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仁寿寺历史沿革考

2022-12-13李小艳

关键词:重修宝塔佛山

李小艳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000)

据传东晋时期佛教即传入佛山,至明代以降,佛山佛教逐渐兴盛,寺庵数量大增,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三载当时有寺观26 所[1],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二载有寺庵28 所[2],民国十二年编撰的《佛山忠义乡志》载有寺庵28 所[3]315-319,这些只是方志中所载有据可查的寺庵,由此可见此期佛山佛教兴盛之一斑。在佛山众多的佛教寺庵中,仁寿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清代佛山五大丛林之一①,也是佛山老城区内硕果仅存的古刹,至今香火旺盛,与佛山祖庙一起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文化品牌。但关于仁寿寺的始建时间、重修主持人、民国时期仁寿寺如意宝塔的修建历史等却众说纷纭,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为依据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证,力求厘清仁寿寺的历史沿革。

一、仁寿寺始建时间考

仁寿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5 号,是佛山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关于仁寿寺的始建时间,佛山地区现存最早的志书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并没有论及,仅有三言两语述及其规模和地址,“仁寿寺,宽广为诸寺之冠。在祖庙铺。”[1]这一问题,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二得以解决,“仁寿寺,顺治十三年(1656 年),僧枞堂建,在观音堂铺。康熙八年(1669 年),僧玉琳重修。”[2]据此说,仁寿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 年),地址位于观音堂铺,而乾隆《佛山忠义乡志》所载仁寿寺地址在祖庙铺,祖庙铺与观音堂铺相邻,仁寿寺就位于两铺交界处,因此两志所载地址不同并无不妥。十三年后的康熙八年,僧玉琳又重修仁寿寺,如此短的时间内重修仁寿寺,不知是何原因。僧枞堂、僧玉琳,无从查考,据传僧枞堂为密宗弟子[4]51。有资料认为僧玉琳就是顺治朝国师玉林通琇[5],然而据玉林国师年谱,玉林通琇曾坐报恩寺、扣冰堂、崇福寺、磐山禅院、西天目狮子正宗禅寺、善权寺等六道场,其中并无佛山仁寿寺,康熙八年前后玉林通琇也没有来过佛山甚至岭南。

仁寿寺修建后,在佛山民间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幽静的潜修之境,又是礼僧问道的好去处。清代佛山监生吴奎光曾写了《仁寿寺》诗:“石桥横卧蟠彩虹,清晨入寺闻疏钟。方塘半亩新鲤跃,古佛卧壁蛛丝蒙。方袍古衲恰退院,茶瓜清话谭元空。清蝉报响万籁寂,如以定水悬当中。颠当断渡久不作,波平不复铃语风。须臾粥鱼报午饭,斋厨一饱权朝饔。果腹便便作短睡,梦与四大参无终。数点花雨落不落,蘧然一觉闻秋蛩。”[2]该诗专门描写仁寿寺的景色,清幽寂寥、人烟稀少的古寺,与现在仁寿寺信徒众多、香火旺盛的景象有着天渊之别。

清道光《佛山忠义乡志》所载仁寿寺的始建和重修时期,正是平南王尚可喜督粤之期。尚可喜为清初三大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之一,字元吉,号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明天启三年(1623)随父尚学礼从军戍守边关,明崇祯七年(1634),率部航海弃明投后金,其部队被封为“天助兵”,得皇太极极高礼遇,后成为清初著名的“三顺王”。尚可喜戎马一生,征战无数,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清顺治七年(1650)尚可喜、耿继茂带兵攻破广州城,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尚可喜在广州薨逝,共督粤26 年。尚可喜督粤期间,一直对佛教非常尊崇,他修寺铸像、礼僧问道、布施寺院。尚可喜修建的寺庙有东得胜庙、太平庵、白云庵、飞来寺、大佛寺、檀度庵、南华寺、海幢寺、观音殿等,他还将准备营建府邸的琉璃砖瓦施舍给广州大佛寺、海幢寺、观音庙等[6]。他对当时的名僧大德礼遇有加,曾延请庆云寺的栖壑禅师到平南王府问道,还礼请空引和尚到海幢寺说法。尚可喜有一个女儿出家为尼,法名自悟。尚可喜佞佛,并不是因为对佛教的信仰,主要还是出于确定新的统治秩序、强化政治对宗教的影响力以及向清廷效忠,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客观上促进了广东佛教的发展。道光志所载仁寿寺的始建和重修时间,正是平南王尚可喜督粤之期,在他佞佛的影响之下,佛山仁寿寺的修建也就在情理之中。从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二看,尚可喜督粤期间,佛山修建的寺庵并不止仁寿寺,还有清顺治四年(1647)由僧达睿所建德寿寺、康熙三年僧尧羡修建的宏圣庵、康熙六年僧佛裕修建的三元寺、康熙八年僧际端修建的湖峰寺等。[2]

1935 年,由李道轩、胡少翰等人发起重建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的倡议时,却将仁寿寺的始建时间往前推到了唐贞观十五年(641),“佛山仁寿寺,建立于唐初贞观十五年,迨宋真宗时式微,于明嘉靖时乃重兴也,明末复毁于李闯之乱也,与普君墟塔波同为废墟。及清康熙时,有僧人枞堂者,发愿重建,邑中人皆出助之,而斯寺又复中兴。”[7]456道光《佛山忠义乡志》明确交代了仁寿寺的始建时间和主修人,后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又复述了道光《佛山忠义乡志》的说法,从时间上来说,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和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均比1935 年李道轩、胡少翰等人刊登的《倡建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缘起》更早,应该更可信。另一方面,刊登《倡建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缘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其撰写者有可能编造仁寿寺的始建时间,使得仁寿寺成为可以与塔坡寺媲美的古刹,以此吸引信众布施。

仁寿寺修建后,经历了多次修葺。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二》云:“仁寿寺在观音堂铺。顺治十三年僧枞堂建,康熙八年僧玉琳重修,咸丰元年僧仁机重修。仁机另有传。”[3]317仁机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志第九》有传:

释仁机,字祇园,号香树,三水刘氏诞之夕,宅边有老树放奇香,众异之。幼即唱梵呗若夙具,七岁丧母,其父送之出家。到本镇宏圣禅院,礼楞光。赏其有佛性,为剃发诵经,旋受戒于鼎湖品清。时飞来寺秀闲亦巨眼赏识。偶阅《法华经》,惓触案,忽身世光明,见如来出世,因失声曰:“如是,如是!”后印证于省城权公,授以衣钵。其时,仁寿寺僧粮久乏,过往咨嗟。仁机为佛镇官绅道俗所重,沿门募化,由是重新鼎建,时咸丰元年(1851)辛亥岁也。开堂之日,遐迩赡依,欣传盛事。至京师,丐乡官奏请藏经,流滞七年。一日,具袍衣,辞各护法法侣,嘱其徒勤安务随龙藏南旋,端坐示寂。勤安遵遗嘱,卒得藏经而归。[3]743

重修工程于清咸丰元年(1851)完成,仁寿寺五方佛殿即是此次重修所建,本为原来的大雄宝殿,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正脊有精致的灰塑,建筑整体古朴庄严,保留了清代岭南建筑风貌,为仁寿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五方佛殿内供奉藏传佛教的五方佛,殿前一对巨大石柱镌刻了一副对联,“经驮白马锡驻青鸳愿苦海同登仁寿,花雨弥天松风匝地喜禅山重见庄严”上下联落款分别为“咸丰元年辛亥,薪野道人李宗简熏沐敬书”“里人李宗晟熏沐敬送”,显示了大殿的重修时间。五方佛殿曾作为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灯饰制作车间,2010 年底归还仁寿寺,因为2003 年已经建成了新的大雄宝殿,所以改为五方佛殿。

仁寿寺经过上述数次重修,规模已经非常宏伟。佛山老人区瑞芝所著《佛山新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仁寿寺的规模与布局:(仁寿寺)前濒将军桥,后门通天华里,左邻三官大街,右接镇南将军庙。寺的正门上有一石匾额,刻“仁寿寺”三字,字体清秀纤细,人称为“鹤形”书法。正殿大门口,原有木匾一块刻有“仁寿禅院”四大字,据称为曾国藩所书,后无存。正门之后是天阶,再进是大雄宝殿,殿前设有韦陀神像,殿上供奉巨型三宝佛像。正殿之右是六祖殿,正殿之左是大花园,建有石拱桥两座和水榭。寺内共建房舍99 间(含僧舍)。[8]50区瑞芝1900 年生,字宗钰,笔名我是忠义乡人、风流记者、忆燕楼主等,原籍广东新会,清代落籍于佛山市。幼读私塾六年,及长随父学艺经商。生平热爱钻研地方历史,购买古今书籍,每有余暇即作文投稿。1933 年开始投身报界,先后任广州国华报、越华报、珠江报等报纸的记者和撰述员。区瑞芝写了大量佛山历史文化著作,著有《谈古论今话佛山》《佛山新语》《石湾史简介》《佛山街道沿革史》《佛山佛教简史》等。区瑞芝关于佛山仁寿寺的介绍应该是建立在他采访故老、查阅古今书籍的基础上,因此具有较大可信度。

二、民国时期仁寿寺修建述略

晚清以来,社会动乱频仍,庙产兴学之论风行,以致寺庙被毁被占,僧尼人数减少,广东佛教呈现衰颓之势。清咸丰四年(1854),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于是年六月十一日在石湾大雾岗竖旗起义。正是在这一次战乱中,佛山最古老的寺院——塔坡寺被焚毁,“片瓦不存,仅余铁塔与古佛像三尊无恙。”[3]36民国社会动乱使得仁寿寺亦逐渐萧条,僧人大半逃亡:“(仁寿寺)迨清末又渐式微矣。民国初,军事屡起,僧逃亡殆尽。”[7]456

清末民国的庙产兴学,给广东佛教带来很大影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首倡庙产兴学,同年康有为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建议将乡村淫祠改建为小学堂。随后各类报章对此议进行大力宣传,庙产兴学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响应。1903 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东大力倡导庙产兴学,规定寺院按期交纳办学经费,当时广州的华林寺、长寿寺、海幢寺首当其冲,损失巨大。民国十一年至十七年(1922 年至1928 年),广州市政厅为筹集北伐军饷和市政建设经费,先后将大佛寺、西禅寺、浮邱寺、无著庵等寺庵列为公产拍卖。[9]

据民国十二年(1923)编撰的《佛山忠义乡志》载,仁寿寺被公立小学、义学、教育会等学校和教育机构占用,“南海第四区第二国民学校,在观音堂铺仁寿寺内,学生一班,共若干人。”[3]155“佛山镇立第二国民学校,在观音堂铺大墟西贤里王家厅内,民国六年与第一校同时设立,初在观音堂仁寿寺,后迁今址。”[3]155“简易识字学塾:一在观音堂铺仁寿寺,一在东头铺走马灯。宣统二年,佛山自治研究社设立,不收学费,并给书纸笔墨。”[3]161“佛山教育会(1913 年成立),原设山紫铺南泉观音庙左田心书院内,继迁观音堂铺涌边仁寿寺。”[3]164

清末民初佛教四众弟子的奋起护法,为佛教争取了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教内有太虚大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虚云大师、月霞大师、谛闲大师、倓虚大师、诺那法师、第十世班禅、持松大师等高僧,教外有杨仁山、欧阳渐、江味农、梁启超、高鹤年、简照南等学者居士,他们兴办佛教教育,培养僧才;刊行佛经,著书立说,弘扬佛教教理;布施财物、修复寺塔,复兴宗派道场;举办法会,为社会祈福;改革佛教,使佛教适应社会发展。

此时期的佛山佛教也在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下,有了发展的契机。1935 年,民国高僧宝静法师应佛山诸居士之请,来到佛山万寿宫等处讲经,每日听众有两千余人,盛况空前:

宝静法师讲普门品十余日于佛山万寿宫,听众每日二千余人。佛山千百年来,从未讲经,而宝静法师化被于此,实为难能。无独有偶,今复往请八大人觉经,重结法缘,可谓稀有之盛事云。[10]

宝静法师俗姓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为中兴天台之祖谛闲老和尚的传人。民国十六年(1927)初春,宝静法师应广州南华佛学院之请,到广州华林寺讲《法华经》,每日听众数千。民国十八年(1929)夏,香港佛学会礼请宝静法师到港,宣讲《弥陀疏钞》,各地信众都来闻法。宝静法师后又数次来到粤港弘法,让本来十分沉寂的粤东佛教,一时之间也活跃起来。[11]

乘着佛山四众弟子努力复兴佛教的东风,民国时期仁寿寺迎来了一次修建的机缘。1935 年,李道轩、胡少翰等人作为倡修仁寿寺如意宝塔的发起人,在佛学刊物上刊登题为《倡建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缘起》一文,介绍倡修仁寿寺如意宝塔的起因和筹备经过,期望重修仁寿寺:

佛山仁寿寺,建立于唐初贞观十五年……甲戌秋,有小师业空,以广州贤劫千佛塔重修将成,而助之者之众也,遽发愿,拟于寺之东隅,建一塔婆,借以应运为重兴祖业之计,诸僧人以其志行可尚,许之。历数月矣,一日有客某至寺,访兆师,商借地作佛事,师于三日前梦客来访,因以小师事告之。客亦夙有建塔志,乃为征集第一次发起人,得若干人。旋于佛历腊月十一日,开第一次发起人会议,推举委员若干人任其事,旋得工程师温玉成君为绘图,发愿以义务监理工程,期于乙亥浴佛节前竣工开幕。是塔以供养南海观音菩萨为主,并仿照杭州六和塔,分层供养五方佛,及一切十方诸佛,名曰如意宝塔。盖以观音大士,手持如意宝珠,能令一切众生皆如愿也。观音大士与吾粤人最为有缘,家家如是观世音,谚语流传,不知历几许春秋矣。谨述其缘起如右。[7]456

由《倡建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缘起》可知,1934 年秋,兆如和尚徒弟业空发愿在仁寿寺东隅修建塔坡,得到仁寿寺僧人的首肯。修塔事宜进展顺利,是年十一月即召开了第一次发起人会议,预计竣工日期为1935 年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前。该塔以供养南海观音菩萨为主,并仿照杭州六和塔,分层供养五方佛及一切十方诸佛。

1936 年3 月,《佛学半月刊》登载了一篇题为《佛山仁寿寺新建如意塔告成》文章,宣告佛山仁寿寺新建如意塔顺利竣工:

前年秋间,当地佛教同仁李佩弦、孙啸玖等,因承西康诺那活佛之愿,欲筹建佛塔一座。适该镇仁寿寺住持兆余,与其徒业空,亦正发愿重兴该寺,拟增建一塔以为供养,于是乃会商合力举办。复得各界人士陈铁庵、李道轩、李燎如等,数十人之赞助,于去岁夏历二月兴工,历九月余始行告竣。塔址在该寺花园中央,额名为如意宝塔,凡七层,高国尺七十五尺一寸九分,内供西藏佛像四十六尊,以二十一度母为主体,诺那上师亲书历代祖师表及藏文塔额,并供奉诸大德布施之舍利九尊,最大一粒为上师所赠。复承福金法师,将从印度迦叶道场虔修所得华生之舍利,每佛像安奉一尊。塔全体白色,以诺师主张可以息灾故,余制悉依藏密法规定,纯为一藏密佛塔也。当在建筑时,屡获感应,迄去冬工程圆满,各地高僧大德,闻风诣塔礼拜持咒修法者,络绎不绝,殊胜因缘,洵为百粤最近佛化声中极可庆幸之举云。[12]

1934 年秋,仁寿寺住持兆如和尚徒弟业空发愿在仁寿寺建塔,正好有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②,因承其师西康诺那活佛之愿[2],欲筹建佛塔一座,后又得到陈铁庵、李道轩、李燎如等各界人士的支持,于是僧俗三方会商合作建塔。此塔于1935 年2 月开工,历时九个月,十一月告竣,额名如意宝塔。塔内部供奉的是藏传佛教佛像,诺那活佛还亲书历代祖师表及藏文塔额。诺那活佛全名“诺那呼图克图”(1864—1936),藏传佛教宁玛派传人,生于昌都地区有名望的嘎然家,七岁时被认定为活佛并就位,成年后成为类乌齐荣共寺的管家喇嘛。诺那因反对噶厦分裂祖国的行为,公开与之发生冲突。1918 年,诺那被俘虏,遭到监禁流放达六年之久。1924 年,诺那活佛经过尼泊尔、印度辗转逃到内地。他打破藏密不外传的祖规,成为首位在内地弘扬藏密的高僧,曾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法。诺那是近代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代表性人物。[13]面对民国以来自然灾害不断,外敌入侵步步紧逼的现实,诺那法师不仅发愿建塔消灾,还数次主持息灾法会,为国家人民祈福消灾,此次发愿建仁寿寺塔,亦有护国息灾之意。仁寿寺如意宝塔建成后,各地高僧大德、四众弟子闻风诣塔礼拜者,络绎不绝。

1937 年春,时年98 岁高龄的虚云法师正在广州讲经,受佛山诸僧众护法等的邀请,赴佛山为仁寿寺宝塔开光。[14]虚云老和尚还作《为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开光》法语:

执如意云:如来塔庙,遍满人间。诸佛法身,量周沙界。兹者庄严仁寿禅寺如意宝塔,大功圆满开光,称扬般若,万德洪名,旋绕三匝,加持密印,仰谢百灵。祝愿塔身与烁迦罗心而并固,共舜若多性而常存。即今檀信功成,福垂千古。庆赞作什么道?良久云:高超碧玉虹千尺,仰视祥光万佛来。[15]

虚云和尚俗姓萧,清道光二十年(1840)生于福建泉州,自幼丧母,随庶母吃素,好读佛书。19 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27 岁离鼓山,先后前往国内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又远游印度、缅甸等国,朝礼佛迹。虚云一生历坐十五个道场,为近代佛教振兴做出了极大贡献。1933 年12 月,虚云受粤北绥靖主任李汉魂之邀重兴六祖道场,历时将近十年修复南华寺。1943 年虚云移锡乳源云门山,历时九年修复云门寺,1952 年4 月离粤北上。虚云和尚多次前往各地弘法,促进了近代广东佛教的复兴。1953 年6 月3 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被选举为名誉会长。

1937 年2 月16 日,《佛学半月刊》第145 期又刊发了王净圆撰写的《佛山仁寿寺如意宝塔碑铭并序》,该碑铭主要颂扬修建如意宝塔的功德,以及诺那活佛打破藏密不外传的祖规、在内地大力弘扬密法的圆融精神:

百粤居伊古佛化之区,佛山名吾国四镇之一,建塔婆于佛山,行存一隅,功在法界也。……诺那上师显密圆融,悉地圆成,秉红白师承,传莲师心印,奠鼎白马,化被中原,心灯功德,普寿斯民,如摩尼宝,能满众愿,众善信复,能以事师而事佛,事佛而事生,事生而事心,羯摩心轮,恒转无息,如意塔婆,常住不朽矣。[16]

民国仁寿寺如意宝塔的修建③,得到了诺那、虚云两位佛教高僧的鼎力支持,这是佛山佛教史上的大事,也是佛山佛教的高光时刻。

三、新中国成立后仁寿寺再获新生

仁机和尚圆寂后,勤安成为仁寿寺住持,后勤安为了一心修建塔坡寺,遂辞去仁寿寺住持一职,慈云和尚成为住持。民国中叶,慈云和尚前往南华寺,兆如和尚成为仁寿寺住持。住持兆如主持修建了如意宝塔,将仁寿寺推到了佛山丛林之首。民国三十六年、三十七年(1947 年和1948 年),兆如和尚从他寺请来高僧主持戒务,极一时之盛。[4]51新中国成立前夕,兆如勾结张槎大地主、劣绅陈恭受,在寺内创立“三宝佛教”,他们不守清规,骗财骗色,镇长施博将其捕获,翌日暴毙于狱中。自此后,仁寿寺寺僧星散,只余静持、守经二人。[8]50

1958 年,仁寿寺先后被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和分析仪器厂等单位占用,大雄宝殿改作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的灯饰制作车间。寺内仅剩的两名僧人静持与守经迁出,一名由其亲属接去供养,另一名搬至万真观城隍殿借住。寺内所有宗教用品及佛像由佛山市博物馆收藏。[4]51宗教活动亦停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巨型三宝佛像最初由佛山市博物馆收藏,后又辗转送于广州市六榕寺内供奉。[8]50如意宝塔落成后,在两石拱桥交界处,建有碑亭,后碑与亭均被毁,塔内佛像亦无存,但塔依然屹立仁寿寺内。

20 世纪90 年代,佛山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各界人士有心修复仁寿古刹,为弘扬佛山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1993 年12 月,佛山市政府将仁寿寺如意宝塔周边2 000 多平方米的土地归还佛教团体使用,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并成立“重修仁寿寺筹建委员会”,礼聘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筹委会名誉主任,重修仁寿寺。1995 年7 月,佛山市佛教协会、佛山市重修仁寿寺筹备委会发出《重修佛山仁寿寺缘启》④,叙述了重修仁寿寺的筹备经过,并向社会各界募集修寺资金:

佛山别号禅城,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其殊胜因缘源于佛教,是我国汉族地区唯一因佛教而得名的城市。禅城古镇之仁寿寺,乃佛山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公元一六五六年(清顺治十三年),距今三百三十九年矣。昔日佛法兴隆,高僧辈出,向是佛山四乡释门弟子受戒场所和礼佛参禅之地。奈古刹风华,历尽沧桑,日渐衰微,戊戌年后为民间工艺社所用,祖庙路几度扩建,又拆用不少。现幸留下如意宝塔和大雄宝殿,虽列入政府文物保护范围,但殿宇凋零,法器无存,寺不成寺矣。

今得国家改革开放之春风,雨露滋润,物阜年丰,躬逢盛世,政通人和。港澳乡梓,社会贤达,僧侣信众,上书恳请修复仁寿寺。政府感于民意之真诚,为落实国家宗教政策,保护民族文化之遗产,经反复审议,多方工作,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置”之原则,决定以原仁寿寺如意宝塔为中心,重整布局,塔前建山门,面向繁华之祖庙路,塔后建大雄宝殿。塔之左侧为经房僧舍,右侧为花园、水池。并拨款五百万元搬迁企业,腾出房舍,为建寺之用,使数百年之古刹得望重现庄严。

今建寺用地已得落实,筹建机构业已组成,模型已经制作,设计方案已完成,并力争于今年农历十二月吉日奠基重建。然工程艰巨,耗费巨大。独力难扶,众擎易举。祈望海外乡亲,乐善好施之士,诸山大德及十方护法善信,以弘扬民族文化之心,光复乡闾文物之旨,发心协助,广种福田,利乐万民。但愿善举早成,仁寿古刹重光,则大众功德无量矣。

此次重修得到了各方支持,被占用的殿宇僧房很快得以腾退。1996 年11 月30 日,新大雄宝殿奠基,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云峰法师、光孝寺首座又果法师、香港宝莲禅寺方丈初慧法师等高僧大德参与了奠基仪式。2002 年5 月,明生大和尚受政府和四众弟子邀请驻锡仁寿寺,主持重建工作。2003 年11 月,仁寿寺新大雄宝殿落成,敬请圣辉大和尚、觉光大和尚、新成大和尚等20 多位高僧大德参加大雄宝殿落成暨开光典礼。

新大雄宝殿为两层重檐式歇山顶建筑,正脊装饰有双龙戏珠陶塑瓦脊。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为阿难尊者与迦叶尊者,殿内四周有手工木雕《经变图》。殿内佛像采用佛山生漆脱胎工艺,外贴金箔,显得华丽庄严。千佛殿位于大雄宝殿二楼,殿堂顶部呈穹形,殿内主佛为毗卢遮那佛,像高3.8 米,结跏趺坐,手持毗卢印,微微俯首,眼神下视,神情祥和,左右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均采用佛山独有脱胎工艺和贴金彩绘塑成,更显灵动与庄严。千佛殿内供奉一部《乾隆大藏经》以及128 本诸版《藏经》,它们是研究佛教文化的珍贵资料。

在社会各界与佛教信众的鼎力支持下,2012 年仁寿寺面积扩大到约15 000 平方米。2012 年9 月,佛山市政府召开仁寿寺改造提升项目会议,决定将仁寿寺面积扩大至约30 000 平方米。2013 年3 月1 日,佛山市启动佛山仁寿寺改造提升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赛,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收到7 份有效设计方案。2013 年5 月,结合市民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最终确定7 号方案胜出。7 号方案的设计者如此总结设计理念:“山高佛为峰,水清禅入境,林幽心无尘,莲香法华生。”

新仁寿寺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灵鹫塔殿为中轴线呈对称式布局,整体建筑风格为唐风,中轴线上的建筑为全木质结构,僧房和客堂等附属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屋顶造型丰富,有庑殿、悬山、硬山、歇山、攒尖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在现代的传承。

清初尚可喜的佞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广东佛教的发展,正是在他的佞佛政策影响下,佛山佛教逐步兴盛,并修建了数座佛寺,仁寿寺也是在此期间兴建。在民国庙产兴学浪潮席卷之下,佛教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振兴佛山佛教,僧俗合作重修仁寿寺,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如意宝塔,亦有护国息灾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山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仁寿寺得以数次扩建重修,成为佛山城区内著名的佛寺。仁寿寺的历史沿革,一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佛山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增进了我们对佛山佛教发展过程的认知;另一方面说明了佛教的发展必须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必须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做贡献。

注释:

①清代佛山五大丛林包括塔坡古寺、德寿寺、三元寺、仁寿寺、湖峰寺,其说源于区瑞芝的《佛山新语》,第49 页。

②1932 年冬,李佩弦与上海精武会干事罗啸璈、郑灼辰等通过密宗信徒吴润江介绍,师从佛教密宗诺那呼图克图(1864—1936)修学气功。具体参见佛山市博物馆网站所载张雪莲《精武秀才李佩弦》。

③刘正刚《佛教与佛山文化》(齐鲁书社2015 年出版)一书认为民国时期仁寿寺修建了两座如意宝塔,一座为李道轩、胡少翰发起修建,1937 年春虚云老和尚开光的如意宝塔;另一座为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主持,南海商会会长梁显祺、李赐豪、陈铁庵等人发起修建的如意宝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是他们合作建了一座如意宝塔。

④《重修佛山仁寿寺缘启》印刷资料存放于佛山仁寿寺档案室。

猜你喜欢

重修宝塔佛山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红色热土佛山
佛山瑞光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单宝塔诗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