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2022-12-25武英英张国强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体科学教学内容优化

赵 丽 武英英 张国强 张 翔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赵 丽 武英英 张国强 张 翔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是高等院校 体育专业重要基础理论课,文章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中的重复内容进行研究,并从教学内容结构框架、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多个层次上提出优化与整合的思路与方案。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的理念和目标正逐渐成为我国各级高校的共识,高校在开展大学课程时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广大学生革新观念和社会实践能力[1]。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将所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之间进行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交叉性联系,通过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技术以及价值与外部逻辑和其他知识价值关联起来,彻底打破了这些传统学科的课堂教学障碍,其目的是通过消除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边际界限,使得学生们都能够初步地形成一个整体性知识与全息化知识概念,并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来全面有效地处理实际问题。

1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内涵与发展现状

1.1 课程群与运动人体课程群的内涵

课程群是将与培养方案中相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多课程系统,在课程系统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的课程,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每一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执行不同的教学任务并达成不同的教育成果,但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之间有着相承、相关、渗透和互补的关系[2]。根据系统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必须具有着完全性、相互联系性、有序性、目标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中的课程多属于专业理论课程,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应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与运动处方理论等,并且每一门课程在内容系统上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相当于将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所涉及的内容与“人体健康”这一系列串联在一起。

1.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发展现状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先进的交叉学科,源于医学和生物学在体育教育基础上的交叉性专业。1958年,教育部正式委托了北京体育学院招收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两门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之后,间断性地招收了四次在校的本科生,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关键时候曾经暂停了本科生的招生,1978年恢复了本科生的招生体系,设立了基础理论体系,并在1986年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将其专业改为了运动生物学,1990年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分别为体育保健和运动人体康复等各种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专业考试,教育部在1998年调整了本科生考试目录后,将体育保健与运动人体物理学与康复等各种领域统一了起来,并改为了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3]。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成套系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从事人体科学教学、科学研究、保健康复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运动生物化学归属于生物化学和人体生理学,揭示了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变化机理。运动与生物力学主要是体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体育保健康复和运动医学也是从医疗方面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近些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向多在人才培养、教材和课程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等方面,在对其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方面的研究较少。

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发展存在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内容较多与学期安排课程学时有冲突。据统计,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指导下,课程安排规定需要更进一步的结构化,体育人体科学每门课程的教科书通常包含十几个章节和数十万个字符。在“九五”版的《运动生理学》课本中章节就有12章,而教学大纲则预估需要120个课时来完成教学内容;第十个五年计划教科书增加到23章,实施大纲为90个课时;“十一五”规划有22章,实施纲要有72个课时。“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共分15章,计划实施102个课时,若再加上近1/4课时的实验内容,一个学期将非常仓促,想要达到预期目的将变的很勉强。之后,体育专业学生虽然是各个体院、大学毕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运动训练、技能指导和保健康复方面,基础理论如此安排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2 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严重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都是独立的,因此他们都是分开进行授课,学习内容多是一个知识多个方面的内容,其相同内容在各个学科中的重复出现情况较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麻烦。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相关的知识内容从不同角度主要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中涉及;骨骼肌、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相关知识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中都有涉及;运动性疲劳相关内容在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营养学中都有涉及。

2.3 学科学习间隔时间久,内容不易衔接

这些课程的时间长,学习周期长,使学生更难以衔接以往所学知识,因此对于个别课程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一旦要求对知识进行全面的使用和分析,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不能联系和使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优化与整合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内容的思路

课程结构是指在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通过建立在课程体系中各门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以确保达到培养目标。因此,进行课程架构的优化和整合将成为运动人体科学各学科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3.1 横向结构优化与整合

课程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不同层次的课程成分和要素之间的横向系统结构,在课程体系中在各个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通过整合由细分引起的零散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累积效果。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来建立知识框架,在课程群的优化整合中,根据体育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特点,分析、发掘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并根据特定的逻辑认知顺序对课程组进行整合,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在学习后面的学科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4]。

根据教学内容侧重点,合理安排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以加强各课程间的沟通交流。如运动解剖学多阐述的是比较系统结构基础的内容,运动生理学涉及的内容更侧重于功能、影响方面的知识内容,运动与氧运输系统方面,在呼吸系统的结构、体循环与肺循环、心脏的结构、血管的组织结构四个方面以运动解剖学相关内容为主;在呼吸系统的功能、呼吸运动的调节、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血液的成分及理化特性、心脏的功能、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运动生理学内容为主。

3.2 纵向结构优化与整合

课程框架体系的纵向结构主要表现为一个程式化的原则上,它就是各个课程元素之间的时间联系,也就是说,首先要学习的知识和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这个问题的基础是阶梯式结构。课程体系的纵向整合与课程体系的实施相关联,作为课程体系的整合来体现,是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整合并实施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知识是系统性的,知识是水平和垂直的,相同系统的知识点是螺旋式发展和进步的,基于这个原理,在两个或多个相邻的学习单位中,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知识点,但是要求安排有一定的深度或者有一定广度的知识点。

在体育类高等学科中,对于技术实践课与专业基本知识课内容的革新是其课程内容改革研究重点。因此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不宜采取简单的加减法,不仅仅局限于增加或减少课程类型、学习时间等各个方面,或者单纯地删除、压缩其教学内容,而是从一个整体上优化自己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根据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需求,以适应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及其课程变化结构体来决定教学的具体内容[5]。要从学生的未来需求出发,进行调整,丰富和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必要、充分”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衔接,合理解决重复性问题,不同的课程要求教师彼此沟通,协调和合作,淡化课程界限,不必要求所有课程的系统和完整性,要确保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内容优化与整合的方案

4.1 按教学内容侧重点建立知识框架

专业基础课程是相对抽象的,因为它们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理论化,并且具有很多专业术语,先前的教学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再加上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学生报告说它们很难学习,容易出现各种孤立的知识点,无法有机地衔接每门课程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不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4.1.1 建立网络数据库对重复内容进行汇总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所教授的相关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按照各课程侧重点建立知识框架进行优化整合。在网络建立数据库,从生理机能、训练体系、运动营养与保健三个方面将我们所学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生理机能概括骨骼、骨骼肌、能量代谢、氧运输系统、神经调控以及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内容;训练体系概括身体素质、运动机能的学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以及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消除的机理等方面的内容;运动营养与保健概括运动与营养补给、常见运动伤病、慢性病症、环境与运动、年龄与运动等方面各基础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

4.1.2 总结反馈,编辑汇总手册

通过查阅学习的课本资料,对重复的内容以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题,其他内容进行补充。仅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中的重复内容进行总结著成手册,并详细标记同一个知识点不同课程中各自涉及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中起辅助作用。

学生前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根据手册或者网上数据库进行学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初步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便于学习与吸收;同时在后期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更能有层次、条理地加强对知识框架的建构和理解,从而在整体上对重复的内容更好的进行优化与整合。

4.2 调整上课时间,使相关课程有机连接

一般的教学顺序都是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顺序原则进行教学,其中的教学顺序主要是用来描述课程,课堂和课程中完成特定教学目标的顺序,对于课程内容相似,重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调整教学时间和顺序的方法,使内容相关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当同一学期的两个课程,在教授有关联的教学内容时,两位授课老师可将授课的内容提前或者延迟,时间进行调整,进行衔接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4.3 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

4.3.1 教师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案

教师备课应贯通始终,综合性地从横向和纵向的课程知识方面进行备课。横向的课程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同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本课程所学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中建立横向联系。纵向课程知识则意味着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过去已经学习并将在将来学习的同一学科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中建立纵向联系。

本着“一切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更好发展”的原则,经过调查和认真考虑,开展按专业基础课程划分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特别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几门专业基础课,例如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备课,然后与其他学科的老师集中进行教学和研究活动,讨论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集体备课,从而使这些课程以结构-功能顺序进行授课,相信这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4.3.2不同课程涉及到相关内容时,进行相对集中的讲授

建议每一个综合性的知识点所学的内容由多位老师教授,或者把多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在教授相同内容不同方面时,不同的专业老师进行教授的模式。例如再讲到多学科重复内容时,因为学习内容在各个基础课中都多有涉及到,因此可以将这几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再系统性地进行授课讲解,多个教师一起上课。在讲授运动过程涉及到的机理时,三位学科老师依次从形态、功能、影响因素、能源供给方式、生物化学构造的顺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教学方式是新颖的,学生的知识也会系统化,学习效果加倍,同时,学生可以增加和提高对知识联系和知识结构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4 设立综合性实验

根据课程群教学进度,在学习到重复所学内容时可以在各个学科之间穿插一些教学内容中有互补性、交集性的实验,之前的实验课都是单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实验,即使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运用,但在课程群教学重复内容所涉及到的地方却不能够综合性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在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来解决问题。

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以及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完课程的重复内容后,安排综合性的综合实验,使得学生们在能够亲自主动进行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大大增强他们对各种综合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解剖学中涉及到的内容多为系统结构,而生理学涉及到的多为功能、影响因素方面,两个学科中实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增加综合性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结构上、功能上对系统有整体性的认识,结合实际理解分析影响因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对先前内容中重复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4.5 考核方式改革

4.5.1设置综合性考试

建议按课程的设置,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考核内容应该兼顾以往所学的知识点而更加的全面综合,由一些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师组成命题组,在一起讨论商议进行命题进行考核。例如,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习的运动解剖学中所学的关于骨骼肌、能量代谢、氧运输等知识,在第二学期的运动生理学考核内容应该兼顾运动解剖学相关的知识,将知识点综合性的考核,更能够估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

4.5.2进行网络平台考核

可以充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为测试学生自己搭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综合测试的交流平台,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授课老师将根据自己目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和专业特长要求来随机建立运动人体课程群的题库,几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测试内容将在测试后台随机通过分散和再次进行随机组合,相当于对几门专业课的基础课测试内容组合进行了一次小型化的综合的测评。

5 结语

为了深化和加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系的运动技术和人体科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的要求下,本文针对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内容中存在大幅的重复的现象致使学生缺少了系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建议按教学内容侧重点对重复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条理地对知识进行掌握;优化教学方式,让老师可以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设计综合性的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可以对重复内容的巩固与运用;优化考核方式来促使学生有着更扎实的基础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教学。

[1]刘建平,贾致荣.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1):42-44.

[2]刘秀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2):9-10.

[3]董翠香,党林秀,白永芳,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95-99.

[4]卢福玲,刘宝丰.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76-81.

[5]左月燃,孙勤,梁志,等.临床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11):40-42.

[6]周慧敏,朱欢,陆碧琼.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1):66-68.

[7]肖梅,肖岳明.实验阶梯式教学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112-114.

[8]张铮,姜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31-133.

[9]梅青刚,赵洪,游章强,等.生物制药专业化学课程群建设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38(22):62-67.

[10]任爽.浅谈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5):311.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Sports Human Body Science Course Group

ZHAO Li, etal.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Shanxi, China)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0292);2021年山西省高校一流建设课程。

赵丽(1980—),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人体科学教学内容优化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群教学初探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探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体育专业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