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2-12-28

关键词:概论思政政治

李 梦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经过三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师始终在探索中前进,积累并收获了宝贵经验和优秀成果。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进一步加以分析和解决,以此来提升“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本文着眼于当前“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为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一、新时期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上认知清晰,但对该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理解深度不够。“新思想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课程,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鲜活实践。自2020 年“新思想概论”课程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以来,主要授课对象是大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尚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不稳定阶段。在网络发达、新闻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于最新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有待提升。长期以来,高校始终注重将党的指导思想融汇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不断丰富,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及时作出调整和补充。“新思想概论”课程在教学环节显现了鲜明的政治功能,使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是政治思想宣传和政策解读,从而忽视对新思想理论的深层次挖掘。例如,在讲到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章节时,对学生提出“你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有关吗”这一问题时,通过学生反馈可以发现,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与国家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但却不能表述出具体的相关之处,其原因在于他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初步认知,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形成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背景、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安全的一道防线,国家安全关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教学手段与培养路径单一是当前提高“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面临的严峻挑战。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管理课堂和学生的压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单一、老化,课堂教学呈现为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明其意。此外,部分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缺乏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加以结合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尤其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呈现出较强的政治性特征,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反感的消极情绪,课堂参与度不高,难以增进学生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培养路径方面,思政课教师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实践活动主题,鼓励学生以组建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实践作业多以实践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实践活动往往难以高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第三,教师在“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对“用学术讲政治”的掌握和运用不到位。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当中,偏重课程内容的政治表达而轻学术阐释,在授课时多以政治性语言、政治说教的方式阐释课程内容,只讲政治理论,没有讲清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新思想概论”课程是单纯的政治思想宣传,难以将“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提升到价值引领的层面。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重学术阐释而轻政治表达,偏重对“新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理化挖掘,导致理论教学“高深莫测”,忽视了“新思想概论”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政治引领作用,难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政治信仰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充分处理好“讲学术”和“讲政治”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新思想概论”课程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当前“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需要解决并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近两年,“新思想概论”课程正式扎根高校,在持续推动新思想“三进”路径的大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将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搞好“新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能否处理好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关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讲好“新思想概论”课程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党的文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同自身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握时代脉搏、扎实理论功底、深入理论研究,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并进一步提出“九个必须”,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观远方,思政课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生动且深入的比较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讲明白;思政课教师还应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来把握新思想的科学体系,感悟新思想的真理伟力,进而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让当代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新思想概论”课程中的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国际场合和外交场合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世界面临的问题出发、从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厘清新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逻辑,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世界。需要引起思政课教师注意的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冲击与渗透的能力较弱,且不能正确地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幻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例如,在讲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时,要向学生讲清楚意识形态工作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讲解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许可馨事件”“季子越事件”,以及发生在娱乐圈的“张哲瀚事件”等,来警醒大学生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长期通过公开或隐匿的方式,输出其社会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挑战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引导青年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净化心灵,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世界,引导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

第二,优化课程设计,推动“新思想概论”课程的守正创新。创新是推动“新思想概论”课程越办越好的内驱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新事物、新思潮涌现,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教学手段难以吸引学生。“新思想概论”课程要做到真正的“解渴”,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关键在于抓好内容创新、视角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实现内容创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环节,将守正和创新结合起来,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证的案例要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回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强化大学生强国使命的信念。实现视角创新,就是要创新思维方式和拓展思维视角,不拘泥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书本定式、经验定式,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师要用同理心和开阔的视野,以新思维新视角来引领“新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排疑解惑。实现载体创新,就是要在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和创新教学手段。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新型教学载体的优势,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用图片、视频、文字多种方法并举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能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思政课资源,例如学习强国、周末理论大讲堂、极光新闻、大学慕课等新媒体,使学生在享受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前沿知识和精神支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提高学生底线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借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教学平台,构建“理论主课堂+名师云课堂+网络新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在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打造备受学生青睐的、异彩纷呈的“新思想概论”课程。实现方法创新,就是要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课堂活力。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将世界焦点、社会热点融入教学情境,将新理论和新思想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化。第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思想理论背后的科学逻辑和重大意义。以“互动对话式”激活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驱动小组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深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充分利用“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新思想概论”课程富有参与感和亲和力,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通过展示制作微视频、摄影、制作课件和海报等形式,在课堂上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新思想的浪潮中来,使课堂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而将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和思想自觉,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第三,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的回信》、“七一”表彰大会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等,撰写心得体会和学术论文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学校社区等地进行理论宣讲等实践教学方式,验证理论教学的所学所感,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第三,推进“新思想概论”课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教学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八个统一”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则,不仅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是我国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总结,也是提高“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遵循。

一是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所谓透彻的学理、彻底的思想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新思想的根本就是新思想本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践经验,聚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与战略举措,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是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思想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透彻性和彻底性。推动“新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理化研究,要求思政课教师发挥理论研究的转换功能,借助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来分析和探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政策性话语,从学理上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从丰富的思想当中提炼和概括出新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概念术语,深入挖掘新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为增强“新思想概论”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供多角度的学术支撑,把新思想背后的学理哲理道理讲清楚,把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创新、观点创新讲透彻,充分地展现新思想的学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要讲清楚“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要结合学理化研究成果,运用逻辑和系统的思维方法,揭示出新思想的真理性和客观性,在精准把握新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同时,增强“新思想概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学术性。

二是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性引领学理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讲政治是思政课的核心和目的,政治是学术研究的现实价值与目标导向。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保持一致。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政治方向坚定与否,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方向是提高“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障和最后防线。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深入探究并掌握新思想,坚决同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社会思潮作斗争,以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做政治立场坚定的明白人。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有信仰,教育事业才会充满希望。思政课教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深入研究者和忠诚践行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认同,将自身职业转化为终身事业并坚定崇高的价值追求,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思政课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洞悉时代走向,时刻关注国内外热点新闻,用广阔的国际视野透彻分析政治事件和政治趋势,用逻辑严密的学术话语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

三、结语

“新思想概论”课程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是发挥铸魂育人重要作用的重点课程。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针对“新思想概论”课程当下面临的教学困境,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推进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同时,深入挖掘和打造“新思想概论”课程的育人资源和课程特色,充分实现该课程“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结合,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走内涵式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猜你喜欢

概论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