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博物馆策展理念研究

2022-11-24周鼎凯李洪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策展选题常态

周鼎凯,李洪涛,徐 帆,齐 嘉

(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河南 洛阳 471000;2.洛阳民俗博物馆,河南 洛阳 471000)

0 前言

截至2022年5月,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数累计超过5亿,并且仍在以日均百万人次的数量增加,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进入了常态化阶段.自疫情暴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博物馆行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国内各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云展览”,成为我国博物馆行业在疫情期间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标志性事件,也造就了特殊时期博物馆服务的新形态.但是博物馆的定义和性质决定了其立足点必然是“物”,真实的“文物”可以依托展厅光线、背景音乐、参观路线,建立起同观众情感的现实连接,也是建立起观众对展览所表达中心思想认知的重要因素,这是线上展览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博物馆如何统筹好线上和线下展览的关系,并在策展时适应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关注受众群体和陈展选题的变化

策展人首先要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对比之前有哪些变化.陈孝全曾对疫情发生以前,2010至2019年端午节当天深圳博物馆的到访观众进行相关统计,研究发现,深圳本地观众所占比例为33.139%,深圳以外的观众占比为66.861%[1].数据表明,在疫情发生前,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以本市以外为主.但在疫情期间,自身安全问题成为游客首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国家和地方的防控要求,大多数游客选择省内游或者邻省游[2].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多地政府发布通知,要求“非必要不出省、不离市”.这意味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博物馆展览的受众群体将发生从以外地游客为主向以本地居民为主的结构性变化.

博物馆观众的本地化,对策展人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多是本地的风俗、历史和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但本地居民由于长期居住在博物馆所在地,他们既是本地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本地风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对博物馆所在地的了解要远高于外地游客.因此,对这类展览内容的参观兴趣要远低于外地游客,这也是为何疫情发生之前博物馆到访观众当中本地居民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

如果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策展人的展览选题思路仍然以推介本地资源为主,可能会导致未来到访观众数量的持续低迷.更严重的是,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对旅游业的冲击,多数策展人和博物馆的管理者恐怕难以将观众数量、群体结构的变化和展览选题联系在一起.

其实,博物馆展览内容与本地观众关系方面的研究并非新课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伊藤寿朗就明确提出了“地域志向型博物馆”理念[3].这类博物馆区别于以观光客为主的“观光志向型”博物馆,它的日常工作重心就是尽可能推动本地居民加入博物馆的活动.其长期展览与临时展览的内容也基本都是围绕着本地居民的需求展开的.经过数十年实践,这类博物馆在日本的发展非常成功.在博物馆展览受众结构发生本土化改变的当下,策展人可以借鉴日本的“地域志向型博物馆”理念,更多地站在本地居民的角度思考展览选题与内容.比如,在举办临时展览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征集展览选题,面向本地居民开展“临展名称大家定、展出文物你选择”等活动,在以往每年1至2个大型临时展览的基础上增加小型临时展览的更新频率,以此增强本地居民的参与感与新鲜感,进而激发本地居民对展览的兴趣,到访博物馆.

2 关注陈展空间和装修材料的变化

研究发现,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新的认知,后疫情时代催生和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同样,很多在疫情防控期间取消参观博物馆展览计划的公众最大的顾虑也是对展厅封闭空间可能加速病毒传播的担忧.对于一个展览的策划人来说,除了展览内容和选题的创新,在新冠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的当下还应该关注如何在一个线下展览当中带给到访观众更多安全感.

首先是展览所在的空间位置.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近距离飞沫及细飞沫”.由此来看,通风效果更好的室外空间显然较传统博物馆展厅的封闭空间更能保证到访观众的安全.此外,室外展览还有很多其他优势.比如,室外展览的设计空间不受建筑层高、空间的限制,展览手段更加多样,而且可以构建和自然地势更加融合的展览形式.例如,2022年5月17日,在中原大地即将麦熟之际,由河南博物院牵头组织,联合河南各地市12家博物馆共同推出的“麦田里的博物馆”主题展览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室外空间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特意将精选的39件文物仿制品放进麦田,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与好评.

当然,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在室外办展亦有其局限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室外空间难以保证文物本体的安全,现有的博物馆在开放的室外空间举办展览或活动时,几乎没有放置文物本体的先例.所以策展人不能孤立地选择展览位置,而应该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将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在一个展览主题里结合起来.比如,在展览设计时可以把展览的前言部分放在室外,在室外通过展板、模型等手段先介绍该展览的背景,通过和博物馆地势山水的有机结合规划展览线路,并利用室外大空间优势引导观众在室外空间停留更多时间.最后将文物展示的环节放在较为安全的室内空间,并在展览的前几个单元注重设置悬念,让观众在室外确立对展览的关注重点,带着好奇与问题参观,在馆内则通过文物的展示和介绍,回答观众问题,以升华展览主题.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展览线路的延长,防止参展观众的过度聚集.二是减少室内停留时间,降低密闭空间的传播风险.

其次是展览所用的装修材料.随着新冠疫情对全球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公众越来越关注健康、绿色、低碳等环保理念.生态环境部在疫情发生后曾对此做过专门调查.结果显示,与疫情前相比,公众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和分类投放垃圾”.然而,我国博物馆展览目前应用的装修材料大多来自建筑、装修行业,主要为传统的木板结构材料.这些材料的榫卯、连接方式往往只能针对一个展览主题一次性使用,造成了装修资源极大的浪费.此外,临时展览的装修工期通常在半个月以内,传统木结构的胶合剂会散发出大量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而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展厅往往是较小的密闭空间,不利于有毒气体的扩散,极有可能对提高到访观众的健康风险.有学者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提出“绿色会展”概念,采取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会展资源相结合的方针,实现会展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会展物质与精神文明.绿色会展是指在会展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低会展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创建环境友好型的会展项目.具体到博物馆展览的装修材料方面,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环)依旧适用.一是减量化,该原则并非指展览数量和规模的减量,而是指在陈列设计、装修过程中尽量减少一次性使用的耗材,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二是再利用,即在一次临时展览结束后,大部分装修材料可拆卸,可重组,能够在下次展览当中被再次重组利用.该原则对策展人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策展人在设计整个展览时可以像搭积木一样,从设计源头将展览主体模块化,以提高展览物料的再利用率.三是再循环,主要指展览所用装修物料在展览结束后,可以被再次转化为一种其他产品的原材料,这就要求施工方在选择装修物料时,尽量选择再生材料占比高的物料.

3 关注云技术对线下展览带来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通过拥抱新技术倒逼自身进行产业升级,以适应疫情带来的社会变革.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博物馆行业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云展览”的井喷式发展.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仅在疫情刚刚开始的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就上线展览了2 000余场次,1 300余家博物馆开放在线展览[4].这个数量彰显了博物馆从业者面对闭馆形势“穷则思变”的决心.

但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公众对初期井喷式云展览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众多博物馆的线上展览逐渐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多数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较非疫情期间线下实体博物馆的参观人数相去甚远.对绝大多数博物馆而言,“云展览”仍然无法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也并未建立起一套独立的针对“云展览”行之有效的选题、策展、布展机制,只能作为依附于实体展览而存在的附属和补充.

正如开篇所述,博物馆的定义和性质决定了其立足点必然是真实的“物”,如果准备将一个展览推到线上,就不应该仅仅是拿三维扫描仪器把文物扫描后加上文字直接挂上网页,或者干脆请某公司用建模技术打造一个VR展厅了事.这种所谓的“云展览”对观众来讲,面对的要么是不知所谓的三维文物,要么面对的是扭曲的虚拟展厅与头晕目眩的观展感受.负责任的展览策划人,接到一个展览项目时应该提前询问甲方是否考虑将展览推向线上.如果甲方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在线下展览设计时就可以预留好和线上展览所配套的环节.比如,在线下展览当中可以设置线下访客和线上访客的互动模块,通过访客间远距离的互动,一方面加深处于不同空间位置访客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阻断病毒传播带来积极作用.

4 结语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博物馆行业必须更新理念, 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公众身上,以公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破除以往的固定思维,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符合当前实际与公众真正需要的展览模式.作为博物馆业态的核心,博物馆的展览能否顺应形势并鼓起勇气去变革,会深刻影响博物馆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猜你喜欢

策展选题常态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谈诗词的选题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选题有误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