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路径研究*

2022-11-25郭莎莎王世阳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课程思政育人

郭莎莎 王世阳

(河北工程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兴事物,是新时代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论断[1],促进了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探索、深化、成型。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师生重要依托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各个维度工作的推动器。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更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大突破。

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针对H高校学生党员分层抽样作为定量研究,进一步的访谈和观察作为质性研究基础,将两者结合调研出具体情况并分析深层次的内因。依托于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力,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面合心不合”、教师思想意识内生力不足、保障机制没跟进等问题,试图构建出“党建+课程思政”协调共力的方法举措,以学生为主体,以党建和课程思政为两翼,同心同向实现“三全”育人,也期望能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内在联系

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提要包括基层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两者在目标、内容、对象等方面具有本源上的同一性。

(一)党建引领课程思政

政治建设是党建的核心。而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注重其政治站位,这个时候就充分体现出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指引性和聚合力。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通过“三会一课”等载体,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教师发挥榜样作用,深度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思政要素要持续性深挖,教师的课程研发和教学能力得到不断升华,头脑中、教案里、课堂上要始终如盐似水地灌入思政理念,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促进党建高质量发展

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成熟不发展,发展的学生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等各个层面都符合党员发展的基本条件。课程思政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隐性宣传,是党员教育内容的铺垫、延伸与补充,在内容上与党员的政治标准紧密相连。因此,无论是发展原则上还是对学生在党性教育的培养上,课程思政的实施促进了党建工作方方面面。在高校党建工作方面,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开展平台和力量支持。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H大学学生党员为调查样本,针对17个拥有学生党员的基层党委共发放170份,每个基层党委发放10份,收回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100%,回收率96.5%。

(一)调查结果

回收的问卷中,学生党员男生占比43.9%,女生占比

56.1%;根据党员发展程序,大一没有发展党员,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占比分别为0.6%、34.8%、50%、14.6%; 正式党员占比28%,预备党员占比71.95%。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变量频数分析表

1.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1)党支部开展学习的频率

问卷调查显示,94.5%的学生所在党支部经常性开展学习,4.3%的学生是偶尔开展,还有1.2%的学生所在党支部属于很少开展。可见基层党支部开展学习密集度上还是相对较好,但是依然还有少数的基层党支部需要提高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

(2)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时,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情况

调查显示,93.9%的学生参与政治理论学习是非常积极性,4.9%的学生积极性一般,学习积极性很小和没有积极性的均占0.6%。总体上看,学生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整体良好。

(3)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评价

图3数据显示,93.3%的学生认为党建工作整体是好的,虽有问题但不突出;4.3%的学生认为大体上一般,尚未打造出品牌;还有0.6%的学生认为存在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1.8%的学生是不了解党建工作的。

(4)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7.3%的认为党务工作部门边缘化、力量不足的现象;2.4%的认为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形同虚设;74.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选项,根据后续访谈了解,更多的认为当前“三会一课”开展的不是很规范、党组织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等。

2.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1)对课程思政的认知

经调查,87.8%的学生听过课程思政理念,还有12.2%的学生没有听说过。能够完全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概念的有22.6%,理解的有32.3%,一般的有33.5%,不太理解的有10.4%,还有1.2%是完全不理解的。可见,还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宣传,向学生介绍课程思政对象、目标、内容、作用等方面基本理论。

(2)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对于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必要性的程度看法上,从非常必要到完全没必要依次所占比例分别为59.1%、32.9%、6.1%、1.8%、0。综合看来,学生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当中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3)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认知

学生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还是比较积极的,68.9%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67.1%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目的是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36.6%的学生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都有思政任务,只不过是角度深浅不同而已。

3.“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情况

经调查,100%的学生党员认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能通过构建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模式实现。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党建工作中,主要存在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理论教育抓的不实;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上针对发展学生党员问题,学习成绩更多地被列为首要要素,发展党员的政治标准在某种程度被忽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主要提要就是党组织生活,部分基层党组织活动存在多而不实的现象,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多元、民主氛围不浓,多数为发发通知、读读文件,缺乏深层次的研讨学习;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觉悟有待提升,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高校课程思政发展历时尚短,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完善,目前很多维度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课程思政”教师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便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相融合,促进其教学水平匹配性提升。囊括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激励等维度的“课程思政”体系,其完备性构建还有待加强。

3.“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中存在实施主体责任划分不太清楚,党建和课程思政内在逻辑的同一性没有在思想上得到重视和认知,基层党建发挥的作用不强,没有广泛动员师生党员在课程思政中发挥模范作用。协同育人的内容上,专业课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结合还只是漂浮在浅层面,仍然处于1+1=2的范式,还没有达到1+1=1的深度融合。党建工作推动课程思政的模式还不是很清晰,党建工作中的评价考核等制度还不能给予“党建+课程思政”的协同互动提供支撑。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党建+课程思政”领导机制

学校层面构建“党建+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课程思政直接领导权归属于学校党委,由他们来把控全局,保障课程思政工作能够从上到下纵向贯通、从左到右横向联动运行,围绕“课程思政”主责主业、目标设定、工作内容、评价考核、教师队伍培训、课程思政案例库、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学院二级党委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性,有效落实“党建+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方案,并根据学科专业和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合,探索基层党建特色工作。

(二)加强党建引领,增强“党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力量

结合学校校训、传承等软硬文化、学科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和校级课程思政总设计,以基层党支部为单元,浸润式的夯实“党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力量。首先,意识维度上,教师要注重提高。所有的教师都肩负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党员教师更是需要走在育人前列,以点成线、以线画面,带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其次,行动能力维度上,教师培训要加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优化可以凭借“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学习研讨内容和活动主题设置要将“课程思政”纳入进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研讨相补充,打造“课程思政”精品库和实践品牌,打通“出和进”的渠道,参观邯郸周边红色教育基地,提升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将参观实践内化于心,将前沿理念显化在课堂教学中,拧成一股劲儿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跟进制度保障,制定“党建+课程思政”评价激励体系

科学性、系统性的评价激励体系,是“党建+课程思政”的制度“护城河”。强化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校院两级要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强化目标和结果导向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党建+课程思政”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激励体系,在“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要落实奖励政策,激发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到“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当中,积极融入党建工作,主动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