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下的济南外宣英译文本分析
——以《济南的冬天》施晓菁译本为例

2022-12-28傅姝婧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译者济南译文

傅姝婧

(齐鲁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是一座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兼有的历史文化名城。近些年来,济南一直在努力挖掘城市特色,打造城市专属名片,以实际行动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济南城市形象的提升成功与否,对外宣传工作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济南在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同时,着力打造“天下泉城”外宣品牌,讲济南故事,塑造泉城形象,力求为济南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此背景下,宣传济南的各类出版物、文创产品、网络资源等层出不穷,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讲述济南历史的《济南史话》,讲述济南特色的《一城山色》和讲述济南城市建筑历史变迁的《图说济南老建筑》。这些书籍各具特色,几乎囊括了济南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展现了济南城市风貌。但相较于中文各类出版物的百花齐放,推介济南的英文书籍数量却是寥寥无几。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多渠道查询,仅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文化济南》汉英对照版本和济南出版社的《天下泉城》汉英对照版本,其出版年限距今已有一段时间,且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亟待补充完善。基于此,及时更新外宣文本内容,推进外宣文本的英译工作,对济南国际形象的提升以及文化资源的推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理论

翻译活动由来已久。何谓“翻译”?唐代贾公彦所著《周礼义疏》中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1]3,此定义关注言语的转换与翻译活动的目的达成。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卡特福特 (Catford) 强调文本材料的翻译对等,认为翻译是源语言的语篇成分被目标语言语篇成分所代替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则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信息交换的行为。但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翻译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文本之间的语言转换,而是愈加呈现跨学科研究之态势,如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奈达(Nida)认为翻译是交际,中国学者吕俊先生将翻译的本质看作为传播。对译者来说,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翻译理论的选择与应用。

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很多研究关注的仅仅是某些文本的外宣属性,如公示语翻译、城市宣传片、旅游手册翻译等,这就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外宣翻译的发展。真正的外宣翻译范畴也正如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一样,趋向多领域合作。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表述的那样:“外宣翻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2]19此定义将外宣翻译定性为一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交际活动。相较于将外宣翻译看做公示语、城市宣传片、旅游手册翻译的概念界定,张健教授对外宣翻译的阐述更符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的需求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将一切服务于对外宣传、文化软实力构建、形象提升活动所涉及的翻译工作均被视为外宣翻译的观点,在扩大了外宣翻译领域的同时,为外宣翻译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的产出大多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需求的增加,外宣翻译工作迎来了发展契机,尤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外宣翻译实践更是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之势。在外宣翻译实践迅猛发展之时,外宣翻译的标准以及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问题引起了学界关注。其中,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共鸣,为外宣翻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随着人们对外宣翻译的深入理解,外宣翻译工作所涉及领域愈加广泛,研究角度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跨文化传播、语用学、基于功能学派的目的论等角度的外宣翻译成果上升较为明显。研究角度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外宣翻译研究的内涵,也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更多思路。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学者对外宣翻译的一些思考。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什么样的资源可以作为外宣文本?怎样让目标受众更易接受?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发挥?是否有某种理论可以有效指导外宣翻译实践,达到预期的外宣效果?这些都是亟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目的是文本翻译的基础,而达到翻译的目的就需要寻得合适方法与策略。这就需要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发挥主体能动性,使外宣文本“译”与“宣”结合,最终实现外宣文本翻译的沟通目的。修辞劝说与外宣翻译存在一定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外宣翻译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修辞劝说理论最初源于西方古典修辞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修辞学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议题上找到成功说服方式的能力”[3]48。他将这种能力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人格诉诸(ethos)、情感诉诸(pathos)及理性诉诸(logos)。人格诉诸要求劝说者需在言说中构建良好的修辞形象,给人以智慧、美德与善意之感,从而赢得听众的信任。情感诉诸以听众的情感作为出发点,劝说者通过言说中的情感带入触发听众的内心情绪反应,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理性诉诸要求劝说者摆事实,讲道理,进一步验证劝说内容,最终实现劝说目的的达成。外宣翻译与修辞劝说理论都是以沟通方式进行劝说的一种交际活动。译者通过文本的选择与自身的人格诉诸塑造可被接受的形象,以受众情感为核心,通过理性诉诸,完成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在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将修辞劝说理论与其有机结合,可使译文更易被西方受众所接受,从而达到有效劝说的目的。

二、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下的济南外宣英译文本分析

城市外宣翻译是通过外宣材料的译出与国外目标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与交际的活动。此类活动所追求的效果是实现有效劝服,即信息得到目标受众的认同,从而达到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城市国际形象的目的。为了追求好的翻译效果,译者需从翻译理论的应用以及翻译技巧的选择上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上文提及的修辞劝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外宣文本翻译的需求,可以作为外宣翻译工作的理论基础,为外宣翻译的有效劝说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下文将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从外宣内容的选择、外宣翻译过程中目标受众的中心地位、修辞诉诸手段的运用以及翻译“认同”的建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索济南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判断标准与方向,以期推动济南外宣文本翻译工作发展。

(一)外宣内容选材的适切性

外宣内容选择是外宣文本翻译是否可以实现有效劝说的基础。如何选取适切的外宣内容是外宣翻译工作的第一步。城市外宣文本的目的是向外推介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外宣文本选材时需考虑文本是否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文本是否利于对外传播的实现。

《济南的冬天》为中国文学大家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尽显济南城的特色与魅力。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山是可爱的,济南的人们是含笑的,山上雪景的色调是明丽的,即使在冬天,水中的绿藻也绿得清亮,绿得精神。通过对比、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济南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独特地形以及冬天温晴的天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在文字方面则无晦涩难懂的用词和结构,给读者以生动亲切之感,内容易于理解。这符合外宣文本选材中对城市元素挖掘以及文本简洁易懂的特点。除此之外,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其作品的译出工作早在上世纪40 年代就已经开始,迄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据统计,截止到2010 年,老舍被译成英文版本的作品已有59 部之多,包含长篇小说9 部、中篇小说4 部,短片小说34 部,话剧作品5 部以及7 篇散文。这其中多部作品有多个英译版本,大多为英语国家主动译入。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先生作品在西方的接受度较高。老舍先生曾在济南生活四年,短短的四年期间,他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老舍先生为他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为“济”,也曾撰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正是源于这份割舍不掉的情谊,老舍先生创作了许多关于济南的作品,如《趵突泉的欣赏》《大明湖之春》《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等知名度很高的散文作品。老舍先生对济南倾注很多感情,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在他笔下的济南不再是一座城,而是一个充满灵气的生命。

因此,诸如《济南的冬天》此类作品,文字简单明了,浅显易懂且济南元素众多,作者本人以及作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易于对外传播的作品可作为济南外宣文本的素材。此类外宣内容的译介势必会为济南外宣工作助力。

(二)目标受众的中心地位

外宣文本的英译本受众一般为英语国家民众,是否能够通过翻译有效地影响目标受众的选择是界定外宣翻译成功的一条标准。中西方语言习惯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心理以及语言习惯,在保证译文可信度的前提下,对原有文本信息做出一定的调整。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施晓菁教授在翻译《济南的冬天》时,译文的一些处理方式考虑到了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值得译者学习思考。

例1: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4]3

译文:For someone like me who is used to living in Beiping, a winter without any wind is a bit of a miracle. Well, one never hears any whistling winter winds in Ji’nan. For someone like me who has just returned from London, sunshine in the winter seems quite unusual. Well, Ji’nan has bright sunny winter weather.[5]89

作品第一段中“对于……的人,像我, ……”句式重复出现,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和伦敦的冬天的特点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北平的冬天是刮风的,济南的冬天却没有风声。伦敦的冬天是看不到日光的,而济南的天气是响晴的。源语文本中用分号将北平与济南,伦敦与济南的不同分隔开来,以表达转折对比之意。汉语中分号常用于分隔如转折、并列、因果等关系的句子,常见于排比句,并列句。而英语中分号使用频率远不及汉语。译者将此分号译为“well”。“well”作为副词可以表示对前者所说所做事情的一种惊讶之感,在口语中较为常见。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文中口语化的语言特点,也传达了对比以及倍感惊讶之意。

例2: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4]3

译文:Look at the short dark pine trees crowned with white nurse caps.[5]90

源语文本中采用明喻修辞,将雪后的矮松比喻为日本看护妇。本体矮松的形象通过喻体日本看护妇的形象表现出来。有人解读为日本女性娇小的身材正好与矮松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落在矮松上的雪正如一朵白花戴在了看护妇的发髻。译者在译文中并没有采用源语文本中的明喻修辞,而是将矮松上的一点点小雪比做白色的护士帽。这种处理方式与目标语受众对日本人以及亚洲人的形象认知有一定关联。很多西方受众无法像源语文本受众一样将日本看护妇的形象与矮松的娇小联系在一起,而对女性的身体条件的品头论足也并不是十分适宜出现在对外宣传的文本当中。这正是译者在翻译文本时以目标受众为中心的体现。此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原文当中主要信息的传递,也可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

(三)修辞诉诸手段的运用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修辞诉诸手段主要分为三类:人格诉诸,情感诉诸以及理性诉诸。外宣文本译者对修辞诉诸模式的理解与应用,对济南外宣翻译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关于人格诉诸手段,可以将其理解为译者作为原文本信息、感情与目标语表达之间桥梁构建者,需要树立自身的专业可信度,以增加译文的说服力。因此外宣文本的译者不仅需要熟练应用不同语言,而且需要对源文本内容、时代背景、作者、作品风格等都应有所研究,并获得一定认同。这样才可以通过人格诉诸手段的应用,大大增强源文本劝说效果。本研究中《济南的冬天》的译者为施晓菁,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训班(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前身),随后其任职于联合国以及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在内的知名学府。此教育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目标受众对于译者在语言传达方面的可信程度。在施晓菁教授梳理其译著《骆驼祥子》的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回忆时,曾提到即使自己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但时常还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找人请教。她当时身在北京,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使得她可以将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一些地道的京味儿翻译出来。外宣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的掌握,还需要对源文本有深刻的理解。而这种深刻理解出译者本身素养之外,外宣文本翻译的多领域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各领域的优势的发挥,可以保证外宣文本内涵的准确传达,最终实现有效劝说。以济南外宣文本翻译工作为例,此类工作不宜仅限于政府某个部门,所有对济南外宣工作的机构,团体都可以或者说都应该参与其中,以此营造全民参与外宣的氛围,为外宣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根据纽马克(Newmark)对文本类型的分类,外宣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类型(vocative text),呼唤型文本意在通过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和思考,使其作出反应和行动。情感诉诸手段重视目标受众的情感倾向,要求译文中应适当增加感情色彩,以此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拉近心理距离。情感诉诸手段与外宣文本呼唤功能在理念上的一致性,使得情感诉诸在外宣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在《济南的冬天》施晓菁译本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例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4]3

译文:Close your eyes and picture to yourself: an ancient town, with mountains and lakes, dozing in the sunlight, warm and comfortable, waiting for the spring breezes to blow it awake. Doesn’t that sound idyllic?[5]89

情感诉诸手段中建议使用目标受众熟悉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增加译文的亲和力和可接受性。译文保留了源文本的句型,将“睡着”译为“dozing”,理想境界译为“idyllic”。“doze”多用于英语口语,指轻微的小睡或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这不仅与源文本中口语化表达风格一致,而且将这座城等待唤醒,半睡半醒的状态通过词语的选择展现在目标受众面前。“idyllic”在英语字典的解释是现实恬静的,其英文解释为“extremely pleasant, simple, and peaceful without any difficulties or dangers.”单纯看中文对idyllic 的中文解释似乎无法传达出源文本中的“理想境界”这一情感,但英文解释中的程度副词“extremely”有极其,非常之意,这足以显示idyllic 中包含的感情色彩,丝毫不逊色于源文本。

例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4]3

译文:Low hills practically encircle Jinan, leaving just one small dip on the north side. In the winter, they are especially endearing, as if cradling the town and murmuring to it, “Don’t worry, it’s warm and safe here. ”[5]89

文中的济南城被周围的一圈小山像小婴儿般呵护,译文中两个动词cradling,murmuring 让译文画面感十足。一位母亲轻轻拍打着摇篮里的婴儿,在他/她的耳边柔声细语地说:“放心吧,这里很安全。”译文中为目标受众营造出的是一种简单且温馨的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目标受众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影响其对济南这座城市的认知,从而达到外宣文本劝说效果的提升。

外宣文本翻译要进行有效劝说紧紧依靠良好修辞人格和情感融入是不够的,理性诉诸手段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将源文本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感情进行论证。具体做法则是在使用目的语论证的过程中,重视语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与可信性。

例1: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4]4

译文:As for the lakes and ponds, they don’t freeze over, but even give off wisps of warm vapour. The water weeds remain bright green as if showing off colour stored up over the year, and the clearer the weather the greener they glow. Anyway, how can the water freeze over when all those weeping willows want to see their reflections? As you raise your eyes slowly from the transparent depths and look up gradually to the sky, everything is so clear and bright and blue, like a giant hollow block of crystal, in which are encased red roofs, tan hills and little copses, like the design on a carpet. This is Ji’nan in the winter.[5]90

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当属泉水,济南也素有“天下泉城”之美称。作为推介济南的外宣文本自然少不了对泉水的描写。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没有直接写泉水,而是通过描写水藻的绿以及天色的蓝,将冬天济南泉水的恒温,颜色清亮展现得淋漓尽致。冬天给人感觉多是灰暗没有生气的,但济南冬天却有绿,有蓝,有红,有黄。译者为保证译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源文本中的语句进行重新划分整合,如文中“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译为“the clearer the weather the greener they glow”,作为前一句描写绿藻的并列句。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译为“anyway”,起转换话题之作用。紧接着将此句中剩余的部分译为疑问句“how can the water freeze over when all those weeping willows want to see their reflections?”。译文逻辑突出,表达连贯,更易被目标受众理解且接受其论证的论点。

(四)翻译中“认同”的建立

外宣文本劝说效果受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自身观点的制约。类似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相较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更易产生认同感。对于外宣文本翻译,受众认同感的建立,对最终实现有效劝说有着重要作用。济南外宣文本的受众与我们文化语言背景相差甚远,如何利用译文将这种差距缩减到最小,即建立“认同”,就成了外宣文本译者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但这种认同感的建立并不是毫无标准的“全盘西化”,而是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调整有碍于受众接收理解的内容,在不失源文本特色的情况下建立认同。

例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4]3-4

译文:Or the hillsides, patchily dusted so that in some places the grass shows through, clothing the slopes in a wavy pattern of tan and pale stripes. As one gazes, these seem to shift in the breeze as if baring the hill for a better look at its lovely shape.[5]90

译者在翻译此段时,对源文本的信息进行了保留,但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方式方面进行了调整,例如译者为了保留源文本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用or 作为句子的连接词,这种将连接词放在句首的使用并不常见。源文本中将济南的山比做一个穿着花衣的姑娘,译文中没有保留此修辞方式,而是将“山的肌肤”译为“shape”。译者在翻译导读中曾表示:“肌肤”这种比喻不恰当且不太讨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增加自己的一些见解,其中缘由正是目标受众建立翻译认同感的一把钥匙。因此认同感的建立是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中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需要由译者来拿捏尺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外宣文本时需同时关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维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建立认同,实现有效劝说。

三、结语

外宣文本翻译的目的在于通过翻译的桥梁作用实现外宣文本的有效劝说,也是目标受众了解一座城市的主要途径。济南作为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其外宣文本内容能否被目标受众接受,是否对城市外宣工作有所推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内容选择的适切性、译者的专业性、翻译手段运用的合理性以及翻译“认同”的建立。基于对《济南的冬天》施晓菁译本的分析,修辞劝说理论可为城市外宣文本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有助于译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猜你喜欢

译者济南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