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中如何发挥中医优势的思考与实践

2022-12-17施梦华周红光陈海彬李文婷石海波周洪立

西部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旁观者肺炎新冠

施梦华,周红光,△,陈海彬,李文婷,石海波,周洪立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3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4 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5 辽宁中医药大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致病特点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特性有关,该病毒具有“高致病性”和“高传染性”的特点,多数感染者早期、尤其是潜伏期多表现为轻症甚至无症状,潜伏期长,中位潜伏期为3天,但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为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该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气溶胶传播,因此,日常的交流或长时间同处一个密闭空间中也有传播病毒的可能,且在患者的粪便中也分离出了活的SARS-CoV-2,不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其次,与经济全球化及人类国际流动有关,造成了病毒的大范围传播[1]。

1 中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必要性

COVID-19 具有有三个特点:发病迅速,传染性极强,男女老少皆为易感人群;多数人具有相似的主症:发热、干咳、乏力;发病的季节于己亥年冬至以后,直至如今。《素问·刺法论篇》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吴又可《温疫论》曰:“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以上描述与本次COVID-19 的特点如出一辙,因而,COVID-19 当属中医“瘟疫”范畴。

自古以来,我国大大小小发生过几百次瘟疫,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202 年春夏季发生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温疫“大头天行”,不少人病死在“天灾”之中,后来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治普济消毒饮一方,救治了当时无数的病人。中医介入本次COVID-19 的治疗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截断病势、延缓病程进展、减少重症患者等方面均已获得显著成效。因此,在COVID-19 防控的各个阶段及早进行中医治疗,以及更大范围实施中西医的协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2 如何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中医优势

在这突发的危机情境中,我们将参与者分为三种类型[2]。

2.1 受害者受害者即在危机事件中直接遭受损失的人员,其危险程度最高,包括生命威胁、经济损失、心理创伤等。对某地居民中医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愿接受中医治疗各种疾病者占71.4%,63.7%的居民认为中医适宜治疗慢性病,34.2%的居民认为中医适宜养生保健[3]。由此可见,面对类似应急事件,大多数民众对于中医治疗是否有效持有怀疑态度,更有患者坚决拒绝中医任何形式的治疗。但相较于非典时期,人民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已大有提升。中医是汇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经验的国粹,世代相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其合理性。作为受害者,在目前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应给中医在如此困境中一个显示其疗效的机会,将危机变成机遇与挑战。因此,受害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是中医在本次疫情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2.2 反应者反应者即从事与危机有关的工作人员,他们身处危险救援一线,也是中医能否在本次疫情之中发挥优势的关键人群。截至2 月15日,国家已经派出了3 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并组织全国中医药系统共同向湖北派出队员2220 人。他们面对的是已感染患者,肩负着“既病防变”的重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同种疫毒在不同的水土、气候之下,引起人体的反应可以截然不同。例如,1955 年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出现乙型脑炎患者,乙型脑炎亦是病毒性疾病,西医束手无策。蒲辅周老先生运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当年疫情爆发于炎热的夏季,与主客二气加临有关,采用清热解毒法,以白虎汤为主方,加减治疗获得良效,挽救了无数生命。然1956 年,北京市又有乙型脑炎流行,医务工作者“照方抓药”,仍延用1955 年的方法,以白虎汤为主方加减,但患者服用后基本无效。后蒲老指出,1956 年夏季气候多湿,与1955 年夏季偏热不同,改用清热透湿法后又大获全胜[4]。2019 年12 月武汉气候反常,气温高于往年,因而湿热蒸腾,此后阴雨绵绵,气温骤降,湿气偏重。武汉地区当寒不寒,湿气较重,故疫疠之邪依附而伤人,并出现传染。即王叔和所说:“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病也。”确诊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进一步提示此次瘟疫乃湿邪所致。“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即指口鼻,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必先伤及肺气,肺与胃相通,与大肠相表里,因而,少数患者有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所以其主要病位在肺,涉及胃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结合多年抗疫经验,提出本病属瘟毒上受,湿困表里,肺胃同病,并拟定四期(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常见证辨治方案[5]。因此,在“战疫”一线的中医工作者,应因时、因地制宜,抓住病邪的性质,运用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及周仲瑛教授等提出的辨治方案来指导治疗。虽然因疫情暴发,病患人数远超过医疗负荷,难做到一人一方,但处于同一社会背景、同一地方区域、或饮食起居比较相同的人群,其体质具有趋同性,同时可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五版)》[6]中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辨别患者所处的疾病分期和证型,出具统一的方药,对于出现特殊证候的患者,又应及时调整方药,真正发挥出中医“以人为本”“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的优势。

2.3 旁观者旁观者可分为直接旁观者和间接旁观者,直接旁观者指距离危机环境非常近、但尚未遭受具体损失的人群。即为与确诊患者接触过、或与患者朝夕相处的人群,此类人因担忧自己或家人是否被感染,内心必然时时处于恐慌之中。《素问·举痛论篇》曰:“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寿夭刚柔》篇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过度忧虑惊恐,耗损正气,阻滞气血,人体正气不固,内忧外患,无形之中增加了患病的风险。间接旁观者即是未与患者直接接触、仅通过网络等渠道来接受关于此次疫情信息的人群,但由于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辨别信息能力较差;亦或是疫情信息不准确、不完备,政策措施理解不到位等,可能造成民众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群众处于一定程度的不安之中。例如,前期有报道民众抢购双黄连的风潮,实际上,稍懂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双黄连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双黄连甚至会损伤其阳气,加重寒湿体质,使其成为易感人群,反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该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医的了解甚少,因而,现在所提倡的中医进入小学生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旁观者应调畅情志,要做到“未病先治”,但切不可盲目跟风、从众,服用不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加剧社会恐慌。对待中医的态度既不能扼杀,也不能捧杀。因此,旁观者的支持配合以及用思辨的态度看待中医在疫情控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3 普通民众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指出:“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因而,在新冠肺炎的防控中,预防乃第一要务。

3.1 增强体质《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只要人体的正气充沛,即使病邪侵袭,也不足以使人发病,而人的体质状态直接反应着人体的正气强弱,也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8]。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作息与饮食,以及强度适中的运动,对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显著的效果。

3.2 调畅情志面对突然爆发的瘟疫,民众出现应激心理是正常的。虽然中医学没有“心理应激”这一学说,但中医脏象及七情学说早已被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9]。因此,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据研究,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健身功法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心理亚健康也同样有很好的调节效果[10]。

3.3 防疫香囊及代茶饮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对于此次新冠肺炎,可使用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方药制成香囊,佩戴于胸前、悬挂于家中或车中,除孕妇不建议使用外,可作为普通大众的预防方,保护更多易感人群。防疫香囊外用处方:藿香10 g,苍术10 g,白芷10 g,草果10 g,菖蒲10 g,艾叶10 g。各省各地也推出了防疫的代茶饮,主要以益气养阴、扶正固表为基本大法,其中玉屏风散应用最广,多选用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等益气滋阴之品,加金银花、苍术、藿香等清热解毒、健脾祛湿之品。通过使用防疫香囊及代茶饮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11-12]。

4 结语

本次瘟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危机,更是一次挑战,本次疫情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次疫情参与者中,有更多“受害者”开始对中医认可,更多“反应者”对中医恰当辨证施治,更多“旁观者”对中医积极支持配合,中西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更好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播散,为尽早结束疫情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旁观者肺炎新冠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我不想做生活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