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气大论的中医关系

2022-11-25林家坤

江西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说脏腑阳气

林家坤

(萍乡市中医院,萍乡 337000)

人体的阳气, 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诸窍,无处不在。

阳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所谓升,指阳气由下而上的运行;降,是指阳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阳气由内向外(即离心方向)的运行;入,是指阳气由外向内(即向心方向)的运行。 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多种多样,阳气是脏腑功能的产物,所以阳气在体内的存在,一是依附于血津液等载体,二是体现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1 阳气的运动

《内经》 对人体阳气运行规律有过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一二于下。 《灵枢·营卫生会》[1]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 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

《灵枢·邪客》[1]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 ”

《素问·生气通天论》[1]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是说阳气作为一种物质,遵循着自己的运动规律,正如太阳的东升西降一般, 自然界中阳气升降也是人体阳气动力之所在。 阳气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布散到地面上,中午的时候太阳位置最高,布散的面积最大;随着时间向下午推移,布散的面积又逐渐减少,到傍晚日落时,阳气开始向地下潜藏,到夜半时最弱。同样,人体的阳气也存在日出、日中、日入、夜半的规律,和自然界其他万物一样,随着太阳东升西降而动,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所以我们应该在旭日初升时起床,在太阳落山时减少自己的户外活动。 如果不能按照这种规律去生活劳作,就会对自身的阳气产生影响,从而折寿。

每个人的阳气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白天出于体表而主动,晚上入于五脏而主静。 所以白天人的精力总是很旺盛而好动;入夜后,阳气入于五脏,四肢阳气较少,所以人晚上的运动功能减弱,阳气进到五脏,就能让人进入甜蜜的梦乡。 如果太阳落山后因大量运动后导致阳气不能进入五脏, 浮动于外,夜间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夜间耗损了阳气,白天阳气相对减弱,相应的出现了精神困倦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与阳气的运动规律有关。

在冬季,我国许多北方的大城市主要是采取集中供热的取暖方式。一个送水进入千家万户的暖气管道,首先从锅炉加压外送的热水输送到管道的入水管,循环后热水从出水管流出,在有效时间内最终回到锅炉, 以维持水温的足够热度和出入平衡,通过压力自然循环。 如果有人从暖气管里私自放水,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水压,那么回到锅炉里的水就会减少,循环速度减慢,回炉时间延长,导致水温不足,供暖效果变差。对于人体也是一样,如果阳气一直在四肢(管道)而不回到五脏(锅炉),就如同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样, 阳气将日渐衰弱,功能不能匹配人体所需,这种情况一日两日一月两月戓许没有关系, 但时间一长就可能造成夜间睡眠不佳,白昼精神疲惫等阳气失常的病证。人体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升降出入息,则人的生命活动止。 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五脏六腑的功能变化的具体体现, 是脏与脏、 腑与腑、 脏与腑之间互相协调机制的综合反映。 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1]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阳气运动失常,不及或太过,当升反降,当降反升,气机反作,则会出现虚、实、郁、结、逆、陷、脱等方方面面的阳气运动问题。 本人总结张仲景治疗阳气病变的《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2]一书中,就提出了治疗阳气病变的三十六种方法, 可见阳气失调是脏腑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

2 阳气与象数、形神之间的关系

象,本义是相似的意思,主要是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及象征的意思。 中医禀承中国传统的对一切学问具象思维,引进到医学领域里,对人体内在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产生的“象”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然后辨证施治。 所以中医学也叫“象医学”。 中医认为通过考察人体脏腑活动外部的征象, 能推知其内部脏腑状况,即通过“象”所反映的藏在内部的脏腑信息来“以象测脏”。 基于这种思维模式,中医把用这种方式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命名为藏象学说,又名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辨证论治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最大特点是藏象学说中的每一个脏腑, 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脏器,而更主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生理学功能单位。例如藏象学中的“心”与西医学的心脏名称相同,单从解剖学角度看,也大致相似,但从生理病理上的概念,却有较大的区别,它还包括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如“心主神明”,实际上还包含了大脑的功能。 又如五脏中的“肾”,与西医解剖学名称相同, 其功能除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之外,还包括了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与西医的泌尿、内分泌、生殖、免疫、造血等系统的功能有关。

中医把象学问移植到对人体的研究上, 并创立了藏象学说,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不失为一个伟大创举, 迄今仍有其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创新,特别是现代研究人的生命现象,西医已进入基因纳米层次,而我们传统中医仍然是在“象”的层面上进行挖掘,不能不说是已经远远的落后于时代了。

数,是数量意思。 也是策略、规律、道理的意思。 中医很早就把数量观念引进医学中,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强调数的重要性。 同时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测量之数、脉的至数、呼吸之数、营卫及血气运行度数等均有体现。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医试图对阴阳进行数学定量,如《素问·阴阳离合论》[1]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可惜这个阴阳定数只在三字上打转转, 研究三阴三阳上成果斐然,再深入到百千万上,则真正是虚之又虚了。 老祖宗们没办法,只能教到这里,剩下的则反复教育后人去悟去修,结果是中医不到老,则修不出,中医本身就是建立在“象”这个虚感上,如果在“数”这个实上没有突破, 那么中医可能永远只能是经验医或玄医了。

后世好事者, 也可能认识到了中医这种数上的缺陷,试图将易经八卦引进到中医里,可能做的只是将卦理成功的做了说理工具, 如水火既济等等,至于复杂的卦数则始终未能融入到中医学中,不能不令人遗憾。

混沌科学认为[3]自然界的组织原则常以犬牙交错、缠结纷乱、劈裂破碎、扭曲断裂来形容,这种无序必须通过调节调整手段才能达到深层次的公理有序,而这种有序是通过“数”来度量的。 中医几千年来,恰恰缺乏着的就是“数”。 譬如治肾炎,症状全好了,可蛋白尿仍未消失,现在能说痊愈吗?糖尿病、痛风、肿瘤等等,均是如此。

没有“数”上进步的中医,永远是有缺陷的中医!

形,形即形状、实体的意思。 《素问·六微旨大论》[1]说:“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这里的“器”指有形之体,生化则是人体阳气的作用,可见阳气的生化作用离不开有形之体。 中医虽然重视“象”,但始终没有忽略形体和藏在身体内组织器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是脏腑决定“象”,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内在功能, 同时有与之相应的外在表象。 可见,形这个实体组织器官,是表现于外的一切生命现象的宅舍和载体。

这一切中医将其高度概括归纳为“神”,并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宰。 《灵枢·本神》[1]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素问·六节藏象论》[1]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从经文中可以得知,神同阳气一样,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 以及后天的饮食水谷和自然界的凊新之气。 神与阳气都是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同源同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神又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了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可以说,形是阳气及神的载体,阳气是形和神的征象,神则是形和阳气的主宰。 至于“象”,只能说从把“象学问”一引进到中医学中做说理工具那刻起,则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和任务,可以不必再在中医学中出现和深入探索了。

唯一遗憾的是数学,古人沒有穷究探源,其实古人对数的研究是毫不逊色同时代的科学家的。譬如风水术中的罗盘,有数理价值;围棋中的大样本数目;特别是祖冲之的圆周率概算,均有时代意义,而应用到中医学中,则差强人意,不那么理想。在众说纷纭的中医学中, 当前急需做的是返璞归真,剪去枝节,旗帜鲜明的突出中医就是研究阳气学说的,赶紧引进现代数学知识,将人体的阳气和神数量化,而非直观和模糊化,中医才能不会再走歪路。 否则,对一门学科没有数量化,做不到心中有数,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能跌跌撞撞,甚至鼻青脸肿,徒生哀叹。 正因为中医学没有量化,使得每个中医师都在熬年龄熬岁月,到老了,写一本某某某老中医经验集,这么多朝代,这么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每个人都模糊的写一本经验集交差,那后世学者,有什么时间去看? 又有什么本事去鉴别优劣? 我觉得时不待我,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把中医学返源归真,与时俱进,才不致于被时代所弃。

3 藏象的实质是阳气

同古代其他学科一样, 中医学也是运用观察象的方法来作为认知事物的手段。 《灵枢·刺节真邪》[1]说:“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是说下面有水湿的沼泽地,上面才能生长蒲草和芦苇,从它们的是否茂盛,可想到水泽面积的多少及地下水土之肥瘠。 说明事物的本质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于外, 而任何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 中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运用有限的解剖方法来探索人体内在脏腑结构, 发现并不能完全破解人体生命现象, 遂结合脏腑功能, 通过对活体生命现象的观察,来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采取系统归类的方法,对应时令季节,居住方位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人体生命本质的藏象学说。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1]说的很清楚:“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从而客观地指出了人体内部脏腑的生理活动反映在人体外部的征象, 并依据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变化征象推断其病理变化,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藏象学说的产生,无疑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生命学, 迄今仍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使中医成功地将古代哲学的整体思维体系应用到了研究人体和疾病。

但是,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的生命无价又无常, 人的生命现象有表现为一般规律而有迹可循的, 也有的则纷乱复杂而无可思议的;有常态稳态,也有异态动态。 特别是人的生命活动并不是严格地按照藏象说的来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体和疾病发生发展,逐渐产生了佷多医学观点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 如脏腑学说、六经学说、三焦学说、营卫学说、脾胃学说、气血学说、 八纲学说甚至命门学说等等, 不一而足,但这些学说虽然补充完善发展了藏象学说,但是根基未动, 仍然脱离不了藏象学说的笼缚。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藏象学说为中医认识人体生命现象提供了一个解决一般问题的合理框架, 那么这个框架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中介调节指挥作用的呢? 只有捕捉到这个物质,许多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才能得到合理解释与突破。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要细细研读琢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话,先哲们把所有的藏象都归纳为阳中之太阳或阴中之太阴, 甚至阴中之少阴或阳中之少阳,用阴阳说事,又脱离简单的阴阳分类,模糊的告诉我们,阳主动,阴主静,阳在外,阴在内,说穿了,人体所有生命现象,原来全是阳气这个好动分子在起作用,观察了阳气的状态,就观察到了人体所有生命现象和病理变化, 原来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阳气啊! 认识到了这一点,到了东汉末年出了一个医圣,那就是张仲景,他把阳气定义为“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整个一部经典《伤寒杂病论》中突出“重阳”“崇阳”观点,用阳气取代象说,用阳气作为说理工具,用阳气作为是否取效的疗效判断标准, 使后学者信而有征,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极大地提高了中医治疗疗效,制定了中医治疗标准,确立了中医诊断规范,迄今仍是中医界的圣经。

4 天癸是阳气的组成部分

在《黄帝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已经敏锐的认识到,人体构造中除了皮肤、血肉、骨骼、筋脉、津液、脏腑等有形物质存在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天癸物质。 故在《素问·上古天真论》[1]中说:“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平均,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充分说明了天癸是人体重要的,直接主导生殖发育,使女子建立月经,男子充盈精气的物质。 人体阳气具有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勿庸置疑,天癸当属阳气的组成成分,是阳气的一部分。 阳气盛,天癸的分泌作用强;阳气衰,天癸的分泌作用就减。 天癸随着人体阳气的运行,对人体产生广泛而巨大的作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命的全过程,诸如生长发育、消化吸收、保护防御以及生殖胎产哺乳等,均赖于天癸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

天癸一词,在中医看来,是十分有意思的。 天癸在人体上的表现最直观, 那就是在女子身上表现为月经来潮, 在男人身上则为精液排泄, 这个“象”,是没有争议的。 古代先哲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苦于没有深入探讨这方面的仪器设备,只有先说一个“天”字,天者,在卦为乾,《周易·系辞上传》[4]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大始,即天地万物的开创。 《周易·乾》卦象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质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表明“天”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策动万物特性,成为创生万物的根源。 天属乾卦,亁属阳,天为阳中之太阳,意味着这种物质的诞生, 当属天赐, 是阳气中的阳气。 再说一个“癸”字,癸为十天干最后一位,与壬同属水。 宋朝京图《滴天髓》[5]云:“癸水至弱,达于天津。 得龙而云,功化斯神。 ”十天干之中,阳以丙为最,阴以癸为极。 癸水之性至柔,而代表水的坎卦,外为阴爻所附,阳爻居中,表明它非纯阴之死水,而是潜含阳气生发之机的物质,一遇时机成熟,则发挥出神奇的效应,即所谓“功化斯神”。 男人的精液,女子的月经,从体内排出其形象都属水的象征,同时,精液中的精子,月经后的排卵,又都是充满活性,所以以“癸”示名,用心良苦。 可见,天癸这种物质,是人体阳气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 天癸又是揆度人体阳气是否充足的标志物, 主要是体现在形体强衰和月事及精液的排放上。 从而把人体阳气这个形象化了的名词,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直观化。

5 总结

医学科学发展到了现今这个时候,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去趋古化, 古人有用的我们继承下来, 没有搞清楚的, 参照现代科技成果把它弄清楚。 象“天癸”,古人没有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精子和卵子,观察不到并不意味着没有。 古人还是很实在的,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来,命名为“天癸”,表达出这种物质是属阳的,形状像水,留待后人深入破解。 可惜后世医家,臆测揣度,把个明显的天癸,一会说成是肾水,一会说成是元精元阴,一会又说成是肾间动气,空口白牙,胡说八道,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态度。 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已经认识的十分清楚了,全是“二两”激素在作怪,为什么我等还视而不见? 并且天癸说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最好结合点之一, 没有与同时代汇合的学科,是没有前途的学科呀,这个道理,人世间谁都懂。

猜你喜欢

学说脏腑阳气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学说英语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