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实践探究

2022-12-03杨琪硕马晓晨张展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1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困难资助

杨琪硕,马晓晨,张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石油工程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00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将资助与育人两项工作紧密联系,把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提了十六个字的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首次把“资助育人”的概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中,将其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为高质量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发展明确了新的思路[2]。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明确指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能否实现教育扶贫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精准资助”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3]。因此,高校遵循国家的相关要求,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度,着力发挥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一、精准资助的内涵与特点

刘云博和白华认为,精准资助中的“精”主要是指简化程序、易操作,“准”主要是指细化、量化、有针对性[4]。结合国家资助政策和相关要求,以及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精准资助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资助政策体系要完善

明确完整的配套制度是资助工作精准化的保障。当下,高校多元一体化资助体系主要由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勤工助学等组成,“绿色通道”等政策更使高校全体新生能够第一时间开始自己的学业。在完善的资助政策保障下,进行精准资助要与受助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面对致困原因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要依据他们学习和生活需要,开展精准化的资助和帮扶[5]。

(二)资助对象要精准

对受助学生的精准化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而要实现精准资助,则要求对受助学生的致困原因和困难程度进行准确界定。根据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可知,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特殊群体、学生消费等6大因素。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规定,取消原来由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印有公章的相关情况说明,改为由申请人本人进行书面说明并承诺。由此可知,在资助对象的认定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尤为重要。

(三)资助力度要精准,方法要适用

对于已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要针对学生的困难程度和个人需求,分档、分层予以资助。例如,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聘用中重点考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设立专项学业奖学金等。努力提升资助方案的匹配度,保证全体受助学生都能获得与未来发展相契合的资助。

(四)管理措施要精准

要想实现精准资助,还需要根据受助学生及资助成效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库,依据所掌握的最新情况提出对应的工作举措。除此之外,还要精准追究资助工作者的责任。资助工作者在实现教育扶贫、确保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确保资助工作全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二、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化程度不够

对资助对象进行精准化认定是高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但是大多数高校对于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化程度并不高。首先,认定材料不够精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认定依据是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或是中央下发的七类特困学生名单,并且一些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卑等原因不愿提交申请,这也不利于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其次,目前多数高校都是按总人数比例分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名额,然而不同的专业未来对应的就业岗位类型会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基于家庭经济情况选择更适合自身未来就业发展的专业,因此会导致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班级之间的生源在家庭经济情况的角度上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认定结果不够精准。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主要由各院系学生代表、辅导员及高校资助管理机构人员承担,难免会带有主观因素,导致精准性受到影响。

(二)资助举措的育人化程度不够

当下,高校的资助工作一般更加重视资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在资助育人成效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一些受助学生出现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的缺失;在资助过程中对各项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够;获得奖助学金后没有进行合理使用;等等。其次,高校资助工作仍然缺乏系统完善的平台,难以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与发展性支持,这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会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所适从,导致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少数学生还会因此陷入“校园贷”等陷阱。同时,辅导员、班主任等因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所负责的学生相比仍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难以做到真正理解个别受助学生的内心想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进而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动态管理落实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越来越趋向于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而动态管理和评价反馈对精准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数高校能够运用资助信息系统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使得奖助学金评选等实现了系统化处理,但是奖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的评选发放却仍然采用以学年为时间单位的定期化管理模式,数据更新不及时,从而使一些家庭突遭变故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帮扶,也使一些已脱贫的学生未能被及时发现,占用资助资源。此外,部分高校在后期没有对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及资助资金的动态化管理,从而导致对学生助学金使用情况不清晰、不了解,这也降低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程度。

三、“四精准、三维度”资助育人体系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以精准为核心要素,将育人贯穿学生资助工作的始终,努力构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资助育人格局,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一)“四精准”夯实资助育人基础

1.资助对象精准是保障精准资助的前提。石油工程学院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把握入学和毕业两个关口,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注重采集学生的基础数据,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资助系统,指导学生准确填报每项经济指标,同时班级、年级、学院三级把关,确保学生量化分数的准确可靠,为贫困生数据库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了摸排学生的家庭情况,学院依托非常“1+6”宿舍导师、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辅导员利用假期进行家访,覆盖不同省市、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一对一谈心,倾听反馈,掌握建档立卡、量化分数异常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资助对象等次认定精准化。

2.资助力度精准是把握精准资助的关键。根据学生的需求,学院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资助内容,重视工作开展方式与开展对象的匹配度,以保证资助力度的精准化。为了把握学生资助的“入口关”,学院通过自主设计的《新生修炼手册》设置资助政策专题、建立新生家长群、召开年级大会解读相关文件,多渠道宣传资助政策;引导家庭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完成缓交学费、精准发放爱心大礼包等方式,使学生安心,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突发情况,第一时间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家庭变故学生送温暖。在就业季,开展“战疫职通车”等系列活动,班主任、辅导员一对一进行简历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提升面试抗压和沟通能力;针对求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对接就业单位,提供就业补贴,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3.资助方法精准是打好精准资助的基础。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学院辅导员切身考虑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实际需求,在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与育人实效。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开展诚信教育与金融风险防范教育,依托“荟萃石工”等平台,设立警惕“校园贷”“套路贷”“电信诈骗”等宣传专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评选助学金时隐名联评,实施隐形资助,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及家庭隐私。资助相关表格等材料是受助学生态度的体现,学院注重学生材料填写的细节,成立学院材料审核组,严把关、重质量,狠抓材料的合格率,审核过程中若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学生对材料进行核实与整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

4.管理办法精准是做好精准资助的保障。为了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资助,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学生资助管理办法,建立班级、年级、学院三级评议小组,保证小组成员结构的代表性与多样性,打通资助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保障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资助工作后期,学院全方位、动态性跟踪受助学生的消费情况和心理状况等,为精准高效地实施个性资助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全年不断线地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受助学生参加教室清扫与餐厅服务志愿岗和录制感恩视频,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二)“三维度”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1.扶困更重扶志,资助育人有深度。石油工程学院的资助工作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多角度开展励志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回馈社会。学院注重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每年评选“十佳学子”和“最佳团队”,用活学生的身边人和耳边例,激励其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托“油模油young”等系列活动,邀请大庆钻探钻井二公司团委书记张顺,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团队负责人吕健、马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付亚荣,等等知名校友和行业领军人物开展“青年对话”线上主题讲座,多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深入交流。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自强励志的优秀学生,比如幼年丧母、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但身残志坚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张敏,其在毕业后主动要求去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扎根祖国西部、立志能源报国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郭福贵;曾辗转辍学,家贫志坚的国内最大最强的油气行业平台石油Link创始人马一峰;等等。助困扶志的育人方式影响着一批批的优秀学生,燃起昂扬向上的精神。学院充分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宣传平台,展示学生因资助育人产生的蜕变。

2.搭建发展平台,资助育人有广度。石油工程学院扎实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建设平台,每年全额资助5~10名受助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全过程跟踪指导,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另设院长奖、文体特长、宣传优胜、外语学习、发明创造等各类奖学金36万余元,助力学生的个性、特色、全面发展。学院设置多个管理型、技术型勤工助学岗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合的岗位,确保学生在劳动中受助并成长;组织有写作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与《定人生井位,为中国加油——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优秀校友访谈录》的编写工作,在交流中感悟优秀校友在奋斗中谱写人生华章的精彩历程,以作品的形式将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受助学生。学院由于行业特色,有着突出的国际化优势,为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阔视野,近年来学院数十名家庭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多名学生获基金支持赴海外实习。

3.凝聚全员合力,资助育人有温度。作为全国第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石油工程学院扎实推进“九位一体”的资助工作,凝聚学校、社会、导师等各级育人力量,全员育人,温情育人。班主任、导师温情化人,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追梦筑梦,许多教师以个人名义设立逐梦奖学金、毕业圆梦基金等,用有温度的资助育人方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学院尤其注重感恩教育,用真情育人。在学期间受助的优秀校友袁栋,两次回校慷慨捐助200万元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鲜活的感恩教育引发学生体恩、知恩、识恩、感恩。受助学生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在上合峰会、山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山东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我院67名受助学生担任志愿者。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立“资助宣传大使”宣讲团,结合实际制定《石油工程学院“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目标任务书》,将活动量化细化,同时,配合国家防疫工作要求,及时调整宣讲形式,要求每位“资助宣传大使”选取困难典型,通过线上视频等形式进行“送政策到家”的家访活动,为家庭困难学生“点对点”地解读资助政策,进一步发挥自我成长与励志引领作用,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换。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