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作用机理及其路径研究
——以“艺术学概论”课程为例

2022-12-28马卫星

关键词:思政教学方法目标

马卫星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调整课程设置,突破“思政课程”单一的课程载体,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基于此,课程思政孕育而生。课程思政是由课程与思政两部分内容相结合,课程泛指高校的所有教学活动,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升为主;思政则是将思想价值观念教化学生,主要作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素质的提升[1]。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课程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内容的新型教育课程理念,有助于“求知”与“立德”双目标的有机统一。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现状

目前,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泛化、融入方式生硬,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等方面[2]。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首先需要从教师团队的学习研究开始。教师应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在教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但当前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本能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及专业知识下蕴含的深刻含义传递给学生,当前艺术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两个并行的独立体系。

在“艺术学概论”课程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社会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等章节,都是从根源上讲述艺术的属性与影响,都与思想政治息息相关。高校学生通过对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同时体会到党和国家的精神与政策,这样的教学才是良性的、积极的。针对此困境,教师团队应积极探索、挖掘艺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突破,使思政教育能够完全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课堂。

(二)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泛化、融入方式生硬

就部分艺术类高校教学而言,部分教师对思政方面的理解还较为表面,主要形式为对国内外形势政策的解读、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没能领会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并且无法同课程知识内容相联系,未能将思政内容顺其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

在艺术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讲授艺术的社会功能这一章节内容,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作用,教师会将知识点清楚讲述,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个案。在书法、绘画、文学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经典作品,教师可以举例让学生分析鉴赏,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专业的艺术理论知识,还可以领悟顽强拼搏、生生不息、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民族精神。高校教师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政与课程的联系,并积极从党和国家的相关艺术作品出发,把经典作品作为学生分析鉴赏的对象,从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内容。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是把思政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教授,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可以吸收课程知识点,并能够举一反三,形成一个论点与论据共存的完整思维模式,但是这些学习未能升华到精神层面,这就与我们所设定的育人根本目标有所偏差。

因此,在高校艺术课程学习中,应挖掘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等方面意识到思政元素的意义,在学习艺术相关知识点时能够准确与政治思想政策相联系,在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能主动列举出与党和国家相关的作品,个人学习时应自觉主动向优秀党员干部看齐,学习他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态度,使整个学习过程上升到精神层面,不但在方法与知识上得到充实提高,还从精神上获得真正的满足与升华。

二、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作用机理

自1921 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坎坷道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之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依托于课程思政,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3]。

(一)依托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的道德意识

新时代的到来,面对多样艺术文化思潮,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显得十分必要。以“艺术学概论”课程为基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例如在讲解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时,可以为学生讲解艺术家具备高尚品德的重要性:只有当艺术家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时,他才可以运用艺术与道德的合理方式去揭示事物的基本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把艺术作品传达到受众者心里。长此以往,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树立道德意识,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依托课程思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艺术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合作,相互浸润。例如在讲解“艺术学概论”中艺术审美教育特点之一——“潜移默化”时,就可以以爱国主义题材的艺术作品作为案例:我国古代文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再如黄公望曾任书吏,后蒙冤入狱,出狱后浪迹于山川之间,对江河山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创作出《富春山居图》,此作品并不是通过线条简单地描绘出山间的自然风光,而是黄公望本人的真情流露与人生态度,将其爱国情怀寄托于艺术来进行抒发。这些是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所在,也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最高体现。整合理想信念的诸多教育资源,在高校艺术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爱国主义艺术作品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承红色精神,从而将爱国主义深深地印刻在青年人的脑海里。

(三)依托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有效地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艺术传播速度快、易接受等优势,适时传播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使高等院校的学生处于生活和谐、环境美好的氛围里,帮助高校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道德的认知、评价和选择能力。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不仅巩固了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还能够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即着重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实施路径

高校艺术类课程具有普及性、专业性、文化性的学科属性,其内在的学科属性为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亦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高校艺术课程授课内容多为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文化常识、艺术个案鉴赏、艺术技能与技巧等,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艺术课程内容作为载体,实现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基于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作用机理,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对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究[4]。

从教学目标来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这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高校艺术类课程普及性、专业性、文化性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教学目标的“同方向,不同凸显”特征,即不同的学科属性、课程属性所要凸显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不同。高校艺术“普及性”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高校艺术“专业性”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重在思政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浸润;高校艺术“文化性”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重视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的融入。具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课程具有“育人”教学目标,但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还需要细化教学目标[5]。针对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艺术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真、善、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知,以及提升人文素养;针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艺术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细化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新时代课程思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要进行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环节。高校艺术课程作为理论型文化素质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艺术文化常识、艺术基础理论、艺术传播、艺术鉴赏等内容,同时也包含了西方艺术文化与价值观念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资源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艺术类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并加以引导,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在讲解“艺术学概论”“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这一章节时,可以将所有涉及思政教育的艺术作品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如电影作品《建党伟业》、美术作品《开国大典》、音乐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于建党过程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从教学方法来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说思政课程是一种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柔性的、间接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讲授法是教师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向学生输送知识的教学方法,是最常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部分教师常常将讲授法演变为“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探索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例如在讲解“艺术学概论”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习明纳尔”的教学方法,习明纳尔是德语seminar 的音译,是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学界,最早使用该语汇的是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他把该词语翻译成“席明纳”,他认为“席”是席地而坐,“明”是讲明白,听明白,“纳”是接受正确思想。他将“席明纳”看作是一种学习方法,而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和思考的人文学科。简单来说,“习明纳尔”是从语言交流中获取信息,相互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学术交流模式。例如在讲解“艺术学概论”“综合艺术”章节时,教师可以设置以“综合艺术中爱国主义的作品探析”为习明纳尔的主题,由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学生针对教师发言进行评论和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使得课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最终形成“艺术引入、主题体验、民主集中、深入教育”的课程模式。

总之,探讨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课程的实施路径,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针对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艺术课程的实施路径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根据学科属性、课程属性等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分与细化,明确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侧重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整合各类艺术课程资源,使之与思政教育有较好的融合。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发挥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方法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