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哲学意蕴

2022-11-22刘超群

关键词:共同体和平命运

刘超群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350)

后疫情时代,是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里疫情并未完全消失,人民的生产生活仍处于疫情防控状态且持续时间较长。后疫情时代一词最早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16日同塔吉克斯坦总统的通话中。习近平提出:“要着眼后疫情时代,尽早谋划经贸、投资、能源、互联互通、农业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得到新发展。”[1]并在2020年6月22日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见中再次提出后疫情时代。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欧方携手努力,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更加稳健成熟,迈向更高水平。”[2]2020年11月21日,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在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中国愿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方法论路径,有利于建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寻求世界各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合作共赢、休戚与共的世界新格局,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发展。

一、后疫情时代下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暴发的传播范围广、感染速度快、预防措施难的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当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也产生了不同的局面。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仍旧没有变,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依然在保持。综合判断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中国的表现尤为出色,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这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源于中国不断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而“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出场,表面上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外交理念,实质上则是为破解全球性治理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因此,后疫情时代下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一)后疫情时代的多维考量

1.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指出:“党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5]后疫情时代,人类将面对更多未知的风险和难题,但无论未来局势怎么变化,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都难以改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一正确的判断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基于国内稳定的社会和国外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领导人得出短时期内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判断,寻求世界和平的力量远超出主张战争的力量,因此全球将会进入长时期和平的状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7]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的状况下,习近平在2020年7月召开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再一次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8]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发展中国家不能重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暴力崛起的老路。全球抗疫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成功经验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失败教训深刻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8]

2.经济全球化仍是人类经济发展大趋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指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5]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大趋势。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及其在欧洲引发的工业革命,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的逐渐成熟,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进程,由此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被马克思称之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经济全球化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优化。习近平在2021年1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9]在目前以及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全球化仍是人类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不会发生改变。

(二)后疫情时代的基本特征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必将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基本特征表现为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总体国家安全观显著增强、政府地位极大上升、区域主义开始显现、再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

1.贫富差距加速扩大

以美国为例,随着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底层民众生活艰难,数以千万计的人申请失业,其中很大部分是非裔和拉丁裔等少数族裔和贫困阶层。这些人大部分居住在美国的低收入社区,生存环境恶劣、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以及其他的基础疾病使这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后病情急剧恶化,在失业和高额的医疗账单的双重压力下,很难负担得起日常的生活开支费用,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没有积蓄和净资产的,甚至会面临饥饿威胁。弱势人群成为疫情扩散的最大牺牲品,更加凸显了当前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加速扩大的现状,而这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底层民众生存危机则早已存在并急剧恶化,正在引发美国的社会内部冲突如国会山暴乱等。

2.总体国家安全观显著增强

以中国为代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斗争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观宗旨、坚持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筹兼顾、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挑战,以增强国家的安全意识、边界意识和国家意识。中国成功的抗疫经验正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现实实践。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一切工作开展的首要位置,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统一联动,全国上下一盘棋,有效控制住疫情,社会有序恢复,这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要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全面防范和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增强总体国家安全观。

3.政府地位极大上升

中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的最大制度优势,中国政府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人民的满意度遥遥领先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政府。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共同抗击新冠疫情,一个星期建好方舱医院,大规模的人群隔离、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时充足的防疫物资、负责有效的防疫措施、公开透明的疫情通报制度,创造了中国奇迹,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赞赏和仿效,如日本和法国政府肯定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希望与中方一同合作抗疫。虽然疫情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依照目前中国政府采取新冠肺炎疫苗全民免费接种以及常态化防疫的措施以建立全民免疫屏障来看,社会各阶层将继续要求中国政府加大对疫情防控的干预,从而使这场疫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减小。

4.区域主义开始显现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应。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以美国政府为首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破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体系,频频退出各种国际组织、撕毁条约,如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巴黎协定》以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多边主义将受到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极大冲击,能否建立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开放性将变成后疫情时代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政府的一些政客鼓吹全球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将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危机视为某一个国家的危机,试图摧毁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弱化已有的多边主义,使多边主义丧失立足之处,进而否定多边机构存在的合法性。

5.再全球化发展趋势

人类发展历史表明,无数次的危机和动荡都没有阻断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步伐,反而成为再全球化的条件和催化剂。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政府地位极大上升、区域主义开始显现,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制度都将接受新一轮的再调整,由效率优先变为公平优先。各国人民对于政府的期望值加大,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将会更加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可。由于区域主义的显现,全球化生产的价值链将会重塑,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密集度将会下降,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全球化结构的调整会演变为一种发展趋势,最终导致新一轮的再全球化。

(三)后疫情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于文明共生的理论表达,是事关人类终极命运问题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1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初步成型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报告中具体表述是:“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11]“2013年,我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12]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相当频繁地在各种国内和国际重要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并用这一重要概念向世界传递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方案。后疫情时代下的世界各国仍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的笼罩下,国际格局力量、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与调整相互交织的时期,人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难题,中国提出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引领未来的主张可以为后疫情时代解决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指明方向。疫情无国界。通过这场疫情,世界各国人民真正切身感受到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携手共同抗疫,才能战胜疫情,应对未知的风险。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后疫情时代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这场疫情生动诠释了后疫情时代下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六大维度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紧迫感的理论命题与伟大构想,它以批判性重塑当代全球治理体系为旨归,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智识精神。”[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建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寻求世界各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合作共赢、休戚与共的世界新格局,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发展,蕴含着六大维度。

第一,促进和平。无论古今中外,永久和平始终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和平发展的道路,其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追求永久和平。习近平在许多重要场合中多次提到和平,“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处理国际争端”[13]。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的“以和为贵”的理念使得和平的观念深深植入到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深植表现在中国人民不仅具有坚守和平的信念,更有着维护和平的能力,还表现在中国人民对稳定环境的诉求,渴望以和平的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国家的富强是坚守和平最现实的目标,因为只有和平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障,才能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以及休闲娱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和平理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逻辑必然以和平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希望同世界各国一起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中国经历过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将更加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和平,将在维护国家正当权益的基础上,维护同世界各国外交关系,在全球事务的治理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和分歧。

第二,践行公平。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由资本逻辑主导的,而不是遵循人自身发展的逻辑。资本逻辑的本质是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非人自身发展的逻辑即追求公平。资本逻辑遵循的是金钱至上主义,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都是以资本利润为核心来展开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为人对物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成为交往的普遍法则。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失衡、政治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各国社会领域中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分配不合理不均衡问题突出。现代人更加渴望生活在一种公平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得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或责任,并得到与其承担的责任相对应的权利或利益。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钱至上主义而言,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讲公平,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权力,国与国之间外交要遵循新型国际关系。谴责将本国的意志强加到他国身上,反对干涉别国的内政和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践行公平,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享有出彩的机会,以此来激发社会活力,凝聚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第三,坚持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正义思想是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恶性竞争博弈模式的发展和超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都无法脱离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生产生活模式。世界政治多极化,人类文明多样化,人们的社会交往更加紧密,世界不再是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和零和博弈,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困难的时期,仍然始终将正义放在第一位,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整体立场出发,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中国本着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正义原则,“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5]。

第四,坚守发展。发展是解决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等一切新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新时代内涵更多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模式。坚守发展就是要坚守绿色发展,不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发展代价,“加大环保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重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4],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人类家园更加美丽宜居。但是有些国家不顾邻国抗议,单方面宣布将核污水排放入海就是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省钱又省力发展方式,这违背绿色发展的宗旨,是不可取的。坚守发展就是要坚守创新发展,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变革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坚守发展就是要坚守开放发展,降低各国的关税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措施,扩大国与国之间贸易和交流,提升效率。坚守发展就是要坚守共享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世界各国人民,发展成果由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五,追求民主。对于当前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讲民主。世界各国的命运掌握在各个国家的人民手中,由各个国家的人民决定。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或极权主义。世界的命运是由世界各个国家共同掌握的,国际的规则是由各个国家代表共同制定,国际事务要由世界各国组成的联合国共同承担,全球治理成果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享有。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追求民主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认联合国所拥有的合法地位并拥护联合国在处理全球事务中重要地位,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发达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建设符合世界各国合法权益的新型国际关系,重视协商交流,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坚持以对话解决矛盾、以协商来化解分歧,共同应对国际问题。

第六,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从历史的发展中看,有些国家变得强大以后,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通过对外侵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有的直接发动战争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而这些国家无异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竞争博弈模式的结果,必然遵循资本逻辑。基于此,有些学者认为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和现存的大国发生战争。因此,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中国的发展视为自身的威胁,想方设法打压限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主张用‘合作共赢’的模式取代‘竞争博弈’的模式,追求国际正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彻底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强国必霸不是历史定律,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陈旧老路在当今走不通,只有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得通,中国崛起的道路必将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强盛时期也没有侵略他国的行为,这源于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做和平的创造者、维护者、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辛勤劳动、和平发展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5]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人们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后疫情时代探索和解决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在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的认识路线、价值立场与方法要求。

(一)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路径的建构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批判,就没有建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统一,批判是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建构是批判的完成和目的。批判的精神实质就是扬弃,就是对一个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看待,既包含肯定的理解又包含否定的理解,即从事物的运动中、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事物,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人们正确认识并处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提供一种理论范式。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就是消除市民社会中利己主义的物化的人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的生存发展以及真正实现人类幸福的基础之上,并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反思,为自我超越和创造开启新的天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实践中、批判中建构的,并力求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建构,应当从现实的人的立场出发去发现和研究问题。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脚点是实现人类自由联合体,批判的历史进步价值是人类自由联合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作为抽象的政治共同体,坚持普遍的人权和抽象的人性。人通过国家实现政治自由,而国家政治共同体作为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使人分解为政治共同体的公人和利己主义的私人。政治共同体的公人参与国家政治活动,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给国家以获得对于个人自由财产安全平等的保障。市民社会中利己主义的私人则是以满足自身实际需要为目的,把一切人包括自身都视为满足自己实际需要的工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问题是市民社会中人的物化问题,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现实的个人从私有制和金钱当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贯通。一方面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指导,其价值性才可以成功地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性推动,其科学性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的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包含着鲜明的价值理想和强烈的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包含着浓厚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使人的一切关系回归到人自身。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的价值实现视为合理的诉求,主张以人为本,而不是以金钱和特权为本。既要摆脱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又要摆脱以物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性,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进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历史阶段。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一种群居的部落式生活,没有阶级分化,所有人共同拥有生产资料,一起劳动,和平共处,部落秩序的维护和运转主要靠氏族首领的威信;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私有财产,少数占有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拥有众多的奴隶供其奴役,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奴隶主们制定了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并建立执行法律的暴力机关;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为了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的繁衍结成了一种人身依附性很强的人际关系,如平民和封建君主、教徒与教皇,这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及其社会实践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来理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关系,“要以切实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为研究起点和努力目标,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性和引领性成果,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和民众生存发展困惑”[17],从而使人的类本质得以展现,人与人之间作为自由的联合体而存在,人的个体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真正得以展现。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形成并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现实的人”的思想,真正做到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使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党政军民学和一切革命同志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 “现实的人”的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明确要将人民满意、群众高兴、大家赞成作为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实现人民的利益和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三个代表”思想的立足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尊重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广大人民群众,致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产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体现。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下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集中体现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仍是人类经济发展大趋势。促进和平、践行公平、坚持正义、坚守发展、追求民主、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六大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博弈模式的超越。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讲公平正义,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权力,重视协商交流,坚持以对话解决矛盾、以协商来化解分歧,共同应对国际问题,践行和平发展的宗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做和平的创造者、维护者、受益者,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改变现今世界存在着的僵化模式和种种弊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猜你喜欢

共同体和平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