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科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28谢中国罗玉双杨品红

关键词:水产思政养殖

谢中国,罗玉双,杨品红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亟需建立水产养殖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以现代渔业为主线,“厚基础、重实践、强双创”为特色,为新农科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水产科学导论”课程概况

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低,部分学生是服从分配调剂而来的,导致思想不稳定,对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景感觉陌生迷茫,且畏惧行业从业条件差,毕业后从事水产业的意愿不强烈等现象,有必要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水产科学导论”课程[1]。该课程不仅可以展示专业和行业全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还可以为专业学习规划与就业奠定基础,为职业生涯确定目标。

“水产科学导论”课程发挥着稳固专业思想、明晰专业领域、传授专业学习方法等诸多功能,因此,课程建设的意义非常重要,将深刻影响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的青年学子,课程思政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进步、成长、成才,提升育人效果。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水产生物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学、生态环境与休闲渔业、渔业装备和信息化等专题讲座,从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术研究的前沿向学生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所学的专业特点,以及作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还能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二、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融入与利用

“水产科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丰富,经过教师发掘、梳理、分析、提炼、升华等步骤“再制作”的思政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融入课程教学,达到德育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

(一)提升专业认同感,树立专业自豪感

课程教学坚持引导、开导与激励导向的原则,使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景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通过对专业历史沿革、现状与趋势和优秀校友先进事迹的介绍,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动态、水产业的科技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培养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树立起神圣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激发出强烈的崇敬感和自豪感;从培养专业自豪感入手,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毕业后从事水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写就了世界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尤其在过去的40 年我国水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出口大国。展示重大标志性的水产科技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增强从事水产业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职业崇高感。

(二)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学习动力

水产养殖业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归功于水产工作开拓者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砥砺奋进,谱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彩华章。水产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教授灿若星辰,为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光辉事迹和榜样力量、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精神激励青年学子立足行业和专业,尊重科学,让兴趣成为特长、专长,激发学生知农爱农、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作顶天立地的研究,立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介绍重组DNA 与转基因技术时引入转基因鱼,朱作言院士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建立了转基因鱼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体系,并由此拓展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研究的新领域。以行业杰出人物为榜样,鼓励学生练就过硬本领,脚踏实地奋斗,勇担时代使命,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勇于圆梦,立志产业报国。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既要加强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正面传授,也要通过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行为中忠于本职工作,恪守职业纪律,爱岗敬业,为社会作贡献。

水产从业人员应该遵守“服务水产,心系渔民,推广技术,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职业守则[3]。将引发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滥用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海参养殖违规投放敌敌畏等禁药”作为教学反面案例,通报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警示学生遵守职业活动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诚实守信,毕业之后在人生道路上才会行稳致远。

(四)树立生态文明观,践行水产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的水产养殖既具有重要的食物供给功能,又拥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将生态文明思想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发展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建设,实现渔业产业发展高质量与生态环境高颜值齐头并进[4]。

针对过去集约化水产养殖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不利影响的现实,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发展新理念和“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海水养殖尤其是藻类、贝类养殖,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大气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将有力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教师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在课堂上提出“水产养殖如何实现废水零排放,养殖全过程如何实现‘零用药’”等前瞻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水产养殖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五)强化学生“双创”意识,确立科学思维

5G 时代的物联网、智能设备、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渗透与应用越来越广泛,水产业从传统的经验养殖模式向科学智能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发展,通过精确测量、实时监控、智能化分析与控制,从而实现集约化、无人化、精确智能的科学养殖,这些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5]。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善于发掘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薄弱点和空白点,敢于深究,破除学术惯性思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介绍数字化水产养殖基础设施与装备、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工业化循环水与陆基智能罐体养殖等前沿科技,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强化创造意识,在生产中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分析产业转型及技术升级,归纳总结产业特征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勤奋好学,在工作中保持创新和创造力,才能紧跟时代和行业的发展步伐,勇立潮头。

(六)弘扬传统渔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渔文化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与渔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渔业创造了文化附加值,让学生了解渔文化与现代水产业发展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让学生列举关于鱼的经典古诗句,在欣赏优美诗句意境的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展示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渔文化(民俗节庆、食俗文化、渔具渔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

(七)正视与国外学科的发展差距,提高学生抱负

比较专业学科前沿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让学生既要认识到我们取得的成绩,看清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差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起直追,实现部分专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蜕变。

讲述水产生物技术时,介绍我国在水产生物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新一代育种技术应用等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原始创新不够,尚未实现“从0 到1”的突破。培养学生有创先争优的抱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视差距、补短板,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力求重点突破,推动水产业再上新台阶。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引领、主体作用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践者,发挥着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利用课程教学这个重要载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思政的渗透式教育。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及寻找德育元素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践行三全育人理念[6]。

优选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治学严谨的教师承担课程教学。教师既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又要深入生产一线“接地气”,使课堂教学的案例“有热气”。教学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甄选出经典、优秀、与时俱进的思政案例,再与专业知识点有机适度地融合。从思政案例主题、结合知识点、案例概况和案例设计等方面对教学再设计,其中案例概况的内容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明确思政案例选用的意义;案例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预期效果等。

(三)在教学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教师要善于运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7]。课程思政案例从所属课程、涉及章节、结合知识点、案例意义等方面进行讲述,把握好思政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讲述鱼类繁殖时,介绍林浩然院士的重要成果:创造性地研究调控鱼类繁殖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用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和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教育和影响学生。

(四)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包括授课目标达成度、学习效果完成度和第三方评价。授课目标达成度(教师自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学习效果完成度(学生评教)从教学知识点、思政映射点等进行评价,再以第三方(教学督导评分)评价思政设计的结合度,主要包括目标体现、内容结合和成效等方面[8]。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反馈教学,有助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效果的持续改进。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一)教学效果显著,激起师生良好反响

“水产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精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到课率为100%,师生在课堂、课间、课后的互动频繁,讨论热烈。课程经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均为优秀,从学生撰写的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中,可感受到课程教学获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学生专业思想稳定,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在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水产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期间,学生转专业的比例降低,且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提升。近三年,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毕业率为100%,学位获取率为97%,初次就业率为95%,专业内就业为70%,用人单位满意率为100%,毕业一年内进入骨干层约为20%。

(三)学生学业规划明确,自我成长成才愿望强烈

课程的开设使部分大一学生对专业教师和其研究方向的了解加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课题、进实验室、进研究团队,这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创新超越的时代新人。学生考研的比例逐年增加,部分学生考入中科院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踊跃申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参加科研项目的比率为80%,参加学科竞赛的比率为75%,且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鱼龙安家,“稻”处丰产——“四水联产”振兴湘西老区》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水产科学导论”课程主要是概述水产养殖学专业全貌、专业和行业发展历史、前沿动态。通过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在专业归属感、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科学探究、创新创业等核心素养方面成效显著,激励青年学子学水产、爱水产,培养其报效祖国的情怀,达到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水产思政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加油!水产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