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健教授基于五脏相关理论辨治老年汗证经验探析

2022-12-27彭云慧谢新竹刘希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营卫五脏教授

彭云慧 袁 滔 谢新竹 刘希平 谢 健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汗液分泌过多,汗液无颜色、气味改变的一类病症[1]。西医治疗方法有限,难以根除[2],中医药通过对汗证个体化辨证施治发挥独有优势。根据2015年WHO颁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报告将老年人界定为60周岁以上人群[3]。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多五脏虚劳、机体功能老化,易发汗证,且病程迁延难愈。谢健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精研医籍,循中参西,擅用经方,对老年心、肺、内分泌等系统病证诊治有着独到见解,尤其对老年汗证治验丰富。谢健教授根据老年人特殊时期体质结合临床,以此为基点,活用五脏相关理论辨治汗证,常获良效。余有幸随谢健教授长期应诊,所获颇丰,现将其诊疗老年汗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行。

1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汗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中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阴阳平衡变化的提示器,可濡润肌表、祛浊生新、平衡阴阳[4]。汗证是汗液排泄失常的一类病证[5]。可分自汗、盗汗、黄汗、战汗、绝汗、局部汗出等。老年人以自汗、盗汗者居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汗液浸浸自出,动辄益甚者名曰自汗。寐中汗出, 醒后汗渐收者即盗汗,亦云寝汗。谢健教授认为汗证是老年多发顽病,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作为兼证,是多种病理因素的外在表现。病机总属五脏虚劳、阴阳失衡、腠理不固。

2 汗证与五脏相关性探析

“五脏相关理论”首次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邓铁涛教授认为其是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多维联系的学说,是对中医传统五行学说的继承及创新[6]。《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诊病之始,五决为纪;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运用取象类比法以建构藏象理论,这是五脏相关思想的初端及理论依据[7]。《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汗出于胃”“汗出于心”“汗出于肾”“汗出于肝”“汗出于脾”汗出五脏的思想,故谢健教授认为辨治汗证除了综合探究气血、津液、阴阳、虚实、寒热之外,更有脏腑分治的思想,临证常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将“养心”“补肺” “疏肝”“健脾”“滋肾”为法运用其内,可分而治之,亦可合而治之。

3 汗出于五脏的辨证论治

谢健教授基于五脏一体观,对于老年汗证辨治坚持“整体观念,辨证治之”,认为五脏之内,不可拘泥于单一治法,更有宜养,宜敛,宜补,宜燥,宜润,五脏相参,辨证施治,方能见效。

3.1 从心论治 汗为心之液,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由精气所化,不可多泄,汗与心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8],谢健教授认为汗液的生成排泄离不开心精、心血的化生、心阳的温煦及推动、心神的主宰与调节。老年患者脏气易衰,气随津脱则见汗泄不止,津枯血亏而无以荣心,故多出现心慌、胸闷、喘促、气短乏力等症状,临证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益气健脾、宁心安神;神疲汗多、体倦气短乏力明显者,加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取其生脉之意。

3.2 从肺论治 五脏所主五体,肺主皮毛,荣营卫司玄府开合,为汗之关也[9],谢健教授强调指出,肺主一身之气,而老年汗证,又以虚者居多,肺失统气之权,则卫表不固、气不摄津,外泄于表。肺与秋气相通,应秋而旺。谢健教授认为应顺肺敛降之性,随节令补肺气而固汗,临诊时常以补肺益气、养阴和营为法。

3.3 从脾论治 《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脾(胃)居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也。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为津液生化之源。谢健教授认为年老之人恣食肥甘厚味,致脾运化不健,水液不得四布,则易生痰浊。痰浊既成,易阻气机,营卫郁滞,久积化热,如旺火烧水,水气沸腾而出,故汗出不止。应治以运脾化痰、祛浊化湿,佐以补气敛汗,调理中州,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斡旋之力,使机体趋向阴平阳秘,是治疗汗证的关键。

3.4 从肝论治 肝为风木之脏,性随而恶抑郁。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谢健教授认为肝气盛和调达,气畅津布得以安养诸脏;若木失敷和之性,枢机不利,气血循行失常,血不摄魂、魂不养内而致真元失守,可致汗出异常。老年汗证常伴心烦失眠、胁肋胀痛、口苦、烦躁等症,其治当条肝行气解郁。

3.5 从肾论治 《医碥·汗》曰:“汗,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强调肾为水脏,五液为肾所主宰。谢健教授认为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源,阴精亏耗则水火不济,虚阳外扰,津液不固而外泄异常,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 临证应用

谢健教授推崇“五脏相关”思想,尊古不拘泥于古,创新而不忘古,常运用自拟固汗方随证加减辨治五脏功能失调引起的老年汗证。固汗方由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化裁而来,具有益气固表敛汗之功。固汗方药物组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麸炒白术、桑叶、灯心草、炒黑豆、山茱萸、糯稻根、浮小麦、仙鹤草、防风、炙甘草。

方中黄芪、防风、麸炒白术(玉屏风散)共为君药,黄芪善补五脏之虚,肺卫之气充盛,腠理开阖有度,则邪不可干。麸炒白术既实土以防木侮,又可充盛气血之源以培土生金,卫气充盛则汗自止。防风行卫而散表邪,合黄芪、麸炒白术固表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煅龙骨、煅牡蛎取其收敛之性,可纳飞越之阳,敛簸摇之阴,二药相合,使虚阳不外越,津液不外泄。山茱萸、仙鹤草益肾养血补虚、涩收止汗,以增君药补气固表之力,以上共为臣药。灯心草入心清火,火不内扰则津自固,且“汗尿同源”,小便通利则汗可止;炒黑豆可滋肾阴、止烦渴、敛盗汗,两药相配,下益肾经之阴,上清心经之火,肾得升而心得降,水火相济则汗自止[10]。桑叶善走肺络行表卫,可辛散表邪,表气得通,则汗出如常。《辨证录》[11]曰:“桑叶为止汗引经之药。”桑叶气味芳香,质地轻清,可载药上行,尤善治疗上焦汗证。糯稻根、浮小麦养心生津,固表止汗。炙甘草可补益中州、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协同调补五脏,顾护卫气,效如桴鼓。

5 医案举隅

舒某,女,62岁。2019年10月8日初诊(云南省中医医院),节气:寒露。主诉: 反复汗出增多2年,加重伴心慌气短1周。既往史: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刻下症状: 时时汗出如雨,动则加重,头胸背部尤显,量多至浸湿衣服,需更换内衣1~2次/日,时有心慌气短,周身乏力,腰膝酸软,双下肢轻度水肿,平素易感冒,纳谷不馨,眠差、多梦易惊醒,大便溏,2日一行,小便可。舌脉象:舌质淡红,舌体胖伴齿痕,苔薄黄,脉沉细滑。BP:132/78mmHg。西医诊断:植物神经紊乱;中医诊断:汗证(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治以补脾益肺、调和营卫。予固汗方加减:黄芪30 g,麸炒白术15 g,防风15 g,煅龙骨30 g(先煎),煅牡蛎30 g(先煎),桑叶15 g,灯心草15 g,炒黑豆15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仙鹤草30 g,山茱萸15 g,党参30 g,酸枣仁15 g,茯苓15 g,桂枝15 g,白芍15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内服,共10剂。并遵医嘱继服冠心病、高血压等相关药物。

二诊:患者诉汗出稍好转,心慌气短时作,无双下肢水肿,精神体力见佳,仍有夜寐难安,入睡困难,心烦,头昏头晕,纳差,二便可。BP:144/82 mmHg。守前方,酸枣仁改为30 g,加柏子仁15 g,天麻15 g,续服10剂。

三诊:患者诉汗出明显好转,头晕、失眠缓解,无心慌气短,纳可,二便调。遵前方10剂以资巩固。半月后电话随访,告愈。

按:患者年逾六旬,任脉虚,肾气渐衰,素体亏虚易外感,五脏已失其和。加之久病伤其气血,益耗其阴阳,损其五脏,致气随阳脱不固肌表,津失常道而自汗出。当治宜补益五脏,调和营卫止汗。一诊时患者汗出明显,伴心悸气短,腰膝酸软,纳谷不馨,眠差,五脏虚劳之象明显,故谢健教授以固汗方为基础。又考虑患者平素易外感,营卫失调日久,仲景曰:“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汗出自愈。”故在原方上加用桂枝、白芍、大枣合炙甘草(桂枝汤)以辛甘化阳,调和营卫;气可摄津,又加党参以补脾益肺,脾气健旺,则气血运化有权,腠理开阖有度,汗出自止。诸药相合共奏补益五脏之虚,调阴阳、和营卫之功。二诊时患者汗出较前好转,但仍有眩晕心悸、夜寐欠安,故重用酸枣仁、加用柏子仁酸甘化阴以宁心安神、涩收止汗;天麻平肝定眩。三诊时诸症缓解,考虑患者年老体虚、病程日久,五脏虚劳难以骤补,加服10剂以资巩固。纵观本次治疗,谢健教授谨守病机,紧扣五脏相关理论,标本兼固,随证加减,守方获效。

6 体会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汗为心之液”,但汗的生成及输布代谢也赖于肺之宣发肃降、脾之生化健运、肝之疏泄调畅、肾之气化封藏,且得益于五脏阳气的温煦调摄,五脏阴血的濡养荣润,五脏气血阴阳调和则汗液输布代谢有序。五脏六腑皆能致汗,非独心也。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顺应了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谢健教授常教导,莫做“井底之蛙”,临证之际,应拓宽思路,多建联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终获良效。

猜你喜欢

营卫五脏教授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皮肤表皮角蛋白18的影响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漫画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