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体系对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11-15马香莲余玲瑄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创造性

马香莲,余玲瑄

(宝鸡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向度: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劳动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其实质就是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劳动主体的生产力需要教育来培养,人类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就越高;另一方面,劳动本身具有教育的意义,通过劳动能够实现教育的价值。所以,劳动与教育在实现劳动主体发展价值上具有共通性[3]。因此,要实现人的发展就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五育融合的辩证统一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4]。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中得到体现。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域中揭示了人类的劳动在于不断地改造、创造世界并推动人实现自我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基于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包含三个方面,即丰富的精神生活、健全的体格和纯洁的道德,三者和谐结合起来,而劳动是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在他看来,“一个人需要劳动就像需要食物一样”[5]16,劳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还认为“人”始终处于时代变革的核心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始终是教育的基本命题[6]。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要将德智体美劳进行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关于劳动教育如何促进人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苏霍姆林斯基作出了以下具体的论述。

(一)在劳动活动中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促进人的智育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劳动,知识是劳动努力的结果。他指出“学习应当是一种促使智慧和双手的努力相结合的劳动”[5]72。智慧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并在活动中发展智慧。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们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加入合适的小组,参与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做着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是在进行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来思考和研究,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并通过这种形式把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在完成长期的劳动任务之后才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性和劳动有助于自己智力的发展[5]49。由此可见,劳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在劳动中得到增长与发展。

(二)劳动是道德形成的主要来源

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德育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道德的来源。人们只有在劳动中克服困难,体验自身在劳动中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才能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7]。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们想要加入团组织,就要能够完成团组织布置的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劳动任务,但是艰巨的任务并没有使学生们不敢靠近团组织,反而使他们认识到入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决心和责任感。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劳动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因为他所在的集体实现了既定目标而在童年又多次体验过深刻的道德满足感,他就一定会成为在道德上坚定不移、忠诚老实,准备以个人利益服从公众利益的人[5]192。这样,个人在集体劳动中不仅会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品格,还会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由此可见,劳动对丰富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劳动是审美的基础和来源

劳动教育促进人的美育发展。审美是劳动不可缺少的运行协调功能机制,美的本质是获得思想精神的愉悦[8]。劳动会使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学生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栽种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感受不同时期植物的生长状态,体验大自然的魅力,这远比在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真实和生动。由此可见,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们都是通过劳动接受美育教育的,通过劳动,学生对美的感受不会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并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过程及劳动结果可以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部潜能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对于美的追求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而劳动又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增强劳动的乐趣。

(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强健人的体魄

劳动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健康的身体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9]。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中,始终贯穿着学校体育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的理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体育看作健康的衍生物,将儿童的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10]。学生在劳动课上参加的体力劳动与日常的体育锻炼对人的作用是一样的,甚至还优于单一的体育锻炼。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从7岁开始就要参加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从一些简单的劳动开始,比如浇水、种植、喂养动物等,在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巧后,逐渐过渡到有技术难度的劳动。随着劳动技术难度的增加,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如一些较为复杂的劳动,不仅对学生体力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可见,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阐明了劳动对于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他的劳动观可以看出,理解劳动教育不能仅仅看到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将其简单理解为对劳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劳动本身的内在价值,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二、劳动教育体系价值目标实现的条件:创造性劳动

“创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与此相应,创造性劳动是把劳动理解为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工具,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劳动效率,是一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充分结合且充满智力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系统地对创造性劳动进行了论述。一方面,创造性劳动需要运用充实的智慧去完善劳动内容,用科学技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体力劳动,特别是那些较为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更多依靠智慧的力量,使那些本来是相当单调、相当繁重的一般劳动变成充满智力活动的创造性劳动。”[5]76彰显了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价值理念,指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应该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更要求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劳动的创造性越高,劳动者的个性越会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智慧不仅得到了发展,其好奇心、求知欲、钻研精神等可贵的精神品质也能得到全面培养。“一个以创造性态度对待劳动的学生,他不仅会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看成物质财富,而且首先看作体现自身创造力的物质化和实体化的东西。”[5]143清晰地表明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性劳动观点——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对于劳动者精神层面的培养。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两个阶段:认识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认识性劳动包括认识性体力劳动,认识性体力劳动在教学中又被称为实验性劳动或研究性劳动,是教育的最初阶段,目的是掌握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劳动的创造性。随着对劳动认识的加深和劳动技能的成熟,人们渴望挑战技术难度更高的劳动项目,这时认识性劳动就会向生产性劳动过渡,生产性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在运用技艺的实践中获得满足,进行创造性劳动[5]116。认识性体力劳动的重要教育意义在于思维和创造发明,而生产性劳动的意义在于能动地创造劳动。

劳动创造性最初源自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个过程使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使人类认识到劳动的创造性,并在劳动中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创造性劳动是劳动强度极高的人类劳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仅需要智慧的长期沉淀与积累,还需要灵感的瞬间爆发。创造性劳动具有唯一性与不可预测性,创造性劳动的前提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新突破,在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创造发明。创造性劳动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而创造性劳动的产品却可以被无限复制。例如,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等物品的发明都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些劳动的产品被创造出来之后,可以被无限复制。因此,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无限可复制是创造性劳动产品的特点[11]。由此可见,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需要在日常的劳动中积累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造性的劳动,单一机械的劳动,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而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长期价值。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技巧,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劳动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勤于动脑等优秀品质。在帕夫雷什学校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教学实验园地,实验园地里有各种各样的劳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项目,组成课外小组,如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课外小组、蔬菜栽培课外小组、动物饲养课外小组等,劳动成果是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成绩的证明。在尊重科学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学生需要开动脑筋,不断试验、总结,提高作物和动物质量及生产效率,践行创造性劳动。另外,教师还将学生的课堂劳动与课外小组的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与其兴趣和课外小组具体活动内容相适应的技能和技巧。学生在完成某一具体劳动时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越多,他对创造性的劳动活动的理解就越深刻[12]。因此,劳动的创造性是激励学生进行长期劳动的保障,劳动的创造性不仅可以通过适当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等传统的生产活动去挖掘,还可以通过日常科学技术的应用去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有利于促进个体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幸福的根源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13]

综上所述,劳动的创造性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创造性劳动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创造,也包括精神财富的创造,只有在充分理解劳动的创造性的前提下,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三、劳动教育思想体系价值目标实现的动力源泉:劳动情感的培育

情感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桥梁。基于人学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应首先看见人、关注人,而且必须要尊重人、相信人,从而完成启迪人、培养人的使命[13],因此,他十分注重学生情感的培育。劳动教育应当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当学生们从心底里热爱劳动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目标的渗透路径是实施情感教育,缺少情感培育的教育工作,难以培养出真正热爱劳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才能,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天赋才能,不过这种天赋才能能否被挖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取决于学校的情感教育。所以,坚持情感教育,就是坚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儿童为中心来理解教育,其核心观点是强调教育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这不仅有助于其劳动思想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与自己天赋相适应的人。

那么,如何在劳动中进行情感培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是这样理解教育技巧的,教育者与自己教育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教育对象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就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己的教育者。”[14]这是对人能动性的充分肯定,而它又需要与儿童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劳动教育》中提出了对学生劳动情感培育的三种方法。第一,通过语言讲述劳动教育育人故事。语言不仅是教师的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而且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教师用生动鲜明的语言讲述有关热爱劳动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内容越具体,人物象形越生动,主题越鲜明,越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为学生安排一些内容丰富的、有实际意义的劳动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则有利于巩固语言教育的作用。第二,让学生与优秀的劳动者会面。学生的成长发展很大限度上取决于他们在童年、少年、青少年期间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以及这些交往对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愿望的影响。保持与劳动者的交流有利于系统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参加集体劳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第三,用关于劳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有关劳动和生活理想的观点的形成,取决于有关劳动的书籍在其所读书籍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取决于他们通过阅读什么作品来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5]64。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劳动情感培育方法是学生要直接或间接受优秀劳动思想的熏陶,而这种培育方法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活动,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觉悟的劳动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成功的劳动实践经验表明,劳动情感的培育要立足于现实社会活动,通过劳动情感的培育能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随着劳动经验的丰富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更加坚定,愿意社会的进步贡献愿意为集体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强调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以及强调对真正的人的培养。

四、劳动教育思想体系价值目标实现的实践逻辑

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还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劳动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基本劳动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他的积极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需要培养。对于劳动教育的起始时间,他说:“每一个人,从童年时,特别是从青少年时起,应该理解自己精神生活完满、劳动愉快和创造的幸福。”当劳动成为儿童的精神需要时,劳动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12]。因此,要使劳动成为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发掘劳动教育对于五育所具有的融通性和促进性的内在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实践逻辑。

(一)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他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就得善于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劳动生活。”[5]10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注重劳动过程的同时,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也要加以重视,使劳动既扎根现实生活又能够指向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13]。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对学生的爱和信任,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他始终坚持教育要关注人本身,挖掘学生的内在兴趣。可见,其劳动教育思想之所以能被成功实践,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在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适合自己的劳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

(二)与时俱进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激发劳动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不能指望儿童刚参加一点劳动,就会立刻觉得劳动是十分诱人的,就会立刻爱上劳动。与此相反,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对于真正的劳动,儿童感到的失望比他感到的疲劳还来得更早些。只有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时,才能培养出他对劳动真正的爱”[5]11。如何实施劳动教育对于能否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劳动的创造作用极其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观念逐渐从重体力劳动转向重脑力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当在儿童原有的兴趣上有所创新。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劳动教育的内容一直都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劳动过程机械化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是单纯的劳动技术,而是更多地融合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内容的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因此,帕夫雷什中学会组织学生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实验性活动,并为学生们提供有趣的课题。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劳动教育能在很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们愿意投身劳动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只有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通过拓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实践等形式,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

(三)构建良好的劳动环境,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劳动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倡导在集体劳动中进行教育的原则,他认为,对待集体利益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劳动的标准。“劳动者,集体成员用来衡量他个人付出的努力的尺度,不仅是若干个卢布和若干公斤粮食,而且是在劳动中体验到的欢乐,以及他为之不计报偿地奉献力量的那些人所表达的感激之情。高尚的人性和人道精神,就是这种劳动教育的结果。”[5]207参加集体劳动,有利于个人劳动情感的培养,而真正的集体劳动是以每个学生都力求达到共同的目标为前提,为集体创造物质财富、为集体服务,通过集体提升个人的荣誉感和道德感。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结合起来,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体验完成劳动任务的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他指出,学生的爱好只能在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必须为这些活动创造相应的物质基础。劳动教育的环境除了整体的劳动氛围外,还包括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帕夫雷什中学,学校会为学生开设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充足的物质生产资料,比如自然研究室、教学实验园地以及各种类型的劳动工具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进行劳动项目的选择。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满足,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感。

(四)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真实感和幸福感

进行劳动教育不应当仅局限于课堂上、校园中,而应该让学生走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掌握的技能和技巧越重要、越复杂,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之间的联系就越明显,学生便会以越发强烈的情感去完成劳动任务。”[5]141因此,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劳动锻炼,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而不只是通过一门课程去理解劳动。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们经常有机会向优秀的劳动者学习,这些优秀的劳动者们常常带领学生们到车间、农田、养殖场等地方学习,在情境中教会他们完成劳动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实际的动手锻炼,学生对技术性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如何利用零部件组装机器等复杂劳动技术,这种真实性的体验正是他们幸福感的来源。

可见,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密切联系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的鲜明特点,也是他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取得卓越成就的可靠保障[15]。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效统一,才能在现实中促进学生自我潜能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动教育的践行也彰显了劳动与育人的关系内涵,只有将劳动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劳动知识的内化、劳动能力的增强、劳动情感的提升,增强学生对于劳动持续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五、对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实施好劳动教育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因此,研讨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以劳树德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劳动教育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优良道德品质。劳动教育既不是休闲娱乐,也不是惩罚的手段,如果将劳动教育的本质异化,就无法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应当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本身就是教育的结果,学生只有在学会理解完成最普通的劳动工序的必要性之后,才能成为准备从事一切必需的工作的自觉劳动者。”[5]210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这就将劳动的品德教育功能和劳动的教育形式界定得更加具体。由此可见,学生品德的培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劳动的价值。因此,要在劳动活动中不断挖掘劳动教育所蕴含的道德元素,使受教育者通过对劳动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劳动活动的正确实践,促进道德情感向道德行为转换,提高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实现以劳增智

学科课程承载着传播知识、育人育才的重要使命,而劳动又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以劳增智、以智促劳,智慧与劳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当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理解,而且对其智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知识教育不等同于获取学科知识,考试分数不应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劳动教育的丰富性、整合性为学科课程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依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理论知识的内容只限制在某一狭窄专业的技术和工艺知识的范围之内,那么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应当使学生逐步形成这样的观点,即某种专业乃劳动的众多表现的一种[5]114。因此,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各学段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而且还要合理选择渗透内容和方式。例如,语文、历史等这类人文类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劳动模范的事迹,加强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物理、化学等理工类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完成与劳动内容相关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的课程,可以通过展示劳动者的艺术作品、欣赏劳动者的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艺术源于劳动。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感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带来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施劳动教育,实现以劳育美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劳动课程,还应该包括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在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喜欢那些长期以来被看作“又脏又累”的劳动,让学生们认识到成果取决于辛苦的劳动[5]84。劳动教育的美学内涵就是劳动教育本身所蕴含的美的要素和追求。劳动可以增强人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各方应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身于创造劳动美的实践之中。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美化校园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劳动文化;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初始地,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劳动理念的开端,应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社会应该弘扬劳动创造美的价值观,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社会是影响学生劳动理念持续生成的大环境,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打破学生对劳动的错误理解,体验劳动如何创造美。以学校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与社会的支撑力量,使劳动教育的实施与社会要求有机融合。

(四)让劳动教育贴近并融入生活,实现以劳强体

劳动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通过日常劳动锻炼,让学生动手流汗,增强体质。劳动教育面向的是青少年学生,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源于生活,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劳动、学会劳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引导年轻一代投身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年轻人报答劳动人民的思想,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劳动者为了创造生活福利而付出的艰巨努力。”[5]5-6这一句简洁的表述,彰显了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研究劳动教育、教育不能脱离劳动人民的生活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劳动包含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校应根据这几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劳动场所,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在开展生活劳动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了解生活基本常识,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服务意识;在开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体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乐趣,带领他们走入自然,在田地里进行播种、浇水、施肥、翻土等一系列劳作,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开展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应让学生走入社会,带领他们到养老院、农村等地方帮助有需要的人。另外,实施劳动教育的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有劳动经验的劳动者。可通过自由开放的劳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潜能,让学生在融入生活的劳动教育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劳动的兴趣,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六、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立足于时代发展,通过自身的实践,拓展和丰富了劳动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激活劳动教育的创造意识,充分挖掘劳动的教育功能,这对当前推进劳动教育、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创造性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