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音乐活动的组织策略
——以“好玩的音乐区”活动为例

2022-11-22穆彤彤

好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打击乐形式素养

文 穆彤彤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音乐活动在形式与方法上更加自由、灵活、丰富,更能激发幼儿的音乐表达和创造欲。本文基于游戏化背景,探讨游戏化音乐课程的组织策略。

一、开放活动区域,生活与自然相结合

音乐教育形式应该多元化,不受限制。如果把幼儿的活动区域限制在教室内,让幼儿脱离自然,就会限制幼儿的艺术思维与创作。除了教师预设的活动,自然生成的活动更能贴合幼儿的生活。除了美妙的音乐,幼儿同样能被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吸引。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灵动、自由与未知,因此,开放音乐活动区域,融入生活与自然,把活动地点从教室移至走廊、户外、山坡等开放区域,幼儿的表演、创作与表达会更加开放、灵动与自由。

这里,以“好玩的音乐区”活动为例。中(一)班教室里,音乐区来了一位“新客人”——小音箱。幼儿自己打开小音箱,随机播放音乐,玩起了音乐小游戏。有的幼儿拿起旁边的麦克风哼唱,有的幼儿拿起材料架上的铃鼓拍起来,有的幼儿随意地敲着大鼓。音乐区里,不同的音乐声混杂在一起,不时传来幼儿的争吵声。幼儿是否有点多?幼儿能不能换一个地方?能不能让幼儿自己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打击乐器是不是都适合投放?

过了几天,幼儿对小音箱里的《啦哩碰》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音乐节奏感强,充满童趣,非常适合中班幼儿。教师将音乐活动区域设置在户外的“童话小屋”,它位于幼儿园操场上的一处小山坡旁。教师还为“童话小屋”提供了三角铁、摇铃、沙锤等乐器以及与歌曲节拍对应的图谱、各种表演服饰、纸笔、沙子和塑料瓶、桌椅、地垫等材料。音乐响起后,教师退后观察并做记录,幼儿聆听音乐歌词与节拍,各自分工,合作完成音乐创作与表演。

游戏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幼儿身后,做一个无声的观察者,利用手机及时把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现场分享与集体分享相结合的形式,与幼儿共同梳理不同的节拍及音节带来的不同感受,探寻更多表演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养。

二、选择恰当内容,符合认知与能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性。过于简单或复杂的音乐都会让幼儿失去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上述案例中,在音乐选择上,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反复播放的音乐会让幼儿失去兴趣。《啦哩碰》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音乐,从中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啦哩碰》律动性强,旋律简单,有规律和重复,非常适合中班幼儿倾听与表达,音乐中的“嘭嘭嘭”“啪啪啪”可以让幼儿想象用身体做出不一样的动作,如拍手、踏脚、跳一跳等。另外,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不局限于成品的大鼓与三角铁等,还投放了幼儿可以自制的乐器,丰富了材料种类,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游戏化音乐素养

幼儿园音乐教育一般包括歌唱、韵律、打击乐、欣赏和游戏等不同形式,可以从各方面达成幼儿不同音乐素养目标。教师通过角色表演、鼓励性小游戏、自制乐器等不同方法,丰富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提升幼儿演唱、表演、动作表达、韵律等各方面音乐素养。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教师不断探寻丰富的音乐活动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歌唱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不断提升音乐素养。

在上述案例中,幼儿开展的是打击乐活动。教师通过灵活调整,改变了传统打击乐活动的趣味性不足、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创设了游戏化的音乐场景。教师有目的地投放打击乐器,运用了更富有游戏性的教学手段,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获得游戏体验,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打击乐形式素养
打击乐在京剧中的作用研究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浅谈不同领域中的打击乐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试论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浅谈打击乐在戏曲中的表现作用