佗牌一次性1寸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常规进针,得气后运针,手法多以平补平泻法,风池、天柱穴针感向头部或前额传导为宜,留针期间配合神灯(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型号:CQ-28)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仰卧位手法整复[5]治疗,操作如下:患者俯卧位,医者、按、揉颈肩部、上背部肌肉5~10 min以放松颈肩部肌肉;患者仰卧位,颈下不垫枕头,医者立其床头,双手重叠于颈椎3~5节将颈部稍上抬并向后拔伸,操作时,医者双上肢伸直,靠身体向后之力带动(双手吸附颈部下方,不可随拔伸而滑动),拔伸力量由小到大,以患者脚尖被拉动为度,拔伸时间1~3 min,休息1 min,重复上述操作3~5次;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双手指腹由下向上交替平推颈项部,指腹分别着力于督脉及两侧膀胱经,以局部透热为度;按揉风池、天柱、风府、阿是穴等,每穴1 min;最后,患者仍取仰卧位,医者立其床头,医者自颈椎6~7节将颈椎稍托起,边拔伸边两手向头部滑移至后发迹,如此反复3~5次。治疗每日1次,每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1.6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治愈:眩晕、头痛及伴发症状消失,颈椎功能活动正常,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显效:眩晕、头痛及伴发症状显著改善,颈椎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活动后仍有不适,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好转:眩晕、头痛及伴发症状减轻,颈椎功能活动改善,日常生活及工作仍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效:症状及颈椎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参数(左、右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左、右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数据参考《临床多普勒超声学》[7]中的标准,左椎动脉(41.32±4.90)cm/s,右椎动脉(41.82±4.71)cm/s,椎-基底动脉(46.66±6.58)cm/s;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8],观察2组的颈椎主要症状及功能积分,主要症状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等,颈椎功能包括颈椎关节活动度、颈肩部软组织压痛、椎动脉受压体征、上肢运动功能等,评分越低,症状越重。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30/31)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24/31)(P<0.05)。见表1。

表1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脑血流参数 对比2组患者的脑血流参数(左、右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脑血流参数均有明显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脑血流参数比较

2.3 颈椎症状及功能积分 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症状及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症状及功能积分比较 分)

3 讨论

本病在中医归属“眩晕”“头晕”“项痹”范畴,眩晕多因风、火、痰、虚、瘀所致,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或痰湿、瘀血阻滞或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引发,《黄帝内经》有记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虚则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临床多以头晕、眼花为主,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不能站立[9]。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多由于各种急慢性损伤、劳损引起椎间盘、后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使脊柱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10]。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考虑是由于机械压迫椎动脉、血管痉挛、交感神经受刺激等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一系列症状[11,12]。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总结,选穴风池、天柱、风府、百会、颈夹脊等为主穴,风池为胆经穴位,与肝经相表里,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明目聪耳之功效,为“祛风要穴”;天柱为膀胱经穴,有舒筋通络、清头明目之功效;风府、百会为督脉穴,有祛风、通关利窍、开窍醒脑之功。3条经脉循行均过颈项、头面部,从现代解剖学看,风池、风府、天柱穴位浅层均有枕动脉、枕静脉分支及枕下神经分支。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头晕诸症,调节血管功能[13];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有舒筋活血、补气助阳之效;肩井为局部取穴,有祛风散寒、疏通局部气血之作用。诸穴联合不仅可从根本上消除头晕、眼花等主要症状及视力障碍、耳鸣耳聋等伴随症状,缓解颈项部不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从病因上祛风通络,补益气血,调节阴阳,调畅气机。针灸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弹性,促进脑血管循环的作用,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疼痛治愈率达72%,有效率高达97%[14]。仰卧位手法整复治疗本病,可扩大颈椎间隙和椎间孔,使椎体紊乱复位,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缓解对血管的压迫,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从而提高脊柱稳定性,达到治疗该病及预防其复发的目的[10]。采取仰卧体位,因该病患者多以眩晕为主症,仰卧位可明显缓解患者不适,更能充分放松颈肩部肌肉,利于手法整复操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7%(30/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24/31),脑血流参数、颈椎症状及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针刺联合仰卧位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风池椎动脉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墨风池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