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性肠炎证治体会❋

2022-12-28林明生黄磊娟杨舒瑾叶霈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金樱子肠炎脾虚

林明生, 黄磊娟, 杨舒瑾, 叶霈智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福建 漳州 363000;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北京 100021)

放射性肠炎是腹部和盆腔肿瘤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放射线的强度及射线对肠道屏障的损伤有关[1],近年来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2]。中医治疗放射性肠炎以辨证论治为主,辅以辨病论治,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常获良效。

1 病机分析

放射性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 “痢疾”“便血”等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3],提出泄泻总与湿相关,关键在脾,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指出了由实热导致的腹泻,病情较为急重。《普济方》云:“人皆以泄为脾恙,而不知肾病有泄焉。[4]”《医方集解》载:“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5],说明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亦可致泄泻。中医学认为肿瘤患者素体亏虚,放射线属“火热毒邪”,外来邪毒侵袭人体,蕴结阴分,耗伤气血、津液,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下注肠道,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泄泻。湿邪郁而化热,湿热毒邪蕴结于肠腑,气机不畅,热邪灼伤肠络则有腹泻、肛门灼热、便血;病久及肾,火不暖土,清阳不升,浊气下陷,可见久泻不止,腰酸怕冷、完谷不化;久泻不止,热邪不去,日久可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象。由此可见,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 辨证论治及组方特色

2.1 首重健脾渗湿,酌用风药

综观放射性肠炎发展过程,脾虚湿盛为其核心病机,当以健脾渗湿立法,效法参苓白术散组方之意。重用炒白术30 g~60 g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湿邪最易困脾,宜用苍术强胃健脾、疏泄阳明之湿,且苍术气味辛香,辟秽化湿和中,配白术则止泻之功更佳。在健脾渗湿的基础上配伍“风药”,常常能明显提升止泻效果。因为风药具有辛散升发、轻清上扬等特性,一方面能解表外散,引湿邪从汗而解,一方面又可调气机助气化,升清降浊,以利湿浊从汗液、小便排出。再者风药具有一定调达肝气之功,木舒则土不郁,脾胃健运则湿气得化,常用风药有防风、藿香、葛根、羌活、独活等药物。腹痛者加乌药10 g、延胡索10 g;腹胀者加木香5 g、槟榔10 g;嗳气者加黄连3 g、吴茱萸3 g。

2.2 急性期多从肠道湿热论治

急性放射性肠炎通常发生在放疗期间或放疗结束后1~2周[6],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排脓血便等为主要表现。乃外来热毒与内湿相搏结,困于肠腑,气机不畅,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伤及肠道气血,损伤肠络而见肛门灼热、脓血便,宜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治法。笔者体会,此型患者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治疗,配伍得当常能取得较好疗效。当归养血活血,浙贝母清热解郁,苦参泄热燥湿,三药合用共奏行血和营、清热除湿之功。当归用量宜偏小,苦参用量宜稍大,可配伍土茯苓、黄芩、生薏苡仁等解毒祛湿之品,佐以少量大黄泻热除积,意蕴“通因通用”之法。热重于湿者,泻下急迫,口渴喜饮,舌红苔黄,加白头翁15 g、马齿苋15 g;湿重于热者,泻而不爽,大便黏腻,舌苔白腻,加苍术10 g、厚朴10 g。

2.3 慢性期可从脾肾阳虚或阳虚寒结论治

肿瘤患者素体亏虚,泄泻迁延不愈,病久及肾,火不暖土,出现命门火衰、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肾虚为主者宜用四神丸加莲子肉、肉桂交通心肾,兼顾补脾;若脾肾亏虚俱重者,可以四神丸与苓桂术甘汤合用温肾补脾、渗湿止泻之功尤胜。临床有部分放射性肠炎患者病程反复,迁延日久,表现为大便黏滞不畅或干结,伴有腹部隐痛绵绵,偶有加重,此乃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寒气留滞胃肠而凝阴固结,致阳气不通、水湿内停,肠道失于传导,出现燥屎与泄泻并见。宜以温里散寒、泻下积滞为治法,用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附子温肾助阳散寒,用量宜9 g~15 g;细辛温经散寒湿宜3 g~6 g;大黄泻下积滞,用量宜3 g~6 g,三药合用辛苦相合,通降寒结。

2.4 善用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型泄泻

放射性肠炎患者久泻不止,致脾肾两虚,加之放疗热邪不去,日久可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象。乌梅丸具有扶正祛邪、寒热平调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泄。方中乌梅酸敛收涩,涩肠止泻,用量宜20 g~30 g;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二药相配有清热燥湿、厚肠止泻之功;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为温热之品;附子大辛大热通行诸经,补火助阳;干姜温中焦,泄脾中寒湿之邪;桂枝温通经脉;花椒温中散寒;细辛发少阴肾之阳,助附子资命门之火,共奏温阳散寒之功;佐以人参、当归补益气血,以顾正气不足;诸药合用,寒热并调,邪正兼顾,温脏祛寒,使血脉流畅,气血调和,下利自止。

3 常用药物

仙鹤草又名“泻痢草”,性平,味苦涩,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补虚、止血、止痢、解毒之功,主治咳血、便血、腹泻、痢疾、劳力脱伤。《百草镜》称其:“治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7]”仙鹤草味涩而收敛,既能涩肠止滑泄,又有扶正、抗肿瘤的作用,故尤适合于治疗放射性肠炎引起的久泻、黏液脓血便,常配合黄连、地榆、槐花等清热燥湿、凉血止血药物同用,以促进止泻止血。临床常规剂量15~30 g,大剂量可用至60 g以上,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金樱子味酸、甘、涩,性平,归肾、膀胱、大肠经。《蜀本草》言其:“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8]”《滇南本草》记载:“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9]”金樱子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带等功效,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久痢、崩漏带下,金樱子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多与参苓白术散、仙人养脏汤、四神汤等方配伍使用。久泻患者多表现为滑泄不禁,非涩剂无以固之,金樱子为固涩要药,笔者体会临床用量宜大,大剂量可用至60 g。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樱子根与金樱子茎水提物具有良好抑制腹泻作用[10,11]。

藿香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功效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止泻。《本草正义》载:“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袪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12]”《珍珠囊》谓其:“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13]”临床上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健脾渗湿是泄泻的基本治法,藿香芳香化湿善于祛湿,故笔者常与陈皮、茯苓、炒白术、薏苡仁等健脾祛湿药配合同用,常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藿香的主要成分藿香酮能够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减轻结肠水肿、溃疡、坏死,减少病变黏膜中炎症细胞浸润,促进黏膜愈合[14]。

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药法象》谓其:“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15]”葛根具有升清举陷,使脾气健运、湿浊得化而泻止之功,常规剂量9 g~15 g,大剂量可用至30 g, 临床常与黄连、黄芩配伍使用。研究表明,应用葛根芩连汤可降低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内毒素含量[16]。

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归大肠经。功效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善治久泻久痢,虫积腹痛,崩漏便血等。《本草纲目》称其:“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17]”《药性论》言:“主涩肠,止赤白下痢。[18]”石榴皮性温,善治虚寒久泻,亦可与白头翁、黄连等清热燥湿药配伍,治疗湿热型泄泻,临床常在辨证遣方用药的前提下,加入石榴皮对症止泻。现代药理研究,石榴皮具有明显止泻功效,其止泻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机制有关[19]。

鸡冠花性凉,味甘、涩,归肝、大肠经,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止带,主治赤痢、便血、崩漏、带下等症。《滇南本草》称其:“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20]”《本草纲目》载:“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21]”鸡冠花性凉,味涩,既能收敛止血、涩肠固脱,又有抑制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2],临床可与马齿苋、白头翁、地榆、槐花等配伍使用,用于治疗放射性肠炎引起的便血、久泻不止,配伍得当,常获良效。

4 典型病案

王某,女,65岁,2019年5月3日初诊:主诉宫颈癌术后放疗后1年,腹泻近1年。患者放疗后出现腹泻,大便每日十余行,夹杂黏液鲜血,曾行肠镜示肠黏膜水肿、充血,伴局部糜烂、出血。1年来西医给予抗炎、修复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症状时有反复,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大便每日十余行,粪质稀溏,偶夹黏液血便,肛门下坠感,下腹痛,纳差,乏力,腰部酸困,畏寒喜暖,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浊,脉弱。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以健脾补肾、温阳止泻为治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黄芪60 g,党参20 g,炒白术20 g,柴胡3 g,升麻5 g,陈皮10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0 g,吴茱萸10 g,五味子10 g,附子6 g,地榆15 g,槐花10 g,仙鹤草60 g,金樱子30 g,焦神曲20 g,炒鸡内金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个,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5月10日二诊:大便每日五六行,无夹黏液血便,肛门下坠感消失,畏寒、乏力减轻,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浊,脉沉细。患者诸症减轻,便血及肛门下坠感消失,中药守上方去地榆、槐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5月24日三诊:大便每日一二行,便溏、腰酸、畏寒好转,纳差,稍感乏力,舌淡红边有齿印,苔白稍浊,脉细。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盛证,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治法。处方:党参30 g,茯苓15 g,炒白术20 g,山药30 g,炒白扁豆30 g,薏苡仁30 g,陈皮10 g,砂仁5 g,莲子10 g,桔梗10 g,仙鹤草30 g,焦神曲20 g,炒鸡内金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个,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例患者为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接受西医治疗,腹泻时有反复。患者癌瘤久伏体内,素体亏虚,加之外邪“放射线”侵犯伤及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反为湿滞,湿浊下注,肠道传导失司而致腹泻;日久脾虚,中气下陷,出现肛门下坠感、乏力;病久及肾,肾阳不足,出现腰部酸困、畏寒喜暖;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浊,脉弱为脾肾阳虚之征象。纵观病机应以健脾补肾、温阳止泻立法。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可用于治疗脾虚气陷之泄泻。四神丸则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功,善治命门火衰之泄泻。方中黄芪、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重用黄芪补气升陷;少量柴胡、升麻升举脾胃清阳之气;陈皮健脾燥湿,行气导滞;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地榆、槐花收敛止血;少量附子补火助阳,温肾暖脾以治本;重用仙鹤草、金樱子涩肠止泻以治标。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扶正固本、涩肠止泻之功。二诊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诸症减轻,效不更方,未再便血,故去地榆、槐花。三诊患者诸症好转,临床诊疗应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症治之”的原则 ,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患者经过二诊治疗后,肛门下坠感消失,腰部酸困、四末不温好转,仅表现为大便溏,每日一二行,伴纳差、乏力,结合舌淡红边有齿印,苔白稍浊,脉细,当属脾虚湿盛证,故以健脾渗湿之法治之。

放射性肠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治则。临证切忌一味地苦寒清热、甘温滋补,更不能妄用固涩使邪恋不去,而应寒温并举,攻补兼施。临床多见脾虚湿盛证、肠道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宜以健脾渗湿、清热燥湿、温补脾肾、寒热并治立法。此外,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在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饮食宜高营养、易消化、低脂、少渣,少食多餐,避免吃虾、螃蟹等易致过敏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均衡饮食、合理的膳食能够顾护脾胃,调理肠胃功能,养治结合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猜你喜欢

金樱子肠炎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中医观点:脾为什么重要 脾虚症状的自查与调理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金樱子酒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金樱子的叶子落了一地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天然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