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路径研究

2022-12-25梁湘琼邓罗平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武术目标

梁湘琼 邓罗平

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路径研究

梁湘琼 邓罗平

(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文化自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主题,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治理的必要要求。文章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当前传统体育文化引入体育课程的困境,认为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评价体系方面,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提高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目标地位,提高体育文化课程的比重、内容,构建针对体育文化的专门课型,提高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丰富课程评价的方法,创新课程评价的模式。

体育课程;文化传承;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所蕴含的独特思想观念以及人文精神,应通过继承创新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体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要的责任。当今时代,体育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仍有许多困境,从课程论视域分析,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文化目标淡薄,过度强调运动技能与运动参与目标;体育课程内容层次欠合理,忽略体育的文化内涵,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教材比重和内容较少;体育课程模式过于单一、标准,体育显、隐性课程比重分布不均匀;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忽视了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课程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模式过于落后。认识并突破这些困境,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我们的体育课程当中。

1 体育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

1.1 体育课程文化目标淡薄,过度强调运动技能与运动参与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体育的文化目标淡薄。体育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强化身体机能、加强运动能力、提升体育知识,但除开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目标之外,体育课程的文化目标往往容易被忽略[1]。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加重视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的目标的实现,而体育在文化方面的目标容易被遗忘,在当前《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均强调了体育课程当中其锻炼身体的实用目标,但对于体育课程中其文化内涵的传承目标上却略有淡薄[2]。

在体育课程目标困境的情形之下,对于当前体育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在目标调整、内容嵌入、价值引入造成了困境[2]。第一,建设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时,确定了正确的课程目标才能明确正确的方向,课程目标确定,才能更优化合理的选取、组织体育内容。武术、太极、气功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造就了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丰富多样,在将中华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时,依靠其所具备的独特体育文化性质的同时,还要以体育课程目标为依据去组织、选择其体育课程的内容[3]。第二,体育课程的建设不能缺少以体育课程目标为前提,体育课程的实施首先得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深度结合也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实施的重要步骤,具体是需要将宏观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的不同转化为较为具体可行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给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进而达到并实现课程目标。第三,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过多的重视于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以及运动知识,体育的文化目标却没有得到重视,文化目标渐渐的被忽略,造成体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以及教育的观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所拥有的独特标志、价值源泉、文化基因的内涵推崇会有所不足,对体育课程从价值引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来说十分不利。

1.2 体育课程内容层次欠合理,忽略体育的文化内涵,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教材比重和内容较少

自从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大纲对于体育课程的管控力明显下降,体育课程的内容大多是由体育教师或者体育教研组自行选择,这样有利于体育课程的灵活性并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但主观性太强没有统一的标准去制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在传承体育文化中体育课程内容上,有以下困境存在。

首先体育课程在武术教学内容方面,对于武术项目的教学多把其视为一门技术类的体育项目,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并没有体现出来,并没有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性动作,但在教学中所涉及的武术文化内涵方面却很少提及,武术在大多数青少年意识中单纯只是一门强身健体、保卫自己的一项技能,其中所孕育的文化内涵渐渐被淡忘。武术课程中更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承,但对于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却强调较少,武术课程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在于其没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宗旨、学术使命以及支撑其存在的学理依据,并且没有层次多样、独具创新性的武术教育文化体系,用来适应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文化需要[4]。其次,在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涉及体育文化的比重和内容较少。虽然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都有相对应的体育教材,但通过对人教版《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通读发现,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涉及的武术内容中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和简单的武术套路。在对初高中的体育教材进行阅读发现,武术内容主要包括健身拳、健身短棍、刀术、女子防身术等[5]。不止武术,中学生教材中,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的比重与比例也较少。并且武术在课程内容的横向与纵向衔接系统性也有所不足,横向方面:第一,武术的组织方式、承接方式、武德内容、礼仪规范等内涵。武术提倡“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注重对学生武德内容以及礼仪规范的学习,需始终贯穿武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教材中并未强调这一方面。第二,中小学是学习武术的启蒙时期,需加强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在掌握基本功以及动作技巧的前提之下,学生对于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深有体会并且才能进行一些武术套路的学习。第三,武术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动作方式以及技术特征,还得强调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中小学教材关于武术的体育文化内容微乎其微,这对于中小学生学习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有不好的影响[6]。纵向方面:课程内容方面没有十分完整的逻辑性,武术的内容并没有根据中小学生各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特点去制定独特的内容体系,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知识技能的由易到难的逻辑层次。

1.3 体育课程模式过于单一、标准,体育显、隐性课程比重分布不均匀

体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学的实施,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实施方面的研究发现以下困境。

课程模式过于单一、标准,教学目标中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不够重视。教师在对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时,没有考虑学科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学科性质的不同去设计课程模式,而是去照搬与模仿[7]。武术、太极以及某些民族传统体育因其性质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不能完全运用其他体育课程的方法去教学,而是要实施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根据其特征,不断完善以及加强体育课堂的教学实施。同时,在对中小学体育课优秀教案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形式过乱,并且有关于文化传承方面的目标并没有出现在教学目标当中,通过对比不同的武术教案发现其教学目标都要求对某项动作进行掌握,对掌握的人数进行量化、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与体验、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却有很大的不足,在教学目标方面没有对其做出要求,在教学实施时更难去落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这个任务。

体育显、隐性课程分布比重不均,体育显、隐性课程的建设仍需改革。体育显性课程本质上是依赖于具体的运动项目及其运动技术所存在的,以直接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隐性课程是依赖于体育的物质、制度以及体育精神文化要素而存在的,它相对于显性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技术动作或者运动当中[8]。文化的传承就是隐藏于动作技能当中所要体现的隐性内容,动作技能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在平常的教学实施中,运动技能的学习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蕴含在这些动作技能当中的文化内涵却很难表现出来。比如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武术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感悟“忠恕”之道,明白“崇武尚德”“谦恭礼让”的文化。

1.4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忽视了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课程评价的方法较少,模式过于落后

体育课程评价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发现了以下困境。

课程评价体系中忽视了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在评价过程当中只注重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评价结果中大多注重运动成绩的好坏,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等目标也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很好的体现。以武术教学为例,教师通常进行评判的标准是技术动作熟练程度、完成与否,忽略了武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磨练学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更利于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其内在的价值可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造成深远的影响[9]。所以说我们对待文化传承的评价要注重它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在课程评价中将其置于正确的地位。

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模式过于落后。在课程评价实施中,对于不同体育课程其评价的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过多的注重评价的结果,学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但更需要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进步程度评价等,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除了学习了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外,有没有领悟每个动作技能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不能过分充当体育课程评价的主题,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技术的自我理解以及自我评价,过于单一的评价方法以及落后的评价模式会造成学生难以充分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可能知道了某一传统文化的外形,但对于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没有弄明白,在课程上造成了考试靠什么,学生就练什么的不良局面,非常的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并且学生对于武术的理解收获、自我能力的提高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往往都不是课程评价的重点,很容易被忽略。

2 体育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突破之路

2.1 提高“文化传承”的目标地位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中文化的目标被忽视,从而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目标相对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方面的目标地位较低,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于文化目标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可以从两方面寻求突破。

一方面,要逐步提高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地位。目前随着小初高大学整个体育课程体系的逐渐完善,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也逐渐稳定,体育教师在充分理解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体育课程目标为指导,展开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身心状态。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提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地位。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提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团队精神、体育文化素质和顽强意志品质等。”所以说在中小学体育课程当中提高传统文化内容比例是重中之重[10]。认识个人活动以及公共活动中如何更好体现文化的特征,找到一条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文化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体育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除开对于运动技能以及体育知识的学习以外,学习目标中可加入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讨研究。体育老师需要根据教学课程项目的不同合理的增加学习目标,通过增加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更需要将目标付诸实践,将目标更加具体化,将目标落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

2.2 优化“文化传承”的教学内容

在21世纪,体育课程最主要的问题是弄清楚教什么的问题,学校体育课程不应该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要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是要把握住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困境,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比重、内容。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构建时对课程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满足,按体育课程的标准进行构建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具体来说要提高武术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武德教育以及武术礼仪的培育。对于武术运动技能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武术套路,简化技术,加强基本功,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竞技元素淡化,将武术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其中[11]。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元素,体育教师要积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方面,教师可以将武术文化教育融入到整个的体育课程当中,更有效的提高中华优秀体育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与内容。

制定带有体育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对上述中小学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在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方面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校本课程针对性的改变这方面的不足。小学生的心理、智力不够完整,对于新事物接受较快,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的打造,通过布置带有文化内涵的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中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求知欲提高,不满足于当前现状的事物,在学习传统武术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增加太极、气功等传统体育运动,涉及更广更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2.3 构建“体育文化”的专门课型

构建体育文化的专门课型。按照不同的学科特征、教学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按不同的课型安排不一样的任务,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所取得的效果也会不同。构建专门课程前提是将传承体育文化作为教学目标,并通过对运动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比如说将太极拳中某一拳法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将体育课程中的文化内涵通过一定手段使其成为显性内容,让课程中隐性内容逐渐与显性内容进行相互促进与和补充[1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内容方面并有效的进行实施,在对运动技能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

2.4 建立“多元创新”的评价体系

提高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教学评价的开展是以评价目标为依据从而展开的,要在评价目标中加大体育文化的目标比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对其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文化自信是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对于体育强国又是尤为重要的,文化自信以及创新发展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自信要从小抓起,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就要加大体育文化内涵及价值的学习,一个民族的源远流长和经久不息离不开优秀的文化底蕴[13]。所以说在评价目标体系中要提高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的比重。

丰富课程评价的方法,创新课程评价的模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不能当作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环境下,要淡化课程评价的结果导向,应该重视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否掌握基本体育文化,了解比如说武术的基本武术礼仪,是否可以通过武术熏陶自己的文化涵养等。在评价主体方面,也要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多采用包括小组评价、学习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在保证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体育课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属于快速上升的阶段,所以更应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子,发扬体育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各方面优势的同时,也要发现其中困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殷鼎.审视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1):71-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杨亮斌,郭玉成.课改背景下武术课程改革的成效、挑战与构想[J].体育学刊,2018,25(3):91-96.

[5]阎智力.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探讨[J].体育学刊,2020,27(6):123-131.

[6]张晓林.深化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目标泛化的解构与治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4):158-162.

[7]李俊峰,张成明,李杰.“武术格斗”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100-104.

[8]于玲玲,乔峰.从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视角析健身气功课程设置: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7):138-140.

[9]林少琴.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若干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4):87-89.

[10]王萍,赵永忠.民族文化传承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联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5):446-448.

[11]虞定海,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23-26.

[12]车璐,陈飞,王晓东.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0(4):56-60.

[13]高旭,柴娇,孟宇.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结构、量表及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99-107.

[14]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126-128.

[15]王涛,王朝军.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6):109-11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roduc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to Sports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LIANG Xiangqiong, 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 China)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8〕436号。

梁湘琼(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武术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中华武术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