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基于 NVivo软件的质性文本分析

2022-11-15黄格格钱贞熹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段劳动者劳动

黄格格,钱贞熹

(1.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育劳动价值观、完善劳动品质的重要育人价值。语文教材是塑造劳动者形象、体现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影响受教育者如何理解劳动。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劳动的理解较为浅薄,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和接受教材文本中的劳动者形象,进而影响个体劳动观念、职业取向等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

当前,学界对教材中劳动者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某一类劳动者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如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对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政治、历史3科教材中的“农民形象”进行了统计分析[1]。二是不同版本教材间劳动人物对比分析。如有学者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工匠人物及其工匠精神进行了文本分析[2];有学者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人物的内外特征及教育价值进行了探讨[3]。综上所述,现有对于教材中劳动者形象的整体性研究数量偏少,且集中在对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中某一特定劳动者形象的研究,鲜有对小学阶段或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进行的整体研究。

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版语文教材”),2019年部编版教材覆盖小学、初中所有年级,2022年部编版教材将覆盖全国各省。鉴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广泛使用,以及我国劳动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该套教材劳动者形象选编情况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将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作为研究对象,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劳动者形象的选编和塑造是怎样的?主要呈现出哪些类型和特质?”等问题开展研究。本文利用NVivo 11.0软件对劳动者选文数量、呈现方式、社会特征和形象特质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呈现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文本选择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文本来源,同时也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提升知识水平的重要功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 规划,有机渗透”[4],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其中,重视培养儿童的人文精神与劳动品质。语言文字传递的劳动 价值意蕴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劳动旨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共12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 11.0软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质性分析,挖掘潜藏于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的相关信息。

为系统梳理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事先对“劳动者”与“劳动者形象”的概念进行界定。劳动者,从字面意义可理解为“劳动的人”;法律上指达到法定年龄从事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哲学上指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主要来源的人。虽然不同学科对劳动者的定义不同,但都强调劳动者从事着生活、生产、服务等劳动内容,通过实际参与劳动来获得收入。本文将从事和改进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工业生产、建筑、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工人,以消耗脑力劳动为主的科学家、药学家、工程师、教师、医务工作者和保家卫国的军人等都视作劳动者。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形象就叫作“劳动者形象”,这种形象的形成与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职业类型相关,还与其从事的劳动实践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创造的劳动价值相关[3]。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认为,“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维度可分为‘如何说’与‘说什么’,前者包含对象、特性、主人公、权威、起源等内容;后者包括沟通类型、旁白形式、感情强度等内容。”[5]结合贝雷尔森的观点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本研究拟定了如下分析维度(见图1):劳动者形象选文数量分析、劳动者形象的教材呈现对比、劳动者形象的社会特征对比和劳动者形象特质对比。

图1 研究分析框架

NVivo 11.0是一款质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软件,有有效分析诸如文字、图片、录音等多种不同类型数据的强大功能,本文使用NVivo软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文本进行数据处理和编码。遵循伍多·库卡茨(Udo Kuckartz)提出的质性文本分析的一般过程[6],以研究问题为核心,依照“阅读和诠释文本—构建类目(分类维度)—编码文本片段—分析—呈现结果”的流程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文本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借助NVivo 11.0分析软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相关文本进行数据处理,按照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的方式建立编码和类属,设置3个核心编码,9个树状节点,得出425个参考点(见表1)。

表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核心编码、节点编码和参考点数表

(一)劳动者形象的选文数量统计分析

经过精读教材,共筛选出42篇涉及劳动者形象的课文和阅读材料,相关文本展现出了47个劳动者形象。以二年级课文为例,呈现了部分所涉劳动者形象的相关篇目(见表2)。在一至六年级的12册教材中,包含劳动者形象的课文数量是有差别的,其中,一年级2篇,二年级11篇,三年级4篇,四年级6篇,五年级9篇,六年级10篇。根据数量统计可以看出,每个年级教材中都安排了涉及劳动者形象的课文,足以体现教材编写者对劳动者形象塑造的重视程度。

表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相关篇目统计表(以二年级为例)

从学段分布来看,第三学段包含劳动者形象的篇目最多,第一学段次之,第二学段相对最少。第一学段新生刚入学,对事物充满好奇,该学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进行劳动意识启蒙,从日常生活劳动入手,让小朋友们知道人人都要劳动的观念。二年级包含劳动人物形象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较具象,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二年级的相关文本以“老师”“农民”等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人物角色为主,课文短小精悍,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如一年级上册的《悯农》(其二)和二年级上册的《葡萄沟》,都是以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广为流传的诗歌等为体裁,描绘了一个个典型的、善良淳朴的农民形象。第二学段有10篇课文包含劳动者形象,其中包括《手术台就是阵地》里的白求恩医生、《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哈尔威船长等。五、六年级涉及劳动者形象的课文数量最多,文章的体裁也逐渐丰富,涉及诗歌、记叙文等。第三学段的学生具备了更强的理解能力与语文素养,能够较为深入地分析不同职业的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品质。这一学段旨在帮助高年级学生形成劳动习惯与劳动价值观。如《三黑和土地》以直白质朴的现代诗歌赞美勤劳的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刷子李》中描写的粉刷匠技艺精湛、兢兢业业。五、六年级的课文呈现了多种社会职业的人物角色,如“军人”“工匠(粉刷匠)”“科学家”等,让小学生从不同职业、身份的劳动者身上感悟劳动品质,形成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者形象的教材呈现统计分析

劳动者形象的呈现维度包含角色地位、呈现方式与情感倾向三个树状节点(见表3)。关于课文中主角的确定,在对教材文本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以该角色是否在课文标题中体现、课文主旨是否与此角色密切相关来区分课文的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教材中劳动者形象的角色呈现方式以是否附带“文字”或“图片”进行判别;情感倾向包括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

表3 劳动者形象的教材呈现编码结果

在角色地位上,劳动者多以主角出现在课文中。在目前12册教材中,有44位劳动者以主角形式出现,只有3位劳动者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如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以农民为主角,描写了农民不畏炎热仍在田间劳作的景象,生动展现了农民不怕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始终辛苦劳作的生活状况。

在呈现方式上,课文以“文字”及“图文结合”的方式刻画劳动者。部分课文中有描绘劳动者的插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呈现了20个劳动者进行劳作的画面。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现了27位劳动者,如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一篇中,“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流露出农民对于重获土地的喜悦,刻画了典型的淳朴农民形象。

教材选文中的正面角色一般指作品中具有美好道德品质的、符合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被人们肯定的人物,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材选用的反面人物是希望通过反面本身使读者产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研究显示,在37篇课文中,有42位劳动者持正向情感,课文表达的是对劳动者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如五年级下册中的《军神》描述了刘伯承在战争中受伤后接受治疗的故事,展现了军人刘伯承的坚毅勇敢和威武不屈的精神。同时,课文中还有德国医生沃克,通过对沃克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呈现出一个睿智沉稳、认真负责的医生形象,侧面突出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作者对主角刘伯承及配角沃克均持正向情感,在教材中插入沃克给刘伯承治疗的图画,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呈现了两位劳动者。但是,有5篇课文展现了5个持负向情感价值的劳动者,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和《守株待兔》。呈负向情感的课文都设置于第一、二学段,希望学生在低年段时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劳动者形象的社会特征统计分析

主要从劳动者的性别、国别、时代与职业对劳动者形象的社会特征进行统计。在确定劳动者社会特征时,遵从和贴近真实的课文内容,选择最符合课文主旨的方式进行统计编码(见表4)。

在性别刻画上,在42篇包含劳动者形象的课文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出现男性的课文有38篇,女性只有4篇。这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似,将男性当作力量的象征,认为男性具有更显著的劳动者特征,如四年级上册的《扁鹊治病》、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都是男性主人公。在国别中,劳动者形象呈现的中国人远远多于外国人,且大部分劳动者生活在现代,如五年级下册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以一名中国车夫为主角,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以俄国渔夫西蒙为主角。

从表1可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出现了19种职业的劳动者,其中出现最多次数的职业依次为农民、工人、科学家、军事家、医生、军人和教师(表4节选了出现次数最多的前7种职业)。例如,二年级下册《悯农》(其一),刻画了辛苦劳作的中国古代农民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四年级下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歌颂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淡泊名利,不顾生命危险,一心想回国为祖国做贡献的高尚品德。课文通过展现多种职业的劳动,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实际。

表4 劳动者形象的社会特征编码结果

(四)劳动者形象特质统计分析

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塑造的劳动者形象的性格、品行特征和具体事例等进行分析。基于教材文本,剖析文章主旨,对设计描绘人物个性特征的词语、句子进行解读,直接或间接提炼描述劳动者形象特征、性格品质的词汇或关键语句,再进行编码,提炼劳动者形象特质(见表5)。

表5 劳动者形象特质编码结果

劳动者形象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每个劳动者可能同时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四年级下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述了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毅然归国报效祖国的事迹。文章既展现了钱学森在专业上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更突出赞扬了其淡泊名利、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因此,对于此劳动者,在正面形象的“坚韧勇敢”“睿智沉稳”“无私奉献”和“认真负责”等节点上各编码一次。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多为正面形象。根据文本内容,将正面形象分为坚韧勇敢、勤劳刻苦、睿智沉稳、无私奉献、善良淳朴和认真负责6类特质。如在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中,禹带领民众治理洪水,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最终使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课文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歌颂了劳动者吃苦耐劳、坚韧勇敢的品质;在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中,蔡伦勤劳刻苦改进造纸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白求恩医生做手术时沉稳淡定;在六年级上册《桥》中,老汉作为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敢为人先,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生还桥梁;二年级上册的《葡萄沟》刻画了一个个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维吾尔族老乡;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展示了平凡工人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5个负面形象劳动者中,有4个劳动者的职业是农民,1个是裁缝。本文将负面形象分为愚昧固执、不劳而获、敷衍拖延和急功近利4类特质。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中的主人公不懂变通、顽固愚昧;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的农民期望不劳而获;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的裁缝敷衍拖拉;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中的农民急功近利。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反面劳动者形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帮助学生从个体事例中认识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引以为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材中出现的这5个反面人物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

三、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刻画了数量较多的劳动者形象,体现了语文教材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时选文内容价值导向明确,弘扬了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的呈现特点和问题

依据劳动者形象选文数量、劳动者形象的教材呈现、劳动者形象的社会特征、劳动者形象的特质这四个维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劳动者形象的塑造存在以下特点。

1.劳动者形象篇目总体数量较多,但在各学段的分布还不够均衡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刻画了47个劳动者形象,涉及42篇文本,篇目总体数量较多,但在各学段分布不够均衡。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中,分别有13篇、10篇、19篇课文刻画了劳动者形象,每个学段都设置了包含劳动者形象的课文,足以看出教材编写者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呈现。

学段编排体现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第一学段的学生刚入学,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处于直观、具象、形象的思维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启蒙,从日常生活劳动入手,让小朋友们知道人人都要劳动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劳动兴趣。在课文设计上,选编的13篇课文通过“图文结合”或诗歌、故事等方式,展现了直观的劳动者形象,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劳动人物和劳动观念的理解。第二学段的三四年级是塑造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重要时期。该学段共选编了10篇体现劳动者形象的课文,以黄继光、蔡伦、白求恩、梅兰芳等可歌可泣、品格鲜明的劳动人物为代表,展现了勤劳刻苦和坚韧勇敢、睿智沉稳等正面劳动者形象特质,引导此阶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增强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佩之情。第三学段是高年级学生建立人生态度、发展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该学段共选编了19篇课文,刻画了如军人、科学家、粉刷匠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形象,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择业观,锤炼劳动品格。总体而言,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呈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勾勒出小学生劳动能力发展的基本脉络。

但是,从各学段选编数量来看,包含劳动者形象的选文在各学段分布还不够均衡。第三学段的数量最多,第一学段次之,第二学段最少,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倒V”分布样态。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小抓起、持续渗透,以此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劳动者形象选文相对较少。而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影响价值观的最好时期[7]。如果适当增加第二学段的劳动者形象选文篇目,会增强劳动教育渗透承上启下、相互衔接的效果。

2.突出正面劳动者形象,但性别塑造差异显著、职业选择刻板化

整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刻画了42个正面劳动者形象、5个负面劳动者形象,正面角色数量远远大于负面角色数量。刻画如此众多的正面劳动者形象正是以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为导向,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践行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8]。

语文教材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念,是进行劳动价值观渗透的重要载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塑造的劳动者形象向学生传递了坚韧勇敢、勤劳刻苦、睿智沉稳、无私奉献、善良淳朴和认真负责等美好劳动品质。如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刻画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勇于与自然搏斗、十三年如一日的劳动硬汉,大禹传递着坚韧勇敢、善良淳朴、无私奉献等美好品德。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展现了蔡伦的卓越智慧,他乐于钻研和探索,不断改进造纸术,为后世造就宝贵财富。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中的粉刷匠作为普通平凡的工匠,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平凡工作中练就超凡技艺。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发挥劳动价值,无论是刷子李这样的普通工匠,还是发明家蔡伦,都是值得尊敬的劳动者,符合今天倡导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

不足之处在于劳动者形象性别塑造差异显著,劳动者职业刻画略显刻板化,第一,劳动者性别塑造差异显著,男性角色显著多于女性角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刻画了43个男性劳动者,女性劳动者只有4个,这与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息息相关。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性是主要的劳动代表,是刚强、勇敢、有责任感的代表,女性则表现出温柔、有依赖性;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被定位为“养家糊口”的供养者,也就是家庭或社会的主要劳动力,而女性则多以家庭为中心,活动于家庭或私人领域[9],以“母亲”“家庭主妇”的形式出现。第二,统计出的19种职业的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多以农民、工人为主,职业类型略显刻板化。缺乏比如“快递员”“互联网从业者员”等现代化职业,不太符合现代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

(二)劳动者形象融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教材对学生道德观的影响是深层的,能够进入到学生的无意识之中[10],对劳动者形象的勾勒会影响学生劳动意识的塑造与劳动职业选择。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劳动者形象的选编与塑造还有待完善,针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编排,优化劳动者形象在教材中的整体和学段布局

小学生的逻辑能力、概括能力、抽象思维等都在不断发展,具备阶段性特点。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11],在此阶段学生的劳动观逐渐树立起来。因此,教材文章的选取和编排应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生活经验。

首先,优化劳动者形象的学段分布,适量增加第二学段的选编数量,使三个学段相互衔接、分布协调。课文编排在整体与学段分布上应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突出选文分布的阶段性特点。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住第二学段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适当增加和优化选编内容。其次,各册教材设置课后资料袋以拓展劳动教育素材,不同学段横向拓宽劳动知识的覆盖面,纵向提高知识的层次性与深刻性。在课后资料袋中可以呈现体现劳动精神、劳动人物的视频链接、书籍推荐、图片等,如在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课后呈现CCTV《大国工匠》纪录片链接、《焦裕禄》专著等。呈现兼及古今中外多样的劳动教育素材的方式,不仅能夯实教学内容,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加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元的劳动职业和劳动者形象,加深学生对劳动者形象与劳动精神的理解。学生在领略丰富的课后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感受劳动者的美好个性品质,提升个人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树立远大劳动志向;另一方面,能够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素养,积累作文素材,更好地适应大语文教学。灵活多样的教育载体可为强化劳动教育补充途径。

2.适当增加女性劳动者形象,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职业类别

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而课程又主要由教材来体现[1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应体现多元性、包容性、平等性,兼顾不同职业、性别的劳动者形象,客观对待性别差异和职业差异。

传统性别文化的渗透使得主流语文教材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性别形象刻板化和性别角色塑造的偏差[13]。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分工有所不同,受到此客观现实的影响,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男性劳动者远多于女性劳动者的情况。因此本文提出,在性别呈现上,突出女性作为新时代不可缺少的劳动力量,适当增加女性劳动者形象,尤其是杰出的女性人物。呈现杰出的女性人物能够丰富学生对女性群体的认知,意识到劳动不分性别、年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如“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秋瑾”“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宋庆龄”“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女航天员王亚平”等杰出女性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辛勤奋斗,创造劳动价值。学生在学习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感化,并产生对劳动职业、劳动群体的敬重之心,树立劳动志向。

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职业类别,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劳动职业构想。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多以农民、工人、教师为主,略显刻板化。因此,在劳动者的职业身份选择上,改变劳动者职业集中于农民、工人的单一现状,增加多样化的现代从业者,不局限于农、林、牧、渔、运输、生产等职业类型,可呈现一些物流、互联网等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职业形象,彰显时代特征。引领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劳动中生发出尊重劳动之感,使学生逐渐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劳动职业构想。

总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实施劳动教育、培育劳动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教材应科学编排,优化劳动者形象的呈现方式,不断充实和完善劳动者形象的塑造,发挥语文学科在劳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学段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致敬最美劳动者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