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2017-07-19郭蕾秦伟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敏感度外语教学跨文化

郭蕾 秦伟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各国文化相互接触,跨文化敏感度成为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的必备因素之一。笔者介绍了跨文化敏感度的定义,并对2000—2016年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做了简要分析: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跨文化敏感度与其他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跨文化敏感度的外语教学策略研究。总结了国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的侧重点。

【关键词】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世界各地日益密切的联系起来。但是,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流,不同的文化却不能这样。所以只有以人类作为载体,各种文化才能进行交流与沟通。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因素,跨文化敏感度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跨文化敏感度定义

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定义,国外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Bhawuk & Brislin(1992)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流成功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两种文化要进行交流,交际双方应敏感的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不同差异,并且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此来表达对对方文化群体的尊重。Bennett(1993)提出了著名的跨文化发展模型(DMIS: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共包括六个阶段分别为:(1)否认差异阶段(Denial),处于此阶段的学习者通常认为自己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2)抵制差异阶段(Defense),此阶段的学习者常常认为只有自身文化或者已认同的文化是好的,并且抵制其他文化。(3)最小化差异阶段(Minimizations),学习者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普遍性,并且开始试图缩小文化差异。(4)认同差异阶段(Acceptance),此阶段的学习者在行为和价值观上接受并且认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5)适应差异阶段(Adaptation),学习者在此阶段能够利用所在国的文化视角以及行为模式去判断自身的文化观念。(6)差异融合阶段(Integration),此阶段的人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能够有效且适合的协调不同文化。经历了这六个发展阶段后,可以逐渐形成个体的跨文化敏感度。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学者近十六年对于IS的专题研究。在本文中,笔者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跨文化敏感度”为关键检索词,在知网上将时间设定为2000年—2016年,总共检索出213个结果,其中学术论文共计88篇,期刊共计121篇,会议论文4篇。本文着重研究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相关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优秀的硕博学位论文。下图说明了这213篇文章发表的趋势走向: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论文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之前,相关论文的发表增长速度比较缓慢;2011年之后,增长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2012—2013年这期间,论文发表数量呈下降趋势;2014年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通过分析这213篇文章,笔者发现,虽然国内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借鉴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学生的特殊性,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

蒋莉是国内最早将跨文化敏感度用于外语教学实证研究的学者。她以跨文化交際能力问卷与跨文化敏感度问卷作为工具,以南京某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11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和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特点,同时指出可以采取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的基础上,胡艳增设了3个开放式问题,对山西大学18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的问卷调查,以此来探讨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本科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上。此后,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越来越深入。

2、跨文化敏感度与其他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在笔者的统计中发现自2010年后,国内研究开始将跨文化敏感度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并且侧重点都在其二者的相关性研究。黄玮以陈国明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及跨文化语用能力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在绥化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两所学校的375名英语系大四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文章指出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语用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提出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教师与学习者如何通过提高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在跨文化敏感度与其他理论的相关性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通过SPSS分析其五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之后再将跨文化敏感度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再一次进行相关性分析。

3、跨文化敏感度的外语教学策略研究

在外语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是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交流。笔者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国内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敏感度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213篇文章有大量的相关研究用来测量各种文化学习策略对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将文学作品作为跨文化学习的资料,通过加强文化敏感类模块的教学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紧紧相连,在这其中,跨文化敏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论文都是以“跨文化敏感度”为关键词在知网上的统计结果,但其中有一些研究成果的内容出现了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概念混淆的问题,从而使得统计分类时出现重复或难以归类的情况。因此笔者的统计结果难以做到精确无误,需要进一步的精确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Bhawuk, D.P.S.&R.Brislin.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 1992.413-436.

[2] Chen G M &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1(1)1-16.

[3] Kapoor,S.&M.Comadena.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ist Collectivist[J].World Communication 4,1996.169-176.

[4] 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上海:外语界, 2011(3).

[5] 蒋莉.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6] 徐莉,孙碧群. 外语教学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研究述评[J].长沙:长沙大学学报,2015(1).

【作者简介】

郭 蕾(1993.2-),山东郓城人,西安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敏感度外语教学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pertMTB/RIF技术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常规超声与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