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写强化课程思政的“知情意行”模式

2022-11-23陈旭鑫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采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模式

陈旭鑫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家强调课程思政的语境,结合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作者教学实践案例,重点从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两大向度探讨研究了新闻采访写作专业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知情意行”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写;课程思政;“知情意行”模式

近年来,课程思政成为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的重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分类推进等事宜,强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结合不同高校、专业和课程特点分类推进。全面树立、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高校新闻院系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以下简称“新闻采写”)是新闻院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基础课,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中国高校新闻院系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的功能、机制和规律,新闻信息生产、流通、消费的特点及规律的基本认识及理论论述,①是发展的科学且具有兼容性和创新的特点。②从广义上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质。本文主要从狭义层面展开,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实践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体经历了实践先行、学术研究、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三个基本阶段,研究成果丰硕,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结合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及笔者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马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重点回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课程教学二者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希望对国内特别是地方新闻院系的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有所启示。

一、课程思政:助推青年政治社会化和高校产学对接的载体

新闻采写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基础课,属于新闻实务课程范畴,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是我国新闻院系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之一。“知情意行”模式分别对应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该模式在政治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中运用广泛,对新闻院系的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有较高参考价值。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过程,具有政治性与社会性、内化与外化、阶段性与连续性、能动性与受动性、共同性与差异性③相统一等特征。高校课程思政与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过程与功能等要素高度吻合,借助高校课程思政,有利于推动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从本质上讲,政治社会化是作为整体的社会与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内容:一是社会政治的个体化,二是社会个体的政治化。个体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向度。

从过程上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与个人内化的统一。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教化的前提和基础;政治观念的内化、政治态度的演进和阶段性发展则是个人政治社会化的载体与表征。政治观念的内化包含具体认知、认知结构化和繁衍增殖三个基本环节。

从功能上看,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知识技能、塑造合格公民、促进政治民主和保持政治稳定等效能,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④大学是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教学,有着与社会对接度高、涉及面广、师生投入大等特点而具备了助推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天然优势——在正式、高效、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主流政治深度融合,可有效避免思政教育的外部化和灌输色彩。

從原则与目标上看,新闻采写是新闻院系课时设置最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新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略新闻自身的规律性”⑤。在国内新闻媒体深入持久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在新闻采写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课程思政的需要,也是助推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高校产学高效对接的需要。助推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观的社会问题具体化为微观的个体行为,既能确保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可避免某些强制性策略产生的负面效果。⑥新闻采写的课程思政,应坚持新闻采写的专业性与思政性二者“同向同行、润物无声”⑦的基本原则,进而使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社会、区域、集体、个人“五维”⑧深度融合、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⑨三维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写“知情意行”课程思政模式的精神内核

新闻采写的课程思政,既要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专业性,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内核和统领作用,目的是助推、加速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课程思政的融接点有精准把握。

主流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共同构成了新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核心。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唯物史观是我国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统领、指导我国新闻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成为我国新闻采写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新闻采写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重点应放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基本方面。认知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理解、判断和评价,包含感性的意识和理性的认识;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与好恶倾向,体现出人与外部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人们自主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为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认同感、责任感以及较稳定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有目的的活动。上述四者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认知是形成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属于信息接收、输入环节;情感、意志处于从动机到行动的中间环节,属于转化环节;行为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外在表现,属于输出环节。

青年大学生具有年纪轻、社会阅历少、兴趣爱好广、媒介接触多等共性,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在熟知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显性和隐性的思政点,要在讲、练专业知识技能时及时融入并适时重复、强化。

笔者结合教育部、中宣部指定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的内容展开阐述。该教材含绪论、原理篇、采访篇、写作篇共四大模块,各模块专业知识技能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融接点,如图1所示。

三、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知情意行”模式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知情意行”模式的实践操作,应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利用好教材和课外教学资源,遵循“深度融合、梯度推进”的原则,灵活运用理论讲授、案例赏析、互动讨论、课内外实践等教学方法,实践路径如图2所示。

(一)理论讲授:活用教材,以优质案例融入课程思政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绪论和原理篇(内含4章)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绪论”第三节,明确新闻采写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强调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在“原理篇”中,教材在阐述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记者的职责角色与主体意识、新闻事实的识别与选择等内容时,均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但是,该教材的主体章节(采访篇和写作篇共15章)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挖掘和呈现力度不足。例如,悟性事实的筛选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该教材仅在第五章第四节的第二点中作了简要介绍,仅举一例略加说明;对于新闻采写中,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寻找、筛选悟性事实,生产出优质高效、具有较强“四力”的新闻作品等重要内容,该教材缺乏必要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类似的不足,在后续的新闻选题、策划和写作等章节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为此,有必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选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想的切入点,通过增补理论讲授、案例赏析、实践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成效。比如,除了从理论层面给学生讲清悟性事实和新闻选题的基本概念、操作规程与原则要求等内容之外,笔者还通过与学生分享两个典型案例:江西日报社推出“感动中国”人物——开国将军甘祖昌将军的夫人龚全珍系列报道的大致过程,以及笔者的本科生在暑假实习期间采写、刊发在《工人日报》头版上的《凌晨3点开始忙碌 奋斗20年扎根城市——贩菜师傅“入城记”》等案例,从国家发展、个人奋斗、悟性事实和新闻选题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及时引导青年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个人幸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并用習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结语,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教学深度,达到了良好的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效果。

(二)技能训练:精选案例,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符合“需要—动机—行为”的“刺激—反应”规律。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的政治社会化究其本质是在外部政治环境的刺激下,个人基于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有选择地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形成的价值判断和固化的行为习惯。在校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年龄小、社会阅历少、“三观”尚未定形、处于学知识长技能关键期、就业求职压力大等特征。课程思政的开展实施,应充分考虑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现实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依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层面的重点各有不同:认知层面的重点在于唯物史观,情感层面的重点在于人民情怀,意志层面的重点在于实事求是,行为层面的重点在于增强“四力”。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采访环节的新闻发现、选题策划、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后期整理,以及写作环节的体裁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材料运用等,是本科阶段新闻采写专业教学的重点所在。

实践表明,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精选精讲案例是新闻采写全方位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路径。案例筛选应坚持“新旧结合”原则,兼顾专业性和思想性,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四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而对党的领导、党性原则形成稳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养成实事求是、坚韧正直的意志品质,促使其形成不断提升自身“四力”的内生动力。

例如,在讲到第五章“新闻发现”时,笔者特补充、讲解范敬宜的新闻名篇《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  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结合消息写作讲究客观真实、“寓论断于叙事”的专业要求,指出了该作品的局限;但主要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从新闻敏感和采写等角度,肯定了该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在讲到第十三章“通讯写作”时,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赏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䘵》等新闻名篇,引导青年学生体会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奋斗历程;结合新近事实,带领学生赏析主流媒体推出的黄文秀等先进典型的报道,让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代际传承。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精选案例、扩大案例来源、创建典型案例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他们自主选择和分析案例,分享案例学习的收获和真情实感,强化师生互动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和纠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扩大教学案例的来源,增强案例教学的成效,也是开展全方位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除了从专业角度阐述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方法和知识框架之外,教师还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阐述本学期(课程)要达到的知、情、意、行的目标。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核心要义、操作要领等内容,要求学生将上述内容融入自己的知、情、意、行中,引导他们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内主流媒体及中国新闻奖历年获奖作品等多渠道搜集、观摩、分析经典案例。

二是精心讲好“第一个案例”。首个教学案例应能较好地体现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要求。讲解该案例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发挥好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既揭示案例中蕴含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也点明案例隐含的课程思政内容。

“马工程”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绪论”中,以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一则终于发出的“新华社通稿”》为例,讲述新华社关于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新闻稿面世的经历,意在向学生阐明“新闻采写是记者思想水准、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在处理该案例时,笔者不满足于教材内容,在备课时特意增加了《“四·五天安门事件”平反电讯稿发出经过》(《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30日第5 版)等资料,向学生们讲清楚——该新闻稿的面世确实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但真正使该新闻稿持续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是党中央的支持。

三是师生共建“典型案例库”。师生合建的典型案例库应结合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及青年大学生的实际进行,该案例库的案例应覆盖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与要求,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笔者的做法是结合教学进度,适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典型案例的搜集、分享。在分享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共同点评、凝聚共识等方式合建典型案例库。

在师生共建“典型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进度进行分工合作、遴选新案例。在案例分享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两大维度分析:一是专业技能维度,重点分析其媒体定位、采写主体与案例中的报道选(主)题、悟性事实、采访对象、文体结构、写作技巧等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文本,绘制出逻辑思维导图;二是课程思政维度,指导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收获和改变。实践表明,将上述两个维度有机结合可较好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们普遍认为,既学到了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改变了受某些自媒体影响产生的“刻板印象”——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更加关心国家时事政策,对待事物更平和、理性,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例如,笔者的一名学生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假日消费升级  共享品质生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21年10月8日播出)后说,通过分析该案例,知道了新闻采写技能,还看到了我国经济建设上的显著成就,表示“真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骄傲”“新闻报道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既讲局部(细节)真实也讲宏观(本质)真实,根本目的是为助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根本福祉服务”“以后会更加脚踏实地,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实事、谋实利”。

(三)实践浸润:重视习作品鉴,使课程思政见诸行动

新闻采写属于新闻业务课程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前文提到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属于课内实践的范畴。从专业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政治社会化角度看,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都是属于信息的吸收、输入环节,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外在转化、具体的行动——专业教学和政治社会化的效果还须以行动、实践进行检验。实践浸润的目的是要使新闻院系的青年大学生形成真正的认知、情感、意志,进而稳定固化、付诸行动。

从方法论层面来说,浸润式教学承继了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已有知情意行体系,使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二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效能,使教学过程由“单向灌输”变成“共情互动”;三是发挥教学方法的催化作用——利用现实或虚拟的教学场景、课内外实践等方式、方法,使专业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由“互不相干”走向“深度融合”。

新闻采写的实践载体,主要有平时的课外实践、各类比赛、寒暑假专业实习、实习经验汇报、专题式参观采风、课题研究等。笔者的实践浸润操作方式主要有组织开展好平时课外实践和参观采风、推介学生寒暑假到新闻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返校后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实习经验汇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等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浸润式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学、真信、笃行。在课程思政的全过程,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最重要的是自身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领会,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学真信、知行合一,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从全局和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近年来,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到农村采访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退休返乡助农干部等实践活动,让青年大学生亲眼看到党领导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喜人变化,起到了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和课程思政“二合一”的积极效果。

二是发挥学生习作品鉴的示范引领作用。新闻采写的课外实践主要应考虑到专业教学的目标与进度、实践地点的接近性、活动开展的便捷性、新闻人物(事件)的先进性和配合程度,以及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有效性等内容,做到精心统筹、准备充分、优质高效。

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经过多方协调沟通和充分准备后,2021年6月,笔者组织2019级近90名青年大学生到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村开展新闻采写实践,邀请老党员、南昌市人民政府原市长、退休返乡干部李豆罗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简短生动的党课,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家国意识、人民情怀。2021年12月,笔者组织2020级近90名大学生到学校周边的湖坊村等地参观采风,邀请老党员、全国劳模、该村第一书记魏牛庚给青年大学生上党课——重点讲述该村从一个穷困村发展成为全国十佳小康村的奋斗史,增强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对改革开放的情感认同。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笔者全程参与,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困惑,既讲专业知识、技能,又及时对学生采访中遇到的某些思想观点进行纠偏。

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习作的修改、品鉴是引导大学生将课程思政与新闻采写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比如,在组织学生赴两地参观后,笔者安排学生采写文字消息和通讯、拍摄电视新闻,引导学生反映中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带来的积极变化、积极传递正能量。从学生的教学反馈可知,该实践模式达到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预期目标。

注释:

①童兵:《在学懂弄通马新观经典上下功夫》,《新闻记者》2021年第9期。

②程曼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特征》,《现代视听》2020年第9期。

③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④梁丽萍:《政治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⑤许一鸣:《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谈新闻工作》,《中国记者》1989年第7期。

⑥管健、杭宁:《知情意行:四维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⑦张品良、唐雷:《中国特色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 年第3期。

⑧方宁兰、徐丹:《新时代传媒专业“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探究》,《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1期。

⑨张芹:《深度教学: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县级融媒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与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BXW040)、江西师范大学教改课题“新闻学本科教学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模式与路径”(项目编号:JXSDJG185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采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模式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