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策略探索

2022-11-23陈精珠

闽江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德师执行力师德

陈精珠

(福建开放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013)

一、问题的提出

“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1]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内在要求。教师是立教之本,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又与良好的师德师风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要有健全完善的师德师风系列制度文本体系作为硬件支持,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也要有良性的师德师风制度运行体系作为软件保障,确保师德师风制度执行到位。制度执行力是检验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抓手,唯有将制度设计与制定执行有机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的重要地位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以落地。党和国家制定和修订的多部教师教育法规,都体现了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远思考,但同时必须看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制度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的阻碍因素。因此,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执行力,已成为新征程上解决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痛点、难点问题的关键。

学界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分别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理念内涵、现实态势、问题归因和对策思路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大学等高校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战略契机,通过制度化建设等举措,探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与方法。[2]任胜洪等[3]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师德师风政策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展望。随着师德师风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日益彰显,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点再次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分别从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如常青等[4]基于实证调研,认为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既是增强教师主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关键所在,亦是建构立德树人协同机制的关键一环;刘建军等[5]对师德师风建设所应遵循的“四个统一”基本原则展开探讨;王荣等[6]基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将师德师风列为立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从文献回顾来看,学界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从相关特定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二是围绕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其价值审视、困境分析、实践进路等方面进行探讨。但现有研究成果也还有继续深化的空间,除了教育学科之外,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师德师风领域的研究,为不同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供了空间可能;同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从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研究,而从制度执行力视角聚焦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成果还较为少见。为此,本文通过阐释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执行力之间的逻辑关联,梳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及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的战略定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在制度建设,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迈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作为将师德师风理念目标转化为制度执行对象行动自觉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力度的强弱,既是制度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检验制度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正因此,如何提升执行力俨然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命题。历史和现实经验反复表明,仅有制度的确定而无制度执行的能力、效率和行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成为口号,也无法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检验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成效。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要求所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关键和保证。一方面,凡事德为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锤炼高尚师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提升制度执行力,既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应然之举,亦是推进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的实然之策。如果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出现偏差,广大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就会缺乏驱动力和认同感,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权威就会弱化、虚化和异化。同时,精致利己主义、泛娱乐化等错误思潮的冲击,都将对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带来不利影响。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就是让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规划策略嵌入立德树人各个环节中,促使全体师生在共同价值目标和愿景的感召下,坚决响应、支持和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强化责任担当,以职业道德为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坚定崇高理想。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征程上,师德师风建设与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深入融合,能够为建立高校立德树人战略任务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师德师风制度效能转化的关键所在

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师德师风制度效能转化明晰了方向。从历史和实践维度来看,制度执行力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必经途径,对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强大的整合与凝聚效力。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践进程中,制度的执行是关键。只有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制度的规约和激励作用。当前,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的长效性发展,面临着不同执行主体之间非对称性问题,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中止、断裂或弱化等问题。衡量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关键不在于制度制定的数量多寡,而在于制度执行力是否成熟高效,能否更好地应对“制度空转”或“效应递减”等问题所引发的风险挑战。要提升师德师风制度效能转化,应在强化制度执行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健全师德师风制度执行的内在机制,激发不同执行主体的自觉性和行动力,进而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效能。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立德树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有助于破解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而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保障。虽然近年来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但其与制度执行力之间的利益藩篱依然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7]能否解决师德师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面对教育场景多样化和复杂性等现实图景,制度是否得到执行以及力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些问题的解决。而执行主体对广大教师群体具体行为提出的价值规范,内在囊括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责任任务和战略定位等内容,这将有助于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唯有不断增强师德师风制度的执行力,以“严”和“实”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动能,才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保障的师德师风建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彰显。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既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也是完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的深层动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际成效,不仅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还能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广大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感。然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其中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充分发挥制度执行的效能优势,让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位,是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诸多风险隐患的重要保证。为更加有效地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执行力,有必要从整体性视角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全面梳理。

(一)执行主体缺位导致执行实效不高

执行主体是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能否得到贯彻执行的关键。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主体存在职责不清、作风不实、执行不严等问题。首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执行涉及到多个党政职能部门,如党委教师工作部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工会,以及直接管理教师的各二级办学单位等。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方面,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清晰,执行主体难以界定,在执行中推诿扯皮现象并不罕见,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部分执行主体在执行上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例如,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中,有的执行主体满足于走过场,以会议部署代替教育;还有的在落实师德监督中,不积极主动查找发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三,高校作为相对封闭的组织,长期以来形成了“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的内部秩序,并随之滋生了一些错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执行主体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主要体现在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上。如果失范行为未能得到严肃处理,不但会削弱教师对制度的敬畏和对组织的信赖,还会进一步助长违背师德规范的投机主义行为。总之,在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存在缺位现象,影响了制度执行的实效。

(二)执行客体欠完善导致执行过程不畅

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执行的客体是制度本身,制度自身的完备程度和体系化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意见和制度规范,各高校也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了不少制度。但是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仍存在体系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师德师风制度制定的质量不高。如有的制度表述比较模糊,指向性不明确,对师德失范行为性质、程度的界定不清晰,或是制度的刚性不足,导致制度执行困难。还有的照搬照套上级文件,与高校实际情况不一致,在执行中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二是制度的配套措施不足。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高校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激励惩戒等各方面应加以配套保障。一些高校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师德师风制度的执行。三是师德师风建设与推进教学科研等基本职能部门缺少制度上的配合。师德师风建设最终目的是推动高校的建设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职能,然而一些高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孤立的工作,没有将其与教师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及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德师风建设成为空中楼阁,也使制度的执行失去动力。四是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与党纪国法之间的衔接还有待加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于既属于师德问题又属于违纪违法问题,对执行主体而言在具体处理上存在困难。总之,执行客体欠完善致使执行过程不畅,降低了制度的执行力。

(三)执行异化导致执行效能减弱

一方面,师德师风建设执行主体因各自对相关制度理解的价值立场、利益取向、时空条件和能力素质的不同,呈现出部分制度执行异化的现实矛盾。一些执行主体因现实利益的需求,在执行师德师风政策时搞变通,在科研等绩效要求和师德评价中存在重科研轻师德的倾向,生怕增强执行力度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吸引力和科研成绩,对师德师风问题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导致道德约束弱化;或是在执行时曲解上级用意,层层加码,导致教师群体意见突出;或是“以制度落实制度,以文件推进文件实施”,重复出台内容相近的师德师风治理规范性文件,异化师德师风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在高校师德师风制度层层推进中,一些执行主体未能有效把握制度执行的原则精神和全面落实制度的关键点位,在向下传导过程中出现制度实施效能不断递减,具体表现为制度的选择性执行和机械性执行。例如,执行主体选择性地制定相对容易的指标,而没有将相对困难的内容列入执行范围,导致制度在执行中受阻;或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未能理解制度的精神内涵,机械地按照文本执行,导致实际执行效果与制度本意不符。总之,执行过程异化而导致的执行效能减弱,已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执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并结合高校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可从提升执行主体的认知与能力、完善制度建设以及优化制度执行等方面加以改进,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一)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执行主体的认知与能力

第一,树牢师德师风制度执行主体的制度意识。一要正确定位执行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增强责任意识。高度的主体责任感是制度执行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原动力。要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提高人才工作的政治站位和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师德师风工作的重要性。二要培育执行主体的制度思维,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制度文化。积极营造尊重制度、以制度为最高准则的管理文化氛围,使广大教师树立尊崇制度意识,对制度产生敬畏之心。相关职能部门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和推进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帮助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师德师风相关规定,把制度内化为自身素质、习惯常识,形成自觉意识和坚定意志,以“意”促“行”,形成制度定力。三要涵养师德师风制度执行主体的人文文化。在遵循法治逻辑,尊重制度权威,规范和约束权力运作的同时,也应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不能让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异化为压制、约束教师合理诉求的制度。要发掘好、发挥好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权益的正向促进作用,以良好的师德环境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扩大高校教师对师德师风制度建构的参与热情。同时,还应不断健全权力救济和保障机制,畅通高校教师的合法诉求渠道,保证师德师风制度得到公平公正执行,加强教师对师德师风制度执行的认同。

第二,提升师德师风制度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一是明确执行主体的职责分工。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二级单位抓好落实、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制度执行到人、执行到位。二是提高执行主体对制度的理解把握能力。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等方式,确保执行主体对相关制度形成正确理解和统一认识,避免执行中产生尺度差异。三是改进执行主体的工作作风,摒弃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制度的有效落实。四是扩大师德师风制度执行的参与面,推动全体师生员工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师德教育和师德监督。

(二)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措施,提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水平,为制度执行提供良好基础。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基本制度,做到以基本制度统领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架构、职能分工、工作机制等层面的制度,以及涉及师德教育、师德失范认定和处理等核心环节的制度。通过理顺师德师风建设的体制机制,做好师德教育常态化的工作安排,合理设置学习教育内容,明确师德失范行为认定标准和处理办法,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基础,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依据。二是要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要求,也要结合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实际以及教师队伍的现状,让制度符合学校的客观需要。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师生员工的合理意见,提升制度的科学水平,实现制度可操作、可执行。三是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将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其他相关政策制度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制度的激励、引导和保障作用,从教师队伍的激励、考核、评价以及保障好教师生活待遇等方面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支持。相关政策制度和配套措施要与师德师风建设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四是要增强制度的预见性。既要注重着眼现实,解决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难点痛点问题,也要从长期、系统的角度,对师德师风问题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研判,提前介入和预防,以制度规范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做好高校师德师风制度同国家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一方面,增强师德师风法规制度的正当性,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制度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明确制度与法律的边界。

此外,还应对现有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在长期师德师风制度设计实践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要求、不同执行主体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制度文件,其中一些已经与时代不符,还有一些存在内容重合甚至彼此冲突,需要及时清理、归并或更新,既便于执行主体清晰把握,也便于教师学习和遵守。

(三)优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执行效能

当前,师德师风制度的执行主要依靠柔性引导,通过软环境塑造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然而,为推动制度执行效能的进一步提升,还需要结合“硬手段”,做到制度柔性引导与刚性应用并重。

一方面,要发挥制度的柔性引导作用。一是以学习教育为先导,推动师德教育常态化、全程化,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参与社会服务、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积极选树教师身边的师德榜样,以鲜活案例形成师德教育良好效果。二是要发挥好制度的引导作用,将师德师风制度执行贯穿教师教书育人、科研工作、职称晋升等制度执行的全过程,建立突出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核心考核指标的发展性综合考评体系,让师德表现良好的教师能够优先发展,形成师德师风制度的正确导向。三是对已经出现师德师风问题“苗头”的教师,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加以帮助,促使其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另一方面,要彰显制度的刚性约束。坚持从严从紧原则,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对于越过师德“红线”的失范行为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并做好警示教育。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师德监督的力度和精准度,通过加强课堂巡查,强化舆情监控,设立举报平台,以及在人才计划、科研项目申报等环节开展学术不端检测等方式,迅速主动发现师德失范行为。二是要强化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的协同配合。在问题响应、舆情管控、调查处理、结果公开等各个环节,各部门应在制度框架下秉持相同原则和尺度,各司其职,做好沟通协调,杜绝推诿作风和“好人”思想。三是做好执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和效能监督部门要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在师德师风制度执行中的是否符合纪法要求以及执行效能情况加强监督、督导,对执行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予以制止纠正。

五、结语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执行是关键。正确认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加以解决,既不能局限于以往思路,也不应另辟蹊径,而是应当从高校管理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师德意识,优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提升制度执行能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式提升。同时,应当将师德师风制度执行力问题纳入高校治理的大背景之下统筹考虑,以坚强的执行力为推动高校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师德师执行力师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测测你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多匹配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致良知与师德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领导力是执行力的“定海神针”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