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22-11-26吴晓斐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史革命红色

吴晓斐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这成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开发、梳理和总结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红色文化是加强“四史”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四史”教育是应对思想文化领域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内关于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交锋日趋激烈。加强“四史”教育是应对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利于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3]。

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迫性。从调查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观、党史观总体上能够肯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时出现,贬损、调侃、歪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等行为不时在网络上出现,造成消极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优势,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针对性地给予回应、澄清和还击。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四史”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又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旗帜鲜明地剖析和批判网络舆论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重建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

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之下,一些大学生受泛娱乐化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影响,崇尚物质享受,失去了发展方向和精神追求,产生了思想迷茫和困惑。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政治高度、时代广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能进一步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实践证明,随着“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四史”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史实和感人的故事,充分运用“四史”的丰富历史事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通过具体深入的纵向历时性比较和国内外共时性比较,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着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2 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四史”教育

红色文化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红色文化的内容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伟大征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形式表现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三种文化形态。我国的红色文化十分丰富并不断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具体而生动的红色文化之中。

地方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归属感。学习历史,一定要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去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进行充分的梳理。如粤北地区的韶关就有二十多处红色文化遗迹,位于珠三角的惠州、东莞等地则是著名的东江纵队从事革命活动的所在地,广州是近代以来许多重大革命事件和重要革命人物的活动开展之地。广东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广东地区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成功促成了国共合作,广州市成为工农力量和共产党力量发展最迅速的地区。1925年6月,发生在广州和香港的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织部分。罢工工人成为广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5]。彭湃等人发起农民运动,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举行了广州起义。“九一八”事变之后,广东成为华南抗日救亡的中心。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广州形成了许多红色文化活动遗址。这些文化场所成为宣扬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要开发、整合利用本地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本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人物故居、革命遗迹和文物等,将当地的党史文献资料、影视歌曲、碑刻、革命故事等党史学习资源纳入教学储备中,纳入“四史”教育中。

广东地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铸就了广东红色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成长于网络时代的“〇〇后”青年学生习惯于网络刷屏,却未必熟悉这些革命人物故事,思政课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去发现和宣扬革命故事。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广东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岭南红色文化资源能有效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自媒体传播出现了平面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点,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为此,在新时代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创新性。从“四史”教育的目标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要着重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时代新人。从“四史”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看,加强高校“四史”教育要创新“四史”教育模式和文化载体。随着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和丰富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和梳理红色文化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帮助大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四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发挥实践育人价值,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加强“四史”教育,推动文化育人

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四史”学习,才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才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了解和结合当地社会历史和现实,充分挖掘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学习回顾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泛娱乐化的不良影响,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通过将具体的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内化了的知识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鲜明而稳定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多层次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起到关键的引领性作用。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去探寻、发现、梳理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深入了解地域性红色历史文化,促使学生深化对“四史”的认知,激发和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提升,给学生讲清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并勇于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3.2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实践育人

思政课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四史”教育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示红色革命故事,让学生到现场接受思想洗礼和教育,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行程的了解中感悟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每到一地,……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6]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事志愿活动,或者参观当地红色文化场所,增加现场体验感,突出沉浸式教学的功能,增强课程的亲和性和感染力,提升“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广东地区的一些革命主题的博物馆和展出,并把现场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课件或视频的形式进行分享,介绍革命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生动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3.3 将“四史”教育融入到“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推动网络育人

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数据和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一个新领域。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将“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结合起来,善于使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可使用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分享,建立网络平台学习共同体。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共建网络学习家园,增强教学吸引力。实践证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越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越强,参与感和获得感越强。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制作微课,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开展大学生讲党史活动,很多学生在课外参观当地有关革命主题展览,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党史资料,搜索有关图片、影视素材,配以精炼的文字讲稿,制作具有较高质量的微课,或拍成微电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认知,增强了“四个自信”。

猜你喜欢

四史革命红色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红色是什么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