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SNA2021 分子影像学

2022-12-05高璐月刘宇飞苏厚铭朱虹全邵皓月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敏感度结果显示单抗

高璐月,刘宇飞,苏厚铭,朱虹全,邵皓月,朱文珍

COVID-19分子成像

Wray等对3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进行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DG PET/CT)扫描,结果显示扫描阳性的患者中有症状感染率和住院率显著高于扫描阴性患者。FDG PET/CT检测COVID-19的敏感度为41.9%,且在逆转录PCR(RT-PCR)前行FDG PET/CT扫描的敏感度显著低于RT-PCR后。因此,FDG PET/CT检测COVID-19感染敏感度有限。然而,PET扫描阳性与有症状感染和较高的住院风险相关,这可能有助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Martini等对9例既往有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急性感染并伴有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和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并正持续急性SARS-CoV-2感染的患者进行FDG-PET扫描。结果显示持续感染者出现几乎累及所有的大脑皮质的广泛低代谢,既往感染者仅在接近急性期时出现相当广泛的皮质低代谢,并且随着临床和认知症状的缓解,皮质低代谢区随时间递减。

Skawran等对140例注射过辉瑞或现代生物科技疫苗的COVID-19患者进行FDG PET/CT检查的。结果显示54%的患者出现FDG阳性淋巴结,且接种了现代生物科技疫苗的患者发生率更高。Eifer等对377名新近接种COVID-19疫苗的受试者进行PET/CT扫描。结果显示约一半的受试者出现腋窝淋巴结摄取阳性,这与患者年龄、免疫抑制治疗和有无血液病呈显著负相关,与距离最后一次接种疫苗的天数和接种剂量显著正相关,但在三角肌摄取方面没有发现这种关联。

Sayman等对4例SARS-CoV-2感染患者进行了Tc-维生素C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成像。结果显示活动性肺部病变表现为Tc-维生素C高摄取,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未发现异常摄取。因此,多灶性肺部摄取Tc-维生素C可被认为是SARS-CoV-2活动性肺部受累的一个特征。

神经退行性病变、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脑肿瘤

Mahajan等将124例临床怀疑进行性核上麻痹(PSP)的患者分为五个亚型:理查森综合征型PSP、显性帕金森症型PSP、言语/语言表现型PSP、以额叶表现为主的PSP和以眼部表现为主的PSP。所有患者分2天进行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剂99mTc TRODAT-1 SPECT和18F-FDG PET/CT扫描。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99mTc TRODAT-1扫描均异常。理查森综合征型PSP患者表现为弥漫性低代谢。言语/语言和额叶表现为主的PSP患者表现为多变的前额叶和中额叶以及岛叶和前颞叶皮质受累。因此99mTc TRODAT-1 SPECT有助于确诊退行性帕金森病。特征性低代谢可能有助于鉴别临床症状重叠的PSP亚型。

帕金森病(PD)的特征是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沉积。Tanifum等制备了一种新型α-突触核蛋白靶向MRI分子显像剂。使用A53T α-突触核蛋白转基因系M83小鼠,实验组(n=6)以0.20 mmol Gd/kg剂量静脉注射靶向显像剂(TgT),4天后延迟扫描。对照组包括注射靶向制剂的野生型小鼠(WtT,n=6)和注射非靶向制剂的转基因小鼠(TgNT,n=6)。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磁共振的信号明显强于对照组并与组织学分析区域分布一致。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由于缺乏免疫细胞,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反应率非常低。多肽受体放射治疗(PRRT)可以导致肿瘤炎症反应和肿瘤抗原释放,从而提高对ICIs的反应率。Esfahani等构建小鼠NET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派姆珠单抗(anti-PD-1)、高剂量(HD)PRRT、高剂量(HD)、中剂量(MD)、低剂量(LD)PRRT+派姆珠单抗治疗。在基线和治疗6天后进行68Ga-NOTA-hGZP PET/MR检查。结果显示与其他组和基线相比,HD和MD PRRT+派姆珠单抗组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都显著增加,与其他组相比肿瘤体积显著减小。LD PRRT+派姆珠单抗组和单派姆珠单抗组肿瘤生长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肿瘤仍在生长。单纯HD PRRT组的肿瘤体积显著低于LD PRRT+派姆珠单抗和单纯派姆珠单抗组而高于HD和MD PRRT+派姆珠单抗组。HD和MD PRRT+派姆珠单抗组组织染色显示广泛的细胞外颗粒酶B表达。因此,PRRT和ICI联合治疗能显著增加颗粒酶B在肿瘤中的表达,降低肿瘤的生长。

DLL3是一种NET中过表达的特异膜蛋白。Agee等对新确诊或复发的DLL3高表达(≥50%细胞DLL3免疫组化为阳性)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注射Zirconium-89标记的人源抗DLL3单克隆抗体SC16.56(89Zr-DFO-SC16.56),并于注射后1~4小时、1天、3天、7天进行PET显像。结果显示注射后3天可早期检测到所有已知的肿瘤部位(n=13),甚至亚厘米级转移,肿瘤SUV继续增加至注射后7天。因此这是首次人体试验证明了活体放射学检测肿瘤DLL3表达的可行性,并表明89Zr-DFO-SC16.56 PET成像是一种有前景的、首创的检测肿瘤DLL3表达的影像生物标志物,作为NET诊断、预测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在DLL3靶向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前列腺癌

Abiodun-Ojo等将68例前列腺切除术后可监测到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接受fluciclovine PET/CT和B组接受Ga-PSMA PET/CT检查,并由检查结果决定拯救性放疗(RT)方案。对每一组PET扫描前后的治疗决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总的放疗决策改变率为28.1%,B组为36.4%。两组的总体放疗决策和部位的改变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fluciclovine与Ga-PSMA PET/CT都对RT的治疗决策有显著影响。

术前Gleason评分分级(GS)分组(GG)是前列腺癌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数。Abiodun-Ojo等对56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行18F-fluciclovine PET/CT检查,并根据活检结果和PSA分级,术后进行病理学分级,比较其变化。对PET结果与GS/GG和分级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6.1%的患者GG显著性改变。分级降低的患者SUVmax显著性降低,分级升高的患者摄取显著升高。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UC=0.78,95% CI:0.59~0.97)显示SUVmax截断值为7.3时,fluciclovine PET预测级别升高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9%。因此,fluciclovine PET摄取可预测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的级别升高,这对于精准分期、治疗方案制定和疗效至关重要。

Ferda等对40例男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病理切片进行了评估,患者接受68Ga-PSMA-11 PET/MRI扫描进行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Gleason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比较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肿瘤PSMA表达与68Ga-PSMA-11积聚量相关,尤其在评分为3或4分的患者中具有更高相关性。ADC与PSA及4和5分的Gleason评分及68Ga-PSMA-11总积聚量相关。因此,68Ga-PSMA-11积聚与Gleason评分呈弱相关,与前列腺细胞膜PSMA分子的表达相关。

Dias等对108例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PSMA PET扫描。比较PET与传统影像学检查(CI:骨扫描,CT/MRI)对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诊断能力。记录检查前的预期治疗与PET检查后的治疗比较。结果显示CI和PSMA PET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0.79和0.97,特异度为0.74和0.97;诊断远处转移的敏感度为0.75和1.00,特异度为0.82和0.98。PSMA PET后39%分期改变,23%治疗决策改变。因此,对于活检诊断前列腺癌患者,PSMA PET初始分期比CI检测到更多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并导致>20%的患者改变治疗方案。

SKooraki等对34例行诊断性多参数MRI(mpMRI)扫描的前列腺癌患者注射(9±1)mCi18F-DCFPyL约60分钟后行全身PET/CT扫描。结果显示在73.5%的PET/CT与mpMRI对前列腺内病灶诊断一致。mpMRI还在32.3%的患者中检测到前列腺包膜外侵犯,而PET/CT对此不敏感。淋巴结转移的PET/CT检出率为32.3%,mpMRI为2.9%。骨转移的PET/CT检出率为17.6%,mpMRI为2.9%。根据PET/CT结果,44.1%患者分期发生改变。因此,18F-DCFPyL PET/CT对于淋巴结和骨转移的诊断更敏感。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和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在前列腺癌(PC)中均有过表达。Duan等纳入9例新诊断为PC的男性。患者接受前列腺活检、前列腺mpMRI、68Ga-PSMA11和68Ga-RM2 PET/MRI检查。采用PET/MRI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的反应。结果表明活检显示16个病灶,Gleason评分(GS)≥7,mpMRI显示10个病灶。68Ga-PSMA11和68Ga-RM2 PET/MRI分别显示20和19个阳性病变。HIFU治疗了21个病灶,其中20个病灶PET/MRI阳性,1个病灶68Ga-RM2阴性、68Ga-PSMA11阳性。HIFU治疗后进行PET/MRI随访。所有治疗区域的PET/MRI均为阴性,SUV显著降低,PSA及其密度显著降低。因此,68Ga-PSMA11和68Ga-RM2 PET/MRI可识别HIFU的优势病变并准确地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乳腺癌、肺癌、肝癌及结直肠癌

Covington等对9例组织学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患者进行18F-氟雌二醇PET/CT(FES-PET/CT)及FDG-PET/CT显像。结果显示14个活检部位被确诊为ILC,其中12处雌激素受体(ER)阳性。所有14个病灶均显示FES-PET/CT阳性摄取。6例患者的10个病灶行FDG-PET/CT检查,9个病灶显示阳性摄取。因此初步分析显示ILC所有部位呈FES-PET/CT阳性。1例ER阳性ILC在FES-PET/CT上显示异常摄取,而在FDG-PET/CT上未见明显摄取。

Morawitz等对182例初诊乳腺癌患者进行胸部/腹部/骨盆增强CT和全身18F-FDG PET/MRI和MRI成像。结果显示PET/MRI比MRI和CT能正确检测出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患者。CT与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不同淋巴结站的亚组分析显示,PET/MRI在每个位置(腋窝I~III级、锁骨上、内乳淋巴结链)检测到的淋巴结转移明显多于MRI和CT。仅在腋窝I级淋巴结中MRI优于CT。因此,PET/MRI对淋巴结转移的检测优于CT或MRI,其敏感度最高,而CT特异度最高。

Romeo等对74例乳腺癌患者病变及其腋窝淋巴结进行18F-FDG PET/MRI显像,从图像中提取定量参数和影像组学特征并生成不同的模型。结果显示建立的8个影像组学模型中,从DCE、ADC和PET图像提取的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预测淋巴结状态的准确率最高(AUC 0.784,95% CI 0.697~0.871),其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75.5%、66.8%、68.8%、73.9%。因此,使用18F-FDG PET/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Grueneisen等对进行类似的工作得出所有MR序列在区分管腔A、B方面达到了最高的AUC和准确率(AUC为0.98,准确率为97.3%)。基于所有MR和PET数据,AUC预测激素受体状态和增殖率的结果最佳(ER AUC 0.87,PR AUC 0.88,Ki-67 AUC 0.997)。PET对肿瘤分级的判断最佳(AUC 0.71),而MR和PET对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判断结果最佳(AUC分别为0.81和0.99)。因此,利用同时获得形态、功能和代谢数据的优势,18F-FDG PET/MRI能够为乳腺癌分型和肿瘤解码进行全面的高质量放射组学分析。

18F-氟咪唑(FMISO)PET 在临床试验中用于定位肿瘤缺氧部位。Gertsenshteyn等对16 只经尾静脉注射230 μCi FMISO两小时后SCC7鳞状细胞癌小鼠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PET混合成像仪成像,注入氧敏感自旋探针获得接近pO2绝对值的EPR图像以作为缺氧的参考标准。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IHC)染色用于识别肿瘤内坏死区域和血管。结果显示EPR和PET中显示的肿瘤缺氧区域以及低Ktrans和高ve特征,与显示坏死的HE切片和几乎没有血管的CD31切片一致。肿瘤边缘区域显示出更大、更密集的血管和肿瘤细胞,与EPR/PET中显示的高Ktrans和低ve含氧区域一致。因此,使用HE和CD31染色显示了肿瘤深度缺氧区域与无血管的坏死区域以及其与低Ktrans和高Ve的定性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pO2 EPR图像。

Suman等对手术切除的148例肝癌组织进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免疫组化评分以确定PSM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SMA阳性表达与较高的肝细胞癌(HCC)肿瘤分级相关,与肿瘤大小、纤维化、肝硬化、乙型肝病毒(HBV)或丙型肝病毒(HCV)无相关性。无PSMA表达的HCC的生存率有提高的趋势(中位总生存期(OS):术后4.2 比1.9年;P=0.273)。对20例首次治疗的HCC患者行Ga-PSMA PET/CT(n=15)或PET/MRI(n=5)检查,结果显示61%的病灶有高PSMA摄取,且其发生背景性肝硬化的相对频率更高。因此,PSMA有潜力成为HCC患者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Inampudi等对850例活检或AFP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PET/CT评估,间隔一天使用FDG和68Ga FAPI对这些肿瘤的SUVmax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781个病灶摄取FDG,69个病灶未显示FDG摄取,而所有850名接受68Ga FAPI检查的患者均显示病灶摄取。肝细胞癌的FDG平均SUVmax为4.39,68Ga FAPI平均SUVmax为12.29。FDG检测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92%,68Ga FAPI的敏感度为100%。因此68Ga FAPI PET是一种有效的诊断肝细胞癌的成像工具,在诊断HCC的准确性方面得分高于FDG PET。

CDCP1是一种在结直肠癌中过度表达的跨膜糖蛋白,10D7是其单克隆抗体。Cuda等在一系列小鼠模型中评估了锆-89(89Zr)-10D7 PET成像检测大肠癌的亲和力。在治疗阶段,用放射性配体镥-177(177Lu)-10D7治疗患有大肠癌的小鼠,评估其肿瘤反应。结果显示,89Zr-10D7显示出明显高于对照放射性配体的高特异性亲和力。177Lu-10D7在延缓结直肠癌肿瘤生长方面明显比常规化疗更有效。177Lu-10D7也提高了常规化疗的疗效。因此,在临床前模型中,靶向CDCP1的分子成像对大肠癌具有高度特异性。以CDCP1为靶点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作为独立治疗剂或协同剂,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膀胱癌和淋巴瘤

Mintz等给正常大鼠膀胱内注射68Ga生物素-亲和素4小时后,生理盐水冲洗3次,micro PET成像显示大鼠体内分布。结果显示68Ga生物素-亲和素未显示膀胱外的显著性全身分布。将原位种植荧光素酶表达的MB49系小鼠膀胱癌细胞种植3天后膀胱内注射250μCi的90Y生物素-亲和素,2小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肿瘤种植10天后生物发光成像显示治疗小鼠比对照组的肿瘤负荷显著降低且未观察到毒性。因此,膀胱内放射性核素治疗膀胱癌是安全和有效的。

Winkelmann等对28名复发性或难治性(r/r)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进行基线CT成像(BL),并在CAR-T细胞输注治疗后3个月(随访,FU)进行CT或PET/CT检查。结果显示平均基线病灶体积之和(STLV)为189mL。对于23例进行随访PET/CT成像的患者,其SUVmax中位数为4.3。14名患者出现完全代谢反应CMR(多维尔评分1~3),9名患者无CMR(多维尔评分4~5)。基线肿瘤负担与随访肿瘤负担或随访SUVmax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基线检查时的肿瘤负担对于3个月后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或OS的预后价值有限。临床患者选择CAR-T细胞治疗不应仅因为广泛的肿瘤负担而被排除在外。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CXCR4过表达,Mayerhoefer等合成新型CXCR4示踪剂68Ga Pentixafor,并分析了26例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胃淋巴瘤患者以及20例头颈癌或胰腺癌对照组患者的68Ga Pentixafor-PET/MRI检查结果。结果显示,68Ga Pentixafor-PET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CI:86.4%~98.6%)、95.0%(CI:80.9%~98.8%)和 96.2%(CI:77.2%~99.5%);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7.4%(CI:83.1%~99.7%)和 92.6%(CI:74.8%~98.1%)。MALT 淋巴瘤平均SUVmax、SUVmean、TBR-肝脏和TBR-血液分别为7.1±3.0、3.7±0.8、5.1±3.4和3.6±2.1。因此,CXCR4靶向的68Ga Pentixafor-PET成像在治疗后随访检测胃MALT淋巴瘤是可行的,显示了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提供高病灶/背景的对比度。

Maruyama等研究钇-90标记的替伊莫单抗放射免疫疗法(90Y-IT)对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疗效。对接受90Y-IT治疗的68名NH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包括47例滤泡性淋巴瘤(FL)、15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6例套细胞淋巴瘤(MCL)。使用18F-脱氧葡萄糖PET/CT等在90Y-IT治疗后3个月评估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ORR)为87%(完全缓解(CR)率为63%,部分缓解(PR)率为24%)。年龄对其没有影响。Kaplan meier估计所有患者治疗后50个月的OS和PFS发生率分别为88%和53%。在组织学亚组中,无应答者的快速进展降低了MCL组的中位OS。因此,钇-90标记的替伊莫单抗放射免疫疗法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NHL,尤其是FL和MALT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

细菌感染与骨关节疾病

Polvoy等研究了新型细菌特异性PET放射性示踪剂D-11C蛋氨酸(11C D-Met)的生物分布、剂量学和诊断性能。对6名健康对照(HV,3名男性,3名女性)和3名疑似假肢关节感染(PJI)患者注射单次药物。HVs进行了6次全身PET/MRI扫描,计算每个器官的停留时间、吸收剂量和身体有效剂量。疑似PJI患者在感染部位接受动态PET 扫描30分钟,然后进行全身PET/MRI检查。结果显示有效剂量估计为0.0040mSv/MBq,从肝胆(慢)和尿(快)途径清除。在2/3疑似PJI的患者中,11C D-Met在早期聚焦扫描和延迟全身扫描中显示出感兴趣区域的病灶摄取增加。因此,11C D-Met对HVs和感染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该制剂在疑似慢性感染的区域显示病灶摄取增加,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感染显像剂。

Na18F PET/MRI可用于评估TNF抑制剂对中轴骨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Bruckmann等对临床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r-axSpA)患者接受TNF抑制剂治疗前(基线BL)和治疗后6个月(随访,FU)进行Na18F PET/MRI SIJ(n=16例)和全脊柱(n=10例)成像。在骶髂关节象限(SIJ-Q)和椎体象限(VQ)记录炎症、结构损害和Na18F F摄取情况。结果显示在BL中,Na18F F摄取率在SIJ-Qs中骨髓水肿(BME)为96.0%,硬化为94.2%,脂肪病变(FL)为88.3%。在FU中,SIJ-Qs中BME为65.3%,硬化为33.8%,FL为24.5%。在BL中,Na18F F摄取率在VQ中硬化为81.5%,FL为41.9%,BME为33.7%。在FU中,Na18F F摄取率减少,VQ中BME为73.5%,FL为53.3%,硬化为55.6%。因此,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在4个月内显著降低,这在炎症部位最为明显。

Gebreslassea等比较了10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活检中浆细胞浸润(PCI)和18F-FDG骨髓摄取的3种可视化模式(不规则、弥漫性小于或等于肝脏、弥漫性大于肝脏)。结果显示84例患者出现弥漫性骨髓摄取。其中25例摄取大于肝脏,PCI≥60%,59例摄取小于或等于肝脏,其中PCI<10%占57.6%,PCI≥10%占42.4%。19例患者骨髓摄取不规则。其中21.1%患者PCI<10%,78.9%患者PCI≥10%。在所述的三种FDG摄取模式中PCI的中位数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0.0001)。因此,骨髓活检和F-FDG PET/CT显示骨髓弥漫性摄取F-FDG在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肿瘤负荷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然而,骨髓活检可能低估了F-FDG摄取不规则模式患者的肿瘤负担,从而存在治疗不足的潜在风险。

分子成像技术进展

Haq等对10名肺基底部(n=7)或肝脏(n=3)的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ET/CT成像。进行四次PET重建:①未进行运动校正(未校正);②仅使用呼气末计数(EE-gate);③使用EMCD校正计数至参考门,由Anzai系统告知(Anz-EMCD);④使用EMCD通过纯数据驱动的方法校正计数至参考门(DD-EMCD)。结果显示未校正图像的代谢性肿瘤体积(MTV)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图像,其SUV-max和MTV的SUV平均值明显低于其他三种图像。相对于EE-gate图像,Anz-EMCD和DD-EMCD图像的图像噪声更低。因此,与未校正的PET图像相比,使用Anzai或数据驱动的呼吸信号的EMCD会产生更高的SUV最大值,更小的MTV,以及更高的MTV SUV平均值,并且图像噪声比传统呼吸门控更低。

Knopp等对275例肿瘤患者进行全身FDG PET/CT显像,采用传统的每床90s体位和研究性的每床9s体位采集。超快速采集用BMI自适应正则化重建方法,90s使用目前的系统默认设置。结果显示对于BMI<35的患者,使用正则化自适应重建的超快速(2分钟)低剂量(5mCi)全身FDG PET/CT与使用10倍长采集时间获得的传统PET/CT具有相同的诊断效果。对于BMI≥35的患者,缩短5倍的采集时间就能达到完全的诊断等效性。

Bubon等根据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NU-4标准评估了Radialis PET相机的图像质量。在空间分辨率、敏感度、计数率性能、散射分数和图像质量方面做了一些修改以适应平面探测器的设计。对所开发的相机和全身(WB)PET获得的临床图像质量进行了并列比较。结果显示与全身PET和器官靶向PET系统相比,Radialis PET相机具有更高的敏感度,适合在活动水平显著降低的情况下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Leithner等对接受两台不同厂商PET/CT或PET/MRI的200名癌症患者的18F-FDG-PET数据集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其肝脏、脾脏和骨髓中放置固定大小的2.5cm球形感兴趣体积,并计算放射学特征。应用ComBat协调法校正扫描仪之间的技术差异,并对集合数据集中的三种组织进行分离。结果显示在肝、脾和骨髓分离方面,ComBat协调的PET放射组学特征优于未协调的特征。因此,ComBat协调显著提高了基于18F-FDG-PET放射组学的所有放射组学特征分类的组织分类,甚至在汇集PET/CT和PET/MRI数据的时候也是如此。

Petrover等对167例[F]-florbetaben PET/CT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由两个独立阅片者视觉判读以确定淀粉样蛋白状态。判读完成后,使用MIMneuro软件对扫描进行后处理,生成区域性半定量Z分数,指示皮质淀粉样蛋白负荷。结果显示视觉评估和半定量分析提供了高度一致的结果。

Li-Fraumeni综合征(LFS)患者p53突变,抑制正常DNA修复,对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易感性增加。Smith等将健康人(WT)和LFS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放射性保护剂[RPA:阿托伐他汀0.016mg/mL,白藜芦醇0.2mg/mL,N-乙酰半胱氨酸(NAC)3mg/mL]一起培养24小时。然后用0.1Gy或1Gy的电离辐射照射细胞。辐照1小时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评估细胞的双链DNA断裂的标记物γ-H2AX并将其量化。结果显示WT PBMCs的背景γ-H2AX灶/细胞计数为2.4,在0.1Gy辐射下增加到29.8,在1Gy辐射下增加到30.2。从LFS供体中分离的PMBCs的背景γ-H2AX聚焦计数为2.4个/细胞,在0.1Gy和1Gy时分别增加到10.4和20.7个。唯一持续显示γ-H2AX降低的药物是NAC,其导致辐照后每个细胞的γ-H2AX降低到接近或低于本底水平。因此NAC可减少电离辐射对WT和LFS PBMCs的DNA损伤。

NP-59(6β-碘甲基-19-去甲胆固醇)用于无创检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为主的肾上腺皮质疾病中的异常胆固醇利用。Viglianti等描述了从胆固醇合成氟化NP-59(FNP-59)的开发与验证,大鼠体内1~6小时的辐射剂量与分布,毒理学研究,正常小鼠和ApoE敲除小鼠及兔模型中的PET成像验证。最后,在一正常患者注射后1、3、6小时进行扫描,这是FNP-59 PET/CT成像在人体的首次应用。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FNP-59,6小时后大鼠肾上腺与肝摄取比为5:1。与I-131NP-59的历史数据相比,FNP-59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尤其是在性腺与甲状腺中。动物毒理学研究表明当剂量超过PET/CT成像1000倍时也没有不良反应。小鼠与兔的成像显示了预期部位(包括有胆固醇累积的病理区域)的摄取。首次人体成像也显示了在肝和肾上腺组织的显像。因此,FNP-59已被成功制备并在初步研究中显示了安全性,使无创胆固醇代谢成像成为可能,使旧技术再次重新被应用。

猜你喜欢

敏感度结果显示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抗PD-1/PD-L1和CTLA-4免疫治疗在头颈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
最严象牙禁售令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