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文化多语种短视频宣传策略研究

2022-12-27林祯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多语种杭州受众

林祯昊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短视频时长一般为数十秒到几分钟不等,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传播,短视频短小精悍、主题丰富、形式简约,渠道多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话题感,极大程度上契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认知方式,被广为接受和使用。将地区文化拍摄成短视频,再进行多语种转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有力的文化传播新形式。

1 短视频:现代宣传的流量密码

在现今的宣传话语中,能带动多少流量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没有流量,再好的宣传作品也会失去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短视频发展迅速,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正视短视频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了解其受欢迎的外部表现和内在动因,是做好宣传工作的大势所趋。

1.1 短视频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络终端设备使用更加多元,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已成为网民上网的最主要设备[1]。而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短视频用户数量已达到8.73 亿,占网民整体的88.3%[2]。

以上报告和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即依托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短视频迅速崛起,并占领了流量高地,长时间、多维度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刷短视频的身影,短视频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1.2 短视频具有顺应网民需求的亲和力

时间短、内容小而精的短视频对网民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现代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很难有整段、整块的时间对某一事物进行系统性的浏览。短视频恰好填补了人们碎片化零散时间的空白,乘坐公共交通时、排队时、吃饭时、睡前都可以对其进行快速浏览。视频中相对轻松的内容也容易引起受众兴趣,产生情感的链接,唤起精神的共鸣。

短视频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在网络中,网民身份地位的模糊。在短视频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刻板形象,视频内容能够拉近作者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彼此倾听和交流。“短视频的语言和视觉特征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生活化与情感化是短视频基本的表达策略,与日常生活勾连,以温情感染人心。”[3]另一方面,在于短视频抛开了原有的宏大叙事习惯,而是通过微观视角进行片段化、个人化的表达,从而使宣传更具亲和力,更顺应网民的需求。

1.3 短视频的不断丰富和迭代

互联网不断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从“文本时代”到“图文时代”,再到“多媒体时代”,反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从“可读”向“可视”,继而向“可动”的转化。而如今的“短视频”则是对多媒体视频的进一步精简。时长有所缩短,内容越发精炼,冲突更加集中,翻转更加有趣。

随着短视频内容的不断丰富,用户对题材的兴趣和选择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短视频发展初期,搞笑、美食、游戏等题材热搜长期霸榜,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如今,新闻、教育学习、运动健身、生活技巧、科技等类型的短视频异军突起,和原有的热门主题平分秋色。这也说明短视频在不断地进行丰富和迭代,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逐渐成为人们索取信息、增长见识的平台。

2 杭州文化构建的全新路径

近年来,杭州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地位和国际化水平都在快速提升,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宣传能力,进一步构建起现代的城市文化。杭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良好的互联网基因,通过短视频这一新载体将历史与现代融合碰撞,一定能擦出新的文化传播的火花。

2.1 用好短视频宣传渠道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历史的积累和现代的传承,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短视频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宣传的重要途径,已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利用短视频更人性化、多方位地传播城市文化,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是促进杭州文化快速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杭州作为文化古城,历史积淀深厚,但同样也需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杭州的话语设计既要继承江南文化的诗性传统与人文特征,又要与时俱进,发展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特质的文化。”[4]要想使杭州的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就需要通过新平台、新载体、新形式创新话语体系,加强文化引领,讲好杭州故事,赋予城市以新的发展活力。

2.2 加强多语种文化传播

随着杭州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赛会不断落户杭州。植根本土文化,对接国际发展,已然成为杭州继续前行的必由之路。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从走向国际的诉求出发,杭州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要紧跟时代脚步,有所创新。创作宣传杭州文化的多语种短视频,有利于不同国家的人们快速、准确地了解杭州。

杭州已成功获得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权,成为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在此基础上,杭州可以将筹办亚运会作为契机,加快推进自身的国际化、多语种宣传能力,尽快完成对于一些亚洲国家的语言文化转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杭州故事,展现独具韵味的杭州气质和城市人文精神。

2.3 提升视频库聚合效应

短视频有其明显的宣传优势,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其内容较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为了达到更好的城市宣传效果,需要加强构建杭州文化多语种短视频数据库,产生聚合效应。然而,目前关于杭州文化的短视频数量相对较少且较为分散,多语种特别是兼顾小语种的短视频更是少之又少,这并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由此可见,多语种短视频数据库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杭州文化的内涵需要和新的传播方式相结合,并用大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大范围地进行推广,打造更加有利于杭州文化传播的金名片。作为一个面向国际的都市,杭州可以利用好短视频这一媒介,借助多语种短视频数据库的建设,向世界传播杭州文化,让世界听到杭州声音。

3 多语种短视频与城市宣传重构

短视频不只是表现为视频时间的长短,而是有其特有的话语方式。要想通过多语种短视频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就要将受众需求作为出发点,注意各国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差异,对宣传视角、内容选择、表现形式和翻译技术进行重构,展现有韵味、有气质、有厚度、有温度的杭州城市形象。

3.1 宣传视角重构

短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不能一味地延续传统的城市宣传思路,不能只去思考杭州这座城市有哪些特色,要怎么去介绍。而是要从国内外受众的角度出发,想想作为短视频的用户到底想要看到什么内容。由于短视频存在时长的限制,一般以几十秒到几分钟为宜,导致宏观叙事变得有些格格不入,与受众的需求和期待不符。这就需要在话语策略上进行调整,向深入微观挖掘转型。将短视频的拍摄建立在具体的人、事、物上,用真实可感的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阐释。

因此,在杭州文化短视频的拍摄过程中,可以尽量减少宏观视角的使用,多从微观视角出发,如用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去拍摄杭州美景、品尝杭州美食、讲述杭州故事。同时,也可以大方地抒发主观感受,畅谈真实体验,让受众更有代入感,产生沉浸式的体验。从而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表现出这座城市的真善美,让人们和城市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精神共鸣。

3.2 主题内容重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景自古就令大批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从苏堤春晓、曲院风荷、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到云栖竹径、满陇桂雨、九溪烟树等新西湖十景,再到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文化遗址等代表性历史人文景观,可以说这些经典的景色构成了杭州独特的韵味和气质。同时,这些景观自然也成了杭州文化短视频拍摄的重要内容。

以上景点,单拎出来任何一个都有数不清的影像佳作,那作为短视频应该如何取舍和重构呢? 首先,要将视角聚焦到一个景点最重要的特质上。比如,介绍“南屏晚钟”时,要体现出其中的禅意,让受众体会到那份返璞归真的纯净。其次,可以侧重故事性。比如,介绍“雷峰夕照”时,可以从《白蛇传》中白娘子被镇压于塔下的故事入手,让景点的介绍更加引人入胜。最后,还可以突出一点趣味性。比如,很多人知道“曲院风荷”,却不知道“曲”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那么,就可以从这一字的由来展开叙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杭州美景的千古名句数不胜数,而这些佳句背后的名人轶事也同样令人回味无穷。从历史名人到如今每一个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杭州人,是他们共同构成了杭州特有的厚度和温度。因此,官方账号在拍摄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要完全摆脱以往的宣传思路,接受新的宣传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短视频中尽量减少采用单一的风景展示,而要突出“人”在视频中的主体地位[5]。在进行杭州文化短视频拍摄的过程中,也可以从一个个人物故事展开,用人物展现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以此呈现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3.3 表现形式重构

短视频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自然也要关注到其拍摄、剪辑、配乐、字幕、包装等各方面的形式和技巧,制作精良、剪辑流畅的高质量短视频往往能够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和点赞。

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构图。比如,使用中心构图、对称构图、九宫格构图、黄金分割构图等,以更好地突出拍摄主体,交代人、物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景别,来增加镜头语言的张力。比如,可以运用远景来展示环境、交代背景、烘托氛围;运用中景来进行叙事,有效地表现动作和空间;运用特写来放大局部画面或人物表情,展现细节或心理等。

在剪辑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连贯和转场的自然,使之形成流畅的剧情或反转。“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短视频,都需要以故事情节为剪辑原则。”[6]同时,还要注意配乐字幕和视频的相辅相成。添加必要的字幕,以便于受众理解;选取合适的音乐巧妙地传递情绪,使短视频成为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统一的整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制作多语种短视频时,一定要做好字幕的对照,一些复杂的问题也可以适当添加数据、图表或动画,以带给受众更好的浏览体验。

3.4 译介思路重构

制作杭州文化的多语种短视频,还需要特别注意国别文化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合适的话语技巧,对中文素材进行调整和转化。

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清晰自然,又要保留中文的意美、音美与形美,绝非易事,这就需要对语言内容有所加工、有所取舍。比如,在将汉语翻译成韩语的过程中,将“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院的艺术特色”这段话,翻译成“.”将中文的“具有”调整到句末,翻译成“(展现)”,这样更符合韩语的语言习惯。

汉语和英语也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其句法结构呈现为竹节型,往往采用短句、分句、散句、松句及并列句。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其句法结构呈现为树状型,常常使用复合句。因此,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句子形态的转换。除此之外,汉语青睐四字成语,以求音韵美与形式美。在汉译英时,这便成了一大难题。比如,在平湖秋月的介绍词中,用到了“交相辉映”这个成语,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而单单用一个“complement each other well”来说明,又会造成汉语意境的缺失,因此在翻译时添上了 “forming a beautiful scenery”加以补充阐释。

汉语和日语在句法结构上的一大显著差异在于,中文句子的正常语序通常为“主—谓—宾”,而日语则是“主—宾—谓”,因此,在翻译中应先找到句子的“主、谓、宾”,再进行转换。如,早春,山上雾气围绕,山峰直入云间。可以翻译为:春先、山は霧に包まれ、峰はまっすぐに雲の中に入っていく。同时,如果汉语中的成语或俗语在日语中没有对应表达,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及受众群体,对其进行解释,然后再翻译。比如,在描写三潭印月时“扑朔迷离,隐然成三,这就是三潭印月胜景”。可以翻译成:水に映った月の影を加えると、三つの月になります。これが、三潭印月といわれる景色です(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影子叠在一起,仿佛变成了三轮月亮)。

通过以上翻译实例可以发现,要实现外宣文本的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必定不能亦步亦趋、完全按照中文原文进行翻译。应调整译介思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帮助目标受众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达到跨越语言的情感互通。

猜你喜欢

多语种杭州受众
语联世界,言通天下
藏语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行用路径与语义演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杭州院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hina ”系列 多语种移动客户端上线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杭州
杭州旧影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