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体系构建与路径探索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

2022-11-24范玲娜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道德

范玲娜,赵 杨

(成都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1130)*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开展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是师范院校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把师德教育所涵盖的师德内涵、评价和实施等综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体系。基于此,有研究从工作机制、教育内容、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师德养成的路径[1];有研究提出了从以德引路、以爱养心、以情化人来实施师德养成教育[2]。第二,在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践方面,应把师德课程纳入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师范生实习,改进师德培育;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如有研究认为,要将师德教育纳入课程[3];要创设开放型教育实践模式,解决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难题[4];要“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强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的相关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中”[5]。第三,在师范生师德教育成效的评价研究方面,有研究提出了“从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两个维度构建内容体系,生成指标层级和考核点,并形成考核评价行动方略”[6];要注重自我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避免功利化倾向[7]。

师德教育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同时师德本身在个体意义上又体现出渐进性、曲折性、实践性特征。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师德评价标准亟待细化,师德教育的实践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化,师德教育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师德教育的整体性不足,教育模式和手段相对单一,师德教育常忽视情感熏陶的作用等。成都师范学院作为较早提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高校之一,早在2011年就开始针对在校师范生开展了系统性师德养成教育探索。十余年来,该校始终围绕着师德教育的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师德养成”工程的实施,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进了师德养成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实践。本文总结和梳理成都师范学院在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面探索,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师范院校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而当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针对时代的特点作出应有的回应,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师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师德教育还缺乏制度性的支撑,这些都导致当前的师德教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师德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师德评价标准亟待细化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师德建设,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对师德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师德评价体系在师德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师德教育的导向、评价等都需要以师德评价作为基础。当前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部分评价指标是描述性的,在具体的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二是学界对师德评价指标还没有达成一致且围绕这些指标的师德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过于强调统一性和一致性,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包容性[8]。

(二)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师德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针对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师德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师德的文化熏陶,从硬件环境和文化氛围等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第二,师德教育须依托一系列的课程来加以开展,加强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第三,强化见习、实习、实训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虽然这些经验为开展师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还要认识到,在当前师德教育中存在师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师德教育仍较为粗放,师德教育的精准性、导向性不强,师德教育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师德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师德教育的成效缺乏有效的量化等问题。房敏认为:“传统师德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方法上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等形式,对师德知识与规范进行硬性灌输和空洞说教,忽视教师的能动性、主体性,缺乏教师的自主参与和深刻体验,使本应丰富感人的师德教育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实效[9]。”目前,虽然师范院校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但若没有新视野和新方法来介入这门课程,教学仍然容易成为片面的说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违背课程设置的初衷。

(三)师德教育缺乏整体性、教育模式和手段相对单一

师德教育中存在着整体性不足、教育手段单一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德理论教育与师德实践脱节,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将师德教育简单地视为开设几门师德课程,缺乏对师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师德教育不能仅仅简单由几门课程体现,应该以整体性思维来开展师德教育[10]。当前,师德教育中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分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分离等问题[11],缺少整体性师德教育的方法。

(四)以理论教育为主要方式,忽视情感熏陶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师德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对师范生提出单向的道德要求,忽视了情感体验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将外在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师范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使得师德教育缺乏牢固的根基,师德教育效果往往持续性不强、效果不佳。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让他们感受到从事教师职业的崇高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等,这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师德表现。

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一)师德教育的主体转换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师德是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群体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中,对教师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表明国家、社会在师德的重要性上达成了共识。从道德生成的角度而言,师德规范是外界对道德主体的限制和约束,如果这种道德要求与教师主体性道德取向不一致,就有可能导致师德失范。因此,师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外在师德规范与教师主体性道德认同一致。“道德是一种意志自律,这种自律性表现为道德动机的自足性、道德决定的自主性、道德行为的目的性和行为后果的利他性这几个环节。道德自律的重要特征是:道德主体的行为动因由外在约束转换成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表现为主体为自己立法,自觉践行社会的道德要求。”[12]师德规范作为外在的职业要求,要达到社会、行业所期待的效果,就必须让师范生对它内心认同、价值认同,通过自我约束、实践践行来实现外在要求与教师主体性道德取向的融合。如何让师范生在内心认同师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师德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师德教育常把师范生作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师德教育需要转变教学主体,使学生从单向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者。因此,师德教育必须全面转变观念。在师德教育中,要把传统的讲授、灌输模式转换为师范生的内生模式,创造良好的师德氛围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憧憬,在他们心中播下师德的种子,实现师德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高。成都师范学院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师德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并全面展开了针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

开展“师德养成”教育,使师德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型转变为学生自我养成的师德内化。传统的师德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师德标准的提炼概括,在师德教育中采取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这就直接导致师德教育表面化、单一化,教育效果不佳,甚至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面对传统师德教育中的尴尬现象,成都师范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师德养成教育。师德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感受、主动内化,使师德能够在学生心中扎下根,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追求和向往。师德养成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让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的引领者。具有师德养成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的引领者,而且是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引领者,体现了“师德教育的过程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是在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13]。

(二)道德认同向情感认同的转换

师德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方式,转变方法和路径,把对师德的认同从道德认同、价值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人是情感的社会性存在,道德认同、价值认同必然要求情感的认同。“要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就必须激发主体的道德情感,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或心灵的交流,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14]“道德情感直接对道德认识发生影响,道德情感为道德认识指向,积极的肯定的道德情感使注意稳定,使注意力沿着情感所规定的方向投向道德认识对象。”[15]要使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师范生的内在价值追求,就必须通过道德情感来提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道德认识同世界观、人生观相结合便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相较于道德认识而言,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动力性,能够直接转化为强大的驱动力推动道德行为实践。”[16]因此,在师德养成教育中,需要将师范生的师德认知转化为师德情感,通过情感驱动来推动师范生的师德实践。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面对的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学生,而决定教师教学效果是否优良的因素,不仅仅是理性知识的传递,还包括情感的交流沟通,这也是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师德教育的目标既要让师范生在理论上认识到教师所背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使师范生形成固定的师德认知,同时也要通过师德认知,让师范生产生师德情感。师德情感会进一步巩固师范生的师德认知,促使其内心对教师职业产生敬仰和认同,进而产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师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师范生的情感熏陶,让师范生对教师这份职业产生情感认同,并在实践中以“好老师”标准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师德教育活动中,要将道德判断和情感熏陶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将道德认同、价值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的有效路径。

(三)构建“立德、融通、内化、践行”的师德养成体系

成都师范学院深入践行师德养成教育理念。师德养成的过程被归纳为“立德、融通、内化、践行”。立德,是将高尚师德作为努力的目标,为师范生指明奋斗的目标,契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宗旨;融通,是将师德教育全面落实到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育人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助推师德养成;内化,是通过各种情景化的教育熏陶,让师德在师范生心中扎下根基;践行,是将师德运用到具体的见习、实习和实训中,让师德推动师范生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教学技能,使师德切实转化为育人能力。“立德、融通、内化、践行”在内涵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在师范生个体成长中,通过“立德、融通、内化、践行”来实现师德养成;二是在师德养成中,构建“立德、融通、内化、践行”的教育教学体系。两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师德养成的效果最终得以实现。

三、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探索

师德师风建设要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选择什么路径来开展师德教育对于师德教育的最终效果达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目标明确、导向清晰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块

针对师德教育中存在的以说教居多、师德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成都师范学院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其中,师德养成教育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该校在师德养成教育中,构建了“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环境建设和过程评价”五个师德养成的模块,即理论教学作为教导载体,凸显教育渗透功能;主题活动作为参与载体,凸显教育强化功能;实践教学作为践行载体,凸显教育体验功能;环境建设作为文化载体,凸显教育熏陶功能;过程评价作为测评载体,凸显检验功能的师德养成体系。这五个模块贯穿“立德、融通、内化、践行”,将影响师德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师德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

师德教育从师范生一入学就开始实施。学校的文化氛围、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史等都是师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师德从灌输到养成,相关研究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将师德养成的过程归纳为“明德”“体道”“共生”三个心理阶段[17]。“明德”,彰明道德的意思,“明”,使之明也,这里更多是让人自身体会到道德的含义;“体道”,让师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能更好地衔接传统、现实和未来,让师德养成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论和文化支撑;“共生”是构建一个师德养成有机体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让这个体系的要素之间相互共生,才能而形成协同的合力。

(三)注重发挥课程和实践的教育作用

要重视体系化教育在师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成都师范学院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以及社会实践和师范生实习等方面,针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将师德养成的五个模块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学科、专业和课程当中;把师德养成细化为具体的课程,加强了师德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课的教学是师德教育的阵地,专业课教师的爱岗敬业、循循善诱都能让师范生对师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通过理论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践行等将师德养成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充分认识见习实习对于师德教育的重要性,见习实习是师德教育过程中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环节。

为了进一步推动师范生师德课程体系优化,促进师范生增强师德认知、坚定师德意志、锤炼师德情感、提高师德修养,师范院校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教育类课程融入师德教育内容……形成四位一体的师德培养课程体系”[18]。也就是说,师德教育不能单靠一两门师德课程来进行,应该拓宽视野,将师德教育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认识,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在师德教育中,仅靠课堂的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其成效难以得到保证。师德教育的关键点在于激发师范生内生的师德认同感,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将其固化,使这种认同感在他们的心中扎下根基;利用课堂讲授、见习、实习、实训等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师范生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和敬仰。只有在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强化主体的师德体验,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师德认同度,才能实现社会实践和课堂师德教育的协同。

四、“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检验

(一)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做法

成都师范学院通过构建“立德、融通、内化、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并按照“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环境建设和过程评价”五个师德养成的模块开展了针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以“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核心。一是将师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拓展到师范生的课堂教学中;二是将师德教育与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课程充分结合,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培训中充分体现师德要求和师德标准;三是对照国家标准形成师德教育模块,如“爱国守法”“为人师表”等,并将其渗透到师范生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同时围绕师德核心来构建师德养成的课程体系。

第二,围绕“师德”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学校针对师范生开展了主题宣誓活动,通过宣誓仪式来强化师范生对崇高师德的敬仰,为未来的教师生涯做好铺垫。学校还每年邀请优秀校友和优秀教师来校为师范生做师德主题报告和交流,让师范生从实践案例中认识体会师德。此外,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师德演讲活动拓展师德教育的形式。

第三,在师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果筐学堂”品牌。果筐学堂是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公益教育项目。果筐学堂目前已经连续开展了10年,期间学校一大批师范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并通过实践来熔铸师德师魂。学校还通过“顶岗支教”项目,向全校征集师范生到凉山州偏远地区学校开展顶岗支教。师范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体会教师的责任,感受师德的力量。

第四,打造充满师德氛围的校园环境。学校充分发挥文化在师德养成中的作用,将师德内容融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当中,通过师德师风演讲、师德雕塑、师德名言等打造充满师德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接受师德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构建全方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在校园环境创设中强化系统观念,坚持教育性原则,努力让校园里的人与事、景与物都能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19]学校以杏坛大道为主线,分别有“爱真笃为”校训石、孔子像、《成师赋》雕塑墙和学校育人理念墙等文化场景,构成了一个充满师德氛围的环境,充分地发挥了环境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

第五,编制师范生师德养成清单。师范生从进校开始就知道师德养成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将师范生参加的师德课程、师德实践、公益活动等内容作为师范生师德评价的重要内容列入师德养成清单,同时师范生每年还要总结自己对于师德的体会和感悟。师范生师德养成清单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师范生个体师德养成的情况。

(二)师德养成教育的成效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成效只能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成都师范学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实践经验通过总结提炼,形成了系列成果。如出版《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师范生基本素养与师德养成》等专著,获得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师德养成教育在成都师范学院开展以来,师范生的师德水平提升较为明显,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明显增强。近三年,从成都师范学院师范生毕业从事的职业情况来看,约4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教师或与教师相近的相关职业,许多师范生毕业愿意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择到边远地区、深度贫困县就业。从这些就业趋势可以看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在驱动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师范生愿意离开中心城市到县域去就业,反映了师范生能够实际践行师德的内涵,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面对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师德教育需要改革师德教育方式,强化师德评价体系构建,探索道德认同、价值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的师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这些都是师范院校在师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师范学院通过师德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师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把传统的灌输型师德教育转变为学生自我养成的师德内化;构建了“立德、融通、内化、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师德教育中注重发挥课程、实践的系统化功能,重视实习实践在师德教育中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师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同类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德道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良知与师德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