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扶贫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2022-11-25蔚,刘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民旅游发展

陈 蔚,刘 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 311231)

文化和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在助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素质、带活乡村经济的重点产业,正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扶贫中农民就业的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资金帮扶和就业培训等措施,增加农民就业意愿,乡村就业环境改善,就业气氛活跃,闯出“乡村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新路。大批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从业选择,部分农民投入到乡村旅游就业的队伍中,过上了好日子。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新增长极,而农民就业将成为在乡村旅游扶贫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新形势下的增长极,可以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更好地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需要增加农民就业成功率,实现就业绩效正向增长。因此,研究农民就业脱贫路径与乡村旅游扶贫创新路径具有切实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关于旅游扶贫概念及理论方面的解析;我国旅游扶贫概念不断延伸,旅游扶贫、PPT战略、ST-EP战略及旅游精准扶贫理念的不断借鉴和深化〔1〕;关于旅游扶贫效应和绩效评估方面的探讨。李元昊、陈炜、郑景丽、胡志美等均选取了特定的旅游地,进行旅游扶贫经济效益①参见李元昊、谢洪忠《县域旅游精准扶贫中贫困人口经济收益影响因子诊断研究——以云南省马关县为例》,《旅游研究》2019年第11期第16-27页。、文化效益②参见陈炜《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扶贫内生动力——基于社区参与的角度》,《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1期第82-89页。、社会效益③参见郑景丽、张文武等《乡村振兴情境下民宿扶贫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思考——来自巴渝民宿的案例实践》,《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1期第97-99页。、生态效益④参见胡志美、刘嘉纬《怒江下片马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扶贫的人居环境效应与调适》,《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59-65页。等方面的效益分析。李佳和田里建立了“个体-区域”两者协同的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社区参与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王超认为旅游扶贫的参与机制有助于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3〕,胡志美和刘嘉纬以怒江州片马镇作为案例,详细解析了社区参与角度的旅游扶贫机制构建的问题〔4〕;乡村旅游扶贫的实现路径和模式研究。赵影、王庆生等研究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和模式〔5-6〕。唐承财等以青海省典型深度贫困村为视角研究了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并探讨了相关模式〔7〕。杨艳等以滇西地区独龙族产业脱贫为个案提出了“新小农”模式〔8〕。周琬謦等梳理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的成效〔9〕。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对宏观层面把握的研究较多;在研究方法上,旅游扶贫绩效评估多采用定量研究,其余方面的定性研究较多,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集中于近5年,研究视角很多元,但尚未发现从农村贫困人口促就业的视角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创新的研究;第二,已有一定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但识别、机制、策略探讨得较多,较少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第三,有针对特定案例的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但较少归纳和总结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因此,本文从解决乡村贫困人口就业作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国内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扶贫的典型案例,进而提出创新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现状

(一)贫困农民就业意识不强,自身素质偏低

农村人口就业意识不强,自谋职业的积极心态不足。一方面,农民本身拥有土地,具有极其深厚的故土情结,受传统封建思想文化制约,认为有土地即可,农民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能够有饭吃就满足了,不去拼搏奋斗,尤其是对年龄偏大的人而言这个现象尤其普遍,所以贫困户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另一方面,某些大众传媒的负面宣传导致农民工就业时经常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让他们对就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他们放弃了“再就业”的念头。再者,在我国不断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及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个体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贫困农民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足,得到多样化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不多,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储备不足,在就业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10〕。因此,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农民缺乏社会资本,他们的主要生活范围都在基层,社会关系单一,获取相关就业信息的能力欠缺,很多选择职业的机会无形之中就错过了,只剩下建筑、工厂、运输及餐饮、批发零售等简单体力劳动的就业机会可以选择。

(二)贫困农民缺乏良好的就业培训和指导

现实中,贫困农民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我国大部分的贫困农民自身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技能。这个问题政府部门早有意识,通过增加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再培训时间和次数等方式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养和贫困农民就业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关培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缺乏大量培训资金支持等短板,导致贫困农民不能很好地掌握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技能培训实施时偏重理论化,并没有考虑到并深入结合贫困农民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属性,因此培训内容实操性不强。此外,由于农村先天的环境较差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不够,相关培训必需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充分,造成大部分的技能培训效果不佳,对提升农民就业率没有实质性效果。因此,虽然国内培训市场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实际上大多数贫困农民并没有接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三)城市发展趋势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日益重要的是知识和科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是调整产业结构,各界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会大幅度降低〔8〕。城市人口失业问题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相比于贫困农民,下岗人员在职业技能方面仍存在竞争优势,而贫困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就业难度加大。此外,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结构体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转移被大幅度限制。目前,我国对户籍管理较为严格,农民入城务工后还是属于农村户口,享受不到与城市户口相配套的社会保障福利。在这种状况下,贫困农民对就业稳定性存疑,内心漂泊不定,他们的转移意愿和执行力被极大削弱,就业之路殊为不易。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制度约束,管理体制不顺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保障,国外采取立法的手段保障乡村旅游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合理、科学的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还没有形成,对于屡禁不止的旅游购物、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服务等不规范行为,在立法方面的规制上还比较欠缺,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在管理和制度上的制约也不健全,导致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不统一成为常态。从实际的就业管理体制来看,相关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专业协调和处理乡村旅游政策和就业方面问题的机构缺失,旅游就业市场培育不到位,国家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市场和相应的培训机构,而且目前乡村的网络发展滞后,跟不上就业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缺乏发展资金,投融资方式落后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而且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甚至回收不了,因此金融机构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现状是各方面都比较落后,金融机构更愿意投放资金到城市建设中,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的贷款、利息、担保等金融优惠政策难以实施。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主要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受限于种种现实条件,很多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社会发展资金保证地方基本运转都不容易,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就无从谈起。政府对民间投资的进入机制也没有政策依据,有意愿进入该领域的民间资本没有途径。农民是直接受益人,他们被赋予了投资基础设施的权利,但对现代金融手段缺乏细致的了解,造成投资主体不明。另外,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分配不够成熟规范,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三)受土地政策制约,经营模式单一

农村集体土地想要开发景点、搞基础建设首先要弄清楚土地性质,土地性质是建设用地的才可以使用,如果不是该性质,要走审批程序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向。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扩大规模受困于土地政策限制,甚至采取违章建筑等方式。大型项目建设用地量较大,部分农用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权益不能最大化,建设用地成为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难题。同时,许多乡村旅游对社会环境、客源市场等没有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没有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开发欠缺,很难形成规模性产业,重复开发建设现象严重。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以初级阶段的农家乐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农家乐要求的提高,对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心理预期超出之前的要求。很多农家乐的产品极度雷同甚至直接照搬做得好的产品,导致产品无序竞争,发展同质化严重,根本没有结合当地特色来发展差异化的产品,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服务的优势及特色欠缺,游览体验价值性不高,人们对这类旅游产品的期望值降低。

(四)城乡差别大,就业保障不到位

作为理性经济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考虑利益最大化,招揽外来员工会加大成本,为大幅度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多是请自己的家庭成员帮衬管理,尤其以老人、妇女居多,用工人员家庭化现象明显。即使由于季节性原因,农家乐是旺季较为繁忙,家庭之外的人获得了临时性的岗位,但之后还是会被解聘,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如果在城市就业,会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不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卫生、医疗等现代文明的成果,而且在法律的保护下就业待遇更高,职业发展前景更广阔,农村则完全达不到城市的条件。那些有能力离开农村的人,不仅到了城市也可以生活得不错,而且出于利益最大化和个人的未来发展考虑,也更愿意到城市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不愿在农村做没有发展前景的初级工作。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外来人才对来此就业的兴趣不大,导致乡村劳动力结构畸形,缺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决定了有关工作岗位的数量,也就直接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多少,农家乐基数大,但用工缺口较少,基本都是家庭式小作坊运行,用工成员以家庭成员(亲人、朋友、邻居)为主;旅游企业岗位类别设置较多,有养殖、餐饮、娱乐、客房、保洁、安全等,但岗位数量有限;旅游城镇的岗位设置最完善,用工数量最多,包括餐饮、住宿、交通、休闲、导服、销售、物业、卫生、保管等,但企业数量最少,主要劳动力来源偏向非本土化,以外来人口吸纳为主。由此可见,几种就业类型都存在不小的供需矛盾问题。

(五)缺乏教育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增加农村劳动力整体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发展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是必须,这样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会一步步提升,能够更好地抓住就业机会,也能慢慢实现更高的收入,逐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由于之前农民的主要活动是农业经营生产,这些活动不需要服务他人,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工作的方式,没有受过正规的工作训练,对服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的体会不深,导致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也缺乏必要的规范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普遍越来越高,贫困农民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和能够胜任的工作机会,解决自己的就业难题,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相关的服务理念是首要的。但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的负责人本身也是农民,他们对于旅游管理也是门外汉,相关的知识结构欠缺,对人力资本投资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他们只看到了短期的成本,不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日常服务能力,导致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六)缺乏环境意识,公共资源利用无度

众所周知,负外部性、强烈的责任规避与搭便车诱惑和使用中的集体行动问题是公共资源的基本特点。当人们在使用公共资源时,在制度约束缺乏的情境下,由于公共资源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行为和竞争性行为,就会发生公地悲剧。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发现象随处可见,对公共资源开发利用无度在各个方面都很突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成为一种日常行为。生态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些公共物品在所有人的意识中就是可随意享用的。个体经营者被短暂的眼前收益蒙蔽双眼,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垃圾随意倾倒、污水随意排放、随意搭建违章建筑、车辆随处乱停等现象他们不认为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无序开发不仅破坏了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还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影响当地贫困农民的就业,并导致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停滞甚至倒退。

三、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

(一)强化统筹协调,突出政府引导服务

1.理顺管理体制

乡村旅游发展中行政、市场、人力、资本、自然等要素是分散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乡村旅游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整合管理,赋予机构将其有机结合起来的行政职能,建立健全由与旅游相关的各个部门组成的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将体制上明显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头、独立管理转变成可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多部门协调联系的管理,从根源上解决在管理过程中的互相推诿、职能重叠、责任不清等方方面面的突出问题,从而提升政府管理效率,维护乡村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2.加强行业监管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体系、经营诚信建设等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需要做到规范管理,以正面的引导和带动为主要方式,例如积极推行休闲农业示范点评定和星级农家乐饭店评定等行业良性竞争发展方式。特别关注行业内出现的服务不规范问题,包括随意定价、拉客宰客等恶性竞争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和政策管理,优化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行业监管方法,促进乡村旅游行业服务水平质量的提高。

3.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一种方式是将乡村旅游的相关说明和规范条文增加在现行的相关法规或文件中,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文本,比如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为了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发展,保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避免因无序发展产生公地悲剧,出台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制定餐饮卫生、娱乐设施安全等标准化的管理规范,确保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的各类旅游产品安全。

(二)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资金和智力引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地方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前提下,积极制定为引进企业提供的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对缺少资金运转的企业给予贴息贷款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利用好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鼓励引进外来投资和村民集资,形成拥有多种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在不影响其他基础性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加大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每年将一定数量的发展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这些资金用来解决乡村旅游及周边地区配套设施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充分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提升金融市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兴趣和参与度,开发新的乡村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方获得更多的优惠资金,确保他们的经营资金链完整,保证发展过程顺利。

浙江云和有大小农家乐民宿300多家,由于农家乐民宿投资成本高,回报时间长,大额融资难的问题日益显现,制约了农家乐民宿行业向“高端”“精品”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农家乐民宿行业经营的资金需求,云和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协调沟通,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在丽水市首创“农家乐民宿成长贷”,由云和县政府牵头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设立专项担保风险资金1 000万元,最高可为云和县农家乐民宿提供1个亿的融资担保。该资金只用于农家乐民宿经营发展,贷款期限最长5年,可结合经营情况按计划还本,还款方式灵活,以金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三)策划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产业链条化

餐饮业占乡村旅游各项产业收入的56.93%,超过一半并占据主要份额;商业及旅游小商品销售业占27.25%;而住宿业仅占5.95%,数据直接表明乡村旅游过夜游客较少,游客的消费水平不高。剔除交通、意愿等客观上的因素,农村环境卫生和住宿条件较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无法达到现在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产品,需要仔细研究游客的基本需求,在旅游六要素形成的产业链条上挖掘市场潜力未被充分利用的薄弱环节,从而完善旅游发展产业链。一定要走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本土内涵和本土精神,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美术价值。大力发展民间美食、民间非遗、民间民俗娱乐等乡村主题旅游产品业态,探索第二居所、乡村分时度假房产等新业态,还可设置融运动、趣味、文化为一体的活动种类,探索符合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打造品牌效应。

浙江浦江立足壶源江流域良好自然环境优势,以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将乡村文化与旅游创意相结合,乡村生活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农业生产与休闲体验相结合,以“创意+体验+共享”为核心,采取产业复合发展模式,整合沿线旅游资源,打造“理想乡村·共享生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紧紧围绕“乡村旅游”主题,形成“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专项基地、创意乡村”七大强吸引产品体系,吸引包括文化创意、移动互联、运动健康、康体养生、娱乐配套、会展节庆、培训拓展等多重产业,共同形成“N+旅游业+N”的产业发展模型,实现全产业融合,构建浦江经济发展的吸引核。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素质保障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制定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实施乡村旅游人力教育创新、乡村旅游就业服务保障等行动方案,对乡村旅游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基层的服务人员等进行分级、分层、分内容培训。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旅游一线服务者的基本素质,力求使他们能够提供更好的餐饮、住宿、体验、历史文化问询等优质、高效的服务。各个相关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挑选基本素质过硬的乡村旅游骨干到职业院校、高校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派遣基层从业人员到发展良好的乡村旅游景区现场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大幅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能。

浙江临安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有序推进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让优秀青年人才根据各村特色拓展发展思路,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乡村旅游推介、引导开办特色民宿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6月,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新农人联合会。首批71名会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0.2%。敢闯敢干的新农人运用崭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产销模式,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模样。2020年,临安全面建设“八线十景”示范型村落景区,在扮靓“浙西生态大屏障”的同时,探索“乡村市场化运营”模式,面向全社会招募乡村运营师,吸引人才、资金进村。乡村运营师承担村庄发展规划、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等职责,村集体协助运营、协调关系,政府配套建设、规范引导,三者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五)增强信息对称性,搭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当下的旅游业服务体系还是依赖于传统旅行社工作原理,团队游客为主要目标群体,散客的旅游需求尚未被重视,尤其是相关的基本旅游信息对散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买方、卖方市场信息极度不对称,对就业需求者、游客均造成不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搭建公共的信息服务平台,就业者可以在平台上找寻乡村旅游就业的岗位信息,游客可以在平台上寻找景点、交通线路、酒店、餐饮等各种信息,乡村旅游经营者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发布在平台上。在统一的互联网络平台上推送旅游商品信息,不仅使得政府的行政职能能更好地执行,还加强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紧密度,保证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浙江余杭借助时代推力,在数字化成为社会各领域革新利器、乡村旅游带来新机遇的背景下,将数字文旅作为展示乡村发展理念的窗口。作为浙江数字经济第一区,余杭数字经济底蕴不可谓不深厚。其中,径山村实施“云上禅村”项目,推行一“码”游径山,开发村级旅游服务平台,并以该平台为支撑,推出“径山客”微信小程序,涵盖景点介绍、民食民宿预定、交通导览及网上商城等。此外,在径山禅茶第一村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的旅游服务平台大屏上滚动更新着景区介绍、交通导览等信息。依托“云上禅村”,可对游客客源、时空行为、景区交通等要素进行分析,为旅游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大众休闲旅游时代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与其他的旅游业态相比,具有关联性强、就业门槛低、带动效应好等特点。由于自身发展特点和发展历程,乡村旅游业能够接纳没有就业经验、就业观念差、基本工作素质低的贫困农民参与其中,他们能够胜任交通、餐饮、接待、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生产等对本身素质要求偏低的工作种类。本文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贫困农民就业的问题,指出乡村旅游发展在促进贫困农民就业方面存在岗位供需、产业化发展、客源需求、公共资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引导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链条化、提高劳动力素质保障、搭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五个方面对促进贫困农民就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

猜你喜欢

农民旅游发展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农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