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生长”例谈

2022-12-26刘淑英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课例小车太阳能

刘淑英(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例研究的过程息息相关。通过课例研究,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例如,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中“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一框题,教材第9-10页有两行文字表述“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我们将其确定为一课时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后续的课例研究。

这节课的执教者为大港三中杨雯惠老师,教学预设决定采用实验的方式,借助模拟实验即可直观形象地把某些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又可把某些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形成揭示清楚,从而使抽象内容具体化、难点内容通俗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表1 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例研究主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首先是太阳能小车实验需要在阳光充足的室外进行,无法让学生现场操作;其次烟气实验所使用的有烟香烟尘太大,操作不当会污染教室环境;第三“水滴的旅行”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有比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我们修改了教学设计,由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课前亲手实验,提前录制视频课堂上播放,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第一次授课,播放完太阳能小车的完整实验过程以后,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三个实验步骤没有厘清,表述非常混乱。

第二次磨课时提出,地理实验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要将学生带入到实验情境中,按照“观察—描述—对比—分析”的流程,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厘清了三个实验步骤和流程如下:

(1)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将太阳能小车放到阳光下。(现象:小车在太阳能动力作用下滑行起来。)

(2)让小车由阳光下驶入阴影区。(现象:小车滑行速度减慢直至停止下来)

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以福建省龙岩地区常见的覆盖型岩溶土洞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同工况,改变不同桩长研究了两种不同工况下的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得到以下结论:

(3)拆掉一辆小车的太阳能板,换上电池,让太阳能车和电池车由阳光照射地驶向阴影地区。(现象:在阳光下,太阳能小车和电池车一起滑行,但驶入阴影区域后太阳能车慢慢停下来,而电池车继续滑行)

让学生在观看实验视频之前,脑海中先形成基本的实验流程,并作出实验假设。再通过观察实验视频中的现象,验证假设并解释原因。这一次修改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果然提升了许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能现场操作的欠缺。

第三次磨课:“太阳能小车实验”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描述现象和解释原因都没有太大困难,这样的课堂显得过于浅显,为此,老师们坐在一起研讨如何在问题链的设计上下功夫,让活动更有深度。所以修改后,由“太阳能小车和电池车的对比”引申到“太阳能与传统能源的对比”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挖掘太阳能的优缺点,畅谈太阳能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修改后的学生活动、实验步骤和问题设计:

活动一:实验内容——太阳能小车性能测试

实验步骤:

(1)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将太阳能小车放到阳光下。

(2)让小车由阳光下驶入阴影区。

(3)拆掉一辆小车的太阳能板,换上电池,让太阳能车、电池车由阳光照射地驶向阴影地区。

实验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活动二:结合生活实例,讨论:

(1)太阳能有哪些优点?

(2)为什么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使用?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设、上课实践、课堂表现、听课记录、课后研讨、集体磨课、教师反思等课例研究过程,经由教研员有效组织,学科组和骨干教师反复听课,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磨课,多次修改完善,使教学设计更能体现让学生观察、描述、体验、活动等理念和教学效果。教师深受启迪,收益颇多,这将成为她今后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师也在课例研究中快速成长起来。

二、学生的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长”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一个大命题。而“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短短的两行文字,却可以大做“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和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观察实验、感悟思考来支撑起一节课,实现学生习得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这一宗旨。

教师从学生日常所见的地理现象入手,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尝试用太阳能小车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太阳能的无穷力量;用烟气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用“水滴的旅行”让学生感受太阳辐射能够引起地球上水体的运动。这些生活中的小实验,其实蕴含了许多大道理,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高一的学生愿意了解地理,走进地理。

教师为学生创建模拟实验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动手操作,在问题情境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解释产生原因。

在获得第一个实验成功喜悦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和能力,由于课堂时间这一限定性因素,水循环模拟实验依然在课下进行。学生利用实验器材:玻璃碗(代表海洋)、小铁盘(代表陆地),碗中放上水,将小铁盘置于玻璃碗上,之后覆盖塑料薄膜,将之置于太阳光下……几个小时之后,揭开塑料薄膜,可见铁盘中有水滴出现。

动手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素养。

问题设计经过反复的打磨和修改,让学生形成一个思维链条:明确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解释产生原因,提高了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接地气的实验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有趣的课堂,让学生热情积极起来;这样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有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高效起来。

让地理课堂充满人间烟火,让地理课堂眺望诗和远方;让学生回到自然天地与社会现实中,他们在其中孜孜不倦地探寻,兴致盎然地讨论,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灵光闪现,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亦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而核心素养就在其中,悄然生长。

猜你喜欢

课例小车太阳能
应用广泛的太阳能无人机
大车拉小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自制小车来比赛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太阳能可以这样玩
课例
身边的太阳能
2016《太阳能》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