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文明从“瘀”论治痉挛性发音障碍

2022-11-26杨文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瘀血血瘀发音

陈 娜,杨文明

痉挛性发音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发声时喉部肌肉随意运动引起声带痉挛,表现为语句顿挫、音质紧张、发声中断、气息声改变等临床特征[1]。其病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为1/10万,好发于中年女性[2]。其发病机制不一,有呼吸道感染说、代谢紊乱说、中枢器质病变说等[3-4]。目前,肉毒素A的局部注射为首要治疗手段[5],但因其疗程短、长期复发率高、疗效减退明显,仍有较大的临床局限性。中医药在痉挛性发音障碍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疗效显著。杨文明教授从医30余载,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痉挛性发音障碍方面见解独到,颇具心得,笔者有幸跟师临证,收获颇丰。现将其临床心得,整理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研究表明,中医无痉挛性发音障碍之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 “喉喑”“失音”“哑喑”等范畴。喉为重要的发声器官之一,为肺系所属,与肝、肾、脾、胃均密切相关。肝经“循喉咙之后”,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胃经“循咽喉,入缺盆”,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中医学认为风、寒、燥、热、暑、湿六淫之邪致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可致痉挛性发音障碍。如《古今医统大全》云:“外受风寒,腠理闭塞,束内郁嗽而生哑……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这与西医提出的上呼吸道感染学说具有相似性。在重视外感致病因素的同时,中医也十分重视本病的内伤病因,认为七情六欲、精神因素可以诱发痉挛性发音障碍,声带为筋,肝当主之,情志过极,肝之伤也。如《灵枢·忧恚无言》所云:“盖忧恐忿怒……伤五脏之气,则无音声矣”。《景岳全书》:“惊恐愤郁,卒然致喑者,肝之病也”。这与西医提出的精神、情绪诱发痉挛性发音障碍学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此外,元气亏虚、肺气不足亦是其中内因之一,如《古今医统大全》所谓:“凡病患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

杨文明教授认为痉挛性发音障碍主要病因病机是瘀阻经络,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指出全身的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受肝的调节。《素问·调经论》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守经隧焉”。血为有形之质,善阴守,而气为无形之物,善行窜。血液既瘀,则气不得畅行,壅塞于脉道,“经遂”不守,故声带痉挛。血与气不能到达四肢百骸进行正常濡养功能的发挥,在局部形成“血瘀”状态,喉部气道不畅,气行阻滞,常见声音的顿挫、中断、紧张,正如《血证论·吐血》所云:“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痉挛性发音障碍多病程久延,缠绵难愈,符合中医“久病必瘀”病机理论,且瘀血贯穿疾病全过程。

2 临床心得

2.1 活血经方,化裁融通 血瘀是痉挛性发音障碍发病的关键核心。《血证论·吐血》云:“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瘀血凝结于声门,阻塞微循环,使窍道不通,致喉窍失养,影响声带开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杨文明教授强调“辨瘀必辨舌”,重视舌象的变化在瘀血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提出“瘀舌五象”理论[6],注重辨别瘀点、瘀斑、瘀条、瘀络、瘀体不同的舌象表现,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瘀血程度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药物。由于瘀阻经络,邪滞喉窍,“胸中积血作痛失音”(《证治准绳·杂病》)是导致痉挛性发音障碍的主要病因病机,故杨文明教授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痉挛性发音障碍总的原则。临床喜用活血化瘀之经典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该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特点是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临床应用时,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的不同随症加减,遣方用药,疗效满意,使病人达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状态。

瘀血轻证者,其病在经络,证见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当和血活血。临床论治时“药不宜刚”,当以“和”调之,以达血脉畅通。临床在经方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多加旋复花、茜草、桂枝等,理气和血,濡养经脉。瘀血显者,血行不畅,滞而瘀阻,与痰、热等病理因素结聚成形,证见头晕或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黯,舌有瘀点、瘀斑,脉弦涩,当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在经方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重用当归、桃仁、赤芍,加用丹参、鸡血藤等活血通络、化瘀利窍。此外,用药时应注意“浊洁有形,非辛香不能入络”,可加用芳香辛温之香附、川楝子、郁金等,芳香走窜,辛香开通。血瘀重者,瘀血内入脏腑而结聚,病程缠绵,证见肢体麻木,肌肤甲错,女子月经色黑,夹有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条,舌下络脉增粗、迂曲明显,脉弦紧或涩,当破血逐瘀,力主攻逐。药用三棱、莪术、炮甲、五灵脂等破血消瘀、祛瘀生新。

此外,杨文明教授在临床施治时会根据瘀血的不同部位进行用药,桔梗性善上行,开提肺气,重用桔梗载药上行,直达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重以牛膝引药下行,祛瘀通脉。《本草正义》谓之:“所主皆气血壅滞之病”;或以延胡索偏走胸腹,行血中之气滞;或以香附、郁金入肝、脾二经,肝脾同调,疏肝调气;或以桂枝、生姜辛香之品,开通络瘀。

2.2 善用虫药,搜络化瘀 痉挛性发音障碍整体病程较长,且缠绵难愈,正所谓“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痉挛性发育障碍久病血瘀入脏,深重而固,营血瘀阻,则毒邪内聚,渐成沉疴痼疾。杨文明教授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草本植物虽可化瘀,但见效有限,因虫类药物具有化瘀、行气、通络之功,当用虫类药“灵动迅速”之性,直入经络,穿筋透骨,入阴出阳,通达四肢,疏通瘀络。药用地龙、全蝎、僵蚕、蜈蚣、水蛭、土鳖虫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络化瘀。吴鞠通曰:“以食血之虫……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虫类药物是瘀血重证治疗中的必用之品,并与当归、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相伍,意在攻不伤正,以达到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的目的。

2.3 疏肝理气,逐瘀开音 在痉挛性发音障碍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的各个阶段均有瘀血存在,此所谓该病始于瘀、责于瘀、治于瘀。肝藏血,主气机之疏泄,肝郁气滞,必致血瘀。此外,痉挛性发音障碍常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女性以肝为本,临证侧重以肝论治。故“凡治血者, 必先调气”。瘀血聚于喉,闭阻经脉,声门失健,则发音不利。血瘀音不利,当疏肝理气,逐瘀开音。肝郁之血瘀者,证见胸闷喜叹息,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配伍香附、佛手、柴胡以调达肝气,逐瘀开音;气滞之血瘀者,证见两胁、胃、腹胀痛,面部色素沉着,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配伍乌药、川楝子以“内行肝胆……辛香走窜之性,用之治上”理气辛散,活血化瘀。痰浊之血瘀者,证见胸闷脘痞,纳呆,恶心,舌暗边有齿痕,苔腻,脉滑或涩,配伍茯苓、陈皮、厚朴健脾和胃,理气化瘀。 此外,痉挛性发音障碍病程缠绵,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造成病人思想负担过重,临床治疗时还应加强病人心理疏导,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血瘀为标,辨治求本 杨文明教授认为血瘀虽是痉挛性发音障碍发病的核心病机,但“五脏之病,皆令人喑”,《仁斋直指方》云:“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干祖望教授提出“脾为声音之本”。痉挛性发音障碍久病血瘀者,其标在瘀,其本在虚。以肺、脾、肾亏虚为主,三者亏虚,影响气、血、津、液之化生,造成气血愈虚、瘀血愈深之象,瘀血阻滞筋脉,津液不能上乘,咽喉失于濡养,声门开合不利。杨文明教授寻因求本,临床上祛瘀之时重用黄芪、白术等补益之品“通经遂之途,复濡喉之道”,补肺以护音之门,益脾以濡音之本,补肾以固音之根。久病者尤其重用黄芪至90~120 g,甘温大补元气同时又能“逐五脏间恶血”(《名医别录》),可收事半功倍之功。治病求本,金水相生,和养脾胃,瘀血自消。

3 验案举隅

病人,女,68岁,就诊日期:2020年8月20日,主诉:渐进性言语顿挫3年,加重1个月。病人2017年8月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渐进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交流过程突发的、反复间断性的言语顿挫,震颤,不流利,气息声改变,以低微为主。紧张时上述情况加重,仅能发出单字音节,严重时出现过失声,同时伴有颈部静脉怒张表现,但呼吸及吞咽功能未受到影响。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口服硫必利0.1 g ,每日3次,氯硝西泮 0.5 mg,每晚1次,症状未有明显改善;近1个月来病人因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且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交流。刻下症:发音障碍,流利欠佳,言语顿挫,语息低微,情绪激动或者紧张时加重,纳寐尚可,二便调,舌质暗红, 舌下络脉紫暗、增粗,苔微腻,脉弦涩。平素健康状态良好,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专科查体:神清,言语欠流利,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静止性、姿位性震颤,双侧病理征未引出。中医诊断:喉喑(血瘀痰凝证)。西医诊断:痉挛性发音障碍。治以活血化瘀、祛痰开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药用:桃仁10 g,红花 10 g,川芎12 g,赤芍12 g,桔梗12 g,川牛膝12 g,柴胡12 g,当归12 g,浙贝母8 g,郁金12 g,白僵蚕12 g,蜈蚣3条,土鳖虫3 g,丹参30 g。水煎服,连服14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20年10月10日):病人言语顿挫较之前明显改善,但紧张时症状改善不明显,自觉气不能续,气息以低微为主,中药加用黄芪90 g,连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0年10月24日):病人上述症状好转趋于平稳,中药加用三棱12 g、莪术12 g;继服21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20年11月14日):病人面部表情较之前丰富,平静交流时言语顿挫频率明显减少,气息较之前平稳,言语连续性延长,遂中药去当归,加宣木瓜10 g。再服21剂,煎服法同前。病人症状改善明显,病情稳定,改上方为颗粒剂巩固疗效。嘱病人慎避外感之邪,畅情志,不适随诊。

按语:该病人得病日久,迁延不愈,言语障碍,舌下络脉瘀阻,脉涩等象明显。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致血脉运行不畅,痰瘀胶着于咽喉之处,喉络不畅,从而引起发音障碍。治当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利咽开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方用桃仁、红花破血行滞、祛瘀润燥;赤芍、川芎增强前者活血祛瘀行气之功效,益气扶正以帅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祛瘀血,通血脉,且能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其中;柴胡入肝经,能疏肝调畅气机;病人发音障碍明显,桔梗不仅能载药上行,引药力达咽喉,配伍浙贝母、郁金加强化痰利咽开音之功;丹参、当归养血活血,使祛瘀不伤正。病人患病日久,病位较深,病久入络,故加用虫类药物,白僵蚕、蜈蚣、土鳖虫,专入肝经,搜风剔络,穿筋透骨,通达四肢。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以达开音之功。气为血帅,气旺则血行,疾病日久,气耗精血虚,二诊重用黄芪,补气以生血。喉属金,主声气,气血不和,易造成痰瘀互阻,三诊加用三棱、莪术,增强破血行气之功。四诊去当归,加用宣木瓜,味酸入肝,祛风除湿化痰,从收痊功。

猜你喜欢

瘀血血瘀发音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u_e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