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赛课融合模式 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2022-12-21夏凡吴双李苗青侯雅乔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1期
关键词:赛课双创大赛

夏凡吴双,李苗青,侯雅乔

(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了七年的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国际社会影响力最大,比赛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大赛集聚了校企师生多维度资源,拥有高平台、宽口径、强动能的优势,是检验高校高等教育综合能力的阅兵场,也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从“互联网+”大赛实践来看,参赛学生往往热衷技术创新,缺乏成体系的商业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做好“两条腿”走路,存在创新与创业难以转化、核心技术与商业计划各自为营的问题。从高校“双创”课程来看,创业基础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缺少实践载体的情况。现阶段“双创”教育面临比赛时重技术轻理论,课堂上有理论缺实践的双重困局。本文试图结合学生参赛存在的问题和高校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创赛课融合新型课程模式,将“互联网+”大赛与“双创”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精神,探索赛课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1 赛课融合的目标和作用

通过设置大赛和课程双载体,将大赛动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用课堂教学理论培养学生比赛能力,让大赛成为课堂的指向标,让课堂成为大赛的练兵场。找到大赛与教学之间的融合点,真正实现以赛促课,以课促赛,赛课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培养支撑国家建设发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目标。

对学生而言,赛课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大赛对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势,建立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长效机制,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对教师而言,赛课融合可有效革新教师教学理念,以适应新发展格局下对高等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理念新的师资队伍。对学校而言,赛课融合可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建立跨学科、全流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 赛课融合的原则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推动科技创新。明确赛课融合原则,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和探索实践路径。

2.1 时代导向性原则

“双创”教育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发,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而提出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高校必须根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合理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使之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发展目标一致。

“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是一堂全国最大的、有温度的思政课[1]。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项目,引导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与基层需求对接,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结合产品、创业团队、项目内容,将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注入“双创”教育实践,一方面有利于鼓足“创”的勇气,壮大“创”的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创”的品质,夯实“创”的根基,最终通过“双创”有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

2.2 科技创新创业融通性原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提到: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创业不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与科技创新相互依托、紧密融合的多维度问题。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跟国家创新战略,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社会培养输送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结合学校特点特色挖掘具有市场竞争潜力的科研成果项目,用科技融通创新创业,在竞赛和课程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打通学校科技园、产业园、孵化园,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条件。

2.3 实践性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2]。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动手实践能力[3]。在课堂上,学生从团队建设到市场调研,从竞品分析到商业计划到公开答辩,体验全流程创新创业实践;在课堂外,通过组织学生进入先进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形成“做中学”的特色教学模式[4]。同时,实践也可以改进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校外培训、实地走访、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5]。

2.4 动态匹配性原则

鉴于“互联网+”大赛的阶段性特点,创新创业课程也应当贴合赛事要求,呈现分层次、差异化的动态发展态势[6]。一是课程设置与大赛进度同频共振,如春季学期处于大赛初期的项目挖掘阶段,可将项目初期辅导与课程同步进行,对参赛选手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二是师资队伍与赛事需求配套保障,创新创业是一项跨领域、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涉及的相关专业教师动态组合,才能统筹推进打造精品项目。三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如文科理科不同专业特点迥异,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差异悬殊,对创新创业指导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我们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必然不同。四是项目方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要瞄准国内重点发展领域的尖端问题,结合我校产学研优势特色,突出前沿性和时代性[7]。

3 赛课融合方法

3.1 赛课目标融合

本着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运用赛课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通过大赛使课堂教学成果得到直观呈现,进而促使实践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8]。

3.2 赛课内容融合

以比赛内容为导向,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体,形成“赛中学、学中赛”的教学模式。将大赛转化为多个项目任务,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将课程内容切分进行授课[9]。通过“项目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使项目团队在市场分析、产品服务设计、营销策划、公司运营、财务分析、成果汇报中体验创业实践过程。构建覆盖多学科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资源库,以有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起点,融赛事于教学,实现以赛促教[10]。

3.3 赛课组织形式融合

学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组队模拟将比赛环节场景化;组队模拟的同时在不同小组间进行分组比赛,将课程内容竞赛化;组内分工明确,融合多专业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指标,将项目任务角色化;把创业理论融入项目实践,提供商业解决方案的模板,将理论知识体系化。跳出传统课堂模式,使大赛在课堂上全周期全流程生动还原,引入外部场景资源,打造赛课融合新范式[11]。

3.4 赛课考核方式融合

以“互联网+”大赛的评分标准为依据,融合课程考核标准,制定大赛与课程通用的考核标准,把考核过程变为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过程,制定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实践过程+实践报告+比赛成绩”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2]。

3.5 赛课师资团队融合

以“互联网+”大赛的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力,结合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聘请创业商业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打造以专业教师为主、创新创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为辅的“双创”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结合竞赛的跨学科性特征,成立“多学科、高素质”专业师资团队,连贯授课,横向衔接全校多个专业,纵向普及全校多个年级[13]。

4 结语

高校“双创”教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课程的推陈出新,开设具有丰富“双创”内涵的课程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面向国家战略开发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赛课、产课、科课多元融合的课程发展模式,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新发展局面[14]。

猜你喜欢

赛课双创大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