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的途径

2022-12-04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滕晓芸

家长 2022年32期
关键词:整本群文整本书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滕晓芸

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有效的阅读关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着力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有着明确的规定,各个年级都有依据于课程标准而制定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统编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都是学生学习阅读的经典篇目,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有效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在读懂读通单篇文章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一篇带多篇,从单篇文章的一个议题出发,选择一组议题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化文本,开展灵活有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群文阅读中,再延伸和拓展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整本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习得阅读方法和技巧,顺利读通文本,理解文本所描写的人、事、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实现深度对话,进而品味文本中所蕴含的实质内涵,让学生获得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并丰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提高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习得阅读技巧,在大量的阅读中提升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下的阅读,需要学生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地阅读,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单篇文章的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再从群文阅读过渡到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能引领学生围绕一个阅读主题、一个议题,在集中时间内开展发散性的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总结、判断和评价等阅读思维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在单篇文章阅读中无法完成的对比、猜想和辨析等阅读思维能力。整本书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完整的经典著作,可以还原真实阅读,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收获和总结主体性的阅读经验,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的目的。将单篇阅读、全文阅读和整本阅读这三种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融共生,构建起课内课外、统筹兼顾的理想的阅读教学体系,通过广泛深入的课内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中发展学生思考力和批判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品质。

二、当前小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阅读动力,阅读量不足

在一些学校中,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教师只是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不力,学生的阅读活动可有可无,未能形成序列化。家长不能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对学生阅读放任自流或不予支持,甚至认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会影响课程学习,会耽误学习时间。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缺少阅读动力,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沉迷于游戏和电子产品,不能自觉地参与阅读。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有效指导

小学生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是不会选择适合的图书,缺少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不能挑选出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作品,有时对内容积极向上、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书籍不感兴趣,但会喜欢上口袋书、动漫书或者玄幻书。二是阅读范围狭窄,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不懂得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不能将自己的阅读面扩展到涵盖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科普等范围,导致自己的阅读面较为单一和狭窄。三是缺少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过程中粗枝大叶、囫囵吞枣、读过即忘,在阅读中缺乏思考和积累,不能将阅读同语文学习中的听、说、写等紧密联系。

(三)学生课内外阅读脱节,缺少整合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建立在有效的课内阅读教学基础之上,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以单篇的精读课文为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其能够灵活运用于课外阅读中。但是一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不能教给方法,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随意性强,一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根本不能达成预期的阅读效果,导致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能有效提升。

(四)对整本书阅读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缓慢

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重视不够,不知道在具体的学段读哪些整本著作,不能坚持读完整本著作,阅读过程中零打碎敲,学生常常读的是经典著作的简缩本、节选本,不能阅读原著,或者是沉浸在碎片化阅读的愉悦中,缺乏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意识,导致学生在整本阅读过程中无论是阅读量还是阅读内容都存在较大的缺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著作的内涵,无法展开与经典著作的全面阅读和深入理解,不能在阅读量、阅读层次、阅读视野方面得到突破。

三、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阅读的途径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要在以教材文本为基础的条件下,通过典型文章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多篇阅读、整本阅读下的自主阅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构建序列化的阅读体系,引导学生从一文阅读走向单元阅读、走向群文阅读和整本阅读,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一)结合教材编排体系,以一文阅读引领单元阅读

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框架进行课文编排的,一个单元内的课文基本都是同一个议题的文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主,立足于单元整合,从单元教学主题出发,以代表性的课文为基点,作为阅读教学的精选篇目,施以灵活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来达成语文阅读“一文带单元”的目的。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组课文都是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几篇课文,教师可以把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这一篇文章作为重点,进行细致入微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分析文章中所描写几个事件,通过引导学生增加“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来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提炼主旨。在这篇课文学习后,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施以简单的点拨,学生就能针对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提炼主题,加上“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几个小标题,并学会了从事件中总结人物品质的基本方法。再给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风筝》《一件小事》《自题小像》《自嘲》等文章,以“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议题,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全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生就会轻松地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也了解了鲁迅先生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为顺利阅读鲁迅的其他著作打下了基础。

(二)结合课内外阅读,以一篇课文阅读带动多篇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一篇课文阅读带动多篇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语文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领会单元文章的编排意图,做好单元教学的优化设计,对单元内的文章,处理好精读、略读、自读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单元文章的阅读价值。学生通过单元教学掌握了阅读的方式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突破教材,站在更宽广的视野,以一篇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进行同一议题的多篇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向纵深拓展,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教学中,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在牛肚子里旅行》为基本篇目,在引领学生理解童话表达方式、掌握童话阅读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更多的童话篇目,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以神话教学为中心,安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等4 篇神话,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神话寓言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感受盘古、女娲、普罗米修斯等神话人物的雄伟、高大形象,领略他们在开辟天地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走向课外自主阅读,帮助学生找出课外更多关于远古时代人类起源和进化、自然界变化等主题的神话,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来展开巧妙的幻想,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

阅读是为了运用,童话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读,还要拓展到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在阅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编写故事的兴趣,结合课文中的情景描写手法,尝试使用这两个单元出现过的表达方法,来进行童话写作,在运用中深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有效的阅读促进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提升,实现群文阅读“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丰富活动载体,用整本书阅读拓展多本阅读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注重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与学,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中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标准》建议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部编版教材主张学生要“海量阅读”,在课本中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和“读书吧”等新栏目,目的就是通过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注意力,通过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搭建开放和深邃的阅读思考空间,让阅读思维更广阔和深入。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典著作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时代主题体现等方面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读整本书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文化熏陶和情感体验。

一般情况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导读课和荐读课两种形式进行。导读课可以就学生在阅读中或阅读后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交流和讨论自己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想和体验,可以是以阅读笔记、读后感、内容复述等形式,也可以是辩论、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其要义在于引导生生、生本、师生之间开展阅读体验和交流碰撞。荐读课可以在学生阅读前开展,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学生推荐整本书的版本、作者、内容概要等,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教给学生整本阅读方法,设置和交代阅读作业,让学生能坚持读整本的书,读一个作者的系列著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五六年级的学生以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为基础,带领学生走进著作,进行深度阅读,将一本书读“厚”。《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以自己在7~13 岁之间生活为写作的背景,回忆了小女孩英子在老北京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叙述了英子稚嫩的视野中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文字中间蕴含了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思绪。要读懂这部著作,要把作者的自传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风民俗,再把学生带入整本书之中,以《城南旧事》中所讲的五个故事为阅读单元,让学生认真阅读每个故事,从故事中理解作者童年中所经历的难忘的人和事,提炼主题,并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这五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又都是相互连贯系统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的童年中经历的难忘的故事,有快乐、有悲伤。将学生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境中,领略典型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阅读,喜欢上整本书阅读。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阅读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培养,积极构建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阅读的阅读体系,实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阅读教学目的,有效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通过群文阅读和整本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活动中学习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全文阅读、整本阅读的兴趣,自觉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习惯。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整本群文整本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整本英语小说整进整出教学实践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浅谈小学语文整本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整本书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试题命制探究——以2016-2018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